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門第58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比丘 各位沙彌 各位淨人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上天台入門 哦第戊七 也就是禪法的流行了 唉在這裡頭呢 在這個南朝時代 其實禪法的流傳,是分兩大系統 那麼一個大系統就是什麼呢 唉從是二大系統 第一個系統當中又分二類 第一大系統就是,安世高如來禪這一類的 如來禪也就是依教參禪 是依教修禪 是依著教法的說明來修禪 它呢從禪定持戒修禪定 然後再來呢觀察無我 乃至觀察佛性、空、般若 這樣子的一條路線下來 聲聞人就是觀察我空 由數息法或者是不淨觀 這樣子的二甘露門 趨入為主 把它來顯見我的空 我的不可得 你是一直觀察呼吸 你的身心完全,投入在呼吸當中 你會發覺除了呼吸之外 我的能夠感覺就是呼吸 我的一切存在 我的感覺都落到身上,的每一個點去了 對我來講身體,不是一個整合的東西 只有感覺是真實在那裡 存在在那裡感覺 最後連這個能感覺,的這個心呢 也不可得 當他是一發現身心皆不可得 這是一個現證的過程 是立刻看到這一個過程 現是現在的現 證是證明的證 這是一個聲聞的教法,一個禪法 那麼大乘的禪法,就是不只這樣 大乘的禪法,是由大悲心再誘發 誘發我雖然是空的 可是一切外在的存在 亦是依於法而畢竟空 所以法本身也是空 乃至涅槃也是不可得 這種的修法呢 也是依於般若的正見 從我空再進一步的發展 那麼它在禪定的修法 也是以這樣子的思想下來 那麼換一句話說,它是依於教法而修行的 從定 從戒 從戒從定從慧 所以這個是叫著,依如來的教法所修的禪 總稱是如來禪 又分大乘禪小乘禪 這二大系統 這樣子一類 是一大系統 是分二類 一類是大乘 一類是小乘 可是有另外一類,是屬於大乘禪 是不共聲聞法的禪法 那是什麼 那就是菩提達摩所傳的什麼 是直觀禪也可以這麼的說 後來就是被中國人寫成,祖師禪 是祖師傳來的 雖然它是祖師傳來的 不過還是拿經典來印證,你的結果 只是在用法當中直接不完全,你在修禪當中持戒修定呼吸 然後呢依於經典上的正見,然後是來思惟 它都不 它都是不這麼的做 他是什麼事情也沒幹 第一它是不強調持戒 當然還是持戒哦 可是它不特別強調,這一件事情 還是持哦 它是不特別強調 當然它是尤其不強調,你入初禪 還是二禪 他還罵你 是什麼禪 是入什麼禪定 他還罵你呢 這是枯禪 還有它不准你多思惟 啊死 它是不准你多思惟 是正怎麼持如來座上,的本來面目 啊死 你看看 都沒有什麼好講 我的本來面目經典上面,沒有講這個東西 是不是這樣子呀 它是死問你這個東西 那麼思亦即乖 你想就是不對 經文本來是讓你思惟的 對不對 從六朝以來呀 都是在思義經文 可是現在突然間跑來一個,思亦即乖 是心無竄動 是心如牆壁而不竄動 心如牆壁是怎麼像牆壁 像牆壁一樣 不動 而內心無竄 它是要你修這一個法 從來是跟如來禪是不一樣的 這是不共聲聞法的大乘禪法 所以說呀 人家還是直修進入這個東西 人家大乘法,是有直修的門路的了 從禪宗也是可以看的出來 那麼天台家呢 正在這兩者之間 它是認為不完全是這麼幹的 沒有教理的話 唉呀 這個有時候呀 凡夫沒有一個階次 所以它運用什麼如來禪法 可是用如來禪法呢 它用運用了聲聞的禪法,跟大乘的禪法 可是呢當它講教理的時候 直接是講大乘教理 講大乘的教理 可是要你修的時候 它就分二路了 一路呢怎麼樣 一路是從聲聞乘修過來 你要這樣的幹也是可以 你要調熟心也是可以 善巧 你也是可以從聲聞法修過來 聽說你多貪多愚癡 那麼你就是要什麼 就是要修不淨觀 修因緣觀 是不是呀 那麼你的心竄動就修數息觀 它把它當作是一個對治,的法門 可是直接要得利益的時候呢 它就要你修大乘的觀法 那麼大乘的觀法呢 它首先是運用什麼 如來禪的修法 幹** 觀 在世間趨入的時候 觀介爾一念心呢 非空 非假 即空 即假 即中 那麼怎麼即空即假即中呢 結果你是要經過分析的話 那介爾一念三千來,慢慢分析觀察 哦這是如來禪的觀法 大乘如來禪的修法 可是當你修 修 修 已經是接近什麼 一心三觀的時候呢 它是要你全然的放下 經文也是不要管 然後呢當下這一念心趨入 頓悟成佛 哦這個又應用了什麼 菩提達摩的這一種修法 它是這樣子的了 而它並沒有明顯的跡象,受到菩提達摩禪法的影響 並沒有明顯的跡象 換一句話說這個是誰 是慧思禪師 是慧文禪師是無師自悟 是無師自悟 他是提倡頓悟成佛 他也是提倡頓悟成佛 當然他也跟道生大師提倡的,頓悟成佛名稱是一樣的 他是現證這一件事情 他是現證這一件事情 他的頓悟成佛意思,是講在那裡 慧思大師是講在《法華經》,的安樂行品上 他是不講在《涅槃經》,上面的頓悟成佛 換一句話說,他是從實證而來的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什麼 一念心具三千的萬法,三千法 就是一念具三千了 智者大師當時是還沒有徹證 可是已經懂這個的道理 但是他是有一點的懷疑 它代替慧思禪師講經的時候 講到一念三千哦 嘴巴是有點打結 慧思禪師在下面,拿一個如意跟他講說 這個你別怕 這是我久循親證的,就是這一個道理 這樣一開顯講給他聽之後 智者大師才真正的理解到,一念是具足三千 是可以一切頓悟成佛的 他才肯定是這樣 人家這個是圓教的修法 圓教的修法 天台家講求的是圓教的修法 不過它是不捨聲聞的方便 也是不捨大乘的什麼 有相的文字修法 可是最後那一關呢 是什麼呢 是斷然的離開文字 頓悟成佛 是捨離一切文字的思惟 不可思議的什麼 入不可思議的實相薰修 所以它幾乎是它,所有三類的禪法全包了 它把菩提達摩的那種禪法,也是包含了 那麼把聲聞的禪法,也保留住了 也把大乘那種循序漸進,修空觀 修什麼 慈悲 假觀 然後再趨入中觀 這種思惟法也是運用進去了 分別放入它的藏,通、別、圓 通通都用到 通通都用到 所以可見你看看 你看看「天台宗」,無論是在修法中 或者是在教理上 它都是具足了什麼呢 整理所有佛法於一爐,的這一種觀念 這一種的持質 這一種的特質 所以各位同學呀 各位同學呀 這裡頭是可以開展你更開闊,的修行觀念 那麼好 這一段文字呢 也是《楞伽經》 禪宗它是用《楞伽經》,來印證 後來到六祖的時候,才轉用《金剛經》 後來又轉 轉 轉到也沒有什麼經了 就直接參話頭 這都是善是善巧方便了 是不能說什麼好壞 但是搞到民國 這個明朝的末年一直到現在 清一直到現在的民國以來 那口頭禪是比較多 口頭禪就比較多 那麼這個也是禪法在衰敗 教法也是在衰敗 那麼你是要復興中國的佛法 是要從教法來復興 教法復興了 然後禪法也跟著能夠復興 因為呢依教出宗 比依宗出教對凡夫來說,是更實在 研究教理 依教理來參禪 然後再捨理 教直接參悟心性 這樣是比較恰當 而且不會走歪路 懂意思嗎 你一開始就是說 我呢是厭用教理 我呢是佛字一字是不喜聞 是念佛一句漱口三天 那麼呢研究教理是入海算砂 哦這個是祖師說的呀 那個是祖師講的 人家是已經參過來 是過來人講這種的話 你呢講這種的話 唉呀 是拿著雞毛當令箭 唉小老姓是講國王的事情 唉那你就是不要了 是不是 還是老實一點 你不會 你就說不會 你不要說研究那個是沒有用 懂我的意思嗎 我參禪開悟是一了百了 你看嗎 看能不能一了百了 你光是這樣講就是顛倒開悟 開悟也是頓悟 也是見悟 見悟就是有深跟有淺 那你是要等那個是開悟呀 六祖的禪師是開悟呀 是開悟 可是你有沒有可能是開悟呀 你有可能開悟 可是你會不會跟他是一樣呀 那就是不一定了 那就不一定了 是不是呀 所以說你就不要說一開悟了,就一了百了 那可是不一定 要知道的話 就去看一看那個,印光大師的文鈔 他也是這麼的說 不過當然了 你很幸運是一了百了 那也是恭喜你了 那總是這樣 我們總是說什麼法,是什麼人來修嗎 哦不是說禪宗是不好 決對是沒有高低的呀 其實「天台宗」是非常非常,推崇那個最後的一念 是萬緣皆捨 是萬物皆捨 趨入實相的 那個印度傳到西藏的什麼 的「密宗」也是這樣 他們的最後都有一種教法 怎麼樣 捨棄一切的修法 捨去一切的知見 那麼呢 趨入一心實相 都有這種的修行 所以說大乘都有這種的修法 只有聲聞乘是沒有 所以它是不共聲聞乘 聲聞乘一定是有,五分法身可修 一定是有五分法身可修 也一定有五分法身可得 那一定是有苦可滅 哦有道可證 那麼就一定有概念在心中了 這是不是呀 這個是不一樣的 不過呢當然也有藏教人,是要經過這種的調熟再來修 不過 到底是不是要這麼的作 我們等一下講教理的時候 你就會知道了 那麼接下來是戊八 淨土教法 那麼呢 這個是戊八淨土的教法 依於西晉竺法護所譯 《彌勒本願經》,《彌勒下生經》 以及曹魏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 三國吳支謙所譯,《阿彌陀經》 (這個也是《無量壽經》,的異譯) 還有**良耶舍所譯的什麼,《觀無量壽經》等等 而成立「彌勒」及「彌陀」,兩系之「淨土教」 「彌勒」信仰以北魏為中心,而興盛一時 然而因為是後繼無人呀 仍然是以「彌陀」信仰,為什麼 「淨土教」的主流 因為弘揚「彌勒」教法,的道安大師呀 他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當中 他也沒有強調說什麼,大家都來修「彌勒淨土」 所以他圓寂之後 「彌勒淨土」就是若有若無,興盛一時而已 可是呢廬山的慧遠大師,就是不同 他的威名呢 就是震於南方 而且教團呢是穩固於南方 而且他自己又結社 而且他的一百多人呢 幾乎是各各往生 而且又預知時至瑞相現前 弄的大家怎麼樣 趨之若騖是這樣 從那個時候開始 一直是傳到北魏來 又有一位大德呀 是誰呀 是曇鸞大師 他是更怎麼樣 他是研究什麼 研究三論的 後來是怎麼樣 因為是生病要注解什麼呢 好像是要註解三論,的那一部疏 或者是注解什麼 結果呢是生了大病 不知道是「成實論」,還是什麼的 還是注解那一部論 就生了一場大病 他就想呀 這個這個功德未作成呀 結果呢我是先死了 這個怎麼是可以呀 大家呢 就是想要求長生不老藥 就去找誰呢 就去找當時梁武帝很崇敬的,那位陶弘景大道士 聽說陶弘景能夠羽化,飛上天去 是這樣子很有道行的道士 那麼這位曇鸞大師他想一想,大概佛教是沒有這個玩意兒 是沒有長生不老術 不然我去找陶弘景 那麼去找了他之後呢 是陶弘景找了他之後 陶弘景然後找了,他之後的時候 他真的給了他一本長生書 然後就回來 還好回來遇到了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就大概有神通,還是怎麼的樣子 他說去那兒呀 他說我是去求仙道 那去求仙道幹什麼呀 求長生不老術 菩提流支在路上聽到,這件事情就大笑 就大笑三聲 哈哈哈大笑三聲 長生不老術怎麼可能在,道教那一些人有呀 我告訴你佛門裡頭有 你為什麼不求呢 他說怎麼會有呢 給他一本《無量壽經》 然後還給他什麼呢授與,《觀無量壽經》 是《觀無量壽經》 還不是《無量壽經》 那麼呢他從此就專研淨土 是這樣的我們等一下,就會講到 啊所以是這樣「彌勒淨土」,是沒有興 「彌陀淨土」是有興 我們是看那個文句呀 仍然是以「彌陀」信仰,為淨土教之主流 東晉有廬山,慧遠大師的白蓮社 劉宋時有曇弘 南齊時有法琳 北方則有慧光律師 你看他也是發願求生淨土的 還有呢道憑 是慧光的弟子,都是發願生西的 還有你是要知道慧光律師 就是中國「四分律」,最早的注解 一句一句注解的人 慧光 慧光的三傳還是四傳 是傳到誰 三傳弟子 四傳弟子就是道宣律師了 如果我是沒有記錯的話 是四傳 是四傳到道宣律師 那我們之前是有講到嗎 好像是四傳的樣子 好那麼這個就是慧光律師 那麼呢 發願往西 還有靈裕我們說過, 這位什麼「華嚴宗」 華嚴的研究者靈裕 還有道憑 哦是道憑的弟子 是人稱裕菩薩 為終南山至相寺的開山祖師 哦這位是大修行人呀 並且是護教很力嗎 你看「廣弘明集」,是有他的名字哦 在滅法的時候,他也是站出來講話哦 還有後慧遠 淨影寺的慧遠大師等 皆作了《觀無量壽經》的疏 但是北方還有一個弘揚,彌陀淨土最力者 那就是北魏的曇鸞大師,是476到542年左右了 是先學《三論》 後來因為生病求仙術 而遇到了菩提流支,授與《觀無量壽經》 從此專研究淨土教 並且呢 是躬親實踐 他這個人為什麼是說,特別你知道嗎 因為前面那一些人呀 雖然是發願求生西方 不過經典的研究 仍然是以「般若」為主 懂意思吧 般若或者是華嚴呀 或者是「律宗」為主 「成實」這樣為主 他是不專研淨土的教理 曇鸞他就是不同 曇鸞是第一個,捨棄一切的教典 專研淨土的教理教典的人 他這個人是很特別的 當然了在今天這樣子,也是很好 不過在今天要作到這個樣子 恐怕是不容易 因為你是會迷惑 你看太多的教法 你也是會迷惑 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從,「天台宗」出「淨土宗」 從「天台宗」的研究 再出來到「淨土宗」去 這樣對我們將來弘揚,「淨土宗」 面對佛法的真義 還有劫濁見濁這種觀念呀 這種時代呀 見解混淆的時代 這樣是比較好的 曇鸞大師是有他的因緣嗎 那麼他就專攻「淨土宗」 被日本淨土真宗尊稱為,中國的初祖 著有《往生論註》 這個《往生論》是誰呀 是那位菩薩 那位菩薩 啊是世親還是馬鳴 我搞忘了 我也忘了 不是世親就是馬鳴菩薩,所造的往生論 那麼呢 應該是世親 那麼呢 他怎麼樣 他著了《往生論》 他再為《往生論》著論 我出家沒都久,就是看這一部註 寫的也是不錯 那麼《讚阿彌陀佛偈》等 為淨土教奠下了什麼基礎 奠下了基礎 在淨土教呀 主要你看看所以在,智者大師之前呀 這些教法都是在流通了哦 唉流傳到今天都是,還在流通當中哦 那麼再來是戊九 戒律的研究 由最早的《十誦律》,於西元404年 於長安等地譯出 長安等地來譯出 到較後的《五分律》,423年於揚州 此期譯出的廣律已有四大部 從「根本說一切有部律」 根說律乃在唐武后方才譯出 其中最早弘傳者,乃為《十誦律》 直到梁朝《十誦律》,仍然是很盛 比如說僧祐律師,就是研究《十誦律》 他的後身就是道宣律師 哦道宣律師他自己研究,《四分律》 可是他的前身是研究,《十誦律》 所以我們在道宣律師,的著作上面 看到他是引很多的,《十誦律》 是宿習所追 那麼唯因《四分律》,的內容完整比較容易理解 所以就在北魏時代就有法超 或者是叫法時 法聰者是叫 還有一位是叫道覆 怎麼樣是開始弘揚 那道覆開始造《四分律疏》 但是呢他不是隨句注解 他是大概大概的這麼講 他大概大概的這麼講 他是講一個大概而已 可是到了慧光律師,他就是不同 他是一字一句的解釋 這個是叫著什麼呢 是略疏是算作略疏 還有一個綜疏 還有一個廣疏 哦慧光律師是做略疏的樣子 那麼呢等人的弘揚 而弘揚最力 影響最深者 則為慧光律師 慧光律師又作僧統 所以又叫光統律師 他自己又研究《十地論》,《成實論》《十地經論》 所以他又是「華嚴宗」,的研究者 「成實論」的研究者 他也是研究「涅槃」 哦你看 然後他自己又是發願,往生西方 哈實在是 所以當時都有這種,綜合研究的氣魄 唉只有現在的人一句,「阿彌陀佛」是念到底 只是還沒有念到底,就死翹翹了 哈也不知道是怎麼死 是這樣 所以說這個呀 不過這個也對了 你能念到底也是好了 哦是這樣子的 那麼不管了 就這麼的說 好接下來就怎麼樣 他四傳到道宣律師 而使《四分律》獨尊於中國 至今不衰 是不是至今不衰呀 哦到今天還是很興盛 我看二百年以後也是很盛 因為所有的資料,都全部沒有了嗎 只剩下《四分律》,的資料而已 你不研究也是不可能了嗎 哦這個還是有問題的 是這樣子 所以說呀 這個資料的保留是很重要 此外梁朝時菩薩戒,也是很興盛 像《菩薩瓔格本業經》 這個珞字第二個洛字,應該是王字邊 是玉字邊 是《菩薩瓔格本業經》 那麼呢 是竺佛念所譯的 還有呢《梵網經》,是羅什大師所譯的 還有《菩薩地持經》,與前本的什麼 與前本的《梵網經》.內容是很接近的 就對了 那麼是曇無讖所譯的 以及《菩薩善戒經》,是求那跋摩所譯的等等 都已經是流行 而當時受菩薩戒之風呢 亦隨著王臣的投入而漸盛 當時的國王呀 皇帝呀 皇帝呀 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受菩薩戒 哦尤其是我們那一位,哈哈梁武帝 唉蕭老先生 唉老蕭他呢 他更是什麼 是劍及履及呀 大幹一場 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然後大家都是怎麼樣 受菩薩戒呀 那個婢女去到他的宮殿裡頭,是幫他拿那個杯子 就謝謝你菩薩 哦就是這樣的跟他講 好那麼這個宗派的事情,也是講完了 我們是補述一下一 討論南朝之學派的時候 有時候也是兼及北朝的人物 此乃因某些學派有南北交流,的明顯過程呀 所以你說南朝 你是說發生在北朝慧光律師,是在北方 可是事實上他是影響到,南方來嗎 討論南方的時候 你還不得不提這一件事情 所以研究歷史,你是沒有辦法分割 你是這兒談談 那兒談談 哦湯用彤這本注疏是很難讀 你也是這樣 因為他的思想是很完整 他看的資料多 他談 談 談 談的叮的跳到後面去 談談談談的碰的跳到後面去 你看也沒有標題 那麼也不跟你弄清楚 那你等一下看一看 叮的又不知道,是牽到那裡去了 也弄不出什麼重點來 所以你要看他的 就要去找重點 是要找出重點 那日本人大部份都是什麼呢 大部份都是抄抄拼拼 那推論也是有不錯 但是整體上的思考就是弱 終究嗎他還是日本人研究,中國的東西還是有隔閡 表面看起來資料是很多了 功力還是有差 那麼 那麼呢 這個是這樣 那麼第二判教雖大盛於,梁陳之世 然而東晉末年以來 即已開始醞釀 如羅什門下之僧叡 曾先後親近過道安、慧遠,羅什等大師 法師呢 這位法師呢 所提倡《般若》《法華》,《涅槃》 三者互補互不可缺之關係 即被認知為一種,最原始的判教型式 就是把各種經典的關係,講出來 他是被認定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人 換一句話說是,濫觴於東晉末年 第二繼《般若》系統的經論,被長期的研究 在齊梁之間 《法華經》、《成實論》,以及《涅槃經》 還有等的經論 比如包括《攝大乘論》 你再加上一個《攝大乘論》,的講說哦 是至為興盛 哦講說是至為興盛 從而呢 平衡了「空宗」思想一面倒,的學術 這個佛教思想的情況 哦因為這個是屬於,「空宗」的思想 是如來藏系統的思想 是這樣子的 這樣是了解嗎 註明一下 你們是註明一下 我們這裡講義是忘了寫 啊註明一下 OK 再來壬三 經典之傳譯 經典之傳譯 相對於東晉時代,北方譯經事業的發達 比如東晉的時代 各個地區都是在譯經 對不對 是不是呀 從北涼 前秦的苻堅 到後秦的姚興都有什麼 都有翻譯 尤其是到了後秦姚興的時候 哦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更是興盛一時 對不對呀 所以說呢 南朝是含宋齊兩代,的譯經事業 除了真諦二藏,有著輝煌的成績外 他是與羅什、玄奘大師二人,並列為我國三大譯經師之一 整體而言 南朝的譯經已趨於沈寂 再者此時期之譯經呢 因為學派與判教已大為興起 許多重要的經典在此之前,已經已陸續的譯出來 因此受到重視的程度上 就沒有像十六國時代,那樣的明顯特殊 是那樣的特殊 在至少在歷史來看是這樣 不過呢像真諦三藏 哦菩提流支在北方翻譯,的時候呢 甚至有一百個比丘,是跟他一起翻譯 是梵僧來跟他一起翻譯 還是有的 其實還是有的 但是沒有顯的那麼熱切需要 為什麼呢 因為終究譯經師的中文涵養 中國文化的感覺呢 沒有像鳩摩羅什,那樣的什麼呢 強烈 以及當時中國一直是處在,格義佛教的陰影底下 大家對於鳩摩羅什那一種,新式的翻法 經過完整的講解 這種感覺怎麼樣就很強烈 懂我的意思嗎 可是經過強烈之後呢 曾經是滄海難為水 反正我們已經知道佛法 已經有它一套的說法了 不用寄居在玄學之下的時候 就算其諦三藏再來譯 也不過是多一點,新的東西而已 沒有讓人感覺,是這麼樣子的震憾 這個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是說呀 時事造英雄 世間也是這樣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其實要這樣講起來 真諦三藏也是很重要 是不是這樣子呀 他是譯了「有宗」思想,傳進來 把「唯識」系統傳進來 然而他不怕不被重視 甚至他這麼重視的,《攝大乘論》呀 南方都無法翻譯 都無法弘傳 還是傳到北方去 在南方翻譯傳到北方 你看看是這個樣子的 據說那個真諦三藏呀 是三次想要回家 都走不成 所以才說好嗎 算了 就慢慢的翻譯 他是看了很不爽 尤其他是在梁朝的末年,老蕭已經是老了 老了怎麼樣就糊塗了 才產生什麼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呀 那侯景之亂是天下大亂 他都氣的想自殺 我們這位真諦三藏呀 不想活了 算了 走了算了 就要走了 給徒弟留下來 不行呀 你還是要譯經 他就在顛沛流離當中譯經的了 這一個人是很了不起 都是為了咱們中國人呀 是不是呀 所以呀 為了這一件事情 為了紀念他 為了感念他 我們這一輩子是不是應該,看一看《攝大乘論》呀 哈哈 至少你也買一本來摸一摸嗎 哈哈聞一下嗎 對不對 像那一條牛聞了,一半的《涅槃經》 下一輩子至少《涅槃經》,會看一半 對不對呀 哈我這麼一說之後 台灣的單行本《攝大乘經》,立刻是被搜刮一空 哈至少去摸一摸 好 講開玩笑 那麼呢 這個這個是沒有像,十六國時代那麼的特殊 那麼怎麼一下又分五呢 他這個可能是抄的那個 好庚三 哦是壬三譯經哦真諦三藏,那麼是沒有那麼的特殊 再來以下呢 我們是分五個部份,來看看這個譯經的部份 首先癸一 是僧伽婆羅 他是扶南國人 為求那跋陀羅宋,元嘉十二年來廣州 的這位求那跋陀羅的弟子 他是精通於毘曇及戒律學 是住在建康的正觀寺 建康還記得在那裡呀 那裡 在那裡呀 那裡 對呀 是南京 不要忘記呀 健康是在醫院 是呀建康是在南京 哈不是在醫院 那麼 那麼呢 是譯有什麼呢 《大育王經》 以及《解脫道論》 那麼這個癸二 是什麼呢 是曼陀羅法師 他呢也是扶南國人 那麼呢與僧伽婆羅,共同譯《寶雲經》 還有《文殊般若經》等 第三位癸三 就是真諦三藏 是西天竺優禪尼國人 梁大周十二年546年,抵達南海 越二年也就是,太清二年的時候 是梁國求來的高僧 結果他是從西天竺來的 結果他是遇到侯景之亂 他乃往富春 這個富是少一點 是浙江的富春 那麼富春呢 後來更避梁末之戰亂 梁末戰亂是很多呀 唉可憐呀 那麼怎麼樣 而輾轉到了豫章 豫章就是什麼 江西的南昌等地 最後於陳太建 有的書上是叫陳大建了 那是錯的 古文的大 就是念成太 所以有一次居士,就是跟我爭是大 那是太 不是大 那是有些書的排版是排錯了 那古書的大就是太的意思 那麼呢 是太建的元年569年呀 寂於廣州 是寂於廣州 翻過來 那麼呢 那個真諦大師,於顛沛流離當中 翻譯經典是四十九部 是一百四十二卷 是為我國三大譯師之一 譯出的《唯識論》 《三無性論》,《攝大乘論》 還有《攝大乘論釋》 釋最為致力的是,《中邊分別論》 《十七地論》等 瑜伽行派諸論書 諸論書 這個是屬於瑜伽行派 也就是唯識學的 後來又譯了《大乘起信論》 《俱舍論偈》《俱舍釋論》,《如實論》《佛性論》等等 這就是什麼《俱舍論》,除外了 其他的都是什麼呢 都是屬於如來藏系的論典 不過《俱舍論》是除外 是小乘論呀 《俱舍論》不應該寫在這裡 哦《俱舍論》是除外 那麼促成了 從而促成了什麼 梁代怎麼樣子呢 這個「攝論學派」,及「俱舍學派」的興起 此外呢更譯出了《金光明經》 《金光明經》對於捎後呀 之智者大師在建立「天台」,懺悔思想上 亦有很大的啟示 所以你看光一個真諦三藏,就搞出多少的名堂出來 對不對 他弄出了「攝論學派」,「俱舍學派」 還有對於什麼智者大師,的懺悔思想 提供了很好的誘因 懂意思嗎 懺悔的思想到智者大師,的手頭上呢 是集大成 集大成 這都是什麼呢 哦這個真諦大師的主要貢獻 還有呢 癸四 的月婆首那 這個人呢是什麼呢 西天竺優禪尼國人 也是跟真諦大師是同國的人 那麼呢 最初呢 是到東魏去了 北方的東魏 東魏是建都在那裡呀 是建都在鄴 也就是在河南的臨漳一帶 後來呢 於梁大同年中然後怎麼樣 南年中是什麼 是江南來 是年中南來 或者是來江南 哦年中來江南 並在陳文帝元嘉六年,565年 於江州的興業寺 興業寺那麼呢 譯出什麼 譯出了《勝天王般若經》 這一部《勝天王般若經》,也就是重要的般若經之一 是由宇闐僧求那跋陀,所攝入的 那麼癸五 呢是什麼 是須菩提 這個不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呀 哦他的名字也是叫著須菩提 那麼也是抉南國人 陳代來華 譯有《大乘寶雲經》 那這一些你知道一下,就可以了 再來呢是庚二 北朝的佛教是分幾科呀 唉是還沒寫上去 佛教發展之條述 上面那個分字就不要了 條述 北朝的佛教我就不打算,再怎麼樣 我就一條一條細述就好 為什麼呢 因為北朝的佛教,已經是怎麼樣 已經是跟南朝的佛教,已經開始在融合了 所以了解到整個南朝,的學派思想之後 北朝的佛教,你就是作一個鳥瞰 斷層式的鳥瞰 對北朝的佛教 作幾個重點的理解這樣,就是可以了 懂意思吧 思想上跟南朝已經是,差不了很大了 差不了太大 就像我們現在再跟,大陸兩岸相通 對不對 最後思想就會相流 意思是有點一樣了 哦意思是有點一樣 那麼呢 那麼呢 這個北朝的佛教是用條述,的方法來說明呀 來說明 啊首先呢 在這個 在這個這個辛一 北朝各代之帝王 唉除了北魏的太武帝,是第三任帝呀 以及北周的武帝也是三任帝 是因為國家的財政 僧團的墮落 以及君主認知上的問題 而行滅佛運動之外呀 所有的皇帝幾乎是,沒有例外的跟南朝是一樣 一樣怎麼樣 一樣崇佛敬僧 由北魏的道武帝是首任帝呀 開始 即迎請趙郡是河南的趙縣,沙門法果為「沙門統」 「沙門統」 這個時候約為東晉的末年 鳩摩羅什時代 他那個時候,是在北方稱國而已 還沒有稱帝 只能說是稱國了 不過他那個時候,是號稱道武帝 當時恐怕還不是這個名稱了 不過他後來是怎麼樣 南來把東晉趕到什麼 東晉又滅 然後東晉的人也逃 逃到南方 偏安到南方 變成是南朝了 好 他就是一個建立北魏,的一個國王皇帝 那麼呢 是以沙門法果為「沙門統」 這位法果老人家呀 啊因為時機因緣是這樣呀 所以我們也不忍苛責 有他的因緣性的 他老人家就說 「太祖明睿而好道 即為當今如來」 唉呀莫辦法 哈哈 講這個話也是莫辦法 啊你不要對他是呵斥 你也不要輕視他 他搞不好當時非得講,這一種話 也說不定呀 我們是不知道 所以總而言之這一種話,從今而後不要再講了 哈哈這樣就好了 那麼從而什麼 確定北方怎麼樣,「國家化佛教」的什麼 的性格 這是十六國時代已經,有了如此的傾向 那麼呢 從而這一個國家化的傾向 從而透過北周而傳達到隋唐 唉呀是好慘呀 到了隋朝的時候 尤其是到了唐朝 唐朝太宗那一位大德呀 那位大德沖著他是什麼英明 他也是統治佛教的 他也是統治佛教的 他根本不是一個,真正信佛的人 他就是道家的人 你懂嗎 他根本就是道家的人 可是他是知道佛教的勢力,是不可滅勢 佛教的英才是非常的多 所以他是要籠絡佛教 所以唐太宗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人 真正好樂佛教的,只有老蕭他一個人 算是真實而已 其他是沒有了 幾乎是不算是 跟他比起來都不算是 這樣子 所以說「國家化佛教」,應該是這樣的講 這是我們看到是這樣 或許祖師是沒有意思,讓它是變成這樣 然而為政者 為政者一向努力希望佛教,為國家所用 尤其是帝王的時代 對不對 天下的老百姓都是我的兒 天下的東西都是我的物 天下的老百姓,都必須是歸我管 這種的觀念呀 到現在中國人,這種觀念還是有 對不起我必須是要說明 還有 哈 哈 那麼咱們呢 我們中國人也一向喜歡被管 不被管好像是怎麼樣 好像是小孩子 我們在罵小孩子 很久沒有打 是不是屁股在癢了 不被管呀 屁股是癢癢的 所以我們老是希望有一個,統一的教團 政府是要怎樣的來管理 哦是要制定怎樣的法律,來管理 他不知道說 宗教的本身就具有強大的,自我管理力量 所以教團本身弱,才造成這種觀念的 那麼我們這位法果老人家呢 我相信也是在不得已,的情況底下說這樣的話 可是不得已歸不得已呀 一句話是可以重如泰山呀 也可以壓死人 怎麼樣累劫不可以超生 這是需要智慧的 尤其是作一個「沙門統」 是一個沙門的領導人 是出家人的領導人 他講出來的話呢 一定是要對歷史負責 對什麼時候的歷史 對現在的歷史 對過去的歷史 對未來的歷史負責 因為人家是會記下來的 我法藏是算什麼 我法藏今天講了,什麼錯誤的東西 三年之後所有的人是忘光光 人家是不理你嗎 可是你是領導人 那就是不一樣了 你是長老那更是不一樣了 你的所作所為那更是後來人,的學習對象 我常常說的男女是不能共住 很多信徒呢很多居士 很多在家學佛的 是不是居士 我不知道 他就反問 他就反問傳達,我這個意思的人 對另外的居士反問 喂所有的長老,都是這樣子幹的呀 是那個年青的法師,那麼的有種 講這種的話 他就是比較懂呀 是呀我是不懂 可是我照佛說反而是錯 積非成事是沒有辦法 所以說呀 身為佛教裡頭的長老領導人 或者是發話的人 他一定是要對歷史負責呀 他乃至於現代的人,是不了解他 但是他是依佛法講話 這才重要呀 所以說法果老先生 這位老比丘、老長老 他當然有他不得已 我們是相信 我們決對是不能夠苛責 可是一不小心以「沙門統」,的立場講出這樣子話 是樂壞了那一些皇帝 從今而後怎麼樣 怎麼樣 治理治理沙門怎麼樣 於文有據 哦我是當今的如來呀 那你聽我的話有什麼不對 頂禮的時候當然,也是要頂禮什麼 什麼 南無道武帝如來 是不是呀 對不對 當今的如來 萬佛再加一尊 一萬零一佛 是不是 後來還有一位曇 曇什麼 曇翟 翟翬的翟 我如果是沒有記錯 應該是曇翟 是翟翬 是曇翟嗎 曇翟也是「沙門統」 他做的是更厲害 他乾脆呢 是把他之前的五個皇帝,的相貌呢 是刻著坐在蓮花上面 說他就是五如來 哈具體化 皇帝如來化的具體化 那要是現在來幹更是容易 對不對 電腦合成 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換一顆頭就好了 是不是 所以說這一個觀念呀 到今天我們實在是要,痛定思痛的來檢討 你看慧遠大師死也是不放鬆 我沙門就是不敬你王者 明明白白的文字是寫在那裡 除非當時北朝的人,是沒有聽到 不可能以慧遠大師的英明 不可能北方的,是沒有聽過他的 對不對 何況他自己也是待過北方 是不是 不可能 然而你是看一看 所以說呀 一個道人呀 是要堅持道法 因為道法是微弱的 世間法是強勁的 尤其是掌握政治力量的人 他更是取其所好而用之 是不是 是不是呀 所以你講的話我是不爽聽的 我不罵你 那我也不用 可是你講的乃至是一句什麼 聊天講出來的話管用 就拿它來用了 對不對呀 尤其我是皇帝 他搞不好講這一句話,是怎麼樣 是偶而拍拍馬屁了 是想要讓他修學佛法了 這樣子講出來也搞不好 可是被旁邊的人 啪了給記下來 你啊是永世不得超生 是不是呀 所以講話愈是重要身份的人 講話要為愈來愈對,佛教的歷史負責 哇今天有些長老,竟然公開的講 啊八敬法沒有什麼重要的 是不需要守 還有講說現在男女共住,是必然的趨勢 是時代的潮流 佛法本該如此 好 我們看著 他是怎麼對歷史負責 各位同學 各位同學 看看歷史 我們想想我們自己 應該是怎麼作一個大比丘 是作一個怎麼荷擔佛法,的大比丘 好 罷了 停 不要再談了 OK 那麼呢 辛二 是第二條述 要說明的由道武帝至太武帝,的三任帝之間呀 三任的皇帝皆都平城 是山西的大同 他們都是在那個地方 所以研究歷史,是要隨時觀照地理 在北方的山西大同 由於君主的交遊,是以禪僧為主 注意哦這個又是不同於南方 南方的交遊是以義解僧為主 所以南方的帝王呀 信仰佛教是在懂道理的 可是北方是以禪僧為主 他是沒有辦法多說 只是修而已 所以北方的皇帝呢 怎麼樣 對佛法的教理普遍是不知道 是很有意思 就是這個的差異 第二南方的皇帝,是漢人的皇帝 基本上是怎麼樣 是比較懂字了 你是知道嗎 北方的皇帝也是懂字了 也是很懂字 不過終究是怎麼樣 是隔了一層胡人的文化 所以說呢 他在理解 理解這個佛教的教理當中 他還是隔了一層膜 再來北朝的皇帝經過了,第五任皇帝呀 經過第五任帝 哦是第六任帝 第六任帝 孝文帝的漢化之後呢 北朝的皇帝也自認為是漢人 所以他也不會再拿佛教,來抵擋漢人的文化 因為他已經是自認為,是漢人了 所以他也不會特別推崇,漢人的文化 哦是佛教的文化 他也不會 所以也因為是這個樣子 再來禪僧理論上說 他也是主要研究教理的 然而在北方是因為戰亂頻仍 道理的研究就沒有辦法安定 所以以禪為特徵 因禪而廢教 南方呢是因教而廢禪 這個是不平衡的發展 所以北方的君主,既然是以禪僧為主 所以教理呢 禪僧本身的教理也弱 因此君主本身對教理也是弱 再加上君主本身也是胡人 所以對教理的認知,也比較薄弱 所以一切弄下來呢 弄的他的皇帝是怎麼樣 信仰佛教是幹嘛的 你知道是幹嘛的 下面一段話 並多以作功德 建寺院 造佛塔 修福德為務 他對佛教的信仰就是以什麼 什麼 修福 興福 造廟這樣子 他就認為他是信佛了 剛剛好跟今天的台灣,有點一樣 每到選舉的時候 他就到廟裡去拜拜 他還去那裡握手 這個握手 可是他對佛教一點不知 有點是像這樣 不過呢 當時的皇帝還是好一點 還是稍微知道 我們再分析下去 你就會知道 其實還比現在好 現在是完全不知 那以前還是有點知道 所以影響所及 北方的民間投入佛教建築 投入佛教的建築 是包括雲崗大同 雲崗大同的石窟的開掘 這個是受到北涼的影響 北涼是於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消滅它的 消滅了它之後 北涼併入了什麼,北魏的國土裡頭來 那因此北涼的建築跟雕刻,傳入了什麼 傳入了北魏 所以才產生了雲崗石窟 那麼這是佛教的影響 佛教的影響 那麼民間投入,這麼多的人力、物力 皆大過於一般的常情 那麼這個就造成了什麼樣呢 北朝的主要佛教特質之一 我們是要聲明 這個是跟南朝不一樣的地方 關於怎麼樣仔細的不一樣呢 怎麼樣仔細的不一樣呢 我們我們呢 還要怎麼樣 還要再下一節課,再仔細的分析它 好下二節課大概也可以,把北朝也結束了 好 那我們就可以正式進入了,「天台宗」的學習了 哦恭喜各位 是熬到了今天了 好 我們現在迴向 先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