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門第57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比丘 各位沙彌 各位淨人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現在上「天台」入門 現在呢是到了戊三 那就是在講到南朝的時候呢 它呢學派的興起 學派的興起那是有重學派 那麼如果將南朝的重學派 做一個鳥噉式的理解之後 我們對於「天台宗」 是在什麼情況底下,的氣氛底下產生 也就有了一個怎麼樣 有了一個算是基礎的烏噉式,的認知 但是當然不算是一個精確的認知 或者是說講嚴重一下 是說不是鑽牛角式的認知 那什麼是叫鑽牛角式的認知呢 因為我們對於學派的認識 不是對整個智者大師接近他的時代 或者是他出世前怎麼樣 二十年之內之間的事情 或者是三十年 或者是一百年 一百年以內的這些怎麼樣 佛教的思想 這一些佛教的思想事實上,都是會影響他的 就比如說 就比如說蕅益大師距離我們現在是二百年 事實上影響我們是很大 對不對 那印光大師距離我們現在,已經是怎麼樣 差不多已經是四、五十年了 對不對 以上了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他是民國二十幾年的人嗎 那現在是民國八十幾年 或者是按中共講解放之後,四十幾年哦 那麼這樣的講法 看起來也是五、六十年 事實上印光大師,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的大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基本上二百年以內,人的思想呢 對我們對一個人來講 都會有影響的 之前的二百年,都還會有很密切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我們自己的身上,看到是這個樣子 在當時的話呢 學風是非常興盛,的情況底下呢 這種的影響顯然也是存在 因我們對他一個鳥噉,事實上是必要的 然而 然而 我不曉得在同學當中呢 是怎麼一個樣子的看法 事實上你夠精確的來思考,這個問題的話 你如果會發現標題是叫著,「天台思想淵源」的話 其實我們所上的這一切歷史 不盡然不完全是「天台宗」,的入門 要講天台思想淵源 「天台宗」是講什麼 雖然事實上是從「般若」,的思想 發展到「法華」的思想 然後再融合了「涅槃」的思想 而「般若」「法華」,「涅槃」其實呢 其實「般若」從東漢以來 從西漢以來 一直就有「般若」的思想 到了鳩摩羅什大師是最興盛 「三論宗」尤其是,古「三論宗」 探討「般若」「空性」,的觀念 龍樹的思想是非常的興 再來呢「涅槃」 「涅槃」的思想在這之前,我們講到涅槃學派的時候 道生大師的「涅槃」思想 還有「法華」,一直以來的思想 「法華」的思想研究 從鳩摩羅什 不 從更早 從翻譯「正法華經」以來呢 「法華」的思想 其實就已經在中國相當,相當的流行 不過它是算老二 不是算老大 它在智者大師之前呢 幾乎都還沒有完完全全,凸顯「法華經」 乃至是慧思大師都還沒有,斷然的凸顯「法華經」 那這樣的講下來 雖然是講這樣了 不過「法華經」的研究,也是很重要 因此我們如果是要說,「天台宗的入門」的話 理論上應該是要說 分為「涅槃學派」,「三論學派」為主軸 然後兼其什麼「法華經」,的研究思想 這樣子才是「天台宗」,思想淵源的主軸 各位呀 我把祕密是告訴各位 事實上是這樣 然而我們有沒有,是這樣子的處理呀 有沒有這樣子的處理 有沒有這樣子的處理 事實上是並沒有,這樣子的處理 那麼呢 有一些學者其實是有這樣子,的處理過 但是我必須是聲明說,我是不採取這種的作法 我是為了避免同學生疑惑 那麼呢 也同時藉由這一件事情的聲明 讓大家來了解一個出家人 怎麼來看待所謂學術,跟研究的時候 我呀我是要作一個說明 在要進入戊三,「成實學派」之前 這一點聲明呢 我有必要是要告訴大家 這是首先第一件事情 為什麼我在探討「天台宗」,思想淵源的時候 我是為什麼不直接的投入 「天台宗」之思想淵源,的探討 而我是要作一個廣泛式 這樣子一個歷史性的探討呢 最主要是有幾個原因 第一我們要了解,「天台宗」之目的 不只是在研究「天台宗」,的誕生而已 其實「天台宗」應該是要,架構在中國人的一個什麼 佛教思想的總結者 至少在南北朝的時代這樣子的來看 因此要理解或是接受「天台宗」 不應該只是用宗派的立場,來解釋它 應該是以一個什麼 中國佛教的一個立場,來理解它 在「天台宗」事實上是到了,西元十世紀左右 湛然大師出現的時候呢 他是認定它是一個,獨立的宗派 在天台智者大師的時代 它不過是被認為是一個,中國的佛教 自古以來 六百年以來 傳入中國六百年以來,的總結者 是這樣被認知而已 它不成為一個獨立,獨行的宗派 因此接受中國的天台宗 應該是用中國佛教的立場,來接受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那麼在這之前六百年,的中國佛教 我們應讓是要去理解 這是跟學術者的認知是不同 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學術者是站在一千年之後,再來看「天台宗」 把它是單獨的 而且平等的把它看成是,諸多宗派的一種 然後來研究它的成因 那這個我們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是認為它是中國佛教,發展必然的一個結果 當然在佛教的立場上,是不應該這麼的說 它應該說是什麼呢 諸佛菩薩慈悲 為了中國人整合的整體的 理解佛教而示現在,中國的「東方小釋迦」 他是什麼 他是藥王菩薩來再的 他是示現的 藥王菩薩再來的 是天人跟道宣律師這麼說的 他的師父就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 是慧思禪師 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 是二個人兜到一塊了 是演出這一次戲 然後給我們中國人,看作一個總整理 是這樣子 這是第一個觀念 所以我們是這樣子來研究 這第二 就是我們不把一個宗派 當作是單獨一個宗派,一家之源來看 乃至我們之後我們看,「華嚴宗」「賢首宗」 哦 不 不 「華嚴宗」那麼「慈恩宗」,也就是「唯識宗」 或者是「禪宗」「淨土宗」 我們呢 都把它看成是佛教的整體 這個是我們跟學術者,斷然不同的地方 學術者認為啊,那是「天台宗」的說法 啊那是「禪宗」的說法 那是「禪宗」的 那是「華嚴」的 就是不同於「天台」 「天台」的,就是不同於「三論」 那麼龍樹的,就是不同於無者菩薩的 不 我們不是這麼的看 我們是認為佛,以一個圓音說法 佛以大智慧 以等流大悲心流轉出來的,一切教法 都是一個教法 唯一乘 無有二亦無三 在這個立場底下橫說豎說 或是先說後說 說空說有 說妙說無 說妙有說空 說有空 這一切都是無非是,為了一乘實相 所以你那一宗那一派 我們都認為它是佛教的全部 不過是什麼 是什麼 是什麼的 所謂的理解有多門呀 那麼歸元是無二路呀 就是這個樣子 修行你是可以,用各種的路子進去 進去了它就是什麼 它就是佛法的堂奧 所以從進入堂奧,的立場上來說 它各宗各派是無二無別的 是不能夠分高低 於平等法中妄分高下 即是謗法 這種觀念學者剛剛好是這樣 而一個修行人是不如此 所以我們不認為,「天台宗」是怎麼樣 是一個單獨的宗派 它是被以前的宗派所誘發 我們也不這樣認為 所以我們第三個條件 是我們不認為佛教,必然是演進的 是演化的 學術的立場就是說,佛教是演化的 天台宗為什麼,會是這樣開展呢 哦因為它是講三諦 三諦其實在「三論宗」時代 就已經有二諦發展到三諦 那麼天台智者大師,顯然也不是什麼聖人 不過也是凡夫 他是由研究前人的三諦思想 怎麼樣發展了他的三諦思想 這種看法呢是非常的迷人 這是從人類的什麼呢 演化立場上來看佛教的發展 可不可接受 看對了是三分之一 或者是四分之一 或者是百分之一而已 其實它是看錯了 佛陀出世 日本人也是這樣子的研究 它說呀 你知道嗎 這個輪迴跟業報,的這種觀念呀 唉呀 在佛陀出世以前,的一、二千年 婆羅門就已經有了 所以你們佛教講輪迴講業果 唉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 你覺得怎麼樣 是呀 歷史上就是這麼說呀 那是錯誤的 它誤以為呢 佛陀就是什麼 研究了業果輪迴 然後再思惟開悟之後 然後才捻用它們的思想,來講話 不是的 錯了 佛陀呢 是久遠劫以來已經是成佛 佛法呢久遠劫以來,已經是被發現 就在那兒了 然後 然後呢 諸佛聖人在不同的世間 不同的地區 他是示現在不同的環境裡頭 他所認知佛法的原理,是沒有變 然而要解釋,那一個原理的時候 他不過是藉用了當地當時,當分那種人類思想模式 語言符號 來怎麼樣來講解 他會 他的確會藉用語言符號 然而跟人類思想的演化,是無關的 他是直接徹證的東西 乃至要來 佛陀從新要來這個娑婆世界 他雖然是參過六道的外師 哦是外師六道 是那種六種的外道 其實是九十六種的外道 他主要是有六個老師 雖然是如此 他仍然不過是什麼呢 佛陀出現在人間 隨順這種修學的方法 來什麼 來誘導他怎麼樣 進行所謂開悟的演戲,的工作而已 並不是他真正需要,這六個外道的師父來引導他 然而學術者,卻是不這麼的認為 學術者認為佛陀,不過是一個學者 不過是一個思想者 他呢 他是因為吸收了前面,六個外道的師父的觀念 然後綜合成為佛教這種哲學 錯了 完完全全的錯了 我必須是告訴你 那是違背《法華經》一乘,思想本**相應的思想 《法華經》上面說 佛陀是以本 是就由本宗墜跡出來 本就是我本然不動的自性 是真如法性 以及什麼 久遠劫以來釋迦佛,已經成佛這個事實 那麼釋迦佛久遠劫以來,已經是成佛 他是會觀察每一個世間,的不同因緣 然後他會示現化身,到那個地方去怎麼樣 示現那個地區他所能夠理解,的成佛的方法 然後示現出來之後 也讓那個地區能夠理解,的語言符號 來講解佛法 這完全不是什麼呢 完全不是理解當時的外道 然後再發展出來的 是這種觀念 各位同學 學術跟佛法最根源,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這裡 多少人呀 也去抨擊學術 我覺得學術不應該去抨擊 學術就是屬於,人類的遊戲規則 它有它存在的什麼 它的必然性 而佛教 佛教本來就是跟學術,沒有關係 佛教本來就是一個,唯證相應的宗教 只是 只是這一百年以內,我們的修行人是大大的減少 而西風東漸之後呢 混濫於佛教正知正解實修,相應的義解門 於西方的學術當中 這不是學術之過 這是我們修道人佛教徒,自己的愚癡無明 因為修道人 因為人類習慣於什麼 習慣於邏輯的思想 習慣於由什麼 由現世的什麼 由現世所看到的因因果果 然後來看什麼 來看未來是怎麼發展 怎麼的發展 這本來也是對的 然而他是忘記了佛法是怎麼樣 佛法是超越人類世俗諦的那種 佛法的發展是超越人類,世俗諦的前因後果的 後後的不一定是勝於前前 龍樹菩薩他發展「中觀」 他並不是去思考,去作一個學者 去看了很多的書 然後再來研究 這麼研究 比對 然後再去想出來 不是的 它是唯證相應的 唯證相應的同時 當然也不壞世間的學術認知 或者是語言的認知 可是那根本跟枝末,是要分清楚 這是從唯證相應 然後再運用什麼 世間說法的理解 來給於怎麼樣 運用這些理解的符號,來給於說明 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是不採取什麼 「天台宗的思想」淵源 是由以前的人 這麼想 這麼想 這麼的想 那麼的想 然後才演化成「天台宗」,的智者大師的思想 我們是不能夠這麼的說 就像我們不能夠接受 一般學術所認識的說 原來佛陀是由婆羅門裡頭,跑出來的 他發展出來的 我們是不能夠接受這樣 不過呢 我必須是先聲明 我不接受的意思 是站在一個宗教自覺,自知而說的 決對不是站在一個否定學術 它在世間流傳的價值說的 我是說讓學術是歸於學術 宗教家永遠就是宗教家 這是兩碼的事 這是不同的跑道呀 各位同學 不要混濫了這兩種的跑道 我已經是至誠懇切,講這樣子的話 如果還是認為,我是在抨擊學術的話 我也沒有辦法了 我沒有這個的意思 我只是釐清二者的差別 好 OK 所以我們第三個原因 我們是不採取,這種一貫的思想模式 好 那麼第四 那麼既然不這麼的做 那麼你又認為,我們今天所說的整個的 佛教歷史在「天台宗」之前 這樣子為什麼就號稱,天台宗的思想淵源呢 因為你是要知道 其實當我們去抽絲剝繭 認為什麼才是「天台宗」,思想淵源的時候 這已經是落入了,類學術思考模式 其實智者大師,是藥王菩薩再來的 他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 他當然運用 他要來的時候 他運用他的根本智觀察了,這個世間的一切種種 然後他來了之後 他當然也多少採取前人,可用部份的語言思想 來建構他的「天台宗」 然而 然而他所荷擔的是 整個在他那個時代所出現的,所有中國佛教 用完整的直覺的不可分割的,整個中國佛教的業感 你不能夠說那個是我要 那個是我不要 不是 是以你整個的也來荷擔 你看台灣今天的佛教 不能夠說台灣的那一個思想,真正的影響了你 你對不對 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你是走出去 人家是怎麼看待,你這一個出家人 就是台灣今天佛教,對你的影響 它是完整的 它是不可以抽絲剝繭的說 這個 這個 那個 那個 各位這也就是西方思想,跟東方思考最大不同的地方 東方的思考是整體性,直觀思考 西方的思考是什麼 是抽絲剝繭 一一別離的那種斷離式思考 是割裂式的思考 而學術是來自於西方 然而東方的屬於直覺式,整體接受 全然接受的這種思考法 在東方思想裡頭 尤其是佛教 尤其是禪宗講直觀,這個是最重要的 而佛陀以根本智,來觀察一切眾生的業感 亦復如是 他決對是不用去別析 他是直觀 各位呀 你們聽我講課 我感覺你聽的好不好 不用寫問卷來問你們 我是用我的心 透過我的眼睛來看你們的心 來看你們的眼睛就好了 那如果是這樣 我越說你們眼睛越起煙霧 然後二個眼睛焦距 然後開始是怎麼樣 投射到我的背後去了 然後你們的眼睛,是開始模糊了 你懂嗎 那我已經是講的很爛了 是不是呀 我是不用問 哦我請問 第一我是講的很好 第二是非常的好 第三是不太好 第四是有夠爛 第五是不想聽 答案是第幾 這種的答案是很爛的 你知道嗎 這種的問法是很爛的 對不對 西方的思考模式,就是這個樣子 而東方不是 而東方是感覺,去FEELINGS 直觀 是把自己給忘記 然後直觀 所以這樣子的話 「天台宗」的思想淵源,到底是什麼 就是整個在他之前的,整個中國佛教 不能夠說直接是什麼 唉呀這樣才像一個什麼 佛教修行人的一個思考法 OK 這是第四個 這是第四個的差異 那麼呢 第五個的差異我順便的說 其實要了解 要了解一個宗派呀 要了解一個宗派 我們應該是要了解,這一個創立者的人格 而要了解這一個人格 一定是要把他,放在宇宙時代裡頭去看 這個就是我所說的善知識 古代的善知識 對你是活生生的,立體MEDIUM的 立體相貌 現在的人學習「南山律宗」 他就是K「南山三大部」 他完全是不理會什麼 南山三大部的作者是誰 我怎麼會不知道 是南山大師嗎 哦他是什麼時候 他就是聽戒律聽二十幾遍嗎 其實你是好樂禪定 他是為人剛正不阿 那你是知道這樣而已 其實你是用,你在學「南山」呀 你不用你 你真正是要學南山 應該是要去看什麼 在南山大師以外的著作 你是要知道,那個才是真正的性格 當他是在寫那一種很嚴謹,著作的時候呢 他呢 是不能夠顯露他的性格 可是如果你看「廣弘明集」 那就真正看到一個熱騰騰,律師的心 可是現在學習,「南山」的人呢 冷冰冰到處是冷冰冰,皎皎的酷 為什麼會有這二種的大差別 你不是用生命在學「南山」 你把戒律單獨存在於戒律 而抽離了人 而抽離了法 抽離了戒律以外的定跟慧 還有對宗教的熱誠 你完全是錯誤 你這樣的學習「南山」 你說是「南山」的孤臣 不 那不一定是南山的孤臣 那你會反過來說 我並不是這樣呀 我是一個有熱情,跟FEELINGS(感覺) 哦你怎麼是弄成那樣呢 各位我們常常就是看成那樣 唉呀主任寫這篇文章罵的爽 那你就會把它想成怎麼樣 他這個人就是罵人的 你平常也沒有跟我生活 你也不知道,我其實是很厚道的 是不是這樣子呀 可是當你來學我 一百年之後的人,來看我的文章的時候 他就會學我的什麼 剛韌 然後沒有學到我的什麼 柔和 你比如是這個的意思 嘿 嘿 咳 啍 電視機是不要關掉呀 比如說是這一個意思 對不對 所以我們是片面的在學習 然後我們自己,有那種剛韌的心 當我們看到某人,寫那一種剛韌文章的時候 我就說好爽 我是要跟他一樣 結果呢是作過頭了 他是一個很溫文的人 你因為你喜歡剛韌 你就拿他的剛韌來作擋箭牌 以雞毛當令箭 然後你就說南山是這樣的 就是這麼的剛韌 不 當你看看南山,其他部份的時候 南山那種什麼呀 南山那種護持佛法的熱誠 那種研究的什麼 研究教理的廣博 還有對於歷史的那種精確 你怎麼也不學一學呢 你就把這個是全部的丟掉 然後你只說,我是學「南山三大部」 然後你學出一個什麼 你的樣子的「南山」 不是真正南山大師,的「南山」 各位這樣子你能夠說,親近善知識嗎 能不能這樣的說 當然是不能 各位呀 各位呀 這是千古的名譽呀 好多人學「南山」從古到今,都有這種的性格 各位我們是一個,沒有善知識的時代 然而也是我們最多善知識,的時代 在什麼 在這麼這麼多的文古 哦古文獻當中我們是應該,用生命去跟古人交會 我們看經也應該用生命,去跟佛陀交會 這樣子怎麼能夠抽離 「天台」之前的,整個中國佛教 來研究「天台」思想,的淵源呢 當然是不可以 唉呀要是這樣子認知的話 今後你們是要如何,去學習佛法 應該是很清楚 這也是為什麼我開始,要提倡看「高僧傳」了 看「高僧傳」 看「高僧傳」,那是有血有肉的 你看了他的傳記 你再來看他的文章 你再來看他的思想,跟學問跟修行 那是活生生的人在那裡,感動著你 有這種的原因呀 也因此時間是有限 我說的不夠 我還有很多是要說 但是不能再說了 還有第五 最後第六個的原因 就是如果我純用,學術研究立場 來談「天台宗」的淵源 唉比如說「三論宗」,是這麼說 這麼說 是這麼說又這麼說 那「法華經」是這麼說,這麼說 「涅槃」是這麼說這麼說 所以「天台」的思想是這樣 這樣 這樣 這樣 我告訴你不要說 不要說電視機前面有好多,阿嬤級阿公級的人了 就算我們出家人 有時候聽一聽,也是會累會睡著了 何以故 它是跟實修沒有直接的關係 它是跟你今天的生命,沒有直接的關係 我去分析那個 或是秀了一下怎麼樣 所謂的我知道些什麼 那個還不一定是真知哦 那個還不一定是真實的 對不對 那這樣子還有什麼意思呢 所以如果有人要是問我 喂你怎麼不用學術的立場 來談一談「天台」思想,的三大淵源呢 哦 NO  是不可以 不應該 也是不必要 好 OK 我很樂意把這一段話講出來 那接下來我們是看戊三 哦「成實學派」 成實學派呢 我要念過去就可以了 《成實論》 這是鳩摩羅什大師晚年,最後所翻譯出來的 他是在411之412年,所翻譯的 它最初是盛行於北地 哦而且是分成二大系統 分僧導以及僧嵩二大系統 皆是大師的門下 那麼呢 乃是中國最早成立之學派 成實學派 它們當時被認定 成實學派被認定為,當時是大乘的學派 哦是被認定為大乘的學派 好 OK 那後來呢漸漸盛行於南地 那個字是南 是南地 因其中有七處 因為它其中呢 有七處是在破「毘曇論」 是僧叡大師所指出來 僧叡大師他是很有意思 有一次他翻譯 哦有一次鳩摩羅什大師 剛好翻譯完了,《成實論》之後呢 是在僧叡大師聊天 然後呢他就是跟僧叡大師,是這麼的說 唉呀這個《成實論》當中,是有七處破「毘曇」學 我當時小時候,就是學「毘曇」的 那我看到《成實論》,就一直是很恰意呀 就覺得啍它是,有七處破「毘曇」 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 它應該算是大乘,或是破「毘曇」的論了 那麼反過來說 就是鳩摩羅什大師,反對「毘曇」的說法 他就是這麼的說 他說如果有人呀 不必經過指點 就說出那七處,是破「毘曇」的 那麼呢 這一個人堪稱英才 這話才說完呢 僧叡大師呢二眼都不瞧一下 就把七處全部都說出來 鳩摩羅什大師一看 唉呀你果然是英才 厲害 厲害 你看古人高手過招呀 一出手就知道 要是我們呀 我們還在霧茫茫,還沒有入題對不對 人家這麼一問 他就七處立刻檢出來 你要不要試試看 回去看看《成實論》 看看那七處破「毘曇」 對不起「毘曇」講什麼,你也是不知道 哈哈 所以呢省省了吧 你也不用去翻了 哈哈 好 OK 那麼呢 就這樣子 對不對 那這個是一個典故呀 所以一度被南方的論師,認定為大乘論 是般若系統的大乘論 而在梁朝時代與「涅槃學」,同被廣泛地研究 你們是要很注意哦 所以說呀 「成實學」「涅槃學」 都是智者大師時代的顯學,是很重要的 形成了此二學派的全盛期 宋齊時代呢有道猛、法寵 道猛、法寵還有慧開 「佛光山」上面,現在有一個慧開 那麼呢 等 僧導的系統之成實論師,傳導下來 那麼僧淵、曇度、法度等,僧嵩系統的成實師繼續下來 而梁朝的三大法師 智藏 智藏大師跟僧旻大師 法雲大師以及很多的,徒眾等等 亦多皆精通於「成實學說」 其中智藏之再傳弟子,叫著警韶 乃是智者大師的師父 換一句話說很明顯的有證據 智者大師確實也什麼 也學習過「成實學說」 那麼亦是真諦講《成實論》,講了五十餘遍 智者大師大概是聽過 不過在他的傳記裡頭,是沒有這一號人物 奇怪了 我得再查一查是怎麼一回事 那麼好再來 此學派自東晉末年一直至,唐朝初的二百餘年中 其教義乃風靡一時 因此論是承認人、法是二空 人空喂「毘曇論」是認為,「人空」而法不空 但《成實論》卻是認為,人空法也空 這個是不是比較接近什麼 比較接近大乘佛法的思想 對不對 而且是以俗諦為「有」 世間的萬法存在是為「有」 那麼真諦為「空」 這個「真諦為空」就是什麼 思想的理體是空的 這個就是跟大乘法不同 大乘法不認為,真諦為「空」而已 是真俗二諦皆空 空中生妙有 妙有一礙空 這才是更高的階段 是不是這樣 可是《成實論》,卻不是這麼的說 它是二分的 空有是二分的 那麼現在是不要講那個了 總而言之你是要知道,那一個道理 那麼呢 後又破斥毘曇論 毘曇的關係 所以呢被梁代以前的論師們,認定為大乘 般若系統之論點 然至天台的智者大師 還有淨影的什麼的慧遠大師 淨影寺的慧遠大師 不是「廬山」那個慧遠 是很有意思呀 道安大師到了淨影,的慧遠大師時代 又有了一個慧遠大師 是北周武帝滅佛的時候 也有一個道安大師出來講話 這個道安大師呢 就是後道安 那麼呢 現在我們還有一個道安,對不對 民國也有一個道安 對不對 是在那裡呀 台北的什麼 海會是道源吧 松山寺 松山的道安大師 唉那是道源 那麼又有了一個道安大師 對不對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麼呢 慧遠在一百年前,有一個廬山慧遠 一百年後呢,有一個淨影寺的慧遠 那麼更有意思 淨影寺的慧遠大師,是為了什麼呢 寫了一部《無量壽經》的書 很多人都誤以為他是,廬山的慧遠大師 可是不對呀 他是淨影的慧遠 你看弄了半天,這個名字是一樣 他呢是怎麼樣 他是後慧遠 以及嘉祥的吉藏大師呀 舉出了什麼 他們各自舉出 尤其是嘉祥的吉藏大師 吉藏大師呀是跟智者大師,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智者大師將近六十歲的時候 吉藏大師呢那個時候,才不過是二、三十歲 已經是嶄露頭角了 是這個樣子 那麼吉藏大師是真真實實,受到智者大師很大的影響 哦很大的影響 他是推崇「三論」又推崇,「法華」「涅槃」 是受到當時受到,智者大師的影響 那麼呢 又怎麼樣 吉藏大師並且舉出,十條的論證 來怎麼樣 來怎麼樣 皆判《成實論》為小乘 這麼一被判之後呀 大家就認為好吧 是小乘 那麼小乘就是怎麼樣 就不太重視了 這也是人之常情了 雖然是不應該完全是這樣 不過呀 也是人之常情 結果就是怎麼樣 有眼光的人就是不能夠這樣 懂嗎 有眼光的佛教修行人,就不能夠這樣 應該不是如此 但是呢 也不能夠說人家,是沒有眼光了 總是說你要是有眼光 你應讓看待今天的台灣,是不再這麼的分了 你還是應該要學一學 最後乃長期淪為,「三論宗」之附庸 後來「三論宗」,在吉藏大師之後 「三論宗」就凸顯 那麼「三論宗」研究的旁支,就是《成實論》 它是不能成其為一個,獨立的學派 第四 戊四是什麼 是地論宗 是地論學派 地論學派是從北魏永平元年 至四年西元508,至511年 由菩提流支跟什麼 勒那摩提以及佛陀扇多,他們三個都是天竺人 同在太極殿 北魏的太極殿 在講南朝怎麼又講,北魏去了呢 因為它也多少影響到南方了 也隨便的把他提一提算了 在北魏的怎麼樣太極殿,也就是這個地方呢 譯出了《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 差不多是什麼時代的人呢 差不多是在北魏,孝文帝時候的人了 哦北魏孝文帝的人 那麼呢 是508年北魏孝文帝,時候的人 唉這裡面是忘了查 哦 不 是北魏的宣武帝的時候了 北魏宣武帝註明一下 是北魏宣武帝的時候 哦宣武帝 是北魏宣武帝的時候 北魏宣武帝也就是,梁朝的天監年間 是梁朝的天監初年 是北魏的宣武帝時代了 宣武帝是什麼呢 事實上北魏孝文帝 是北魏孝文帝之後的人 剛好是北魏孝文帝的下一任 唉是下一任 孝文帝是提倡義學 等一下我們講北帝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 以後我們講到北地的佛法時候 你們就知道了 所以說呢這個菩提流支,到北方去怎麼樣 在宣武帝的時候呢 正是大興佛法的時候呀 他們呢共同譯出了,《十地經論》 以及是解釋《十地經論》,的論著 並且呢 於六識之外另立了,「阿賴耶誠」 其弘揚則分北道派及南道派 北道派那什麼是北道呀 什麼是叫北道 是由相州入洛陽 當時呀孝文帝之後遷都洛陽 實修了漢化運動 那麼當時佛教的重鎮,也跟著北上到了洛陽 北上到了洛陽 那麼由相州入洛陽是有分,南道跟北道二條路 哦二條路呀 那麼這個北道呢 是以什麼 是以僧寵為首 是以寵為首 是道寵是不是 是以道寵為首 這個是抄錯了 以道寵為首 是以道寵為首 以下這一張呢 是抄在更密的地方 那麼呢 是道寵為首 那麼呢是師菩提流支之說 以阿賴耶識為妄識 那麼另立第九識為清淨識 為淨識真如 那麼呢與魏譯十卷的,《楞伽經》 還有梁代真諦所譯的那個,《攝大乘論》之說相同 因而與攝論學派相合流,而隱沒 那麼南道派呢 是以慧光律師 也叫光統師為什麼 因為他曾經當過什麼 是當過僧統 是北方的僧統 是在齊的時代是當過僧統 啊是北魏的時代當過僧統 那麼呢是四分律之開宗者 為北齊的僧統為首呢 是受勒那摩提兩個人注意哦 菩提流支跟勒那摩提 是二個人共同翻譯了,《十地經論》 可是呢 看法是不一樣 他呢是認為第八阿賴耶識,為淨識 不另立第九識 這是與南宋時所譯的四卷,《楞伽經》是相同 其門下有法上、僧範,道憑等人 其中道憑門下著名的,有什麼呢 是靈裕 這個是靈 是靈裕 靈裕後來也怎麼樣 也研究《華嚴經》 也研究《華嚴經》 靈裕也傳什麼 也傳彭淵 淵傳智正 智正傳智儼 智儼也就是「華嚴宗」,的二祖 從靈裕呢就已經開始研究,「華嚴宗」了 研究《華嚴經》了 到了智儼才開展為什麼,華嚴宗的二祖 此學派最後乃漸歸入華嚴宗,而消失 這個是他整個的流程,是這個樣子 好 這樣了解了 唉呀這些要說呀 還是好多了 還是我們不要說 我們把它是秀一秀就過去了 好不好 那麼接下來呢 是戊五 是什麼學派呢 攝論學派 攝論學派是從梁真諦三藏 是從西元499年,到西元569年時代的人 是西天的什麼 是西天竺的人 是西天竺優禪尼國人 大同的十二年,也就是西元546年 西元的546年來到了中國 為中國的三大譯師 中國的三大譯師是誰呀 哦那個誰 那個誰 羅什、真諦跟玄奘 但是有人把真諦是換掉 換掉是誰呀 換成義淨 換成義淨和尚 換成是咱們的中國人,義淨三藏 但是有另外的三大論師,的說法是什麼 是羅什 真諦跟玄奘 哦玄奘 總而言之三大譯師之中 玄奘跟那個羅什大師,地位是不變的 那到底是真諦加成第三個 還是那個呢 第三個是各有說法 哦是各有說法懂嗎 那是沒有關係 總而言之那是表示真諦三藏,在梁朝時代的翻譯經典 在中國的整體佛法來講呢 是怎麼樣 是怎麼樣 哦是很重要 是很重要 是很重要 哦是很偉大 哦是很偉大 唉不是尾巴的尾 哦是偉人的偉 哦那麼好 那麼呢 他是怎麼樣呢 所譯的《攝大乘論》 他譯的論是很多 譯的論是很多 不過呢 他是專宗《攝大乘論》 他呢是專宗《攝大乘論》 所以他也特別弘揚,《攝大乘論》 他呢以前的人翻譯經,也同時講經 哦是這樣 那麼《攝大乘論》是什麼 本頌是由無著所造 是無著論師 那麼論釋 這個解釋 論釋呢 是由世親菩薩所造 哦是世親菩薩所造 是弟弟 啊那麼呢 為依據 (佛陀扇多亦曾譯此論 然而呢未譯那個《釋》 文句亦較難解) 而成立之學派呢 文句亦較難理解 所以後來呢 佛陀扇多所譯的,《攝大乘論》呢 沒有流通 只流通梁朝真諦所譯的 那麼此派呢 認定第八識為真妄和合識 並且另外立第九識為什麼呢 為什麼 為清淨識 真如識 這是舊「唯識論」的立場 與玄奘所傳之新唯識論,「法相宗」 只有第八妄想識 轉第八妄想阿賴耶識,為什麼呢 大圓鏡智 這樣呢 有轉又不另立第九 這個呢是有所不同 這個是本論 因此有「心淨」說 及三無性說 再加上真諦三藏本身,所傾向的如來藏緣起思想 使得本學派的思想呢 在陳隋之間興盛一時後 一方面則落入了「華嚴宗」,的思想中 因為它裡頭有如來藏緣起 如來藏緣起這個是,「華嚴宗」的思想性起之說 而漸漸的消失,其獨立存在的舞台 那麼就如「地論學派」之被,「華嚴宗」所吸收 「涅槃學派」被「天台宗」,所吸收一樣 附帶一提是什麼呢 因真諦之時「成實」,「四論」大興 所以說呀這個真諦,所翻譯「攝論」呀 反而弘傳主要是在北方 在南方是「成實論」,跟「四論」 「四論」就是「大智度論」 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這個是直接講中觀的思想 是弘傳在南方 所以它是「有宗」的思想,就不興盛 所以呢就傳到北方去了 那北方是研究《十地經論》 還有什麼呢 唉「有宗」的思想 哦真諦如來藏系的思想 哦就流傳這個思想 這是攝論學派 所以說呀 有人說呀 這個慧思大師,有寫了一部什麼 大乘止觀法門 對不對 是不是呀 那麼就有人說 裡頭是有真常的思想 這個一定不是慧思大師,的思想 因為慧思大師,是研究「般若」的 那就弄錯了 慧思大師是北方來的 是北齊之人呀 是北方人 是北方本來就有「地論」,的思想 本來就有「華嚴宗」的思想 本來就有什麼 真諦流傳的如來藏思想 那你說這二種的思想,是互相打架的 你看看慧思大師,就不是認為它是打架的 對不對 我剛剛已經是說過了 我們 我們佛教真正的修行人 我們是認定一切的佛法,都是佛所說 一切的佛法都是不會打架 都是有它融通的方法 歸元無二路嗎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修道有多途歸元無二路 是這樣子的 所以說怎麼可以說慧思大師,的思想呢是偽造的 啍這個大乘止觀法門,是偽造的 是不能這樣子的講 我們是不能夠這麼講的 所以說呀 這個人呀 學術工作者呀 有時候它就研究,學術工作就好 他不能夠是不知而硬知 在一般的話題當中,講新的話題 是不驚死人是不休 這樣子他學術才有地位嗎 在佛法當中呢 剛好是無賴 所以說呀 學術中有地位 佛法中是無賴 是這樣子的 哦是不可以這樣的 那我們是尊重學術 但我們是不隨學術跑 各位同學呀 是要分辨這一件事情呀 啊是要分判這一件事情呀 那麼好 那麼這樣了解了之後呢 我們就是要講戊六三論學派 三論學派有時候也是被人,說成四論學派 研究「三論」的人 有人也是研究「大智度論」 也是研究大智度論 但是基本上「四論學派」,是比較弱 三論學派 此學派是依鳩摩羅什三藏 所譯的《中論》《百論》 《十二門論》,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故名 再加上《大智度論》,則成「四論學派」 教義以般若為主 彰顯大乘空義 故又名為「般若學派」 或「大乘空宗學派」 此一學派亦與「成實學派」 一樣同為我國最早成立,之學派 因為鳩摩羅什大師,一翻譯之後呢 就形成了研究的系統 以羅什大師門下十哲之一,的僧肇研究為最早 僧肇大師你是知道 他是寫「肇論」 他是用老莊的思想語言,來寫什麼 寫鳩摩羅什「空宗」的思想 這個就是我講的什麼 格義的佛教的遺系呀 就是這樣 你要是不信 你去拿肇論來翻一翻 他就有這種的觀念 跟我們後來所認知,的般若的語言呀 是不太相應 哦是這樣子的 但是呢 他對於「空宗」思想的研究,是沒有過失 還是正確的 換一句話說格義的佛教呢 遺系呢 是轉成了鳩摩羅什,那種空觀思想的時候 雖然語言當中還稍有那種,道家的玄學思想語句在那裡 可是不礙它真空的思想 哦空性的理解 那麼呢 他的門下 亦各有敷講了 肇傳河西道朗 朗傳攝山的僧朗 是梁代的僧朗 是到了梁代了 是僧詮 不是僧朗 是僧詮 那麼僧詮傳興皇寺的法朗,西元507年到581年 那麼僧詮與法朗之前諸學者 皆未專弘「三論」 到了僧詮與法朗的時候,就專弘三論學說 因此呢 就各為「古三論」 那麼或者是叫「北地三論」 那法朗接著,又傳嘉祥吉藏大師 從此三論的學說揉入了,《法華》《涅槃》二經 以及《智度》《地持》,《正觀》等論 從而成立了三輪二藏的判教 教義略變 從而 而始三論學說而大弘於南方 這個始應該是使 不是這個始 是什麼 是使你怎麼樣的使 而使三論宗而大弘於南方 所以嘉祥大師以前,是叫著「古三論」學派 嘉祥以後 嘉祥他自己,就開展「新三論」學派 或者是叫「南地三論」學派 唐朝之後 各宗競起 此學派乃漸漸被吸收到,各宗去了 尤其是這個學派呢 重要又被「天台宗」,吸收回去 它是受到「天台宗」,很多的滋潤 而獨立成為什麼樣子 「新三論」學派,後來「天台宗」再什麼呢 湛然大師的時候,又再大興之後呢 這個「三論宗」,又是被吸收回去了 所以說呀 一個宗派的興盛跟人的弘傳,是有關 各位同學呀 唉看你們了 那麼以上的六學派主要以,義解之研究為主而成立 之後三者 所謂的禪、淨、律三者 則依修行重點而分類 換一句話說以下的,三個學派呢 是不稱其為學派 因為他是不以研究為主 它是以修行為主 它本身可能研究淨 也可能是研究「華嚴」 也可能研究「天台」 哦也可能是研究「地論」 也可能是研究「三論」 也可能是研究什麼 都是不一定 可是它是凸顯在禪法當中 哦那麼我們是看戊七 禪法的流傳 在北方禪法的流傳 中國禪法的流傳是始於後漢,的安世高之譯入禪經 比如是《安般守意經》之後 迭有零星之傳入禪法 而道安大師時亦因研習,「毘曇學」而注重禪教之學 唯當時的禪法仍未完備 各位這樣是了解嗎 到了道安大師的時代呢 這些禪法的解說理解 還沒有很怎麼樣 還沒有很興盛 還沒有很完整 道安大師的時候呢 還沒有很興盛 直到了羅什大師譯出了,《坐禪三昧經》等禪經 以及南方佛陀跋陀羅、覺賢 這個人就是很重要了 因為他的禪法是很興很強 禪法是很有名了 他譯出了《達摩多羅禪經》,是他師公的一部經 他師公寫的一部經 是佛大仙傳給他 佛大仙的師父就是達摩多羅 那麼呢這個時候呢 劉宋時代 曇摩密多又譯出了,《五門禪要用法》 那麼呢沮渠京聲又譯出,《治禪病祕要法》之後呀 這個禪法就大盛於南方呀 此外在北魏又譯出了《十地經論》 的勒那摩提,亦在北方弘傳禪法 他也是弘傳禪法的人 至此中國之禪法 大都屬於「依教修禪觀」,之如來禪一類 此中分為安世高 佛陀跋陀羅、勒那摩提,的共通禪 以及羅什大師的大乘禪兩系 而以前者較為流行 哦這個道理是要來了解 這是你看一切佛教史書裡頭,沒有告訴你的 當然這是我去研究研究 我去發現是有這個事實 然後來告訴你 不過另外有一個禪法 是很特別的 那就是什麼呢 是與如來禪系迴異之禪法 那也是劉宋時代,東來中國的菩提達摩 這一個人呢 是倡導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不過仍然以文字呀,《楞伽經》來印心 那麼呢這個禪師呢 而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他的禪法是很特別 啊怎麼樣呢 是不立文字 是不依經來參禪 來思惟 來數息 他是直接觀本心 他是不要你數息 他是不管數不數息 當下觀心 介爾的那一念心 這種的觀法其實西藏,是非常的流傳 為什麼 因為西藏本來就受到,中國唐朝佛法的影響 才發展成大手印禪法 是這樣子的 所以他們也是直觀本心 不過他們是把它,具體化的說明 那麼那個達摩的禪法,就不這麼樣子 而他是怎麼樣 他也是這樣 他是不依著教理,來慢慢的薰入 他是直接的直觀本心 這也是大乘的禪法 所以現代的人一直認為說 一定是要修小乘法 才能夠來修大乘的佛法 這從菩提達摩當時,就已經不這麼的認為了 鳩摩羅什大師也是直接,弘傳大乘的禪法 他也是直觀怎麼樣 直觀這個佛的自性 這種這種的禪法 這也是不一樣 哦有關這樣子的道理呢 我們稍後呢 也是可以來說一說 稍後我們可以來說一說 這是禪法的流通第二系 那麼呢這一節課的時間,也是到了 我們呢是先迴向 我們下一節課呢 是繼續再來上 哦先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