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門第56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比丘 各位沙彌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現在上天台入門 哦上一堂課我們是上到了 梁陳兩代的佛教大要 的壬一佛教的特質 看看梁陳 兩代佛教主要的特質 最主要的 都是發生在梁武帝的身上 因為他的特質是太凸顯了 那麼呢 因為他是在一個四十八年 之內的一個文政武治 文攻大概是沒有 還有整內政 那麼政治上的長期安定 以及他虔誠的 全部投入佛教的護法 的實踐當中 皇帝呀 實踐佛法 大概只有他老人家一個了 那麼這個情形呢 也使得南朝的 文化出現了最盛期 而佛教也在這個時候呢 出現了總其大成的一個現象 那麼講到了 文化出現了最盛期呢 你是要知道梁武帝本身呢 是精於這個老莊 還有儒家的一個思想 他還能夠注解什麼呢 四書 注解老莊 他能夠這樣子 他是有這種的注釋出來的 所以基本上他又是一個學者 所以文人的氣質 他也是決對的 不輸那一些世間的文人 他是能夠注解 老莊跟儒家的經典 中庸呀 他是能夠注解這一些 所以說呢 在文化面上呢 哦他的文學才華呢 你看他的大兒子是昭明 昭明太子有沒有 我們是看過昭明文選 就是他老人家 就是昭明太子寫的 他本來是要傳位給 他的大兒子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在文學才華上 是完全繼承了他 而且甚至還有超過他的跡象 可惜怎麼樣 早夭 三十幾歲就死翹翹了 這個文人體質是太弱 沒有缺乏運動 哦是這樣子 那麼就死了 後來他的王朝 當然就這樣弱了敗了 但是不管是怎麼說 在梁武帝的時代 出現總大成的時候 佛法的研習 發明達到了顛峰的狀態發明 懂的意思嗎 發明並不是 我們說的科學家的發明東西 並不是那一個的發明 是發而明顯 是把佛法的道義道理呢 來怎麼樣 來開發出來 來把它顯明化了 這個是叫著發明 一方面梁朝的佛教呢 梁陳的佛教是立於宋齊兩代 以綜合研究為 特色的這種基礎上呢 它呢是立在這個基礎上 另一方面沿襲著 向來南方以研究 講說為主的佛教特色 此時因為依於這二個特色呀 這二個基礎呀 此時之佛法研究 已經逐漸由綜合性理解 發展到專論專宗的研究 因為綜合性的廣泛研究之後 他開始是要由博往約嗎 一定是這樣 在佛教的思想方面 此期佛教一方面繼承了東晉 就思想方面來講 它是繼承了 剛剛 我們講是研究方法上來說 它是由綜合性的研究 發展到專宗專論的研究 但是專宗專論的研究 仍然是不捨綜合性的色彩哦 你要知道 還是這樣 它還是要綜合 可是它已經具有 綜合專宗專論的 這種凸顯的這種作風出現了 那麼這是作法 研究方法上的一種轉變 那麼就佛教的思想方面來說 此期的佛教 此時期的佛教 一方面繼承了東晉以來 般若空系的佛教學風 東晉以來中就是 一直般若空 可是另一方面則由於什麼 不是好涅槃經了 那麼還有壞涅槃經 那我原來是寫什麼東西呀 這一定是抄錯 是那位大德抄的 那一方面是由於對 對不對的對 對涅槃經還有 華嚴經的研究已興呀 尤其梁朝的時代呀 涅槃經的研究 真的是如日中天 那麼呢 以及梁朝的真諦三藏 所翻譯的諸有宗的經典 有宗的經典比如是攝大乘論 還有呢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呢無著菩薩所造的 那麼攝大乘論釋 是世親菩薩所造的 無著是世親的哥哥 是親哥哥 那麼是親哥哥 老哥是造論 那麼弟弟是解釋 這個他們兄弟兩人呀 他們兄弟倒是真有意思呀 唉他們是配合的非常的好呀 你知道 本來世親菩薩是不學大乘嗎 無著學嗎 對不對呀 後來是怎麼樣 後來是無著去度化他了 也是這個樣子 所以這個世親的菩薩 是很尊重他老哥 不過這兩個人都是很有名 都是齊名 都是彌勒系統 講解什麼 講解唯識系統的 那麼呢 還翻譯了大乘起信論 還有俱舍論 跟俱舍論釋 這個都是講有宗的道理 俱舍論也是世親菩薩造 但是造的都是小乘論 那麼攝大乘論呢 是世親跟這個 無著菩薩所造的論跟釋 這個也是講唯識的道理 也傳進來了 所以也使得中國佛教的視野 更形完備而擴大 講一句現代話講了 是受到新的刺激 是受到新的刺激 是不是新的刺激 是不是 新的刺激 新的思想 新的刺激 那麼呢 要知道它是怎麼刺激 不妨去 拿來翻看看是有夠刺激 那麼呢在此一基礎上為了 能總攝佛法教理的一貫性 因為它一方面 是繼承了空宗的思想 一方面有宗又跑進來了 已經把 所有的印度佛教都轉進來了 那麼它就怎麼樣 它為了要總攝佛法 又說空 又說有 到底怎麼一回事呢 它為了要整理出 一貫性與整體性 逐漸有了總攝一代時教的 判教思想出現 那什麼是叫判教的思想呢 等一下我們是會解釋 例如道場寺的慧觀大師呀 他是東晉末一直到 劉宋之間的人 他的頓漸不定五時教 還有劉蛷是西元437年 到495年南齊時代的人 唉南齊時代是一直到梁朝呀 他的五時七階教 還有笈公的什麼呢三時教 還有宗愛跟僧旻的四時教 還有北地的五時教 還有慧光律師 是四分律師 他是研究成實唉 地論宗 唉地論宗的主要一個宗匠 那麼呢或是叫著光統律師 因為他是僧統嗎 是慧光所以叫光統 那麼呢是北魏人 他是北魏人 這裡頭 我們有把北魏拿進來講 因為北魏是在北方 雖然 我們現在談的是南方佛教 那為什麼也談 北方北魏的佛教的判教呢 因為當時 南北兩方會互相的影響 那是四宗判 還有真諦的二教 三輪四教判 真諦三藏也有判教等等 在智者大師時代 即有了 南三北七共十家教判的說法 講起來南方還是少了一點 雖然南方是重譯解了 可是南方判教還是少了一點 北方的判教是相當的多 那北方是比較不統一了 那麼十家的判教說法 那麼什麼是叫判教呢 以下一段文字就是在解釋 哦注意看呀 這一段文字是很重要 我們這一些講義呢 是要注意的看 那麼 此類的教相判釋乃謂之教判 或者是謂之判教 就教相的判釋 是判別分析 而解釋它們的關係 那什麼是叫教相 是對佛陀一代 時教的相貌給於判別解釋 排比出 它們相互組織的關係來 這個就叫著教相判釋 那麼具體的說是什麼呢 以下這一段就是這麼說了 此類教相判釋 乃依世尊一代說法之形成 方法順序內容意義等 加以分門別類 建立其完整一貫之組織體系 也就是世尊的說法有很多種 世尊一代說法有四十九年 他有時候是用唱歌的方式說 有時候是用講故事的方式說 有時候是用講論的方式說 有時候是用問答的方式說 有時候是用長行 有時候用偈語 有時候呢用譬喻 啊形式是很多 十二部經有沒有呀 長行譬喻 偈語 還有本生 這個種種 當然我也沒有記得那麼多了 總而言之是有十二種的形式 在講經說法 還有呢方法 這個說法的方法是什麼 比如說他是頓說 他說殺盜淫妄皆是菩提心 皆是菩提的發揮 什麼事情呀 教你不要殺盜淫妄 怎麼現在又跟你講 殺盜淫妄皆是戒定慧呢 哦這個是頓說了 哦這個怎麼講成這樣 這是頓說 那告訴你說一定要 修戒修定修慧呀 如果呢你不能夠自立的話 不利益他人的話 是不可能的哦 那教你尋求自利 這個是漸說 還有呢 他不漸說 也不頓說 那就是 隨人的因緣聽了感覺如何 覺得怎麼樣 覺得這個人是頓根的人 你立刻一聽 哦頓教立刻入你的心 漸教的人 他是要慢慢的修才進來 唉這個是方法上的不同 有順序 你比說是先講阿含 還是先講華嚴 那麼華嚴講完了 是講阿含 那阿含講完了 是講大乘經呀 那大乘經講完了 又講般若呀 那般若講完了 才講什麼法華.涅槃 這個講經的順序 是有順序的呀 那麼再來講的內容呢 哦這個華嚴呀 是如日初昇呀 是先照高山是只應機 (初地菩薩) 主要的內容 是在講佛的根本境界 本地風光 它是 不攝於小心小量的聲聞人 乃至於是薄地的凡夫菩薩 可是呢這樣子是不能夠攝機 他的內容是要改變 變成為是對一般人的機 那就要講什麼呢 斷現前的煩惱 講阿含去了 那斷現前煩惱 你就不懂得 佛法還有更高妙的解脫道 那就開始跟他講大乘法 是歎貶斥小 是歎大褒圓 要講方等法 那方等法一講完 讓你知道說聲聞法是該捨 那只是一個過渡期 行五百里呢 才走三百里而已 還要繼續往前走二百里 那這樣子呢 再進一步怎麼樣 哦了解般若 那麼般若又怎麼樣 完全告訴你一個性空的道理 那你就唉這樣子呢 你完全是 知道大乘佛法的思想呢 跟聲聞法原來是有不一樣 不但是人空還法空 那接直再進入到法華怎麼樣 原來佛陀所有說的法 都是為了一佛乘 這也是順序 也是內容的改變 像這樣子的意義改變 這樣子又是為了什麼調熟 意義上是為了調熟 所以說講經的 說法.形式.方法 順序.內容.意義等 加以分門別類 唉勝鬘經 是屬於那個時候講的 那麼法華經是那個時候講的 涅槃經是那個時候講的 阿含經是那個時候講的 它的意義是什麼 它的內容是什麼 那麼一一在這個組織架構上 把它擺上去 任何的一部經你把它拿起來 你都心中有個圖樣 來看這一部經 應該是 屬於在這個大架構底下的 屬於那裡 你都是會知道 這樣子的 一個架構的建立就叫著教判 或者是叫著判教 懂嗎 這個是不是很重要呀 不然你讀經 不是讀成亂成一團嗎 這部經也好 那部經也好 都沒有順序了 你也不曉得這一部經 跟那一部經為什麼打架 怎麼會打架 因為你沒有判教的思想呀 那你這麼 就阿含就要你先學小乘 怎麼大乘教你又要捨小乘 教你直接修上去 那怎麼會這樣呢 那 那不五夏學戒又是不行 那麼怎麼又是要乘急戒緩 那是怎麼一回事呢 啊好多的觀念 你就弄的亂七八糟 可是 有了判教的觀念就不同了 那麼你在講法華經的時候 怎麼樣 諸佛出現於世 是為一大事因緣 所謂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 開佛的知見 是開佛的什麼知見呀 那麼我知道 就是要開眾生 開導眾生 讓眾生了解怎麼樣呢 哦觀心無常觀受是苦 觀身是不淨 錯了錯了 法華經裡頭開示 悟入眾生入佛知見 那個佛的知見 不是阿含經裡頭所講的什麼 那個什麼那個 個人修行裡頭的知見 那你硬是把它解釋成這樣 沒錯 那也是佛法呀 錯了 你是解釋錯了 所以講經不判教 開口便亂道 法華經已經是純圓獨妙 它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那佛的知見 一定是中道實相的知見 不再講什麼呢 我空我苦 世間的苦.空.無常 已經是不再講那個了 講什麼 講常.樂.我.淨了 講最終的實相 是不苦不樂 是無所得智 因此你在解釋它的時候 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你是要用 那套佛的知見來解釋 你就必須是要用 中道實相的知見來解釋 今天的人是不判教 你要是解釋法華經 把它解釋說就是開導我們呢 觀身不淨 就是佛陀要教導我們呢 那佛陀出世 主要就是要教我們不淨觀 啊諸佛喊冤 唉我不是這個意思呀 唉就是這個樣子 唉黑白死吹(亂講) 那你也是冤枉呀 你說不對呀 我是照佛法解釋的 佛法是那麼的多 那一部經不是解釋成這樣 所以一定是要判教 才能夠解經呀 就是這個意思 那每一部經有它的價值 那麼佛陀講這一部經目的 那麼 你要按然他的目的去解釋 不然你是不要亂解釋 這是叫著依人私心自解呀 現在的人 講經很少要用判教的方法 所以出問題就是出這個樣子 現在呢是見濁的時代 見濁 因為不是佛法的知見做主 是個人的知見做主 有時候 把阿含解釋成法華的系統去 把法華解釋成阿含的系統去 這麼你聽了是吐血 沒辦法 他是不懂嗎 他就會這樣子 所以說判教是很重要很重要 在這裡來了解了 好 那麼這個是什麼呢 接下看下去 建立其完整一貫之組織體系 是加以分門別類 這一部經是屬於這一類 那一部經是屬於那一類 阿含時方等時 般若時 那麼這個是怎麼講的 他是在開權顯實 那這個是純圓獨妙 這個呢是什麼 是接引初機 那麼這個呢是彈偏折小 那麼這個是歎大褒圓 這個是各各不同 各各不同的經典 有各各不同的用心 那麼你這樣了解之後 你就會知道我們什麼經 就是要怎麼的解釋 它有它的組織 整個的佛法 有它完整的組織系統 不會是零零落落的 唉它不會是零零落落的 智者大師呀 初得法華三昧之後呀 這個法華三昧初得 旋陀羅尼的時候呀 他就夢到 夢到他手裡頭 拿著好像是一把劍 還是怎麼樣 然後呢 一手就怎麼樣 整理經典 在一個在一個大的寺廟裡頭 哇很莊嚴 佛像是很莊嚴 可是呢 那個經書是亂七八糟 他是拿著寶劍 還是寶劍什麼的 他就然後一手就整理經典 原來呀 他就是要作判教的工作 在他之前呀 判教是判了三家 是南三北七 全部都是判的不完整 他再一一的給它判回去 判說這樣是不好 最後呢 他是出一個五時八教判 這一判出來之後 所有的判教都全部的嘟 都全是全部都靜了 獅王一出 百獸皆寂 獅王是出來了 大聲一吼啊 那個小老鼠了 小兔子了 唉小野狼了 哇都是不要叫了 都不要叫了 哈哈都是靜靜 就是這樣子 那麼是大吼一陣 那這個就是他的預記 佛陀來 他出世來 就是要整理這一件事情 所以說用天台的判教呢 確實是不錯 是很能夠應機呀 那麼有這樣子的見次呢 那麼看下去 藉此能將時.地.因緣 教說內容與應機的對象 各各不同 且為數甚多的佛陀教說 經典整理歸類 而納入統一的整理歸類納 入統一的體系當中 使學者有達到什麼效果呀 使學者一方面能明了 佛法教理完整的組織性 一方面也能對於 每一部經論的意旨因緣 唉它要講什麼 它是歎大褒圓的 還是彈偏折小呢 還是弄引初機的 哦還是純圓獨妙的 還是談 常抉律的這一些道理呢 意旨還有他是對誰說的 法華經就是 對一切的聲聞人要讓他什麼 就是要他棄小歸大 唉這個因緣是在此 華嚴經是針對地上的菩薩 讓他發怎麼樣的心 成佛之心 是讓他成就最後的佛果 這個目的是不一樣 阿含是誘引初機 因為它是小心小量 是用阿含來誘引 目的就是這個 意旨是這個 以及其在整體佛教的地位 啊阿含經是小乘教 那麼中期的是什麼呢 是方等教 再進一步的是高中生 唉是什麼教呀 前面的是國中 小學國中高中高中大概是 高中的教法怎麼樣呢 大概是方等 那麼大學研究院 就是法華你會知道 不 是般若 再來就是法華 博士班去了就是法華 哦你這個整體教法的位置 你就會知道 你就不會互相的評判 唉呀你們阿含是沒用了 阿含是聲聞人的 沒有阿含怎麼會有法華 對不對 是呀 你歡喜法華 你就不能誹謗阿含 糊塗蛋是不是這樣子呀 是不可以如此 因為 你知道在整體的機器當中 是少一個不行呀 那你可以說 我是好樂學法華 可是你決定不能夠捨棄阿含 乃至你是少學是可以 不學那也沒有關係 可是不能夠輕視它呀 是不是 這個 就是整體的這個關係位置 還有它的價值 你比如說天台家的人 常常修的是阿含的 他是修斷現前的煩惱 所以他是很注重 修數息觀跟不淨觀 是甘露門 這都是阿含修法 是藏教的修法 有人批評天台家的修行人呢 是純圓獨妙根本是不修阿含 錯了呀 他們是很注重 修數息觀跟不淨觀 那是藏教的修法 是不是這樣 只是他修完了 一跳就跳出來 就什麼就實相觀 是這樣子的 它是不拘泥在那裡的 不在那裡取證 只是如此而已 可是他的價值你是可以了解 那麼對於教法的深淺等等呢 也都是 有一清晰而不混濫的認知 是不是這樣子呀 阿含是在講什麼 華嚴是在講什麼 它的教理為什麼是會深淺 因為它攝機不同 用意不同 因緣不同 時機是不同 那麼調飲 那麼調弄的調熟度是不同 所以才會是這樣的分別 這樣子的判教呢 你是會覺得非常的有意義 有了判教 這種思想地圖放在心中呀 大藏經是隨便你翻 看不懂內容那就是別提 只要你是看的懂內容 一定立刻知道這一部經 應該在這一個架構 這一個地圖的那裡 你自己自然就知道 學天台是要學這樣才可以 那一部經拿過來 要考你 並不是要考你 這一部經是什麼道理 哦那我是要問你 這一部經是那一個系統 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啊五時 是什麼時所說的 什麼教 你是要立刻講的出來 這就成功了 那學天台首先是要學會判教 就是這個意思 哦那麼你能夠判教 你才能夠總攝一切的佛法 唉所以它是 總攝一切佛法的一個根本呀 再來由於 中國佛教的典籍之翻譯 到了此期繼續的看下去 已經呈現了 極度的多元複雜性 或大或小 或大乘或小乘 或空宗或有宗 或頓教或是漸教 或者權教或者是實教 什麼是叫權教呀 是方便教 實教是什麼 是真實之教 那麼或跡或本了 或跡或本 是天台家特有的說法 跡是什麼隨跡 本是什麼 是根本 你比如說了 你比如說了 有時候爸爸呀 要陪小孩子玩 他是會爬在地上當狗狗 當小馬 然後讓兒子是騎在脖子上 好好玩 幹嗎 這是爸爸示現跡門 是示現的 那爸爸 真正要作的本門是什麼 為什麼 是為了把這一個小孩 是教乖.教好 將來是作博士 是將來利益社會人士 但是要將小孩子能夠是這樣 首先是必須要 增加父子的親情關係 所以呢 爸爸就蹲在那裡當狗狗 當小狗給小孩子玩 這是兒子的大玩偶 哈哈是這樣子的 那就叫著一跡一本 有沒有差別 有沒有差別 相是有別 本質是沒有別 佛陀也是呀 佛陀要接引我們呀 他是示現什麼 示現丈六老比丘相 來接引我們 可是他的本尊呢 哈他的本尊 本生呢 是在常寂光土一樣是不動 他是示現到各地方去度眾生 可是示現 到我們這裡是示現了什麼 是示現了丈六的老比丘相 也是會生病哦 也要討老婆 那偶而而是要感冒 晚年的時候背還是要很痛 他晚年的時候是腰彎背痛 哦是這樣子呀 這個事情呢 是叫跡 懂嗎 是若本若跡都要了解呀 所以佛陀是沒有入滅 是跡在入滅 是示現入滅 那個本是從來不滅的 就是這樣或本或跡 那麼呢 或先或後 有些經是先出 有些是後講 是不是這樣子呀 一定是這樣子 甚至亦有表面看起來 是有互相矛盾的經典 有沒有呀 當然是有 你比如說 般若經是說怎麼樣 般若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皆能成佛 哈哈那解深密經 卻說怎麼樣 有那一個眾生 是不能夠成佛的 那死 我 那你是不是頭痛 對不對 那是要怎麼會通呀 那像這一些 都是要透過判教的思想了 來給以融通的 那它明顯的是矛盾嗎 所以如果 不透過組織體系化的判攝 則眾典是紛然雜沓 學者是無法理解 各經典的微言大義 你會覺得他們互相 這個是這樣說 那個是這樣說 兩個都是不對嗎 我都是不相信 是不是呀 你就是 不能夠了解它的微言大義 從而亦無法把握 整體佛法的體系與精神 所以 了解判教是非常的容易呀 唉是非常的重要呀 我們是迫不及待的是 趕快要去學這一件事情 因此將各種經典 進行組織化的體系分類 有組織有體系的這樣子分類 這就在這裡 這就在那裡 這在這裡 這在那裡 這樣的體系分類呢 這是在此期的中國佛教界 即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此一趨勢(並隨著各類經典 各類的經典的陸續的譯出呢 而繼續發展到唐宋的兩代) 唐朝又是發展了密宗 所以 它也是要重新的判教跟整理 到宋代也一些最後的 大乘經典的翻譯 同時呢 也透過 此一整體判攝的過程呢 而展現了 中國人對佛法的理解方式 對 不是好 對佛法的理解方式 是展現出來了 隨著判教學風的興起 嚴格地說(它以東晉 這裡是要補一段話 你們是要寫上去 嚴格地說它是以東晉的末年 僧叡的學說 僧叡的學說 倡導法華般若涅槃三經 平等而互補之說 而見喻疑這一書為原型 而濫觴於劉宋 它濫觴於劉宋這樣接下去 沒有關係 到時候 這一段話是會寫在黑板上 寫在黑板你就是會知道了 它是濫觴 (指一切事物的起源) 於劉宋 最早是僧叡僧叡提出了 一個原型 判教的一個原型 後來是濫觴於劉宋 那麼呢 大盛於什麼 那麼大盛於梁陳兩代 而成熟於隋唐) 像天台宗是隋朝的 基本上是隋朝時代的 而成熟於隋唐 所以說 他是前後用了一百多年 判教才是成熟起來 唉這個是要知道 這個判教的成熟 是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人總算是建構好了 中國式的佛教的基礎 那麼是要判教 中國的佛教才有基礎呀 透過對佛法的 整體組織化的理解 則教理的深淺 廣狹權實 高低與先後 等分別於焉形成 你就知道有的是深 有的是淺 有的是高 有的是低 有的後 有的是權教 有的是實教 有的是重要的 有的是不重要的 一方面是為 凸顯教法的高超性 與總攝性的內涵 比如說我法華是最高 我法華 是統攝前面的一切教法 我是要凸顯這一件事情 另一方面則依於由 博返約的治學原則 此期佛教 已在前期綜合性研究 以及本期判教思想大盛的 兩項因素推動下 開始發展出來 專經專論之研修 與弘揚為主的 所謂學派佛教 這個時期是不叫宗派佛教 而是叫學派佛教 這一段話其實是很重要 不過我們是沒有時間 再去仔細的解釋它了 從而開啟了中國佛教 開啟中國佛教的什麼 佛教宗派發展的前奏 宗派發展的前奏 那麼下一節呢 會跟你講宗派的發展 以及學派的發展的什麼 的事情 亦是此一時期的 佛教主要特色之一 主要的特色是這樣 簡單的講就是這個樣子 因為有了判教思想的需要 而判教的思想是因為 你廣泛的研究而產生的 那有了判教思想的研究需要 再加上 你要由博還約這種原則 所以你開始是要凸顯什麼 凸顯某一經某一論 是總攝一切的佛法 這一種的觀念呢 就開始來產生了 這種的觀念就開始來產生了 那麼呢 因此單經單論的提倡呀 就開始出現了 而且有倒因為果的說了 有時候 是某一經某一論作基礎 你拿它來判教 你比如說涅槃經 涅槃經呢 本身是有五時之說 有乳生 有酪生 有生酥 有熟酥 有醍醐 有乳生酪 酪生酥 酥生生酥 生酥生熟酥 熟酥生醍醐的這種看法 這種的說法 本身就是什麼呢 就是一種佛法整體性的濫觴 那麼你依著涅槃經 來判教那是更有可能 是對不對呀 是不是這樣呀 沒有錯 判教 而產生了專宗專教的思想 反過來說是為了要判教 你也必須是要走向專經專論 哦是很有意思 是這樣子的好吧 你說菩薩瓔珞本業經 它也講到了有金輪 鐵輪銅輪 的那個菩薩位 這也個也是一種判教的觀念 修行階位的觀念 多少也是一種判教的觀念 那比如說很多了攝大乘論 裡頭也有提到了一些 舉凡這個都是由經論來判教 那麼有時候是由判教 來提倡某 一部經某一部論的重要性 都有這樣 你比如法華經有什麼 有大白牛車有羊車有鹿車 是不是呀 這個也是 大乘.中乘.小乘的分別 這個都是一個判教思想出現 所以你依於經 你也反過來會判教 為了你經過判教 你也會凸顯某一經某一論 因為既然是有組織 因為在這個組織當中 是有高階位 低階位的經在那裡 對不對呀 那一般我們都是 提倡高階位的經 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判教 是促成了專經專論的研究 而專經專論的研究 也會促成了判教 這是互為因果的嗎 哇 怎麼一直都是講不完 那麼此時期的佛教 第三個特質是怎麼樣 佛教的極度普遍與興盛 這是第三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是什麼呀 是怎麼樣呀 唉是判教 第二個特色是什麼呢 是宗派是學派 第三個特色就是普遍的興盛 那麼由於梁武帝的極度 篤信佛法與護持佛教 不但與當時的高僧名德 交往密切 而且都於京師興建佛寺 履行了齋會及捨身 他是搞了四次捨身 那麼篤行 並且是茹素 並且是篤行茹素 不是 並且是篤行茹素 受菩薩戒等等 此外 依於儒學及文學方面的才學 武帝亦投入佛法教理的研究 因為他的這個學問是很好 那麼呢 著有涅槃經.大品般若經 還有淨名經. 淨名經也就是維摩詰經 的什麼呢 等經的什麼義記 他還是注解 同時還親自講解 般若經跟涅槃經等經 再加上其子如昭明太子 是長子而且是早逝 簡文帝是三子 元帝等等 這一些兒子呀 他好像是五個兒子的樣子 都很信仰佛教 而且他們本身都是學者 他自己的兒子都是學者 好厲害呀 哦 都是學者所以影嚮所及 梁陳三朝的王臣 從王臣到平民百姓 率多信佛虔誠 所以說我常講一句話呀 這個小人之德 小人之德是草 君子之德是風 那麼草上之風必偃 那麼小人呀 一般的小老百姓呀 他的道德是像草一樣 是飄動的 那麼君子的道德 那麼君子的道德就是國王 是啊君子之德風是風 那麼風吹過了那個草 那個草就倒向那邊 風是怎麼吹 草就怎麼倒 所以在上位者正 下位必正 那上位的沒德 那下位的人就搞怪 是這樣子的 所以最近呀 教育部長吳京呀 是收到一封信 是後段班寫給吳京的信 他說今天你們是把我們 分到後段班 後後後後半段的班呀 是五等班 三等班這樣子 讓我們當後段班 而放棄我們 將來我們也是要放棄你們 你們把我們是編到後段班 將來我們讓你們變後段國 這個話是真的 還有他講 你們大人都是不守法 我們呢也不打算是守法 唉講這個話 國中生呢 他是對大人宣佈挑戰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呀 所以你上位者怎麼作 下位就是怎麼反彈呀 唉呀所以為政者是要小心呀 要用心呀 那麼呢 就是這樣 所以在梁武帝當時呢 是這麼樣子的興盛 那大家都是這麼幹的 皇上是信仰佛教 我們是沒錯了 連皇上都信佛教了 都自己跑出去出家了 唉呀出家準沒錯了 所以這個觀念就跑出來了 信不信 一般的老百姓一定是這樣嗎 對不對呀 我們就在幾年以內 看到某些道場的興盛 也都是 依於這種的因緣而來的 對不對呀 對不對呀 是嗎 是不是這個樣子 老百姓是盲目的 對不對 有權有勢有地位的人 只要是一聲令下 大家都是跟著幹了 不管是對還是不對 老百姓永遠是盲目的 沒有辦法 所以說呀 這樣的投入就很興盛 但是呢 亦因歷代多位君主的崇佛 那麼約與此同時的北魏 亦因歷代多位君主的 崇佛與推行漢化 尤其是什麼 北魏的孝文帝 他的推行漢化是很厲害 那麼呢 幾乎是把 胡人全部都變成漢人了 所以其佛法亦是非常的興盛 寺廟及出家數目 這個弄錯了 以寺廟及出家數目來看呀 來看其佛教的發展程度呢 亦不遜於南方 茲依辨正論 唐法琳所寫的卷三 以及魏書的 釋老志裡頭的一段記載 還有洛陽伽藍記 哦這是一部重要的記呀 那麼是在滅佛之後 第一次滅佛之後所作的記錄 等等的書所記載 列出南北各朝時代之寺院 及出家人的數目 你看東晉的寺廟才1768座 到了梁朝的時候呢2846座 足足幾乎是增加了一倍 幾乎是增加了一倍 對不對呀 那麼出家人呢 東晉的時代不過是24000人 到了梁朝呢84000人 幾乎是增加了三倍多 幾乎是增加三倍多 對嗎是三倍多 是增加了三倍多 那麼北魏就是嚇人了 北魏在太和元年 也就是東晉的怎麼樣 不不不是東晉是宋 宋齊是齊朝 齊代呢北魏的都是在平城 北方的平城 也就是現在的 好像是現在的山西大同 對 我們上次有記是山西的大同 在現在的山西大同呢 怎麼樣呢 山西的大同 它的都就像現在的台北一樣 寺廟才100座 出家人也不過是2000人 但是當時整個江北 它所統領的地區呀 寺廟有6478座 足足高過南方是那麼的多呀 出家人呀有77258人 可是到了北魏的末年 也是西元的五百多呀 530年左右 530年之後 530年是北魏的末年了 北魏的末年530年前之後 注意看呀 光是一個都市裡頭 洛陽城裡頭呀 寺廟就有1367座 哇就有梁朝的一半了 那麼整個江北區域的寺廟呢 是有三萬間 出家人是有二百萬 哦你看看那個佛法之興 是興到什麼程度啊 是大大的超過南方 所以其實南方也是很盛了 二百萬呀 那個時代的 二百萬出家人還得了 哈哈 我們現在是二千萬人 是十分之一呀 是不是呀 十個人有個是出家人 是很嚇人 是不是 對不對 所以當時的佛法是很興 因為北方呀 是修行風氣盛 好接下來是趕快註解 學派興宗派的不同 什麼是學派 學派是為宗派的雛形階段 懂嗎 你比如說我是好樂華嚴經 你也是好樂華嚴經 我是你的師父 我研究了 你也跟著研究了 那你又教你徒弟研究 連續三代都是在研究 你影響你的信徒研究 影響你的學生研究 你的徒弟 又影響他的徒弟研究 那麼這樣子就弄成一個學團 一個傳承 對不對 那個是叫學派 可是呢 如果學派人員是龐大了 我們就訂我們 這個學派的規矩 我們還立 我們這個學派的宗旨 我們還有這個學派的怎麼樣 創始人 根本的教典 我們這個學派創始人的著作 每一個人都是要去研習 有一貫的教學方法 還有發展出一套修行的理路 哇這個是愈來愈完整了 是不是 這樣就是叫著宗派 懂嗎 所以中國號稱宗派的 其實是不多 華嚴宗天台宗是第一個 它有 它到現在 都還有一套講法說法 教典.教主 修行方式 它有 那麼華嚴宗 那麼呢襌宗也算是 那麼淨土宗 也算是密宗是 其他像什麼呢俱舍論宗 那不是叫宗 那成實論是不叫宗 是叫學派 還有比如涅槃宗 這個其實都不是叫涅槃宗 是涅槃的學派 是一群人在那裡研究涅槃經 它呢 還沒有形成教主 也沒有形成宗主 或是主釋的那種權威的著作 都沒有 它也沒有一貫相承的修行法 它都沒有 所以都不叫著宗 這個只能叫著學派 懂嗎 所以學派跟宗派 還是有差別的 再來梁朝的時代 其實只有學派而沒有宗 真正的出現宗的是什麼 是什麼呢 是在智者大師 第一個宗派出現 那你說三論宗跟成實論宗 那個是學派而已 那個是學派而已 不過我們看那個 黃懺華寫的那個八宗綱要呀 對呀 是八宗綱要呀 還是什麼東西的 哦那一部書呀 他就是涅槃宗 什麼宗 什麼宗的 這個是他簡單的說法 其實那個都是叫著學派 好我們是來看文字 學派為宗派的雛形階段 宗派是學派的組織化發展 學派並不一定是宗派 宗派必定是有學派的內涵 對不對呀 對不對呀 然後再來 學派為研究的方法與 研究思想的傳承體系 可是宗派除了研究的方法 與思想的傳承以外 更有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理念 教育的方式 教規行事 還有專宗的袓述 還有宗主門徒 道場等等的方面 具體的傳承 這才叫宗派呀 對不對呀 以此標準來檢別 其實中國的宗派 只有幾個而已 哦很多都是 不能夠叫著宗派的 是不是這樣子 唯識宗也是叫著宗派 它們是有傳承的 它們呢是有袓述的經典 對不對 是不是呀 啊三論宗後三論宗它們是有 後三論宗是新三論宗的 嘉祥大師也有 不過他是很快就結束了 是壽命很短 是有 是這樣子的 好 所以以後你是 是要有這種的認知才好 湯用彤呢 他也是對這個也是有意見 不過呢 他是沒有講出一個所以然來 他是說了一大堆 可是沒有講出一個所以然來 我呢 乾脆是不看了 我自己呢 自己去理解 那麼我簡單的把它講成這樣 是讓你們比較是好知道 好 那麼怎麼會來一個第十三呢 不是第十三 是是什麼 是壬三 是壬三 怎麼是第十三呢 壬三學派的興起 哦應該不是壬三 是壬二 是壬二 壬二學派的興起 哦壬二學派的興起 哦壬二是學派的興起 唉約於宋齊的兩朝呀 其隱然有著學派的分化跡象 雖然 那個時候是綜合性的研究 但是呢 在那個時候 主要已經是有了分化了 你是要知道歷史的發展 不是斷然的 不是說這個時候是這樣 說那個時候是那樣 它是慢慢來的 對不對 那麼呢 已經學派分化的跡象 迨至本期也是梁陳之期呢 則因研究成果累積 以及修行經驗的累積 修行的經驗 以及修行成果的累積 而有了各個學派 明顯的體系出現 就當時研究的風氣觀之 大體有以下幾個學派的興起 那接下來就是很累人了 哦是很累人 唉這個就是很嚇人 好我們是來看看 那個戊一 毘曇與俱舍學派 毗曇其實就是俱舍的一種 俱舍就是毘曇裡面的一種 毘曇就是小乘論 而俱舍本身就是小乘論 不過是俱舍太龐大 所以有時候 單獨提出來說是俱舍論學派 哦這樣是懂嗎 那麼呢毘曇是可以包含俱舍 俱舍是不能夠包含毘曇 哦俱舍是毘曇的一種 那麼呢 自東漢安世高傳入毘曇系 主要是說 一切有部的論典以來呀 直至俱舍宗的成立之前呀 毘曇的研究 一直隨著典藉的陸續傳入 而一直的研究不輟 而研究不輟 取近而言至道安大師 還有法和法師 哦當時 毘曇諸論大體已經是完備 以降呀 這個是有慧持 是慧遠法師 是慧遠 遠公 是慧遠大師的弟弟 還有僧業 這個是慧觀的弟子 當時的弟子 還有道猛 還有慧通 慧通呢 是西元415到477 還有慧集是446到515 還有志念是535到608 已經是發展到了梁陳的後期 梁陳的後期的學匠 都是一脈相承的 都是在研究毘曇學 所以聲聞人 還是一直保持著有的 還是一直有的 哦還是一直有的 在那裡研究 在那裡研究 那麼呢 那麼直到 真諦三藏譯出了俱舍論呀 之後 譯出了俱舍論之後呀 是小乘的集大成著作 一集大成論作出來之後呀 那麼毘曇學就不太研究了 那麼就專研 毘曇學的其中這一部俱舍論 這也是我常說的 你今天把淨土五經搞成一經 那抄前著後 弄到一塊去 其他的淨土五經 就再也沒有人去研究了 那這樣子真顛倒 哦其實人家的淨土五經 各各都有它根本本然的系統 有三十二願了 有四十八願了 有三十六願了 哦二十四願了 這個系統是很分明的 但是錯亂 顛倒呀 絕對不可以這樣 這個就是道理在這裡 不過 毘曇學倒是無所謂 因為毘曇學是各自獨立 那麼俱舍論這麼一總大成論 一出現之後呀 知道嗎 所有的人都不想研究其他了 研究俱舍論了 那麼毘曇學派 一轉而成為俱舍學派 那麼像是智辯了 是道猷的弟子了 道岳了是志念的弟子等等 就等毘曇學者的 相繼投入研究之後 遂乃轉變成為俱舍學派 這是第一種的學派 是俱舍的學派 你是要知道 這一件事情才可以哦 因為因為天台宗也是 引了很多俱舍論的東西 為什麼 因為當時俱舍論 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宗派呀 了解了沒有 啊要這樣搞定呀 你們對天台學的研究 將來要作一個學者 就不難了 幹嘛 基礎太雄厚 哦是這樣子的 那麼當然 還要努力一段很多的時間了 不過呢 這是一個土法煉鋼 那這是一步一步來的工作 再來戊二 是涅槃學派尤其是重要 道生大師呢 於東晉義熙的十四年418年 與法顯大師等人 共同譯出了六卷泥洹經 並且進行研究 而著作泥洹義疏以來 更於劉宋元嘉七年430年末 經過十二年之後講解了 傳到華南的北本涅槃經 從這個時候開始 道生大師 開展了涅槃學派的什麼 的先端 當然這是劉宋時代 因為劉宋時代 就已經有雛型了 此外還有慧嚴 他的同學慧嚴 是羅什門下四哲之一 還有慧觀是慧遠大師的弟子 持漸悟義 而與道生之頓悟義相對抗 這樣子的人 還有僧導等人 這些都是 羅什大師的弟子門人 與道生同時研究 從那個時候開始 涅槃學派就已經開始出現了 不過呢當時沒有專門研究 涅槃學而已 那麼此乃涅槃學派 最早興起之時 到了本期也是梁陳之期 就有了梁朝時代的什麼 光寶寺的法雲大師 還有開善寺的智藏大師 莊嚴寺的僧旻大師 以上三人亦專精於成實 號為梁代三大法師 他們又是專精於成實 可是又專弘又怎麼樣 又大弘涅槃學 成實是大乘的空宗 當時是被認定為大乘的空宗 而涅槃學呢 是被認定為大乘的有宗 他們竟然能夠把 二宗是發揚的這樣好 可見中國人 都具有這種融通的思想 那麼還有寶.亮慧皎 哦慧皎也是 很重要的佛教歷史學家 還有道琳等等 等人呢 至於陳代則 又有江南與涅槃正宗 江南的涅槃正系 寶瓊警韶 寶海等人 以及三論涅槃系 (僧朗.法朗.智辯等人) 的兩個系統 在北方則有正宗系 (有僧妙法常等人) 的什麼法華涅槃系 研究法華 又研究涅槃的什麼呢 的慧恩大師 還有華嚴涅槃系 研究華嚴而弘揚涅槃的 (曇無最僧範道慎等人) 共三系 你看涅槃系的研究 北方有三系 南方有二系 不過你是會發現 涅槃系的研究呢 它又跟其他的宗派 互相的合流 你有沒有看到 所以涅槃經是很重要呀 現在呀 你們有因緣看看涅槃經 那麼呢多看幾遍 那麼南方這樣子的 共二系 南方涅槃宗以 涅槃常住故為判教根本 北方則以華嚴圓教為其根本 這個就是涅槃宗的一個差別 由於北周的武帝 這武帝的滅佛是 第二次的 滅佛於西元的574年 是在梁陳的時代 已經是什麼 已經是陳朝的時期 北方的地論學者 及性空學者 空宗不是性空 是空宗的學者南遷 使得早期的涅槃學派 受到了空宗思想一個影響 還有怎麼樣 還有地論宗的什麼 地論宗是唯識思想的影響 是打擊了它真常系統的思想 而給予挑戰 再加上 隋代的三論宗講求空性 天台宗二宗的興起 天台宗呢乾脆是把 涅槃宗收歸為裙拾教 收歸進來之後 所以使得這個此學派說 漸漸被天台宗三論宗所攝 而失去了 獨立形成學派的空間 這是一個學派興盛衰微 又這樣子衰微了 這個北周滅佛之後呢 一直到隋朝呢 這個盛極一時的涅槃宗 涅槃學派也就這樣的消失 此外 此學派所倡導的佛身常住 畫起來是佛身常住 常樂我淨 以及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這三樣事情呢 皆可成佛 這三種的觀念 對整個中國佛教 有著即深且遠的影響 我們現在說的佛法常住 對不對呀 佛身是永遠常在 以及真如實相當中 一切的法是常樂我淨的 那麼一切的眾生 皆能夠怎麼樣究竟成佛 沒有一個眾生是不成佛的 這個是從 涅槃經的思想引伸而來 到今天仍然 是大大的影響了中國的佛教 各宗各派 都是採取這種的說法 都是採取這個說法 那麼這個是涅槃學派 對中國的主要影響 以及它的發展整個流程 我這麼的快快說過去呢 是因為呢 我是希望把它給講完 然而事實上還是沒有給講完 還有這麼多 唉那麼呢 好 今天就講到這裡 那我們下一堂課呢 再繼續的講下去 向下文長 復以來日 大家請合掌 我們發大乘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再來我們總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