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門第九十一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天台宗入門下卷 各位比丘 各位沙彌 各位淨人 各位同學 大家午安 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節課呢 跟大家提到這個慧思大師的思想的特質 己八 講到了什麼呢 他以一華 華果的差別來判教 那麼呢 我們引了什麼 引了安樂行品義裡頭的文句 現在我們引到第四段 庚四這裡呢 他說分別一華一果與一華多果的差別 那麼他在法華經安樂行品義裡頭呢 哦有這麼的說到 他說一華成一果者 發聲聞心即有聲聞果 那麼發緣覺心有緣覺果 不得名為菩薩佛果 他發這個就得這個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哦那是一對一 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得 你是要知道 如果我們的自性當中具足一切的萬法的話 照說是什麼呢 一念不生總體現 是當下稱性起修呢 是全修在性 所以全性顯現的話 是一切的眾果齊備 一切的佛法具足 當下的具足無欠無缺的 所以從那一剎那之後呢 才知道原來釋迦佛是誆我 唉根本沒有佛法可修呀 他能夠悟到這個道理的時候 大事已畢 這個才是真正的大事已畢 可是他是沒有辦法 他就是寧願去思惟佛法 就去思惟取證了 他就啊 你告訴我聲聞法可以斷煩惱出生死 我就開始修 結果那就只能出生死 你不能夠證大般涅槃 你不能夠證究竟圓滿的什麼 圓滿的佛乘 圓滿的佛乘是你自性具足的 可是你當面錯過 阿羅漢都當面錯過 緣覺佛也當面錯過 權教菩薩還當面錯過 哦一切法是現前具足 不假修證 能夠證到這一件的話 那就沒事了 那麼難嗎 所以他就只好 只好在這個現前的具足萬德莊嚴當中 捨這個萬德莊嚴 然後妄求一個什麼呢 一個聲聞果 那麼妄離如幻的生死 他就啊生死好苦 要求離生死 夢中有一隻老虎哦 請求夢中的仙人打老虎的辦法 我就在夢中把老虎給打死 打死在夢中怎麼樣 感受那種所謂的什麼 那種打死老虎去除外患這種的喜樂 但是他沒有醒 他終究還是沒有醒 所以楞嚴經上說不識本心呀 修法凡同外道 不識如來妙心呀 真如妙心呀 那麼這樣子修道的話 凡同外道 就是這個的意思 所以這樣子的話 你夢中怎麼的求 你夢中怎麼的求 那麼你夢中就怎麼的得 那就求一得一 求二得二 可是你是要知道呀 你夢中求吃餅乾 餅乾就得一個餅乾 你夢中求打虎 你夢中只能最多只能打倒老虎 可是如果你一醒來 啊無虎 沒有老虎 而且餅干呢 冰箱一切是現成 根本是不用求 不求自得 這個時候呢 只要是求醒就可以了 一醒的話呢 啊寶藏現前 何必還要求什麼呢 這個時候是一華多果 是這樣子的 其實是不壞因果的哦 你一定是奇怪 那一華應該是一果 一對一 one on one是對的 怎麼會一華多果呢 是這樣子的 那還是有因果的 你求醒跟你求夢中 你夢中的人懂得是要醒 還是夢中的人 只是要對夢中的人 夢中的老虎 你夢中的人請求對付夢中的老虎 那麼對付一隻老虎 你就一個果報 得一個開悟的果報 你就是這樣而已 可是你如果在夢中求醒 那你求醒這個動作還是因嗎 那這一醒來之後 眾果齊備 眾善具足萬德莊嚴 當下現成 這還是 你就是要求對 就對了 就怎麼了 一開啊醒了 什麼都沒有 那麼羅漢 哦究竟的圓教佛以下都是未醒之人 未醒之人 所以他沒有辦法一華多果 唉是這樣子的 所以不得名為菩薩佛果 那求這個就得那個 復次呀 鈍根菩薩修對治行 你是要知道 鈍根的菩薩才是要修對治行 利根的菩薩是不修對治行 什麼意思呀 這個文殊菩薩曾經講過 不知道是那一部經呀 我不知道 不過我初學佛的時候 就有人告訴我這個事情 他說文殊菩薩曾經教人家說發菩提心哦 不必斷煩惱 那哦是這麼的大膽 發菩提心是不用斷煩惱 那是要幹什麼呢 是這樣子的 煩惱就像地面上的雜草一樣 那麼呢修對治行就是阿羅漢 幹什麼 小農夫一天到晚就是什麼 拿著挖草的小工具 挖呀 根呀 拔草 根草拔呀 挖一根算一根呀 什麼八十一品見惑 八十八品思惑 慢慢的拔 慢慢拔 哦拔好幾劫 最後拔完了 好累哦 不過是一個老農夫 把地整理平乾淨而已 他隨時得注意 不可以怎麼樣 不可以冒 不可以再長出這些骯髒的東西 所以他還是有法可得 可是發菩提心的人呢 種一棵大樹 大樹一種呀 是很大很大呀 哇本來地面上是有很多的雜草呀 大樹一長好之後 下面的雜草得不到露水的滋潤 陽光的曝晒呀 乾了 自己死了 所以不修對治行 能夠成就諸佛果 所以鈍根菩薩才眼看著那個那個苦惱呀 猛力修對治行 是這樣子的鈍根 那誰是鈍根的呢 那咱們就是 所以我看還是修對治門好了 懂我的意思吧 懂我的意思吧 所以道理總要知道一下 是不是這樣 那你一定會問誰是對治 誰是鈍根的呀 我想咱們就是 所以他次第入道登初一地 登初一地 那是時不得名為法雲地 法雲地是十地 所以一地不得名為十地 十地不名為等覺地 等覺地不名為妙覺地 是這樣 初地不名為二地 二地不名為三地 三地不名為四地 那麼初地的人不知道二地人的境界 二地不知道三地的境界 乃至九地不知十地的境界 十地不知等覺的境界 等覺不知妙覺 妙覺就成佛的境界 是這樣 可是你是要知道呀 圓教菩薩是不這樣 圓教菩薩一大開圓解之後 一鼻跟諸佛一鼻孔出氣 你是在幹什麼 我是知道 不過是我的習性未消 我的無明還沒有斷盡這樣子 罷了 你先斷我沒斷 我伏了 我還會冒煙 我還會有 我遇到狀況還會冒煙 可是我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你知道的我也知道 這叫六即 圓教講即佛 就不是這樣斷斷斷 所以從頭到尾一直都是佛性 證入法性的菩薩之後 四十二位菩薩他們 大勢至菩薩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這五十二菩薩當中 前面的十位怎麼樣還是內凡 到了後面開始的時候 內凡 還是對內凡 然後到了聖位 聖賢位這些圓教的什麼 圓教的初位菩薩以上呀 其實圓教是沒有初住 是講六即的了 但是也可以相應於初破法身 哦初破無明菩薩來講的話 他可以說是勉強的講是圓教初住的菩薩 這樣的菩薩已經是什麼 跟成佛的已經都是一樣了 他月亮是同一個 佛性是顯現了 所以圓初住的菩薩呀 圓教初住的菩薩呀 就能夠到十方的世界示現去成佛了 你說很奇怪對不對 他才初住而已也 他能示現成佛厲害吧 哦對不對 那是的 那圓教 那如果別教呢門都沒有 他還沒有見法性 他必須去初住 別初地 別初地等於是圓初住 他別初地的時候才開始斷無明 所以他總共不過才斷十二分無明而已 真的無明是要四十二分斷盡 彌勒菩薩現在是斷四十一分斷完了 剩下最後的一分 生相金剛無明未斷 金剛無明未斷 是這樣子的 那麼呢像這種情形的話 他所以說圓教的人是前後都知很厲害哦 啊 智者大師、慧思大師這一類人就是這樣 所以這一些人羅漢是沒有辦法跟他們比的了 懂意思吧 就像飛機不能夠跟腳踏車來比 就好像比如說腳踏車快 還是飛機快 這個簡直是沒有辦法比 不同的交通工具嗎 搭的不一樣的交通工具嗎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麼腳踏車頂多只能夠讓你騎到台北好不好 再怎麼樣也只能這樣 那飛機一飛飛到美國去了 好是不是這樣子 完全不同 好 所以說是這樣子 所以登初一地 不得名為法雲地 地地別修 那證非一時 是故不名一華成眾果 你看地地別修了 這是階次而修 一地修完了 唉好累 哦放個假吧 出去外面散散心 第二次再來再修 再登一地 再登一地 一路的往上修 這叫次第而修 鈍根菩薩是這麼修的 那麼證非一時 證非一時呀 證非一時 是故不名為一華成眾果 可是圓教菩薩剛好是倒過來 他是一一地頓超 那麼呢是證在一時圓證圓悟 所以一華成眾果 就是這樣 那法華菩薩即不如此 一心一學眾果普備 看到沒有 一心一學 只有一心究竟的菩提心 那一學究竟的什麼一佛乘 那這樣子的話 眾果就普備 看到沒有 本來現成的 一時具足非次第入 一時具足什麼眾果 那麼呢沒有地地別修 即佛就是這個意思 即就是說 即就是是 就是的意思 所以非次第入 亦如蓮華一華成眾果 你看到沒有 蓮花一開之後呀 裡頭的蓮蓬蓮子是好多好多 一時具足 是名一乘眾生之義 一乘的眾生 (「法」者是「眾生」法也)所以妙法蓮華經那個法是眾生法 哦還有妙法 這個眾生法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眾生妙 妙法蓮華經是眾生妙 也法妙 那為什麼眾生妙呢 那是因為這樣子的妙 一乘的眾生 一乘的眾生 這一乘 這一種的眾生是一乘眾生 唯佛一乘的眾生 那麼他呢 他為了怕人家不相信 他引經證 故云這個是什麼呢 涅槃 是故涅槃經言 他引涅槃經或有菩薩 善知從一地至一地 這就是地地別修的 別教的 那麼思益經云 思益經言 或有菩薩不從一地至一地 有的菩薩是不從一地至一地的 他是當下頓超 最後他結論云 他這樣引經文 這樣的講 他作結論 他說從一地至一地者 是二乘聲聞及鈍根菩薩 方便道中次第修學 這就是密宗講的生起次第 生起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你們呀 祥因修密 有的同學是修過密 在家的修過密 好了你們大概就知道 是生起次第 生起次第就是灌頂 這個四加行做完了 本尊咒念了 獻曼達 念十萬句 十一萬一千一百遍 五個一 唉那麼呢 這樣 這麼樣了 完了念本尊咒了 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聲 那麼什麼樣 閉關是閉三年三個月又零三天 好要這樣做做做 那樣搞搞 那樣搞搞 搞搞搞都弄完了 覺得怎麼樣 心裡很踏實 眾生需要這樣對不對 所以這個叫著生起次第 生起你前面一個結束了 你生起下一個 下一個又結束了 再生起下一個 這個就叫著生起次第 也就是我們講的地地別修 叫著有次第法門 就是這裡講的方便道中次第修學 可是呢也有怎麼樣 不從一地至一地者 是利根菩薩 正直捨方便不修次第行 好厲害呀 這種人 當下一切的方便都不要了 當下就直行 那麼呢就怎麼樣不修次第行了 次第行就是什麼地地別修 他不這麼做 那你說奇怪呀 主任剛剛你引那個諸法無諍三昧他不是 他老人家又不是教人家說持戒修定才能夠開發智慧 這難道不是次第修嗎 當然了 當然 就道理來講是那個不次第行的什麼 當下圓證 是證入不次第 可是修學的安排的話 他還是有戒定慧這些內容的 那不然你是要怎麼修 是不是呀 你是要怎麼圓修呢 是不是 所以圓修 並不是你坐在那裡當下你能夠立地成佛 你還是有方法慢慢去趨入的 至少天台家是這樣的 所以他先教有相行 教你拜法華三昧懺 叫你拜法華三昧懺 是這樣子的 但是法華三昧懺最後是怎麼樣 修觀的時候 那才是捨方便 方便是什麼方便道中次第修 所以要什麼 要請聖了 要禮敬了 要供養 三業供養了 要請聖了 要禮敬了 最後要求懺悔了 六根懺了 發願了 回向了 什麼隨喜了 這些都要 乃至是誦經了 這些是方便道次第行 一段一段的行過來 可是到了你入禪堂的時候 哇那就入無門觀 一法不立 沒有階次可得 當下你是要直悟 那個不生不滅的心性 還要悟到什麼 悟到現前具足才可以 那麼這樣子修 次第行 哦不修次第行 如果證法華三昧眾果悉具足 所謂證法華三昧那是沒有從次第到不次第 最後證入的時候 那用的方法是 不管次第行 或是不次第行 他一證入那一剎那是眾果普備 一心具萬行 哦他老人家是自己親證過 所以眾果悉具足 這種的修法是一華眾果 所以是眾果具足 各位你懂這個道理有什麼意義呀 你懂這個道理有什麼意義呀 你懂這個道理是對你將來修行的時候 你心裡是很會踏實 說我修的法門雖然現在是還沒有開悟 可是我究竟比人家是怎麼樣 深刻的理解那個法義 你就不會退大向小 用心磊落 那我看人家修聲聞法 或者是搖鈴打鼓 很好 我也趕快去 你就不會這樣 懂意思吧 你就不會這樣子了 那你是一定知道未來是眾果悉具足的 哦這樣知道吧 好那麼這個是他第九個思想的特質 那麼現在是第十個思想 唉不 是第八個思想具足 第九個思想是什麼呢 己九 強調以發菩提心為首 勤修六度以成就佛果的大乘修行次第 他這個是他很強調的 所以後來智者大師呢 在什麼呢 在摩訶止觀裡頭就有一個什麼發大心 裂大網 修大行 那麼是什麼 哦修大行 然後證什麼 證大果 是這樣子的五大 的這種觀念就出現了 所以發大心就是指的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所以就有這種的觀念 智者大師的思想 是有繼承慧思大師的思想的 那麼智者大師 慧思大師當然沒有講的是這麼的嚴密 那麼呢 智者大師在那麼 那麼興盛的南方佛學的環境底下 當然他的思想是會相對的嚴密 這是自然的事 那麼呢 慧思大師是在北方 他注重苦修 所以他的思想是點到為止 以核心的觀念提倡為主 所以哦他提倡了發菩提心是很樸素的 所以強調發菩提心為首 勤修六度以成就佛果的這種大乘修行次第 各位呀 發菩提心是大乘人是最究竟的修法的一個根本的開始 西藏的佛教在這一方面是非常強調的怎麼樣 令人是感到讚歎隨喜的 那麼中國的佛教呢 天台宗也是這樣 天台宗最注重修行的一部書就是什麼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一開始就是跟你講這個發大心 發大心 那麼這個發大心的修道呢 竟然這幾個世紀以來呀 都沒有被好好的強調 是非常非常的什麼 可惜 那麼咱們以後是要怎麼樣 要怎麼樣 要多注意這一件事情 唉能不能有機會講呢 我希望將來在講淨心誡觀法的時候 淨心誡觀法的時候 能夠先作一個前行的教授 十個小時的左右 看能不能把這個發菩提心 到十五個小時之間 十六個小時間看能不能把發菩提心給講完 講到發菩提心是很重要很重要 我們的同學呀 之所以有時候會羸弱呀 會給業障打倒 最主要的原因 是因為怎麼樣菩提心不懂的薰發 不懂得轉菩提心 菩提心是要累世薰的了 那你們竟然能夠留到今天 繼續修學佛法在南普陀 哦那應該是有菩提心的機緣 發起的機緣 發起菩提心的人行為是跟人家不一樣 你是要知道 這一種人 第一個他沒有自己的想法 他自己的想法是很低 他只為別人著想 當然我們是很難做到這樣了 不過他有這種的傾向 他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成就別人 他不會抉擇 他不會去拜你知道嗎 拜說唉呀這樣我是會損失 好嗎 這樣好嗎 他會稱那個願一直的做下去 他會這樣子 這是第一 第二如果發菩提心的人哦 那個我們說皈依的人 有三十六位大力的鬼王 菩薩示現的鬼王來護持他 領著無量無邊的小鬼來擁護他 那不過是鬼王 發菩提心的話那不是 整個的宇宙 整的法界的佛菩薩都是在護念你 不過是他派一個人代表 派釋迦佛代表 哦又不能那麼的多人 來插手教你嗎 派釋迦佛為代表 他會來安排 所以發菩提心的人 自然是會隨業走 只要你等隨業緣走就可以了 你不用多用心 那麼業力怎麼樣你自然做 你就跟你的菩提心相應 你該蓋廟 你就蓋廟 你該收徒的 你就收徒 你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不過這個是要有修的人才有辦法 那麼發菩提心還有一個大好處 就是你閱經典的話 你容易是無師自悟 為什麼你跟諸佛的用心接近 不要說一樣了 太離譜 那跟諸佛的用心是一樣接近 那好像是在講自家的話一樣 所以那種的感動是會很深刻也很自然 你就不會隔靴搔癢 他佛菩薩是發菩提心的過來人 那你不發 他講的話你是會懂嗎 不懂 諸佛皆以菩提心而成佛的 沒有了菩提心 一切的諸佛沒有可能成佛 你說他有智慧呀 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發菩提心 沒有菩提心的人 他沒有可能得究竟圓滿的智慧 要知道哦 所以菩提心是大乘修法的根本核心法門 根本的核心法門 很遺憾的中國在專講菩提心的論註呢 有 但是並不多 有 不過是不多 在這種情況呢 我們呢覺得是很遺憾 那麼藏經裡頭雖然有發菩提心 慧沼 唐朝的慧沼 慧沼法師的那個什麼發菩提心集也不錯 但是沒有人宣揚 那後來的省庵大師講了發菩提心 不過那個已經是很平常的說法 已經是加水加了很多了 不是省庵大師不好 是當時的應機 他只能講那樣子的人 顯然他那個發菩提心是當時的一場演講當中 或是二場的演講當中講下來的語錄 被整理起來的 所以很口語化 而且呢沒有經證 沒有主要的經 他就是隨口用他自己的修行內涵講的 這樣的信力是不足 所以雖然有些佛學院講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文有沒有 我不曉得你們福嚴有沒有上過 沒上過 不有些佛學院都是有上過 像傳融你們的那個圓光是有上過 是不是這樣子呀 你自己也沒上 你也沒上 我記得有些佛學院都有上 但是那要與我們來比較的話 看看很多有關菩提心的教授的話 發現那差遠了 諸經論對發菩提心的講法 是深刻強而有力 那麼這個這麼早發揮菩提心概念的我告訴你 全中國第一個人就是慧思大師 前面的有沒有我是不敢說 決對沒有 可是沒有文獻留下來慧思大師會是第一個 所以他特別強調菩薩戒 哦奇怪 是受梵網經菩薩戒是一路的傳到今天 沒有人動他 沒有人敢 的確也是這樣 這是後來台灣有一些人 受到日本人的影響 說什麼梵網經是偽造的 哈那就開始受什麼瑜伽菩薩戒本 當然菩薩戒本都是一樣了 不過呢 不過呢 不能夠用這種的心態來改 你要改是無所謂 而且要用好心 不要用惡心 不能夠懷疑梵網經有問題 然後下來改 不對 這樣是對佛法不恭敬 哦妄加檢別 所以發菩提心是很重要 這位也是慧思大師領先 領先 所以慧思大師其實他領導中國很多一直傳到今天的很多概念 要了解中國佛法的根 這位老人家的思想呢 應該是要多了解才好 那麼好 他是強調發菩提心為首 勤修六度 以成就佛果的大乘修行第次 諸法無諍三昧卷上云 欲自求度及眾生 要求度自己跟眾生 普遍十方行六度 怎麼行六度呢 先發無上菩提心 你看他提出這一個話了 那麼修習忍辱堅持戒 晝夜六時勤懺悔 那發大慈悲平等心 不惜身命大精進 欲求佛道持淨戒 專修禪智獲神通 能降天魔破外道 能度眾生斷煩惱 其實前面也有這麼一段話 是不是這樣 但是他現在講成偈語 講成偈語 他一再的講一件事情不惜身命大精進 那竟然有人評論他說 唉呀 他就是太精進了 所以六十歲就死了 六十三歲就死了 太可惜了 這話是一點都沒有道理的 沒什麼都大的道理 你是要知道呀 你要精進用功大事已畢 該作的事都作完了 我告訴你別的世界很忙的了 等你的了 你趕快去 不要待在這裡 反正你也是很無聊 這些眾生已經學不來了 還待在這裡做什麼 沒意思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麼呢 是不修行拖到三百歲 都是造業三百年而已 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是不是 那還不如早死算了 對不對 那所以說呢 不能夠以這個祖師生命的長短 來論述他修行的什麼 什麼的好壞對錯 那當然你是好意了 是希望他多活幾年了 多講一點法 我覺得這個是不需要 不要這樣的想 釋迦佛可以活幾千萬年 好幾十劫的了 但是他只活了八十歲 為什麼 眾生已經是不想學了嗎 不想學他留著幹什麼 別的地方是很忙的了 都掛號不上他的 對不對 他現在是趕快的過去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大修行人呀 根本是不拘泥於歲數的長跟短 這些人都是過來之人呀 哦生命修長修短對他是自在的 所以他是覺得他是應該走了 所以他六十三歲他就走了 一定有他的因緣的了 這種人毒藥都毒不死他 區區一個小病怎麼容易死呢 是不是呀 慧思大師一生三次是被人家毒 都毒不死 對不對呀 他怎麼那麼容易就死呢 他呀你還記得不記得他臨終的時候 對不對 他的徒弟在那邊哭 他就說如果有十個人發心 是不惜身命修法華三昧 他願意留下來護持大家 結果大家是怎麼樣 靜靜的 靜靜的 你看我 我是看你 講為什麼你不發心 那你講為什麼你不發 結果沒有人發 唉慧思大師說 你們大家都不發 那我發 我是先去走了 啍就這樣 所以說這個不惜身命 大精進是這麼修的呀 所以欲求佛道持淨戒 專修禪智獲神通 你看看持淨戒 修禪定 獲神通 這樣有什麼效果 能伏天魔 破外道 能度眾生 斷煩惱 哦降天魔 破外道 度眾生 斷煩惱 這是前面都講到 所以你自己想要自度又利益一切的眾生 度化一切的眾生 應該普遍的十方行六度 首先要怎麼的做法 先發無上的菩提心 看到沒有 先發 發了沒 發了 發了 一路發好 好 發 最好是發了 那麼一路呢 修習忍辱堅持戒 首先就是要持戒禪定了 修忍辱 然後是怎樣 持戒 那麼晝夜勤懺悔 精進發大慈悲平等心 不惜身命大棈進 那持戒專修禪定是這樣 那當中自然就有智慧在裡頭 是這個的觀念 啊那麼這樣子呢 就是以這種話來證明他說的重點 強調以菩提心為首是不是 好 現在呢 這樣的九點以上呢 就是慧思大師思想的特質 接下來丁三是什麼 慧思大師對佛法的影響 也就是對後代佛法的影響 哦丁三分七科 戊一 由於付法智者大師的關係 直接促成了天台宗的成立 所以他對佛法最大的影響的一個因素 他有弟子來自韓國 他是不是有付法給那位韓國來的學生 那我們呢 目前沒有資料可尋 不過我們明顯的知道 韓國在早期呢 也有天台宗思想的 但是到近代的話 沒怎麼樣 沒聽到了 哦沒聽到了 哦韓國人是北方的民族 性格上好像是不太喜歡讀書 哦是這樣子的 曾經出個元曉大師 是華嚴宗的大德 那後來好像很少聽到那麼大的祖師 在教理上有什麼大的創法 就沒有了 但是對智者大師付法的關係呀 建立了天台宗 那對中國的教法影響還是那麼的大 是不是這樣子呀 今天我們會上這個課 就是他老人家影響嗎 是不是這樣呀 最明顯的 哦 好這是戊一 那戊二呢 以其教理及禪觀並重的風格 形成了天台宗教觀雙美的特質 他呢他的教理 他是有說教理的 你看看哦 六祖慧能大師 他固然也是很厲害 也是懸記的一個菩薩 可是他本願力所行呀 你看看他這一輩子只講一個六祖壇經 那勉勉強強還叫經呀 其他的宗派 其他地區的佛教徒也並不一定欣賞 那經通佛說了 經唯有 經固然是有通五種人說了 可是也沒有人敢隨便他講的東西是經 那竟然還有六祖壇經這種的講法 所以他那個也算是一個語錄而已 那麼至於教理上面 開展一個有承先啟後的一種明顯教理的 那還是慧思大師、智者大師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你說禪宗到今天 影響力固然還是在那裡 他是什麼 他是一直崇高它的修行 但是也是因為這樣子 它缺乏了教理的輔助 因為到末法裡頭來會容易出偏 又容易出偏 因為有教理的話 固然好像是多了一層的麻煩 可是它且也會多了一層的保障 哦所以說這個慧思大師他特別的地方 他是注重禪觀的人 但是教理也行 也很強 所以其教理及禪觀並重的風格 直接形成了後代天台宗這種教觀雙美 有教有觀 哦有教有觀的這種觀念 那人家說孔老夫子講說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那麼呢 澫益大師在他的教觀綱宗裡頭也說了 有教無觀者則罔 有觀無教者則殆 也是這個意思一樣 那有教無觀 你是教學一大堆入海算沙 你不修觀呀 你不觀 你迷罔了 那變成文字法師 文字法師是不管用的了 境界一來是兵敗如山倒 是不是這樣子呀 我執深重 還是沒有用 所以說會是迷罔 那麼呢有觀無教者則殆 殆是什麼樣子呢 殆就是停滯錯誤 會有錯誤 會有停滯 會不成熟 哦不正碓的意思 殆 對呀是盲修瞎練在那裡靜坐 結果外道禪去了 那你還以為證果了 證初禪以為證初果 乃至證四禪以為證四果 那是差個十萬八千里 這就殆 那走錯路 是不是呀 有關有觀無教則殆 所以要教觀並重 解行並進 現在大陸上講的學修並進 意思是一樣 一定是要這樣 所以各位呢多多怎麼樣 也理解一下佛法的道理也是好的 唉不過呢 是有同學跟我講 他說唉是不是能夠多要求 也不是多要求了 是多觸發一下讓同學怎麼樣呢 讓同學在教理上多多的理解 然後來多用功修行 我的看法是這樣 現在的看法是比較中庸一點了 是給你們訓練起來的 是你們訓練我 不是我訓練你們 你們訓練我的結果是 我發現是這樣 就是宏新師講的那一句話就對了 哦能夠熬完了 就能夠成就一樁 也不要怎麼樣 也不必要求太多太嚴 我想也對 我想佛法是慢慢薰的 你就願意坐在那裡聽聽聽 聽聽聽 專門是在那裡聽聽聽 也已經比外面那些晃來晃去的好很多了 所以基本上我對各位呢 寄於怎麼樣呢 很高的什麼 很高的敬意是這樣子的 要想一想確實也是嗎 對不對 不然你們也不是來這裡簽賣身契的 已經聽下去是不錯了 是不是 而且你們考試也蠻用功的嗎 我看那個願信師哇也抄了好幾夜 還有那個誰呀 抄了好多呀 你不要看他抄呀 抄也要用點心去抄呀 我的那一些東西是不容易抄的 你懂嗎 是散在各處 你真的要抄還真的要用心去抄 是不是 固然是抄的 但是還是要用心 哇我看那個明宗 哦一大疊在那裡抄呀抄 抄的很高興的樣子 哦那是不錯呀 抄還是有印象嗎 是不是這樣子呀 你要是不學這個課 你連抄的機會都沒有 對不對 沒關係盡管抄 我講你就抄 講光抄(蔣光超) 各位背了還多分為(貝多芬) 好 那麼是戊三 示現忍辱與苦行 為後世學者樹立楷模 是不是呀 忍辱是怎麼忍辱呀 他被人家毒藥毒了 他也沒有去跟人家討價還價 是不是這樣子呀 然後他還自己修觀來怎麼樣 修觀來忍辱過去 這是這都是很忍耐的人 他一輩子是在那裡修行了 他九旬修道不能開悟 他就撞牆壁去了 啊他覺得是很慚愧 你看這樣誠意的入道呀 這 這 所以奠定了天台家實修為根本的這種觀 的 的這種風格 所以天台宗是由宗出教的 他不是整天在那裡搞文字遊戲的 不是這樣的 他是先由宗 先有宗才有教 哦是先有宗 宗是什麼 宗是實修是叫著宗 哦那麼參禪實修是叫著宗 教是什麼 就是教理 它由宗出教 它是由實修才出這個教法的 它這些講解的教法內容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 它是有修有證 然後是再看經典 能夠觸類旁通 所以我們今後學天台家呢 是不能夠說食數飽 入海數沙石出困 你不能說食數他飽 那麼呢自己無有半分錢 那是沒有意思 是不是 所以示現這個忍辱跟苦行 各位什麼是叫忍辱 什麼是叫忍辱 好好的在佛學院待下去就是忍辱了 懂意思吧 那什麼是叫苦行 讀佛學院就是一大的苦行 懂嗎 是不是 所以你們已經是在修苦行跟忍辱了 不假外修了 懂嗎 不必再去找茅蓬來住來修苦行了 啊懂我的意思吧 所以呢希望大家呢 能以慧思大師為榜樣 都在南普陀佛學院修苦行 你是要知道呀 茫茫人海呀 你去算一算台灣有幾個比丘 是不是 不要是說他敢來讀南普陀佛學院了 他敢來面試的都不多了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所以說今天呀 大家是要熬下去 懂我的意思吧 你們一定是 啊 主任不要講的是那麼難聽 不要以為我們是住不下去了 開玩笑的 總而言之了 當然了生活是好樂自在了 我們佛學院總是有人管了 確實是不太自在 那初學佛不太自在是好的 為後世的學者樹立楷模 好這是戊三 那戊四 撰寫中國最早的受菩薩戒儀 至少文獻上顯現的是這個最早 目前沒有找到更早的了 我們不管它 永遠是最早 他到目前為止文獻當中目前它是最早的了 你看他老人家實在是厲害呀 所以這一個人一定是有心之人呀 一般參禪的人哦 他不會再去搞這一些什麼儀式了 儀軌了 受戒這一類事 對不對 天台家就是不同 所以天台家後來呀 玉泉山的系統呀 發展成什麼 天台的律宗 就跟南山律合統 發展成天台的律宗 那麼天台山呢就發展成什麼呢 台密 天台山本身發展成台密 那玉泉山系統呀 你知道嗎荊州玉泉山嗎 哦就是智者大師講那個 那個 那個 那個摩訶止觀的地方 最後講的 五十八歲的時候講的地方 是他的故鄉 後來是發展成律宗為重 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也是受到慧思大師一個精神的感召 你看古來的號稱是禪師的人 那一個人會去 會去還有辦法對戒律方面 乃至去做那個戒儀 在前無古人的情況底下 他做了這種儀軌 哦那一定是很有心的人呀 顯然他是發大菩提心的菩薩 再來的 那麼提倡受持菩薩戒 影響後代是相當的深遠 相當的深遠 影響是到今天 對不對 大家只是受了菩薩戒 沒受 哦只受比丘戒 沒受菩薩戒 那好像是少了一樣什麼東西 就是這個意思 好OK這就是戊四 他對佛法的影響你看一看 我這樣的講 是有沒有道理呀 是不是 他是不是對佛法有這個影響 再來戊五 由於法華三昧的親證 以及對法華經的提倡 使得後代對法華經的信仰與修持相續不輟 直至今日此風仍盛 而且影響遠至日本 當然那個影響後來是轉成很糟糕的了 他是什麼都不念 只念南無妙法蓮華經 那只是只念那一個東西了 不過這個也好了 反正他念了也好嗎 我說過總比沒念好 是不是 那麼他們是一付很精進很激進的樣子 佛法怎麼是弄成那樣子 什麼東西到日本去都是變成這樣 哦淨土宗搞到他們那裡 變成淨土真宗 哦佛也不要拜了 佛像也不要了 只要南無阿彌陀佛 講什麼都好了 乃至是犯戒也無妨了 那麼南無阿彌陀佛是一定往生 哦是這樣 那也不求一心不亂 什麼都不用了 是不是很偏激 哦激進派的 對日本人就是這樣 激進派 日本有很多人對於激進派是很不爽也 很不爽 像淨土真宗後來創立創下學會 乃至是成立什麼佛教正義黨 佛教正義黨也出來跟人家競選縣議員了 議員了 競選這些國會議員了 那日本人有一大部份的人 他們是很不爽快 哦那他們也傳來台灣 我大學的時代 反正是讀成大什麼都有 是大雜燴呀 哦也去跟他們接觸 也是去跟他們接觸 哦我也是跟他們辯起來 我覺得這樣是不合道理 那個時候是初學佛你知道嗎 初生之虎不畏牝 什麼都跟人家辯 什麼聽了不爽快 就是跟人家辯 是這樣 是辯的這樣頭上一包 是常常是這樣 哦以前是在台南的時候是這樣子的 哦那麼是而且影響遠至日本 那比如像今天了 各位同學來講就好了 我說呀我們大家呀 是要印那個明朝的手寫本呀 明朝萬曆年間的手寫本 哦萬曆年間的手寫本 那麼我才一講 大家你們就有捐款了 是捐了不少了 是不是這樣子呀 歷來的捐款以這次為最多 目前還是在增長當中 是不是呀 那麼大家就盡量 就盡量 那我也是什麼跟居士稍為的講一下而已呀 那就咕嚕嚕好快呀 二個禮拜的事情而已 就增加了什麼上百萬這樣子 不過呀還欠缺五六十萬了 哦那麼是愈多愈好了 如果我們印多一點也無妨 你看看包括那個知客法師 那個知客法師坐在房間裡頭 聽到我們說要那個那個 他也跑衝出來你知道嗎 然後捐三千塊說成佛的法華我贊助一下 拿個三千塊這樣子 那我看他是很少贊助什麼 哦不好意思講這個話 這就是什麼呢 以這個表示什麼 法華經呀到處你都會遇到背法華 誦法華 拜法華的 是不是這樣 還有呀 那個誰呀 那個文戒長老 文戒長老過年三天呀 就只怎麼樣 就只拜法華經 也是一樣南無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 那個就是拜法華經的經題嗎 那個是跟日蓮宗不一樣 那個跟日蓮宗不一樣 他就是拜這個 用唱的 邊唱是邊拜 這一輩子是誦法華經 文戒長老呀 所以他本來也不知道我們 我是以好樂法華 他是不知道 後來我跟他聊聊聊 聊起來哇大家都是好樂法華很親切 就很親切 到處都有這種人 真的 你不信 啊在什麼僻遠的地方都有個老尼姑在那裡誦法華經 很奇怪呢 你注意的看一下 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當然彌陀經也是一樣呀 這個都是一樣 所以大部頭的來 那彌陀經是沒話講 大家都是在誦他 那是沒話講 可是以法 以大部頭的法華經來講 那誦它的是大大的超越其他的經典 這都是慧思大師對中國的影響 所以聖嚴法師特別為這一件事情 寫了一部的論文 叫著以法華經為修行的中心的中國佛教 這個論文我一直有緣聽到 無緣看到 我呀打聽打聽他現在是收到那裡了 我還請來看一下 請來參考 他就有這一個論文 以法華經的中心為修行的中國佛教 你看一部經的修行能夠成為一個研究的課題 可想而知 各位了解了吧 所以每人呀 中國的佛教徒呀 每人一本法華經 然後再加上每人一本無量壽經 唐僧鎧那一本的無量壽經 那如果還好樂參禪的 在外加一本什麼楞嚴經 再更好的話是楞嚴經 哦對了 對了 對了 那好樂唯識宗 那當然是要看一看俱舍論 乃至是華嚴經這個都好 所以這一輩子應該要看的幾部經 都是這些了 好 那是不是 這樣各位了解了嗎 那麼法華經你是要把它給具足 具足 好 那麼這個是法華經 哦這個太好 太好了 那麼再來他第六個影響 戊六 將法華經的修持具體化 深刻化 與次第化 那什麼是次第化呢 解其深義 並且建立有相行與無相行的修法 無相行的修法 哦一部經能夠形成一個的修法 這是要很特別的 是不是這樣子呀 這也是從慧思大師來的 在慧思大師之前呀 我們很少看到說 能夠把一部經呀 研究一部經倒是看的很多 在我們研究中國佛教史 在慧思大師之前就研究一部經的教義那是很多的 那是研究什麼首楞嚴三昧經了 哦楞嚴三昧經的了 維摩詰經的了 放光般若經的了 研究大品般若的了 金剛經、涅槃經 研究泥洹經這個都有 但是都是研究教理 可是竟然能夠把一部經 表面看起來也不夠是譬喻的故事 這樣的一部經 能夠形成這麼的強大 而且明確的一個修道實踐的 修道保證你開悟的這個嚴密體系的 慧思大師還是第一人 他不但解其深義 還能夠將一部經轉化成為具體的修法 慧思大師是第一 天台宗是第一 從這裡開始 從今而後我們是知道一部經是可修的 是可修的 經是可修的 他不是念一念修定而已 它確實是可修的 那也是從慧思大師開始 所以這一個人是影響了深刻的中國佛法內涵 那至於到底他是怎麼講有相行 什麼是無相行 這裡頭有這麼一段文 根本講到修法華三昧的證相的內容 他是引了什麼 引了那個普賢觀經的內涵 像這樣子的 根本就把修法華三昧證得 修這一部經的證得的華果也都告訴你了 也都告訴你 你可想而知呀 可想而知這個實在是 這一部經的修法實在是很特別 那麼呢也是很完整 關於這一方面的道理呢 我們今天這一節課時間已經是到了 我們下一節課呢 再來繼續 再來講它 向下文長 復以來日 請合掌 發願 發菩提心哦 眾生無邊誓願度 有沒有呀 念假的哦 那是要念真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如果你現在還有煩惱要斷的話 你就起慚愧心 慚愧心 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看呀倒是呀那一個股票會漲 你是誓願學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 很少人是願意學的 最主要還是要發心 學一切法門 不要懈怠 佛道無上誓願成 最好這個才是重點 人生是很短 不要求金錢無量誓願賺 哦你是不要求那個 要求佛道無上 再來我們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總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