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僧伽林教育院


簡介


教育理念

修學方式

組織運作

所屬機構


供養功德

 
【僧伽教育院 Sangha Educational Institute (SEI)教育理念】
 
 

教育總綱:

 一、以〝教學天台,行尊律儀,修歸淨土〞為宗風。

 二、以〝依眾靠眾,盡壽學戒,三學齊修,解行並進,恆課不斷,閉關精進〞為主要。

 三、以〝廣學多聞,領職修福,廣結淨緣,隨緣利生,懺悔業障,觀心修德〞為助行。


教育門類:

 一、義解門(開佛知見,導引正行故)

 二、律儀門(成熟僧格,為道做基故)

 三、懺悔門(淨除業障,進修定慧故)

  〔上二為「行持門」中別開〕

 四、行持門(依解起修,由行得證故)

 五、生活門(歷境修心,調熟心性故)

 六、處世門(謙敬和合,安住身心故)

 七、職事門(無我為人,積聚資糧故)

 八、知能門(五明善巧,自利利人故)

 九、參學門(廣聞多識,開拓心量故)

 十、專修門(一門深入,向於實證故)

 十一、住持門(統理大眾,傳持佛法故)

 十二、弘化門(發菩提心,報四重恩故)

  〔以上各門大體依序而列!〕


教育內容:

 一、建立正見        二、調柔謙卑

 三、恭敬慚愧        四、僧儀嚴整

 五、消業培福        六、廣學知能

 七、道心堅固        八、僧格高超

 九、吃苦服勞        十、正直老實

 十一、無我和合〔註一〕   十二、發菩提心

 十三、落實戒律       十四、定慧均修

 十五、導向實證       十六、住持弘化〔註二〕


教育方法:

綜合運用學院式的計劃性、次第性及區格性與叢林式的師徒性 ,道風性及調鍊性,乃至茅蓬洞窟式的清淨性,專精性及勇猛性等優點,而建立的一種叢林、學院及茅蓬綜合而互補式的僧團教育機體〔註三〕。在此機體中,以戒律行持、共住約定、和合無我及理想共識等為基礎,以隱居內修為性格,以見解相同、自動自發為要求,以自修與共修並行互融為方式,以建設道場、文教外弘為修福與安住的方便。透過全年計劃性的教育及修行規劃〔註四〕,在教育院與常住人事一體,行門及生活作息一致,解門及管理要求分治,工作及居住空間有別的安排下。依於不同的修學階位,共住眾(比丘、沙彌、淨人、新人、老眾等)各有不同的修學重點,與職務承擔〔註五〕,以求達到〝全僧格成長〞〔註六〕的目的。


教育階位:

 
   
   
 

教育目標:

 一、僧格高尚,悲願宏深    二、持戒莊嚴,定慧等持

 三、實修實證,四恩總報    四、和合清淨,僧團增上

 五、德學並重,豎正法幢    六、時代善巧,為世前導

   
   
 

參考文章:

註一: <六和敬的根本精神>(《僧伽》一卷三期)

註二: <從與其他宗教的分工談佛法不共世間的實踐>(《僧 伽》二卷一期)
<台灣佛教的未來之路>(《僧伽》三卷一期)
<住持佛法從自己做起>(《僧伽》四卷一期)

註三: <常住學院化,學院常住化之改良芻議——常住即佛學院的體制初探>(《僧伽》三卷四期)
<談健全寺院的教育功能>(《僧伽》三卷四期)
<談寺院體質的提昇與改造>(《僧伽》五卷三期)

註四: <以寺院學風及道風的建立談僧青年的道業規劃>(《 僧伽》四卷一期)

註五: <略談未來佛教僧伽人才之分類與規劃>(《僧伽》一 卷二期)

註六: <全僧>(《水月抄》第 090 )
   <弘法與新方向僧伽教育>(《僧伽》三卷二期)

註七: <建興佛教從完備的沙彌教育做起>(《沙彌學處》序 文,有音帶流通)
  <漫談沙彌學行>(《僧伽》一卷二期)
  <從白衣出家到受具之間應受的教育>(《僧伽》二卷 一期)

註八: <新戒為何要五夏學戒>(《僧伽》一卷三期)

註九: <菩提心>(《水月抄》第 091 )
   <菩提心修要講綱>(有影、音帶流通)

註十: <從知見的累積到心性的調鍊>(《僧伽》五卷四期)

註十一: <從佛教的危機談到實際的修行方法>(《僧伽》五 卷二期)

註十二: <論出家人廣學>(《僧伽》七卷二期)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