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門第112講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天台宗入門 各位比丘 各位沙彌 各位淨人 大家午安 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了 這個通教人 這個修行的內涵 那麼說到此教三乘所修之因 我們已經說過了 大致上是相同 (皆是修體空觀 皆是修諦、緣、度) 不過所證之果 稍有差異 這個也不能說果有差異 這應該說所斷的稍有差異 那所行的是沒有什麼差異 所斷的菩薩呢 菩薩是斷 菩薩根器的人 他是斷正使還有無明都斷 無明習氣也都開始在斷了 這個緣覺、菩薩呢 不不 不是緣覺、菩薩 緣覺、佛呢 緣覺或辟支佛 他正使一定是斷 不過習氣也是怎麼樣 可以說更侵習氣了 也就是侵習氣 也就是說開始要斷不斷 他是減少了 但是還沒有斷 那麼阿羅漢呢 阿羅漢就是聲聞人 聲聞人則只是斷正使 那什麼是正使 正使就是見惑叫做正使 使就是結使 結使就是煩惱結了 就是煩惱結 無明習氣 習氣什麼叫侵 什麼叫斷呢 你看這個茶杯 這個茶杯 這個茶杯裝著茶對不對 這有茶有茶葉在裡頭 有茶葉枝整杯是滿滿的 這樣就譬喻說它煩惱都具足 現在我把裡頭的茶葉 都倒出去 茶枝都倒出去 這表示見思惑了 可是這個茶杯還有沒有味道 還有沒有味道 一定還有茶葉味對不對 這就是習氣 懂嗎 習氣它基本上是沒有東西 可是它那個氣味還是在那裡 習氣 習之氣是這樣子 習氣是有斷跟侵 那是什麼意思 你看我們去洗茶杯的時候 一定是先倒茶葉倒走 然後開始洗對不對 那麼一邊洗一邊嘀咕說 怎麼是這樣的難洗 為什麼 它是卡那個垢多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你正在洗的時候 那個垢是不是慢慢的消除 是不是這樣子 這表示習氣是在侵 是在侵那個習氣 但是等你聞還是有那個味道 但是必須弄到什麼 弄到沒有味道了 習氣已經開始在斷了 沒有味道才是習氣開始斷 那個時候還有顏色在那裡 黑色在那裡 但是要聞已經是 //聞沒有味道了 對不 但是還有那個根底在那裡 然後再繼續弄繼續的擦的擦 全部的沒有了 這才是成佛 是這樣子幹的 這樣懂了吧 侵習氣就是說 讓那個習氣消除 可是斷習氣 就是連它一灰漬也不留 完好如新 這叫斷習氣 這是不一樣 所以習氣是很難斷 你要這樣想 你要以洗茶杯這個意思來 來譬喻你就知道了 現在這樣子懂了吧 然證果雖然有差異 三乘都是同斷見思 不管怎麼說他們三乘人 都一樣的 三種乘的人都是把茶葉葉枝 倒出去的人 雖然有的洗杯子 有的洗乾淨一點 有的洗不乾淨 但基本上是一樣的 都是見思惑斷了 但此中鈍根之人但見偏空 不見不空 若行菩薩道 則只成當教果頭佛 死了 什麼是叫果頭佛 什麼是叫果頭佛 就是通教當分所證的極果 極就是 不是那個寂滅的寂 是怎麼樣 極為如何 極速的那個極 那個就是太極的極 太極的極那個極 極果就叫當教果頭佛 果頭已經在最後果之頭了 果的最圓滿 但是當教的果頭佛 不是所謂佛教的究竟佛 懂意思吧 還有新的名稱是要懂 果頭那個是以通教 最究竟的果報 但是不是別教 也不是圓教 是這樣子 未入別教 不是別教 是圓教這樣子 好再來 行因雖與藏教不同 比如說一個是體空觀 一個是析空觀 雖然有不同 然而所成之果 只與藏教相齊 故云通前 為什麼故云通前 因為它同斷見思而已 同斷見思 那麼同證的是什麼呢 同證的果頭的阿羅漢 這樣而已 如果是利根之人 (必行菩薩道) 利根之人一定是行菩薩道 非但見空 兼見不空 即見中道 若見但中 則別教來接 若見不但(圓)中 不但中就是圓中 則圓教來接 故云通後 所以它也可以通前 幹嘛修因證果不同 修因雖然是不同所證之果 對鈍根人來講 都是證阿羅漢 所以通前 以證果來說通前 以證果來說 他如果是利根之人 他一定是行菩薩道 他一定是見空 他一定還見不空 那這樣只要他見了不空 他要不就被接到別教去 證但中真理 再不更好的接到圓中 所以不但中就是叫做圓中 圓中的見了圓中的中道理 圓中中的道理 就圓教來接 所以要不就是接通、別教 要不就接圓教 通後這樣懂意思沒有 懂意思沒有 所以通教的道理解釋到這裡 已經是很清楚了 很清楚了 這是集合古今大德 都是古來大德的說法 我們把它解釋成白話 好下面一段文 小段文你們自己念 大聲念 又不名共而言通者 以共名但得二乘 (藏教)近邊 若用通名 則通別通圓 遠近兩便也 什麼意思 你如果說它是共教的話 那它是共誰呢 你說它共藏教 就是對它近邊說的 因為它所修的法門 都跟藏教幾乎都是一樣 修因接近證果接近 見果也是一樣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你要講共的話 那就共藏教去了 你不能夠說它共圓教共別教 這那有可能是不是這樣子 對不對 所以你只能講通 那就是通前通後 那就好說了 所以古人用字一個字的差別 是這麼的大 特別的把它拈出來補充一下 讓你們知道 這樣知道嗎 那以後出去 有辦法跟人家吹捧否 那藏、通這樣分的清楚了吧 不要聽老半天怎麼樣 聽沒有 是同樣聽沒有 教理又聽不懂 那念佛你又不要念 持戒又持不好 是這樣煩煩惱惱的 那是死 完了 佛學院不知道是讀什麼 對不對不可以 世俗人現在坐在電視機前面 的那些居士 他們修不好的話 是沒有人會笑他們 那我們是坐在這裡又修不好 壞壞壞 要注意 好這是辛二結束了 現在是辛三 是什麼 是什麼教(別教) 把它念看看 別者不共不同也 以教、理、智、斷、行 //位、因、果等八 皆不共於前二教(藏、通) 及不同後圓教 故名 又此教別被界外菩薩 不涉二乘 亦無佛之極果 純為菩薩修因之法 故名別教 依教相論 若名不共則但異於藏、通 未異圓教 故名別教以表異相 好停到這裡 別者不共不同的意思 但是不能夠用不共不同 這樣的名稱來講 特別要講一個別教 它是別最主要是什麼 別就是特殊的意思 唯一各別的意思 中國人隨機羯磨說的別人 別人 這個別人就是個人 由個人單獨獨立的 單獨獨立的 這個別教也是這樣 單獨獨立的 你這個別 你說它教理怎麼樣呢 其實教理藏、通二個 是互通的 是不是它共修析空觀 只修空觀嘛這個是含通 這樣子的 可是別教是不通它們 別教是修三諦觀的嘛 是不是 所以不同於什麼前面的二者 但是你說同不同於圓教呢 它又不同 因為圓教是一心三觀 它是三觀歷然 有階次 有次第 所以這也不同 再來它是獨菩薩法 獨謂之別 獨是什麼意思 我唯獨菩薩行 羅漢不修 辟支佛不修 只有菩薩修 它是別教裡頭 是沒有什麼羅漢法 類似聲聞法 它也不是佛法 為什麼呢 因為它沒有佛的極果 它修不成佛的老實講 死了 修別教照樣是不成佛 它還是得當分教的果頭佛 那是他頂多是圓教的什麼呢 圓教的十住而已 信住十住位而已 它離極果還是很遠 這樣了解了吧 所以說他真的是別 他也不通 他也不共 也不同 它單獨為菩薩所修 是這樣子的 所以以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等八 皆不共於前二教(藏、通) 及不同後圓教故名 這個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這八位 其實四種教法皆不同了 也不是說別教就單獨 //跟人家是不同 不過藏、通它們還有教理 //所行的法門 還有相接近的地方 可以說大同小異 但是到了別教的話 簡直跟前面二教完全不同 那跟後面一教 還是不同 一心三觀跟三觀次第 //那還是修法 差很大 所以它真正是 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真正是都不一樣 什麼是叫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我們不是常常講 //教、理、行、證嗎 有教有理有行有證 這教、理、行、證四者 開說說成八者 就是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把這個教理 還有教理保留 行保留 還有因果的果保留 所以教理行果 取那個主要的來談 其實仔細說 佛陀對於四種教法 都分別對它們的 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會有解釋各有不同 在別教當中是特別的 是唯菩薩所獨修 它不跟前面一樣 也不跟後面一樣 叫做別教 叫做別教 那麼此教是「別」被ㄆ一 這個是要念被ㄆ一 有的念被ㄅㄟˋ 加被也可以了 「別」被什麼呢 界外的菩薩 「別」被界外的菩薩 他不涉二乘 這二乘人門兒都沒有 沒得修 沒得修這個法門 再來亦無佛的極果 他修了半天也不能 //成佛的極果 所以說不涉二乘 所以不同於二乘 那沒有佛的極果嗎 那不同於佛的圓教 故名為菩薩 純為菩薩修因之法 就是說發菩薩心 發菩提心 行菩薩行 你單獨就是修這一個 純粹是為修菩薩行而來的 不過這種人是怎麼樣 他沒有發心 他不注重要成佛 他就是想要行菩薩道 像這樣子的人 是專修這種別教 他不急著成佛 他也不想成佛 他是專修這個 他是拿來專修的 是這樣子的 故名什麼 故名 故名這個這個這個別教 故名別教 依教相論 以那個教相來說的話 如果你要名它是不共的話 那不共 只是不共前面的藏、通 未異圓教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它要講別教 它是別於圓教 也是別於前面的藏、通 以資之別 前面是不能夠用不共 現在也 前面是不能夠用共 要用通 後面這個別教是不共要用別 這個古人用字 他有他的定義 這樣懂了吧 好 這樣別教的定義懂了吧 我們解釋四教都是會先說明 名辭的定義 趕快趕快 這個這個這個下一段 涅槃大家一齊念 念大聲點 涅槃經云: 四諦因緣 有無量相 非聲聞緣覺所知 此別於藏、通二教之徵也 又諸大乘經中 如華嚴經明十住、十行 十迴向為賢位 十位為聖位 妙覺為佛果 瓔珞經明五十二位 金光明經但出十地、佛果 勝天王經明十地 涅槃經談五行 (聖行--三學之行 入空之門 梵行--四無量心 天行--從空入假 依理成行 嬰兒行--度生之慈用 視一切眾生如嬰兒 病行--度生之悲用 見一切人如病人)等 雖增減不同 然皆依界外菩薩根機之不同 而廣明歷劫修行 行位次第互不相攝之相 此皆屬別教之相 亦別於圓教(法法行行 圓融無礙)之徵也 好 這個講什麼呢 是在證明到底有沒有別教 這一回事 還是智者大師自己想出來的 是不是這樣子 那到底有沒有別教這一回事 那到底有什麼高低 是怎麼講呢 它是說涅槃經裡頭說到 四諦因緣有無量相 非聲聞、緣覺所知 既然是聲聞、緣覺所知 但只剩下菩薩可修了對不對 所以它獨菩薩可修 它是無量相的四諦因緣 聲聞緣覺是不同 所以說別教菩薩 也是修諦、緣、度 但是它修的是什麼 無量的四諦 它是修無量四諦 它修這個不思議生滅四諦 十二因緣 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那麼也修什麼 修這個六度 六度 六度是那六度 這是不思議的六度 不思議的六度十度 是這樣子的 好 所以他要證明 涅槃經講到有這種法門 非聲聞、緣覺能修的 因此它就別於藏、通二教 對不對 他們是不知道嘛 這個徵是證明嘛 此別於藏、通二教之徵也 來證明 又諸大乘經中 如華嚴經明十地 大乘經你比如華嚴經上 它講十住、十行、十迴向 這是賢位 三賢十地 什麼是不是 三賢就是三賢 那三賢 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住、十行、十迴向 //為三賢位 再來十地為聖位 妙覺為佛果 它還是有位位不同 這就是華嚴經上 這就是所謂的行位不同 修行的階位不同 瓔珞經明 乾脆明五十二位 明五十二位 明五十二位它是怎麼樣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那麼就四十位 四十位再加一個煖位 我們說前方便位 煖位 那麼就一位了 就是四十一位 再加十地就是五十一位 再加等覺一位就是五十二位 然後到妙覺就是成佛 所以前面成佛之前 是有五十二位 瓔珞經就是這麼分別的 金光明經 就單獨講十地還有佛果 它是講十一位 勝天王經明十地 那涅槃經乃至是談五行 五行是什麼呢 是修行的五種法門 五行修行法門 所謂聖行 梵行 不不不 聖行、梵行、嬰兒行、病行 奇怪 怎麼少一行 天行 天行 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 還有病行這五種行的修行法 這是修的法不同 所以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它們這個 它們各種的判法是不同 像這樣子 什麼是算聖行 三學之行 入空之行 就是聖行所謂阿羅漢所修的 那種行一樣的意思 不過在大乘裡頭 他不是阿羅漢修的 他是先修空觀 等一下修假觀 梵行就是四無量心 開始修假觀 天行就直接從空入假 依理成行 是修理觀 從空入假 嬰兒行就產生慈用 前面是理觀 後面就直接行動了 好像看一切的眾生 像自己的嬰兒一樣照顧他 不會跟他們怎麼樣 不會跟他們鬥氣 看待一切眾生 像慈母一樣看待他們 我們沒有 我們都會跟他鬥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沒有學人家的慈母 人家是說大人不記小人過 誰是大人 八大人覺經那個大 是大人 真正的大人 //就是所謂菩薩之人 菩薩之人是不會 //跟眾生鬥氣的 你懂嗎 是不是 是不會跟菩薩鬥氣 他不會跟眾生鬥氣 為什麼呢 他看一切眾生都是他的兒 他就像慈母照顧一切 沒關係了 罵我沒關係了 是這樣子的 是這樣子的 但是護法會跟你鬥 為什麼 你要是睡在護法頭上的話 護法是會跟你鬥 包你睡不了 我以前就是告訴他 //那裡是要讓開來 做的時候沒有讓開來 我去看知道一定會出狀況 最近他們跟我講 //出了三個狀況 三個人去睡 三個人出狀況 睡不了 有誰敢去睡 那在菩薩頭上 那在護法頭上 你怎麼可以睡在護法頭上 你的福報還沒有他高 他不容許你這麼做的 是不是 但是菩薩 真正的菩薩你睡在他的頭上 反正他是無所謂 他的福報是很夠 他是無所謂 是不是 那不管了 這嬰兒行 那再來病行 不是你生病 你們大部份就是病行 不是的 你們是病號 你們不是病行 病行就是怎麼樣呢 就是說 看一切眾生就像病人一樣 你念茲在茲 是想要拔除他們的痛苦 是病行 這是從聖行一路修過來 最後修到病行 這都是菩薩 菩薩才都是這樣修的 佛可沒有這個觀念 佛不會看到眾生是嬰子 也不會看到眾生像病人 他不會他就是如實觀照見 講經說法他會譬喻像兒子 基本上他沒有真實的這樣 他如如不動的 看到真實相 像這些呢 雖然果位修行方法有增有減 並不一定是相同 不過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皆依 //界外菩薩根機之不同 因為界外菩薩是太多了 根機也是不一樣 所以他們就廣明 各種歷劫修行 還有修行行位次第 各各不同的這種修行方式 最重要的一個觀念 你要知道 在別教菩薩的修行裡頭 他們修行的階位 彼此不相知 初地不知道二地 二地不知道三地 三地不知道四地 一年級就是一年級 二年級就是二年級 一年級不知道二年級 //是在修學啥 位位不相攝 這就是別教 還有另外一個意思 這是為階位各別互不相攝 還有這個意思在 所以要謂之為別教 這跟圓教是不一樣 圓教初發心即是正覺 剛發菩提心就入諸佛果位 名字即即是究竟即 所以凡夫當下即是佛 所以叫即 講六即其實只有什麼 只有圓教才敢講 即也就是沒有頭也沒有尾 你只要入圓教的道理之後 你當生就成就就成佛 他證初地就等於證十地 乃至於入五品弟子位 就等於通透到佛果 完全一樣 為什麼 看到同一個月亮了 月亮你已經看到我也看到 只是你看到圓一點 我還沒有辦法看到那麼圓 但是我也跟你一樣 知道月亮是圓的 只是我還有雲遮著 我沒有親眼看到 但是我已經知道它是圓的了 那這樣的話 你已經看到 我雖然是沒有看到 我們彼此的效果是等同一樣 我們都是一樣 //知道月亮是圓的 但是別教以前的藏、通、別 這三教 看到一分是一分 看到前一分不知道 //後一分的樣子 所以他怎麼可能知道 全部月亮的意思 什麼的形狀他是不知道 他必須要慢慢的掀 慢慢的掀 掀到最後一頁 原來月亮是這個樣子 那圓教是不一樣 圓教一下子就翻到後頭來 讓你先看了標準答案 然後才讓你慢慢的往前修 往前修 我們講的當生成佛 就是這個意思 你立刻看到你的佛性 這樣懂了吧 這樣懂意思吧 所以它們沒有階位的 沒有階位的 別教有階位 所以說你看 你看 因為根器之不同 而廣明歷劫修行 行位次第互不相攝之相 看到沒有 修行的位次互不相攝 互不相攝 這樣子的教法 此皆屬於別教之相 它亦別於圓教 圓教是不同 圓教是法法圓融 修一法即是一切法 拜佛 有人輕視拜佛 拜佛還不如修定 你這個是不了圓教義 圓教義拜佛即是修定 修定即是拜佛 乃至吃喝拉撒睡也都是修行 那拜佛何況拜佛不是修行嗎 一切法法法平等 沒有什麼高低 只是有各自善巧不同 你也得學一學 有人是輕教理重參禪 有的人重拜佛 不重於坐禪 有的人重坐禪 不重經行 有的人重經行不重念佛 有的人重念不重拜佛 那各有偏重 這樣都不對 你對一切法你都知道 他同樣修入圓教 所以法法行行都是圓融無礙 以後要懂這個道理 不要在修行法門當中分高低 分高低 乃至於顛倒以聲聞教來弘揚 然後不學大乘法 那就顛倒 你不要這樣 你可以參考參考聲聞教 那是無所謂 所以說這個圓融無礙 像這樣子的就是圓教 所以它有別於圓教 它是各位次都互不相攝 所以叫做別教 此教詮無量四諦 為什麼是無量 我們來念一下 此教詮無量四諦 〔苦有無量相 十法界不同故 集有無量相 五住(見一處住地 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 有愛住地 無明住地) 煩惱不同故 道有無量相 恆沙佛法不同故 滅有無量相 諸波羅蜜不同故〕 亦詮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枝末無明為分段生因 根本無明為變易生因〕 亦詮不思議六度、十度 〔六度中於般若度更開 //方便、願、力、智等 四種權智 共成十度 一一度中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成一切法 浩若恆沙〕 開示界外鈍根菩薩 令修次第三觀 (先空、次假、後中) 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證中道(但中)無住涅槃 好 這裡提到了說以教詮 此教法別教詮釋的是 //無量四諦 無量故名思議 苦有無量相 集有無量相 道有無量相 滅有無量相 簡單講就是這樣 那好了為什麼呢 因為要斷無明 無明是對一切境界說無明 阿羅漢藏、通二教 他只斷我執 斷我執證空性就好了 所以苦、集、滅、道呢 苦就是從我執而來 道就是修斷我執 滅就是證得我空 集就是我執造業 所以很單純的一個 到了這裡的話 苦不只是我執 乃至法界一切的事相 我都不懂 我就是苦 乃至別人的苦 我不能夠解決也是苦 所以苦有無量相 集也有無量相 以下的道理 不假細說了 時間不夠 亦詮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什麼是叫不思議 //生滅十二因緣呢 它不能思議 但基本上它是生滅的 什麼叫生滅 有生有滅 他能夠修什麼呢 修斷根本無明 所謂根本無明斷了之後 那變易生死就滅 所以根本無明修斷 變易生死滅 那不就是有生有滅嗎 有生有滅 所以最後是生滅的十二因緣 為什麼是不思議呢 因為有無量相故無法思議 再來是說它究竟是中道之相 自己是不可得 也是一樣不可思議 那麼亦詮不思議的 //六度、十度 為什麼多加一個十度呢 這是從般若當中 另外開方便度 //願力度、力度 願度、力度還有智慧度等 這四種的權智 什麼是叫權智 般若是根本 從根本當中對著一切眾生 //生起相應度化的智慧 他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生起 方便、願、力還有智 智就是什麼呢 智就是一切的經驗 一切的分別 比如說這個眾生需要什麼法 你看得出來 這個就是智的力量 慧是什麼 慧是了解一切世間的共相 智是了解一切世間的分別相 所以要行菩薩道 你一定要有分別相 你想要行菩薩道做住持 你要做住持 你要知道廟是怎麼建 飯要怎麼煮 眾生是在起煩惱 這一個眾生是這樣起 那一個眾生是這樣的起 眾生起煩惱的樣子是不一樣 樣樣要有不同的方法對治 這就是智的力量 這是權智 權巧方便 懂嗎 好 這樣子共成十度 這一一度 能夠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成一切法 所以浩若恆沙 對一個眾生 每一個眾生都有無量的苦 你就有無量的度 六度、十度 度化他們 那無量的眾生 無量的無量更是無量 對不對 所以你要有不同的度化方式 來度化他們 這樣是叫做浩若恆沙 這個法門是專門對誰用的 開示界外鈍根菩薩 令他們修次第三觀 先修空觀 後修假觀 再修中觀 那這樣子令出分段跟變易 //二種生死 他能夠出分段生死 能夠出變易生死 當然也同時可以出分段生死 那麼證什麼涅槃呀 證中道 不過這個中道但中的涅槃 我說過什麼是叫但中 非空非有說中間 是對兩端說中間 只有一個中間叫但中 懂嗎 懂嗎 但中涅槃 但中的無住涅槃 就是要破掉空 不是 凡夫是執著有 他要用空來破有 可是證得空之後 要用妙有來破空 最後妙有也要用中道 //來把它看破 所以他要有破有立 像這樣子的空即是空 有即是有 中即是中 各自有各自的本位 它不會互相相即相入的 這樣子的是叫做但中 好 那麼這個道理是這樣接下來 我們趕一趕課 來再念 又別義略明有八 即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等 八皆別被菩薩 不同於三教 謂教則獨被菩薩 理則隔歷三諦 (真、俗、中三諦不相即) 智則三智次第 (空、假、中三智依次漸修 非如圓教於一心中頓證也) 斷則三惑前後分斷 行則五行差別 (非如圓教一行一切行) 位則各位歷別互相收 別教初地不知二地事 乃至等覺不知妙覺事 (圓教論即 位位互攝不相隔礙 一位具知一切位) 因則一因(中道理體)迥向 不即二邊 〔迥者遠也 超出也 謂別教人但能信仰中道理體 只能知其非生死 亦非涅槃 故云不即二邊 如此之中道 只是但中佛性 (或云正因佛性) 但知其理不變 而不知其有隨緣之能 (不具緣因 了因二種佛性) 真如法性 隨緣不變 雖在生死而不染 證涅槃而非淨 迥超生死與涅槃二邊 而不能當下即於諸法 (不變隨緣) 依圓教之極理視之 判之為但中而非圓中也〕 果則一果 不融諸位差別 (別教中唯有妙覺極果 方證法身 不云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也) 有此八種皆於藏、通、圓 //三教之特徵 故另立一名謂之別教 好 這樣讀完了 是不是有點懂 那麼有點懂 又有點不懂 又別教 我們分別教理之後這段來說 教、理、智、斷 那個行、位、因、果來說呢 八者皆是別被菩薩 而不同藏、通、圓三教 你比如教 教是專門教菩薩用的 所以教呢 是不同於其他 那麼理它所教化的理 則歷隔三諦 所謂真、俗、中三諦不相即 其實真諦即是俗諦 即是中諦 一真一切真 一俗一切俗 一中一切中 但是他沒有辦法 他這個就是真諦 中諦就是這樣的認識了解 這個中諦 講空它就是講空 這空就是妙有 他還不知道 那妙有即是空 不可執著 他也不會去體會這個道理 三諦是隔歷開來 智呢 是三智次第 先修空觀 後修假觀 然後再修中觀 但是圓教是不同 一心中是三智三觀 起三觀修三止 起三觀得三智 證得三德佛性 他沒有辦法這樣 所以它非如圓教 //於一心中頓證 那麼斷呢 他能夠斷見思惑 //塵沙惑、無明惑 這叫三惑 見思、塵沙、無明 //這個是叫三惑 這三惑前後分斷 那圓教是當下頓斷 藏教的話 那藏教跟通教 //只見到見思二惑 他根本是見思惑一惑而已 他根本沒得斷後面的二惑 對不對 那行呢 是五行差別 所謂的剛剛講的聖行 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這五行呢 是行行差別 可是圓教一行即是一切行 梵行即是天行、嬰兒行 //病行、聖行 乃至嬰兒行即是聖行 什麼行這樣子 這五行是互相攝 那位呢是各位歷別 //互不相收 我說過了 初地不知二地事 圓教論即 論即的話位位相攝 不相隔礙 因為即就是當下是的意思 叫做即 懂嗎 圓教的話只有六即 那六即 名字即還有什麼即 理即、名字即 再來 不是 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 再來究竟即 先理即你我都是佛 是不是 當下那個理是 那麼理即再來是什麼即 名字即 就是從開始修行了 有這個名字涅槃 有這個佛性這個東西 名字即 名字即再開始修行 種種法門來修 //就有觀有行 觀行即 觀行之後就是要怎麼樣 相似了 相似得果位 對不對 這個是相似即 相似之後就開始真正的證 但是還沒有全證就分證 分證之後就全部證了 究竟即 無論從名字即也好 乃至最後的分證即也好 究竟即也好 當下佛性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你要是能看得到 就是圓教人 所以他一看到了的話 頭跟尾都是一樣 所以初發心即是正覺 初發心即是正覺 那麼呢這個這個這個 因講到因是不是 位不互相攝 因則一因迥出 不即二邊 這是最有意思 什麼是叫一因迥出 你看這邊是左邊 這邊是右邊 二邊抓中間 中間就只有一個 凸出來 唯一的一個 凸顯在那裡對不對 凸顯在那裡是叫做迥 遠離的意思 懂嗎 但是圓教是不同 圓教旁邊左邊右邊都是中間 到那裡都是中間 什麼意思 有沒有可能 有 宇宙那一點是宇宙的中心點 沒有呀 你說那一點往宇宙的 四面八方飛過去 都是無量無邊遠 對不對 你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 往宇宙的四面八方看 都是無量無邊遠 你再跑到台灣來 也是無量無邊遠 對不對 所謂的無量無邊遠 //它的意思就是說 它跟四面八方的距離 //都是一樣等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它都是中心 中心的意思就是說 跟四周圍的距離是一樣 對不對 宇宙當中 每一個點都是跟四周一樣 道理意思是一樣 一中一切中 一空一切空 一有一切有 所有的空、假、中 都是同一體 這是圓教的 但是他不是 他是說離中離有離空說中 所以這個中是對空有雙離 雙離空有而說中 所以是一因迥出 離開這個空有 再說中 這個就是一因迥出 一因中道理體迥出 迥者遠也 也超出也 謂別教人但能信仰中道理體 只能見其生死是一邊 涅槃是一邊 非生亦非生死這一邊 非涅槃是離涅槃那一邊 那就是只有中間 那就是只有留中間 你看那個南山律 那個實法宗 再來是什麼宗 假名宗就是這樣 實法宗認為戒體是色法 那假名宗認為非色非心法 那這個就是一因迥出的道理 不是這邊 也不是那邊 二邊都不是 我不曉得 反正都是雙非 雙非沒有真正的名字嘛 所以這樣子的是叫做什麼 叫做但能信仰中道理體 不即二邊 如此之中道 只是但中佛性 或者是叫做正因佛性 因為一因 它就是說有那個因 真正成佛的那一個因是那個 可是它不知道緣因、了因 緣因、了緣 緣因是什麼 是助你成佛的因緣 你有想要成佛的心就是緣因 那你本身即是佛 那是正因 懂嗎 你成佛之後 你修了 你有佛性能夠知道出家是好 這是了因 所以了因加緣因修顯正因 所以成就三德密藏 正因、了因、緣因 成就什麼呢 涅槃德、般若德、解脫德 成就這三德 是這樣 所以我們就有三因佛性 你看我們本身是佛 不假外修 這正因 那我們呢 有想要成佛的衝動 是不是這樣子 這就是緣因 有因緣我才能夠幫助我 //正因顯現 然後最後是要怎麼樣 了因 能夠真正的怎麼樣 看到佛性的能耐 了因 真如法性 隨緣而不變 雖在生死而不染 證涅槃而非淨 迥超生死與涅槃二邊 超生死 迥超生與死 不對不對 正因佛性 但知其理不變 而不知其有隨緣之能 真如法性 隨緣而不變 隨緣不變 雖在生死而不染 證涅槃而非淨 像這樣子 真如法性 他只看到真如法性 他不知道真如法性 //能夠隨緣不變的能耐 他不知道有這個能耐 所以他只知道有真如法性 只知道隨緣不變 他不知道還有不變隨緣 要知道隨緣不變的話 真如一直都在 所以在生死這邊不染嘛 證涅槃而非淨 它本來就不染那裡有淨呢 像這樣的非涅槃非生死 這樣離生死離涅槃二邊 謂之迥超 而不能夠當下即於諸法 //不變而隨緣 依圓教之極理視之 判之為但中 而非圓中也 這個道理以前已經常常講 你們現在看文字就慢慢的看 多看一下就懂了 那麼果 一果是不融 果則一果 不融諸位差別 別教當中唯有妙覺極果 方證法身 圓教不同 初發心時 他便成正覺 它相即相入 果位是相攝 所以說也不同於圓教 所以你看它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各個不同於圓教 當然也不同於別教 不同藏教、通教 所以這八個皆別於 //藏、通、圓三教之特徵 另外立一名為別教 問曰: 藏、通、圓等三教 互亦不同 何以不稱別 而獨以此教稱別呢 有這麼問了 沒有回答 沒有回答 讓你想一想 是不是 其實藏、通、圓 它們沒有截然的 藏、通沒有截然的不同 是不是這樣子 那到底怎麼一回事 我們前面都講過了 自己想一想 未來要考試就是考這一題 看你怎麼答 好最後補充 接下來 辛四、圓教 講不完了 講不完了 趕快趕快 等一下更難了 圓以不偏為義 所以叫做圓 這個教法是什麼 是詮釋無作的四諦 什麼是叫無作呢 它括弧中括弧有寫到 〔五陰、六入皆入 無苦可捨 無明塵勞 即是菩提 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 邊見邪見撥無因果 邊見就是或說空 或說有、或說中〕 這些都是邊見 其實都是什麼 都是中正 都是中正 空也是有也是中 說有也是空也是中 是這樣子的 邪見是什麼呢 邪就是不信因果 是聲聞僧的邪見 但知空而不承認 //有中、有妙有 這個就是邪見 這就是邪見 這個無道可修 生死即是涅槃 無滅可滅 所以既然無苦、無集 //故無世間 那麼無道、無滅 世間出世間皆無 所以四諦皆實 初後不二 所以四種諦 出世間跟世間都一樣 當下如如 沒有什麼好分別的 所以從開始修因到證果 都沒有不二 所以六即佛理即即是究竟即 沒有不二 所以故名無作 純一實相 實相外更無別法 所以叫做無作四諦 沒有再能思惟了 沒有再能修行了 開始就是結束 涅槃即是生死 生死即是涅槃 煩惱即是菩提 菩提即是煩惱 沒有苦可斷 沒有苦可捨 沒有集可斷 沒有道可修 沒有生死可滅 這個是叫做無作四諦 至於以下的事情是怎麼樣 我們進度有點慢了 那這裡就有點趕 但是現在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堂課繼續的上 向下文長 復以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