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門七十五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多如來真實義 天台宗入門 如位比丘 各位沙彌 各位淨人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 請放掌 我們現在呢 繼上一節課 我們呢繼續來上 關於智者大師之前呀 他的思想傳承 那提到了他這個 他的師父是慧思大師 慧思大師的師父是慧文大師 慧文大師繼承的是鳩摩羅什 所翻譯的龍樹菩薩的思想 那龍樹菩薩的思想 可以說就變成了天台 天台宗思想的最根源 那既然是這樣 那龍樹大士 他的思想到底是什麼 我們從他的作品裡頭呢 來看他的著作裡頭 可以看的出來 我們首先提到 在上一節課 提到了他的根本畢竟空見 是以一個否定的否定 這樣子的一個立場 來破斥空有的謬思之見 而建立八不中道 所謂不生 不滅 不一 不異 不常 不斷 不來 不去 是以這個八個不 叫著八不 八不中道的這種八 不是兩邊皆無只取中間 簡單的講就是這樣 那麼這樣子的一個正見呀 而建立起來的一個 所謂大乘的什麼 大乘的畢竟空見 不過這個中道的中呀 有二種中 有一種叫但中 有一種是不但中是絕對中 但中中的中中道 這是不是我們所取的 要什麼呢是決對中 是一中一切中的中 才是我們所要的 什麼是叫但中 那比如是很簡單嗎 有這一張桌子 那這一張桌子那裡是中間呀 那裡是中間呀 這一張桌子那裡是中間呀 是兩邊取中間嗎 所以這裡是中間 桌子這裡中間 這有二端可對立 那麼捨兩端取中間 所以這中間其實是 相對兩邊而說中間 對不對 那這個中間是唯一只有一個 怎麼講 它是要相對兩端說的 你比如說 地球的中間在那裡呀 你可以說是以什麼為軸 什麼 什麼的 那一塊 哦這一個東西 是以什麼為中心呀 這兩邊的中間 上下的中間 這是可以取出來一點 這一點是唯一的中間 對不對 這個中間是相對這兩端 也相對上下的距離 而說的中間 這是叫著但中 只是那個中 但 只是的意思 只有那個 但中這一種還不是中 還不是究竟的中 這是叫但中 但中的中道 是捨空捨有 即不取空 也不取有 我呢是兩者皆捨 有空 有可捨 這叫著中 這個是叫著但中 那麼這種中道呢 並不是龍樹思想的最究竟義 他講的不生也講不滅 並不是有一個 亦生亦滅在中間 也不是 他講的不生 是生不可得 他講不滅是滅不可得 其實一切世間法只有生滅法 是不是 要不是生法就是滅法 滅者已去 生者將生 正生 現在生 然後是住 住其實是另外的一種滅 哦 不 是生 然後再來是住 住其實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生 生的延續是叫著住 然後住之後 那麼就是異 其實異就是一種滅 是還沒有滅之前的滅 是叫著異 什麼是叫生 生起 那麼是一段時間 那樣保留那樣 其實因緣一直是在變化 等到因緣變化到 某個極端的時候 它就開始老了 這樣子 這樣子這叫著異 那異是跟原來的不同 那最後呢 變 變 變 那麼一直不同 不同 不同到最後是沒了 就滅 其實滅事實上是 異的一個最極端 對不對 那麼住是生的一個極端 一直生在那裡是叫著住 因此整個世間的世相呀 生 住 異 滅 生你看我出生了 我出生了是叫生 然後你是一直在成長當中呢 你今天跟明天 昨天跟今天 就是住 我看不出你有什麼不同呀 是不是 自道還是跟以前一樣 是不是這樣子呀 他只是住在那裡 對不對 並不會因為受戒 而有什麼改變 他是住在那裡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生住 他就是住在那裡 我是常常拿他當糗的對象 那也是沒辦法 就是在誦戒的時候 他照常是在那裡打混 哦誦咒的時候 是沒改 這個是叫住 可是就對於 啊不要講出來 就以他原有的常住來看 近的在看他的時候 就比如有同學呀 也不要講出名字 是某某 是自某他呢 他就跟我講說 啊那個自..你感覺怎麼樣 是改變很多了 對嗎是自..嗎 是改變很大 自某認為自..是改變很多 而我們覺得他是沒改 為什麼 因為對那個自某來講的話呢 這一位同學 從以前的道場來到這裡呢 已經是改很多 這樣講的話是一個異 可是對我們來講 今天看明天 明天看後天 這傢伙都是沒變 是不是 這個是叫著住 其實他都有微細的 什麼生滅在轉動 可是我們卻是覺得他是在住 啊都是一樣 是老毛病 哦是這樣子的 所以其實呀 一切的生 住 異 滅 就是在講事相 一般的經裡頭是講三相 講生 住 異 而其實生住異 其實是講生跟異 而生跟異其實是講生跟滅 對不對 異了變化了 今天看法藏還是這樣 明天看法藏還是這樣 一樣 可是十年後 看法藏是不一樣了 十年後的法藏 為什麼是不一樣 其實是天天在不一樣 所累積出來的 所以這其實是 一個累積的生命 所以一切的萬法 其實只有生滅 所以他今天講不生又不滅 一切的萬法其實只有二種相 生相跟滅相 這怪了 怪了 眼前生相說也不是 那滅相也不是 那麼一切萬法 什麼都不是了嗎 對不對 是呀 一切的萬法生相都是不可得 滅相不可得 唉那麼可得的是什麼呢 廓而忘眼 是不可思是不可議 就是那樣 如實就是那樣存在著的 這個 這樣子的萬法的存在 是不對生說 也不是對滅說 也即不對生這端說 也不對滅那端說 它不是就兩端說中 懂嗎 這是不是但中了 這是不是 這不是但中 但中就是說它不是生 它也不是滅 只是亦生亦滅 那這樣是對兩端說的中間 或者說它也不是生 它也不是滅 它是一個生滅之間的東西 它將生將滅 哦好像是對兩端說的 它不是 權教的菩薩呢 是間接的修行 他是會先修萬法的相 於歷境對象當中修 那就得什麼呢 還沒有得道種智 是求道種行 那是叫著什麼 一切世間的善法 思惟而修 這是叫依道種慧而修 他修 修 修之後 他就入了什麼 入了空正見 那就入了什麼 入了一切種智 一切智 啊看一切萬法哦 我都是歷境對緣 發現都是不可得 所以入空見 那空見慢慢的呢 在空中呀 他發現 雖然是空哦 可是一切的宇宙萬有 它還是有作用的 在宇宙萬有當中 歷境對緣消習氣 最後那習氣消 消 消 漸漸消了的時候 他就對各種的差別相 有得認知各種差別 唉就證得什麼道種智 這已經是佛道之種了 接近菩薩道 行菩薩道是要作佛的嗎 佛道道種 道種智是得了 是懂得差別相 所以一切智懂得空相 統一的相是叫著總相 那麼呢道種智懂得差別相 是菩薩所證 雖然菩薩在證得一切智之前 他也是運用道種智 他也是運用道種修 但是還在因地上轉 還沒得這個智 那麼他先得一切智 一切智得了之後知道總相 總相都是空 那總相都是空 他繼續什麼由空出假 在一切的別相當中怎麼樣 以歷境對緣了知它空實不空 假實不假 這個就證得道種智 一切的萬法就是如實的這樣 就是怎麼樣 就是一切的萬法 原來它是有不可思議 存在著的作用 那一一證得什麼 證得道種智 這樣之後再慢慢的怎麼樣 再一步一步的體會到說 雖然它是有它的作用 但是不礙空性 雖然有礙空性 哦 雖然他的空性存在著 可是一切的萬法呢 一切的眾生因因果果呢 是歷然可見 那空有實在都是不可得 涅槃跟生死呢也是不可求 也不可分 眾生與佛呢其實是沒有差別 這樣子一進入 才慢慢的趨入中道 可是這個中道是望的空 望是有 是遠離空是遠離有的執著 即不執空 也不執有 這樣子進的中道 這種的中道是有限 是望空有而入中 這個是但中 這是別教菩薩這麼修的 可是一心中三得是不前不後 以如伊字三點...三點是這樣 是三個指頭點 那個前那個後呀 轉過來還是三個點 那轉過來還是三點 那是非前非後 非縱非橫 非縱時間上來講 非縱它是三點 對不對 三個點對不對 我的指尖是不是成三個點 先中後不是 不是前後 可是也不是橫 橫是偏十方 它也不是偏十方 三個同時的存在 它也不是 它是伊字三點... 非前非後 伊生 一中一切中 一空一切空 一假一切假 它當下一心證得三智 他是修一念三千為境 為觀境 那麼證得一心的三智 於一心中得 那這就不是但中 這是圓中 那麼這個就一中一切中 那即中 中即是空 空即是有 也就是空即是假 空假中 空假中三諦呢圓融 已經是沒有空假中 說空也錯 說假亦非 說中也是多餘 可是講解的時候 他是會跟你講空假中 說次第的時候有空假中三觀 在證得的時候 空假中三觀不可得 證得的時候是圓中 這種中呢是中一切中 是趣不過等 是一切法趣中 是中一切法趣中 是趣不過等 也就是說一切法 都是趣向於中道 是沒有另外一個法 可以讓它趣向中道以外的道 是趣不過等 趣向的是沒有超過這個的 你的一切觀境都是觀向中 是空一切空 是趣不過等 一切的空法 沒有一切法 可以超過空見再超過的 而這個空再也不是 聲聞人所證的我空 更不是權教菩薩所證的法空 這都不是 畢竟空 不可說的空究竟空 那麼這個空呢 當然不是 我們語言所能夠理解的 不過必須告訴你說 那種空不是你 掛在嘴巴上所講的空 那是野抓空不管用的 那不是親證的 好 這是他建立的八不中道 那個不 不中道 八不的不字 重點就是在這裡 是非兩端而說中的 所以這個才能號稱為畢竟空 這畢竟空是究竟空 好 那麼現在人家龍樹菩薩 是講這麼一段話 他說諸佛法無量 有若大海 隨眾生意故 種種說法或說有 或說無 或說空了 或說常 或說無常 或說苦 或說樂 或說我 或說無我 或說勤行三業 攝諸善法 這個就是一般的聲聞法嗎 勤行三業對不對 勤行三業攝諸善法 是不是 還要持戒哦 要修定哦 要生慧哦 所謂的慧是要觀空無我 觀什麼 觀身受心法 那一天到晚都是在修這個 那阿迦曼尊者 傳你去把它翻開來 一天到晚都是教人家修這個 修完了還得修這一個 修得證阿羅漢了 還是覺得有這一個 他就是不空 也就是法不空 就插掛在那裡 那這個未免也太累了 是不是 不過累是累了 人家是證阿羅漢 還是聖人哦 你怎麼可以對聖人講 唉呀你是阿羅漢未免是太累 哈 你是不要講這一種傻話 是不是 但是站在菩薩立場來說的話 他就會覺得他是太累了 有法在身嗎 所以說在維摩會上之後呢 天人散花 哦怎麼一粒花掉在頭上 是掉不下來 唉照鏡子一看 變成是無花和尚 不是糟糕了 是不是掉了一粒 那是什麼 什麼那一粒玫瑰 是掉到鼻頭上 是掉不來了 是拍不下來了 這樣子 是讓那仙女呵斥說 你怎麼偷我的花 我沒有偷你呀 是掉不下來 沒有辦法 這個就是比喻著什麼 就是用事相來照見 讓眾生來了解到 羅漢的身上還有法 還有可修可證的 還有煩惱可斷的 哦是這樣子 所以你看看聲聞人 就是會這個樣子 哦他就是跟你 他就是好樂聲聞法的人呀 他就是不願意聽大乘法 就是煩悶不喜聽 你跟他講沒有生死可斷 沒有煩惱 要利益一切的眾生 他聽了是厭煩 不想 他只是趕快去那裡靜坐 觀呼吸 看我吸進來無我 呼出去無我 現證無我 哦好舒服呀 無我那麼就是這樣 那麼楞伽經上面這麼說 這就是一種美酒 喝那種什麼 喝那種無我的美酒 喝的醉醺醺的不出來了 有沒有可能 是不是這樣子呀 他入在那裡頭 無我是很舒服 他是入在那裡 他是強烈的觀境在那裡定著 他不是任運 不是任運 啊那麼菩薩是累劫熏修 所以他就是不同了 他就不同了 他能夠得到什麼 他能夠任運的滋長 那個功德智 那功德圓滿呢 度眾生也圓滿了之後 哦他那個三觀正見 空假中三諦圓融呀 他是自然的現前 這就是叫著法華三昧 哦是能夠著這樣 唉所以說聲聞人是攝諸善法 但是又有人 佛陀也會說 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 你是要作什麼相 是沒有相可作 哦就是這樣 所以你還記得不記得 禪宗的公案 那麼有個禪和子去參禪 那麼有一天去看到一個 另外的一個師父 是在那裡磨磚頭 他問他 你磨磚頭是幹什麼 我把磚頭磨成鏡子呀 那你怎麼可能 磨磚頭成鏡子呢 他抓著話頭了 他就給他批 對呀 磨磚是不能變鏡子 可是你坐禪怎麼能夠成佛呢 對呀 那成佛是要怎麼成 對呀 抓緊什麼 抓緊核心嗎 然後坐相呢 沒有什麼坐的 好坐的那一個相貌 你持戒能做什麼 持戒能作佛呀 門都沒有 那禪宗的立場就是這樣 那這就是雙破 你懂嗎 不過呢持戒不能夠成佛 不過不持戒更不能成佛 你是要知道 所以我們要持戒 要努力的持 持的是一滴不漏 不過呢 是不要太認真 懂我的意思嗎 懂我的意思嗎 聽的懂嗎 好好的持戒 但是就是不要太認真 這話是要搞清楚哦 你一點都不可以犯 乃至你犯當懺 不要覆藏過夜 還是不要太認真 就這樣了 努力的修行 努力的拜懺 努力的求懺悔 努力的誦經 乃至是努力的被罵 都沒有關係 但是也不要太認真 這樣就是對了 那如果你太認真了 那一切的法就執到一邊去了 可是不認真 又不是叫你吊兒啷噹 那又不是這一個意思 那我是不認真 那主任罵我沒有關係嗎 主任說不要太認真 哈罵而非罵 哈 是名為罵 我說被罵 即是非罵 是名為罵 唉是無所謂 是不在乎的樣子 啊這樣子是沒救了 是沒救了 是不是 當然也不是這樣 所以你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 但是呢就是不能夠死執它 死執它 那就是這樣子 那麼就說好 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 你有剛剛那一種觀念的時候 萬一你持戒回到 我還聽說 我還聽說有人去吃飯的時候 唉是跟比丘尼同桌 那糟糕了 是跟比丘尼同桌 那麼 那是要怎麼辦呢 就是要觸失 那比丘尼是要觸失 那每一次她夾一次菜 你就是要觸失 不能夠再夾 那就趕快叫沙彌 趕快偷偷手授一下 再繼續吃 吃了那個比丘尼 再夾一次菜的時候 那你趕快再手授一下 再偷偷的受一次 那一頓飯呢 是受了五、六次 那你就在那裡一直的動呀動 那你說持戒持成 那個樣子的話 那當然人家是會講話 死 那我寧可是不要持 那當然了 你呢 好樂戒律勇猛精進 是聲勢可佩呀 不過呀 不過還不能夠隨便的講 講了是讓眾生什麼 呵斥呀 那是不是這樣 當然眾生還是愚痴的 你還是對的 不過呢 總是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 哦善巧方便 哦比如說真的是有觸失 雖然現在又有一個說法 說那個不是觸失了 但是 但是呢 就是不是這樣的話 我還是建議你 事先有所防範 你比如說怎麼樣 你比如說怎麼樣 把菜夾到盤子上 對不對夾到盤子上 那你說 你是吃了很多 那就拿大盤子嗎 對不對 那麼就夾的超過你的鼻子 也是沒有關係 對不對 是不是這個樣子 那你沒有辦法嗎 那你總不能在那裡老受嗎 那麼一直的弄 那你師父說 那你是怎麼樣呢 怎麼吃飯吃一半都是這樣 那是要幹什麼呀 哈 那如果是這樣 那最後你師父也看到 大概我這個徒弟呀 是在外面學戒律 也可能吃飯都是要這個樣子 那我也是要這個樣子 反正就是這樣子 吃一半就是要這個樣子 那這樣子 那如果有人問你師父 長老呀吃飯怎麼是這樣 我怎麼知道 我的徒弟都是這樣作呀 他說那個是持戒 我怎麼會知道呢 哈 那就是離譜了 為什麼那就是開玩笑了 可是總是呢 你的那一個心是值得嘉勉的 不過有時候是要善巧一下子 哦是不要作的太過了 是這樣 那麼是這樣好 再來無智者 是不是這樣 所以一切諸法無作相 無作相 空 無願 空無相無作 哦無作無願 是不是這樣子那麼空 無相門 空門 無相門跟無作門 無作門也叫無願門 哦是這三門 三門清淨皆非異 三門不是那個山上的山 不是 山門真清淨 山門是很清淨 可是大殿且是不清淨 那有什麼用呢 這個三門是一 二 三的三 三門清淨是那三門 空無相無作 空無相無作 那個無相 無作也叫無願 無願 那麼呢這個三門 三門聲聞乘的三門跟 圓教乘的三門是有不同的 如是等種種異說 像這樣種種的異說呀 那佛陀說無我 又說佛陀又說非無我 那佛陀說有我 那等一下又說無我 又說樂 等一下又說苦 又說一切世間是無常 又說一切世間是常 而乃至佛法是常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那麼如是等的種種異說 無智聞之 沒有智慧的人聞之 謂之為乖錯 那謂之為乖錯 就認為在妄分什麼高低 那自道無難 唯嫌檢擇 這是那裡講的啊 那裡 什麼 信心銘上講的 啊是四祖 是三祖 三祖 那麼三祖信心銘上寫的 自道無難 唯嫌檢擇 一開始就這麼說 那麼唯嫌檢擇 那咱們就是這樣 無智者聞之 謂為乖錯 那好這個是對 這個是不對 那麼是不對 那我就是不要了 那我就檢 就撿它 就捨它 那就是檢擇 那乃至於 我是參禪優於你們的念佛 哦是這樣子 那這個想法就是檢擇嗎 這還是參禪人嗎 參禪人還會笑別人的法門嗎 這一定不是參禪人 懂我的意思吧 自以為我的法門高 那不會是參禪人 同樣的道理 念佛人也是 哦萬般皆下品 唯有念佛高 那你這樣不是真念佛 你念佛你就念你的嗎 是不是 你怎麼知道人家是沒念佛 那你又怎麼知道 人家念佛是怎麼念 是不是 是要嘴巴朗朗上口 才是叫著念嗎 人家有人家的修法 所以總而言之 你有檢擇就不是自道 是得不到自道呀 就不是自道 那我們是換名字好了 那麼呢謂為乖錯 可是智者呢 智者若修三種門 則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 聽到了 皆是實法 這個是很重要 三種法皆是實法 入三種門你就知道 什麼一切法皆是實法 所以現在各位是要了解 現在是有很多人 在那裡分別呀 唉呀那個法華經 是人家捏造出來的 那楞嚴經是偽經 哇那一經是假經 這個經是什麼經 那你怎麼胡亂這樣檢擇呢 那一切語皆是實法嗎 一切佛語皆是實法嗎 是不是這樣 你取其語 而誤解其義 你誤取其義 也誤解其語 那反而認其為對 那麼好 皆是實法 不相違背 那麼現在何等為三 那麼一者為文上是寫昆勒 其實是毗勒 原著是毗勒 毗奈耶的毗 毗勒 二者是阿毗曇門 三者是空門 毗勒門是什麼門呀 是非空非有 他即 也應該是這樣講了 亦空亦有了 是這樣講 不是非空非有 是亦空亦有 他即談空門 也談有門 那什麼是叫空 是叫亦空亦有呢 他就是答曰云何為毗勒門呢 是有三百二十萬言 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 佛滅度後 人壽轉減 憶識力少 不能廣誦 諸得道人撰為 //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毗勒門 哦論議者無窮 其中有隨相門 對治門等種種門 這就是說毗勒門 怎麼樣有種種的門 是隨相門跟對治門二類 什麼是叫毗勒門呢 它是講亦空亦有的東西 它是空性的東西它也講 那個有宗的東西它也說 那這是大迦旃延尊者 他就在佛在世的時候 就已經是寫好了的 寫的誦出有三百二十萬言 哇好多哦 可是後來呢 人家把它精減為三十八萬言 本來是三百二十萬 現在弄得剩下三十八萬 也剩下八分之一而已 三十八萬怎麼樣四千言 差不多將近是八分之一呀 七分之一多 八分之一 哦八分之一左右 是四分之一左右 哦不 是八分之一左右 那麼好 不管它了 總而言之是少掉了很多 那麼這個什麼 是叫毘勒門呢 就是說有隨相跟對治 聽說佛說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這個道理 這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呀 這個諸惡莫作 眾善 惡莫作 是持一切戒了 眾善奉行在聲聞法 來說就是修四念處 乃至修諸善奉行 乃至是修三十七道品 它是總說 總說呢可是隨著這個 總說有種種的相呀 都包含在裡頭 這叫著隨持總說而有諸相 這叫著隨相法 這樣懂意思沒有 懂意思沒有 那麼呢佛一音說法 無量無邊 那無量無邊那都被什麼 都被弟子們 用幾句重要的話 或是一些某一類的詞句 就被弟子們歸納為一種文 某一種語文 那這樣一直的歸納 一直的歸納 一直的歸納 就以一個歸納的語句來 代表其他的法門 都包含在內 你比如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那個眾善 是什麼眾善呢 就是三十七道品 那其實三十七道是那些道呢 四念處了 四正勤了 四什麼 四神足了 也不就是四念處 四正勤了 四女意足了 什麼五根 五力呀 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了 是這樣 那再略說是四念處 這是隨著語言之相 單獨的一個總相 而怎麼樣有 種種的差別相在裡頭 這叫著隨相門 這亦有一點意思 把佛那一些 修道的法門怎麼樣 是作一個總合 是這個樣子 是作一個總整理 提綱挈領這樣子 所以它是屬於隨相門 那麼還有一個是叫著對治門 那對治門是什麼 是針對你有病 而我說病的藥 那雖然說了藥 沒說病 那你就知道病在那兒 反過來說 我也可能只說你的病 那你也知道藥是什麼 那比如說我說人生是有苦 有集 那你就知道要修道要慕滅 他可能只說苦集 那你就知道有道滅 哦我們真對苦 真對集 是要對治嗎 他告訴你苦是要怎麼的對治 集是要怎麼斷 是怎麼對治 哦是怎麼對治 像這樣子是對治法 雖然也是別說一部份 但是你也是可以 理辨到其他的部份 所以他是說入得毗勒門 或者是叫毘勒門了 哦你會有無量的義可得 這個就是這樣子 不過這個後來 就這種論呢失了 在我們的藏經裡頭 目前都是不可得 目前是不可得 那接著是阿毗曇門 阿毘曇是對法 那什麼是叫對法 他要解釋 或佛自說諸法義 或佛自說諸法名 而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 是對法 那什麼是對法呢 就是佛有說出 比如說佛說什麼 佛說心 那佛說心 心有種種的思惟 種種的行事 佛陀只是這樣說 可是呢阿毘曇 就把他開心為七十五法 哦心王 心所 什麼 心不相應 大小隨煩惱種種 他就是要作種種的分類 而這個分類底下 就有各自的什麼 各自的內容 這就是對於佛所說的法呢 我那個弟子是 針對解說而給於解釋 並且呢 是把它同類的是聚在一起 也就是對 對在一起 這樣就叫著對法論 懂嗎 這個跟剛剛的毘勒門是不同 毘勒門直接是佛語的什麼 的延伸擴張 然後呢 它是隨種種的相而存在 隨相門跟對治門 這種方式而存在 可是在要講 這個阿毘曇門的話 那就是不同 阿毘曇是針對佛所說的 名相語句呢 它就怎麼樣 它就給於解釋 解釋完了再代入修行的道理 那再互相重新的組合 做一個組織 這叫著阿毘曇 所以這種的組織法呢 誰佛入滅後的二百年開始 到佛陀入滅後的 七百年之間呀 這五、六百年之間呀 佛入滅後二百年開始 一直到佛入滅後 的七、八百年呀 這種的阿毘曇學 是非常的興盛 簡單的講 阿毘曇就是 解釋佛所說的語句 然後再來做一個什麼 更深刻的推演 這是阿毘曇論 是這樣 這個就是阿毘曇 所以我們一般講的論 論 論呀 或者是毘曇師 毘曇師 之所以很興盛 原因就在這個裡頭 原來是對佛語再延伸的解釋 對眾生來講的話是很有需要 是很有需要 那比起起昆勒來講是有差別 就是這樣子 但是呢啊毘曇門是專談有 因為它是執著佛的名相 然後就對佛 種種名相開始分析 作種種的分析 所以它執著為有門 所以叫著有門 那接下來還有一個什麼門 空門 空門是什麼呢 摩訶衍空門者 這是空門 空門是一切諸法性常自空 不與智慧方便觀故空 這個是很有意思呀 他說呀諸法本自空 不是我把它觀空的 這簡單講就是這樣 懂嗎 它是智慧認識它的本質 不是空 那我是硬看 看 看 看到空去 哦不是這樣子的 哦一切的諸法性常自空 不與智慧方便觀故空 如佛為須菩提說 色 色自空 受、想、行、識 識自空 乃至受想行自空 乃至十二入 十八界 十二因緣 三十七品 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悲薩婆若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自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身也是空 也是不可得 有所得即非空 所以 以無所得故 心才無罣礙呀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對不對呀 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至於我們在講呀 講有佛果可得可證了 有凡夫可度了 有煩惱可斷了 那兒有法可修呀 這些都是對治義 所以聲聞人來講 或許是很重要了 我們也是很重要了 但是呢 我們最後不停在那裡 這個就是所謂的自性空 這是摩訶衍空門 它特別提出來 我們現在講的空門 不是聲聞乘的空門 聲聞乘的空門一定是什麼 十八不共法 十力 四無所畏 什麼十八界 六入 哦十八界 十二入 六根這個一定是實有的 哦這是實有的 哦六塵都是實有的 哦不是六根 是六塵實有的 這是聲聞的空 我們這裡的空門 是指什麼摩訶衍空門 那麼你就問了 毘勒門 或者是叫昆勒門 昆勒門跟阿毘曇門 難道不是摩訶衍乘的嗎 它有一段話呀 它說呀 若人 它有一段話講 它是講的很好 若人入此三門 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 若入入此三門 或是入亦空 亦有門 或者入空門 或者入有門 都知道佛法是不相違背的 怪了 現在的人學空門 就會怎麼樣 就會對有門違背 再不然學了有門 學了唯識 就呵斥空宗的不夠究竟 學了空宗的 就笑人家怎麼樣 如來藏的不夠究竟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麼學了禪宗的 就笑人家淨土宗的 人家是不究竟 淨土宗的說 人家密宗的是不安全 那麼就這樣是笑來又笑去 那怎麼法都是相違背了 是不是呀 這個都不是善學者 所以說若入此三門者 則知佛法義是不相違背 那麼能知是事 即是般若波羅蜜力 能夠知道這樣的不相違背 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力量 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呀 般若是智 是大智 摩訶般若波羅蜜 是大智 那麼般若波羅蜜呢 意思就是智慧 大智慧 那波羅蜜是什麼 至彼岸 就是智慧度 就是說 如果能夠知道這一件事 那就是 //因為智慧度人的力量了 那麼這樣度化的力量 使你於一切法而無所罣礙 乃至是於一切佛法無所罣礙 於一切的解脫無所罣礙 於一切眾生法中無所罣礙 那麼接著它又說了 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 入阿毘曇門則墮有中 若入空門則墮無中 若入昆勒門則墮有無中 你如果沒有這種般若波羅蜜 的畢竟空見的正見的話 那麼你修空門 啊那麼空門就執空為第一 你修阿毗曇你就著有門 你就認為一切萬法皆有 除我空以外 一切萬法皆有 那麼學昆勒門 那你就執著什麼 一切法皆有皆無 亦有亦無 是這樣是懂嗎 所以這個 就是般若波羅蜜法為第一 是這樣子的 好 那麼下面有一段話 是順便的念一下 它是告訴你 那麼般若波羅蜜 又是怎樣的智慧呢 在有無之間 又是要怎樣的表現呢 它說 復次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雖知 聽呀 你就專心聽 雖知諸法一相 一相是什麼相是總相 是什麼智 是一切智 那麼是什麼 亦能知一切法種種相 這是道種智 種種相 是種智是道種智 那麼雖知諸法種種相 亦能知一切法什麼 什麼一相 亦能知一切法一相 雖知諸法一相是一切智 那麼就 //亦能知一切法的種種相 是道種智 那麼呢雖知一切法的種種相 這也是道種智 倒過來 亦知一切法一相 這也是一切智 這個是就果上說的哦 他是得 //般若波羅蜜的時候是這樣 那在因地修就不是 於因地修 是於一切種種法中修 因地中修 才趣入一切法一相 由一切法一相的一切相 一切智再慢慢的怎麼樣 從空出假 再歷境對緣 以假修真 藉假修真 哦藉空修真 那麼修假 那麼從空出假 那麼這樣慢慢的修什麼 一一法呢 其實空而不空 那證得什麼 證得一切法的道種智 哦一切法的道種智 那麼後來呢又離了 //那一個空、跟有 才入一切種智 所以說如是菩薩 菩薩如是智慧 名為般若波羅蜜 是這樣叫著般若波羅蜜 知道法的總相 也就知道法的別相 有 也修空觀 也修假觀才成就的 這個是哦龍樹菩薩的另外 對般若對佛法的根本正見 根本正見是這樣子 哦你說整部的 //大智度論是一大本 那你怎麼只提一部份呢 因為 //它剛好在這一部份提到嗎 其他的部份其實都有提了 怎麼樣八十幾卷的時候 也是有提到這個 哦他是重覆的在提嗎 他也不是一天 //寫完這一部書的 是吧 他當然都有提 不過我們就提一提這個部份 那麼好這樣子我們就知道了 哦龍樹菩薩對空假中 對空宗對有宗的看法呢 基本上 //他是採取融通合攝的看法 這樣是知道了吧 這有人認為說 //龍樹菩薩是但破不立 這是不對的 等一下呢 我們還會 //讓你知道說龍樹菩薩 其實是講諸法實相 他還解釋什麼是諸法實相 他是解釋諸法實相的哦 所以我們一直以為 //諸法實相是天台家說的 不是呀 是龍樹菩薩說的呀 是龍樹菩薩說的 那這也是 //龍樹菩薩的另外一個思想 諸法實相 他一方面說八不中道離二邊 那麼他又是提出一個中道 那是什麼東西 是不是呀 其實中道實相是諸法實相了 諸法的實相就是中道實相 那諸法的實相又是什麼呢 那麼他的 //三個思想的一個代表 思想的一個代表 那麼呢我們也可以來看看 大智度論這個第卷二十 //其實也說到了這個道理 哦也說到了這個道理 哦不是二十七 他是另外的地方 他是在十七卷 十八卷的時候呢 又說到這個 關於他認知的諸法實相 他認為一切的諸法 //有最高的實相 不會是沒有 有人都是說 //龍樹菩薩都是破法 破外道的執著 他決不立一個東西 //在那裡讓人家破 是這樣嗎 其實他是立的 他有一個法 他是立的 他說呀 問曰云何為諸法實相 哦前面有一段話 //他是這樣講的了 他是說呀 他是說 他是說呀 佛一切諸煩惱及習已斷呢 他是講這一種話哦 這是大智度論十八卷裡頭 //有說智慧眼淨 智慧眼呀 他是慧眼清淨 應如實得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那麼接著他後面又提到 云何是諸法實相 那他呢是乾脆自己問 那什麼是叫諸法實相 諸佛於一切諸煩惱及習已斷 都已斷 那已斷之後 應該是得諸法實相 他是提出得諸法實相 因為什麼 因為慧眼已淨 智慧眼淨 所以應如實得一個 得一個 所以他是有所得 是怎麼辦 那這不是有得嗎 他這個呀是什麼 是真得名之為無得 懂嗎 懂嗎 真得名為無得 這個不是我們的有所得 可執著的得 阿羅漢就是有所得 他有什麼 他有羅漢位可證 你是要知道 他也是一直有法可修 一直有法可修 那這個得呢 是得見諸法實相 實得諸法實相 那諸法實相即是 //般若波羅蜜了 那緊接著隔了一段話之後呢 這一段話是不重要 因為有一段話他是接著問 那云何是諸法實相 答曰 眾人各各說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就是 //後面所說的中道實相了 是一樣的意思呀 諸法實相即是中道義嗎 所以我們眾生有時候拿諸法 各有一個實相 都有實相 所以是講諸法實相 而那個實相即是中道 即是中道義 就是這樣 各各說諸法實相 每一個人都說他有諸法實相 那麼呢自以為是 以下一段話 眾人各各說諸法實相 自以為是 大家都說他的最對 此中實相者 我呀我是在這裡告訴你 實相是什麼 這裡的實相是什麼 此中實相者 聽者 不可破壞 首先這是第一個相 不可破壞 是什麼東西不可破壞 天底下宇宙間有物皆是可壞 是不是呀 唯有一個東西是不可壞 虛空是不可壞 哦可是虛空是無相的呀 那 那裡是有可得呢 哦是這個的意思 所以破壞 常住不異 無能作者 如佛語須菩提 若菩薩觀一切法 非常非無常 非苦亦非樂 非我非無我 非有非無等等 亦不作是觀 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是義 這一個是 //行般若波羅蜜才能得 非常非無常 非苦非樂 非我非無我 非有非無等的這樣觀念 這個就是常住不壞的道理哦 是義 這一種的意義呀 這一種般若波羅蜜的正觀呀 這種智慧度的正觀呀 捨一切觀 是滅一切言語 你看是滅一切的語言 對不對 那麼離諸心行 心行度滅嗎 天台家講心 //行處滅就是在這個這裡 就是在 //這一段裡頭講離諸心行 從本已來 是不生不滅 這是法華經上的句子 從本已來常是寂滅相 方便品裡頭有 哦從本已來是不生不滅相 它在這裡跟 //法華經就究竟義上說 其實是跟法華經一樣的 如涅般相 如就是剛好是 剛好是那樣 剛好是那樣 如涅槃相 所以一切諸法 //本來就是涅槃相 是相應於涅槃相 就以他的煩惱相就是涅槃相 懂了吧 懂了吧 所以呀我如果有人家 不要了 那麼居士呀 你幫忙我提桶水 我現在是很忙 我是要拖地 那你的感覺是怎麼樣 那是他的煩惱相 煩惱相即是涅槃相 懂嗎 那麼那一位居士就說對呀 我是正站在涅槃當中 那你就可以 //把他一個頭敲下去 是不是在涅槃當中 是不是 當然是 不是 是不是 但是你自己卻是要知道 //一切諸法是如 如就是涅槃相 不生不滅是靜止相 是無生也無滅 這樣觀察的話 以後有人對你吼 抓狂呀 是對你吼呀 甚至是對你丟東西 你給我GETOUT出去 那你是怎麼樣 那一切法如 哈接著就出去 沒事的 你也不要哭哭滴滴的 等一回去寮房去打包 然後又跟師父 去打包打完出來之後 是跟師父告假 我是去南普陀讀佛學院了 那就不必了 是不是 那麼這樣 //是一切法不生又不滅 如什麼涅槃相 所以說別人起煩惱 你自己就在如如不動 就是這個意思 是這樣子觀的 那你這樣子是怎麼修呀 你就坐在那裡 //觀自己的無常呀 無我呀 當然你自己是可以修 可是你自己所到的 //周圍外界呢 你自己是不會得涅槃相 你只是用強大的觀力 來觀法空 他是有觀的 有能有所的 有法可修 有道可證 那是不究竟 他這個是一切法如 是不必修 修行是枉費心機 你懂嗎 修完了早知道這樣的話 我在剛開始修的時候 就把釋迦佛的像給燒了 何必是這麼的麻煩 他是會知道這個道理 懂我的意思嗎 這才究竟 等到那一招的時候 那你就兩隻手晃呀晃呀 晃呀晃 修道唉呀這不是好事 哦我不能夠痛 他就懂了 修道不是好事 修道不是好事哦 你是要知道 吃藥是不是好事呀 吃藥不是好事哦 對不對 我們因為有病才是要吃藥 努力吃藥呀 啊關於這一段呀 是諸法實相 是這個龍樹大士 //很注意提的一段 這一段話呢 我們下一堂課還要怎麼樣 還要解釋 解釋 哦天台入門講到這裡呀 差不多已經是究竟了 這已經是天台的根本思想了 你是要知道 入門入到這裡來 你夠進去的了 你入了很深了 哦不過將來名相上 //還是要解釋 解釋 因為把龍樹菩薩 //的基本觀念弄清楚 剩下來的就是發揮的事情 所以這一段話還是要清楚來 我們這一節課是上到這裡 下一節我們是繼續 再理解看看 到底龍樹菩薩的 //諸法實相還有什麼深義 來我們來合掌 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總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念佛求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