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海一滴】 天台學淨土學戒律學佛教史無量壽經會本經論選錄其他
 
 

淨土學理與事的統一,他力與自力的融合 ◎釋法藏

   
 

--讀法藏法師《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本願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

能進法師

初見法藏法師,就為其如江河奔騰勢不可擋的辯才而傾倒;拜讀法藏法師的大作,又為其意圖明確不容忽視、見解深刻獨到的風格所嘆服。

一、意圖

從創作意圖來看,法藏法師《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本願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的創作有三個出發點。

其一,法藏法師是出於對淨土法門今後弘化的前瞻性及當今念佛意識趨於膚淺、念佛形式流於表面、念佛人口急速老化的一種憂患意識寫下本文的。如其文云:「 近百年來……已使得佛教有著解門不彰,行持不力乃至解行分離的現象產生。影響所及,佔修持比例大宗的淨土法門,也因此漸漸地流於膚淺化、朧統化與目標不明、信心不定。修持淨土教法的人當中,不少人有著一種「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可以成就一切了」之類,似是而非的無知與懈怠之思想。」「 教理不彰,修行理路不清楚,乃至念佛的趣向於表面化、形式化,是近五十年以來 …… 淨土宗發展的主要弊病。雖然佛七、念佛會等時有所聞,而且也據點不少,但是大部份的……現代淨宗行者,總讓人感到,努力與收穫,理解與信心彼此不成例,一方面念佛不知用心方法,另一方面又悠悠忽忽地提不起信樂勇猛的念佛真情,雖然目前仍有大部份人在念佛,但總感到虛應事故的多,信心堅固的少。不但念佛的人口正急速的在老化當中,而且大部份學院出身的年輕人,願意真心念佛的就又更少了,再加上整體的解行不力,已使得淨土宗的傳持,漸漸地亮起了紅燈。」

其二,法藏法師是法前賢「千經共讚,萬論導歸」的婆心以及立意為現世的念佛行者,尋找更為應機(「萬脩萬去」)、普攝(「三根普被」)的法門之宏願,寫下本文。基於此,在本文的《提要》、《前言》、《結論》部分,法師一再申明「 希望藉此能使念佛法門的修持,更臻三根普被的境地,更具深厚的理論內涵。以使未來的淨宗行者,能斷疑生信安心精進地修持淨土法門,近可收即心即佛之圓解,遠可得往生極樂之左券,此論文寫作之初心也。 」「 因此古來大德才要不厭其煩地,廣演淨土教法以令淨土行者斷疑生信,不生退卻地精進用功。對一般惱重慧淺之人,若不能以深入的佛法,給予開導念佛的用心方法,則往往用功不得力而中路退卻,徒使三根普被、萬修萬去的妙善法門成為虛設,誠為可惜之甚者! 」「如何在既有的通俗淨土修持法門當中,找到一條既深刻而又具有圓融性的淨土修行理論之路,既能融通並提昇各類的淨土教理及修持,同時也能達到理事圓融、標本兼顧、具體可修的目的,正是今後淨宗學人該特別注意的地方,而本文之所以如此立題的原因也正在此。」同時,法師還諄諄勸誨「諸有聞者見者,豈有不踴躍涕零,感恩佩戴而安心力行者乎?」如此苦諫之心拳拳,若有見聞,能不感激零涕奮猛精進嗎?

其三, 本文還具有一個破邪顯正的意識,並隱含解決念佛行者脩持過程中應當是「崇事」還是「尚理」呢?我們的念佛究竟是「自力」脩持還是「他力」信仰呢?等等一系例指導方向上的困惑和猶疑,也都需要獲得某種認知與抉擇,從而可以脩行起來更為得心應手,決定無疑。「另外尚有一部份日本淨土真宗學人,他們援引中國祖師之教說,卻極端地解釋本願信心法門,認為絕對‘他力'信仰才是淨土之‘真宗' 彼等由於只重信仰之建立,而未能於普遍的修行方便及成佛原理上,進行佛法應有的理解,以至產生諸多增上慢心,全依情見曲解淨土法門而不自知。從而亦輕毀一切傳統「自力」修持之法門,往往自恃己見而睥睨他宗,甚至偏激得失去理性,而近乎外道信仰!其信仰彌陀之真心故然可佳,可是卻不知彌陀非心外而得,西方不隔於方寸的大乘真實深義,以至彌陀的深悲大願,不過類同外道神祗的純救濟義。如此一來,雖有令少數根器者往生的功勞,但也造下了毀失淨土法門之圓頓大乘深義的無邊過失。」「希望能對這些主要的念佛行門,進行一番整合,以使未來的淨土行者,在修持淨土法門時,不致於在修持方法上或思想認知上,產生衝突和疑惑。」

二、立論

從本文的文章結構來看,法藏法師為成立「本願即心持名念佛」這一理念而展開本文的框架的。其形式是漸漸豐滿,此於通常所謂的層層剝筍法恰恰相對,整體邏輯堪稱嚴密。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是為讀者建立諸宗共許的「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的法門。在表述「實相念佛」法門時,導入天台之「性具」、「一心三觀」、「中道實相」的思想,並將其易形為「即心念佛」,續而以「理事互具互別」的原理與「持名念佛」相結合,演繹出「即心持名念佛」的法門。最后推出「本願信心念佛」,與前「即心持名念佛」相融匯,提出本文的最終命題「本願即心持名念佛」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諸多法門的建立,除「即心持名念佛」、「本願即心持名念佛」法門是法藏法師經過深思熟慮的成果外,其餘都是古師前賢的智慧結晶。「持名念佛」、「實相念佛」是由唐代圭峰宗密大師提出的四種念佛中之其二。「即心念佛」之名相是根據明代知禮大師的《妙宗鈔》而得,「本願信心念佛」則來自唐代善導大師《觀無量壽經疏》。從更遠處說,法藏法師「本願即心持名念佛」的理念,是總結淨土三經的思想,分別擷取《阿彌陀經》中「持名念佛」、《觀經》中「即心念佛」以及《無量壽經》中「本願念佛」三法門而作的總結。

從理論構造上來看,法藏法師的「本願即心持名念佛」理念,採取了如下几個公式:理持+事持=理事統一(即心+持名=即心持名);他力+自力=自他融合(本願+即心=本願即心);自他+理事=法藏理論(本願即心+即心持名=本願即心持名)。

因此,整篇文章的文眼,筆者認為應當是「即心」二字,也即本文標題中「實相念佛」。正確感覺法藏法師於此二字所賦有的內涵,那末對法師的理論構造以及本文靈活而深邃地論述就有了一個很好的把握。簡單說來,「即心」一詞,是扮演了「理持」與「自力信仰」雙重任務的一個角色。

根據天台「即此一心,自性具足理具事造三千法界」的「性具」思想,「即心念佛」其實就是宗密大師「實相念佛」的另一說法。如文中指出「從天台廣義的角度看,所謂的實相念佛就是觀察諸法實相的意思」,甚至「可以說如此的實相念佛,其實就是在修持天台止觀了。」很明顯,「持名念佛」是「事持」,即「事相上的念佛」;「實相念佛」是「理持」,即「理相上的念佛」,在本文中的註釋 41 及 42 就作了同樣表示。而「實相念佛」實際就是「即心念佛」,如本文料簡中云:「持名者事修也,即心者理觀也」。因此「即心持名念佛」的建立,是出於法師對「理與事統一」的用心可以明瞭了。雖然由天台教義,「即心」一詞,本身已有「理事統一」的意義在內,如文云「在事相上看雖只是‘持名念佛'而已,而當下即是不可思議的‘實相念佛'!此時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是統一而無二無別的!《妙宗鈔》稱此為‘即心念佛'……」又如文中引《要解》云:「不論事持、理持,持至……皆名為事一心;又不論事持、理持,持至……皆名為理一心。」但這究竟屬於認知上的更進層樓的事了,而實際「即心念佛」與「持名念佛」在理與事的立場上,還是給一般人以「雖一而二」的感覺,故法師在形式上採取了「即心持名」這樣「二而不二」的折中法建立名相。

更進一步,「即心念佛」的「即心」二字,不僅是觀不思議理境的「實相念佛」概括,也是由天台性具說引發的自性修行(自力修行)的象徵。就是說,雖然是西方實有極樂淨土阿彌陀佛本願利生,其實眾生發願往生的還是自性中的淨土所念的也是自性中的彌陀,眾生自心中法爾如是,本自具足故。因此淨宗古德才有了「原來彌陀念彌陀」的感悟。比較起來,唐代善導所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而特唱的「本願念佛」,則明顯是「他力信仰」的標誌。「本願即心」說,就是法藏法師致力於淨土修行中「自力」與「他力」融合的努力。

最後,「本願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是為念佛行者在「既不能即心念佛,又不能持名至一心不亂時,仍得以信仰阿彌陀佛本願的功德,而得往生」,這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啊。至此法藏法師的婆心宏願昭然矣。

從論証的角度來看,法藏法師引證的大多屬念佛行者共許的淨土宗典籍,因此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題外的話

在閱讀本文時,有一點應當注意的是,文中頻頻出現的「信」、「願」二字 , 這兩個字在文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的信願,這也是貫穿本文,乃至貫穿整個淨土宗教義的主導思想,其意義主要是「生信、發願」,是「信、願、行」三往生正因中的前二者。二、是本文第五部分和最后結論部分提倡的「本願信心」,雖然法藏法師對此還有「本願信仰」、「相信本願」等描述,但在其他大多數場合還是以「信願」之形式出現。主張「他力」信仰者,很容易以偏蓋全地類推到其他情形中去。「信願」在此的完整意義是「相信(彌陀)本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法藏法師的文章之外的治學精神也有很大的啟發性,深感法師是善於擷取祖師前賢之慧珠串成瓔珞自嚴的智者。在學習經論的時候,不僅要有繼承的謙遜,也當有發明的深刻,發明豈非就是最佳的繼承?

以自己的見解揣測他人的智慧是很難的事,筆者應惠空法師要求寫一篇導讀匆匆撰成此稿,深恐不能契入、拓發甚至是曲解了作者的深意。希望欲深入本文的讀者,對於文中的精要,還請商榷法藏法師本人。

能進寫蘭卡半俗精舍

附註文中的引號內容,部分從法藏法師文章中摘出的原文,部分是筆者為幫助理解作的施設。

   
   
  點擊最上處“淨土學”標題,即可回到淨土學總綱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