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門第55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比丘 各位沙彌 各位淨人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哦我們現在上天台入門呢 上到了南北朝的時代 這個宋朝佛教的大要 辛一 裡頭的壬一 哦是宋齊 不是宋朝 是宋齊兩代 是這個佛教的特質 哦我們上一節課是講到了 這個宋齊佛教呢 因為這個政治的風格丕變呀 這一改這個文人政治 這個門閥政治的這種 這種浮泛 膚淺呀 放逸呀 這種的風格 而改為一種比較軍人特質的 因為它是軍人立國嗎 那麼那麼呢 這種質直剛健之風呀 那麼因為這種的改變 使得東晉末年這個奢侈 的風氣有所改變 那麼經由這種的改變呢 再加上道安大師 傳到慧遠大師以南 以廬山的僧團為代表的南方 這種清高僧傳的形象 雖然在當時號稱是少數 然而終究是怎麼樣 終究是如日中天了 啊被敬仰著 這個世間法還是這個樣子 不管你嘴巴承認不承認 他這樣是對的 但是呢 他有道 就是有道 唉那些亂弄一通的出家人 在慧遠大師這種僧團風格 籠罩底下呢 他也不敢說他是不對 只是呢 你好你的 我呢我墮落我的 這樣子他嘴裡呢 他也不會去呵斥他 那麼呢 乃至於也實在是怎麼樣呢 是心中感佩 可是呢我感佩我的 但是墮落還是墮落我的 這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 事情就是這樣子在發生著 那麼你也不能寄望慧遠大師 清淨的僧團 能夠維持佛法於不墜 如何又如何 如何又怎麼樣 但是究竟讓世人知道說 「道人該是什麼樣子」 那我講這一些話 是什麼的意思呢 現在有很多的人呀 他怎麼樣 住山也好 哦講經也好 說道也好 唉呀現在的佛法中落呀 我們應該是要如何 我們是要如何 那充滿了理想 充滿了奮鬥目標 那麼也對現實 也會有一些的看法 可是事實上是要這麼樣做呢 你是言者諄諄 聽者藐藐 唉你作你的 我呢另外作我的 唬怕唬 誰怕誰呢 佛法永遠是這樣 你不能寄望說 你今天所作的 能夠影響多少人 但是你對良知負責 你也對這一代的佛法負責 唉這個 當時這個日本 日本在唐朝的時候 來中國呀 學了一點禪法回去 回去了他們也是力爭圖治 是搞了一、二百年呀 唐朝也滅了 他們是搞了一、二百年 是在搞那個禪的風格起來 結果呢有一些禪師 又跑回來中國 那時候的中國是大宋 是宋朝 是唐宋的宋 大宋時期 回來這麼一看 唉呀 那個時期已經是馬祖 重建叢林之後 已經是一、二百年了 對不對 所以叢林是到處有 一看唉叢林怎麼參禪 都在打瞌睡 打瞌睡 知道嗎 是 嘓 嘓 外國說的這種聲音是打瞌睡 打瞌睡 是睡的流口水 唉只會吃東西而已 吃飽就坐 坐飽就吃 是這樣 然後他就說沒佛法嗎 當時那個宗果大禪師呀 聽了這個話 上堂的時候就大聲的說 誰說大唐無禪師 哈 那麼就要講禪法如何又如何 那其中是有這麼一句話了 他說呀 要讓你看到有禪法呀 那就不是禪了 那我這裡有禪法 那我也是不必讓人來知道 這也充滿著 當然也有這個民族性在裡頭 那雖然佛性是通世界 一定是要有這種的看法 然而你有沒有 去注意到一件事情 一個出家人呀 必須是對那一代的佛法呀 怎麼樣是有所反省 然後呢 然後呢 是有所堅持 然後讓歷史去看 這一代並不是沒有出家人 還有 一代一代就是還有 這一種人在堅持著 所以佛法才留下一絲什麼 命如游絲的命脈呀 你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呀 其實佛法的命脈都是 如游絲的在傳遞的 那不是在興盛在傳遞的 所以聽那個道源和尚 他就是講了這麼一句話 這一句話講起來是蠻傷感的 但是確實是這樣 他說哈 佛法終究是要滅的 但是就是不要滅在你的身上 啍這話倒是很勇敢 對不對 每一代我們不還都是在說嗎 怎麼樣 末法 末法 說到現在還不是 愈說愈末了嗎 哈 對不對呀 那你不能說唉呀末法了 今天呀 能夠持殺、盜、淫、妄 四條重罪就不錯了 那麼這個時代 你對這個時代的佛法 你是沒有負責任 對不對 你是不要管這一個時代 如何 如何 法 正法 像法 還有末法 你這一念心在決定的 是你這一念心在決定的 所以我堅持我的佛法 那麼我的良知 我的理念 我對於這一個時代 我對台灣四十年的佛法 我怎麼樣 我負的起 我沒有辜負它 那歷史自有評斷 那這樣就好了 然後呢 慧遠大師亦復如是 因此呢 這是因為在大眾講了 我也不願意把歷史的真相 講的太白了 老實講在宋、齊梁、陳 四代呀 南朝呀是號稱中國的佛教 是很興盛的時候呀 但是事實呀 顛倒的事情呀 有時候你還是不能夠想像 你還是不能夠想像 所以在梁武帝的時候 竟然還要制出家人 不可以喝酒吃肉 你聽懂我的意思沒有 他老人家是一個皇帝 他還是要制這一條的法律 那麼反面的意思是什麼 你知道嗎 哦就對了 是這樣 也不叫興盛嗎 可是我在上一堂課 我不是講了嗎 其實它是夠興盛的 對不對 確實是呀 所以在歷史實在是一件 太複雜的事情 所以你能夠怎麼樣 你只有堅你的原則 OK 好 那麼呢 總而言之在那種時代底下呢 道安大師 慧遠大師 羅什大師 他至少表現了一個出家人 應有的風格 那麼時代的風格是丕變 政治的環境丕變之後呢 總算怎麼樣呢 佛法的時沿襲呢 是有了一個新機 是新機運 是有了新機運 那麼你接著就會問了 唉呀法師你說 都是少數人在那裡堅持 那麼少數人在那裡堅持 你怎樣還又說 政治丕變了之後 那整個佛法就會改變呢 那又是為什麼 不過是少數人嗎 也不能夠大多數人呀 是不是 哈我告訴你 從古到今佛法的弘揚 從來就是少數人領導多數人 從來就沒有多數人 領導少數人的 你是知道嗎 你知道嗎 茫茫天下總是清醒的人少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所以說呀 要修行 要荷擔如來你就得要什麼 是一輩子孤獨的那種什麼 那種不求回報 而且是要準備一輩子的孤獨 乃至於活著的時候 還是要被罵的那種什麼 的那種快心 你是要有這種的想法 所以古來的那些道人呀 他諄諄不倦的或是弘揚佛法 或是栽培僧才 或者是著作等身 或是修行於山上 然後最後與草木同休 但是他從來不覺得怎麼樣 不覺得他沒有發揮什麼 沒有讓人了解什麼 孔老夫子講 人不知 而人不云 修道人乃至是人不知 三個字都沒有感覺 他甚至都沒有感覺人家知道 不知道我 修道呀 不是是為別人修的 古之學者為人 今之學者為己 古人修行是為自己呀 了生死 現在的人修行是為他人 為他人給你什麼 他人給你名利 稍為修行就讓人我修行了 哦是這樣子 這樣懂我的意思嗎 所以呀一種耐於孤獨 那種性格呢 是你應該要有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 你呀又不能夠耐孤獨 那耐孤獨又恰恰好 又是跟道相違 是不是這樣子呀 你就是狐獨 也不自覺是為孤獨 那麼呢 你也是不求人家了解 可是你也不埋怨說 人家都不了解我 你也是不能夠這樣的埋怨 就是平平的過你的日子 這就是什麼「無心用道」 那麼呢 所以說了 到底佛法的風格是丕變了嗎 我們只是少數人抓著 那個風氣改變它 也就是那些少數人來創造 一代一代都有這些少數人 所以才創造了佛法 命如游絲般的怎麼樣 一線生機留傳到今天 各位這樣你應該是要理解 歷史的潮流就是這樣 千百年來 從釋迦佛的出世到今天 都是如此 好 那麼了解這樣之後呢 我們就接下一段 此外由於南朝諸帝王 諸帝也可以了 或是諸帝王率皆奉興佛法 奉佛也興佛 奉興佛法 哦奉佛興佛法 那一個是加一個法字 與此同時的北方呢 卻有北魏太武帝的滅佛運動 是446年 因此不少義解僧亦集於南方 從而更促成了 南方佛教的興盛 這是就南方觀點來說的 其實北方的觀點呢 是這樣子的 北方觀點是 雖然北魏的太武帝是滅佛 可是卻換來了後面六帝 六個皇帝是怎麼樣 興佛法 而且北魏太武帝的滅佛呢 並沒有像我們近代所看到的 徹底的全面性的毀壞 它只是局部的 在京師周遭怎麼樣 把過度的奢侈寺廟毀了而已 其實大部份的出家人呢 要嘛是逃到南方 要嘛是逃到山上去 很快的太武帝 就一命嗚呼哀哉 上香 只剩下什麼呢 所有的怎麼樣 所有的出家人都回籠了 所以其實很快的 北魏的佛法呢又興盛了起來 而且其實就以數量來說北方 的佛法的興盛呢 大大的數量上超過了南方 我們等一下是有一個數據 是可以看的到 所以但是從南方 的觀點來看呢 南方確實是因為北方 的滅佛運動而怎麼樣 也促成了某種程度 的更加興盛 另外由於人民生活 的相對安定 以及經濟的繁榮 因此佛法的弘傳乃藉由 人民的行有餘力 而更加地深入民間 就像今天的台灣一樣 今天的台灣應該算是 經濟繁榮了 那麼人民的生活應該是 相對的安定 這些應該都算是 台灣今天真的應該是這樣 雖然說不敢說是作到 路不拾遺了 而且現在還有每下愈況 的窘境是在那裡呀 不過呢 我們是還有得看嗎 在改進當中 那經濟的繁榮呢 也應該還有 也應該也有 你比如說台南的科技 科技的那個園區 那個建設呀 目前全世界的圓晶體呀 這個電腦的這個那個心臟呀 圓晶體呀 全世界一百粒當中呢 有七十五粒是在台灣作的呢 那麼全世界的手提電腦呀 手提電腦呀 一百台有八十五台 是台灣作的 現在全台灣所有電腦 的產量呢 是全世界第一 哦MONITOR(瑩幕) KETBOARD(鍵盤) 是全世界第一 你是知道的台灣在地圖 是看不到的 你是知道的 按照比例台灣是看不到的 但是它的生命力跟創造力 確實是很強的 確實是很強 那麼台灣的研究人才呢 在濃度的比例上也是很高的 那麼它要創造它的經濟繁榮 也是也有可能 現在看的是台灣怎麼 走向一個道德層次的提昇 就像那個時候的南北朝 是一樣 它是相對的經濟繁榮 以及安定呢 使得佛法的弘傳呢 就怎麼樣呢 因為人民的安定生活 肚子餵飽了之後 就要做什麼 他就要找尋心靈的提昇 跟政治的力量 這兩樣是人類自古皆然的 而以前不是民主時代 所以政治呢 他是不能夠隨便的追求 因此他就容易追求 回到一個什麼 心靈的增上來 這是古時候不同於現在的 唉不同於現在 古時候的人把大部份的時間 用於寫字看書 思惟什麼 思惟人生 現在的人根本是沒有時間 思惟這個 乃至寫封信都嫌懶惰 都嫌懶 都打電話 那晚上回來的時候呢 怎麼樣電視一打開呀 是九十幾台 台北那個是有九十幾台 台灣話講的 看的眼睛都疲勞 看的眼睛都怎麼樣都抽筋了 啍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這個事情是資訊氾濫 人呢是遠離了自己的內心 但在那個時代 還是不致於是這樣 所以佛法很快的 就深入到民間 從而亦透過佛法的誘發 產生了諸多如因果、天命 佛身、佛性、精神 精神滅不滅 佛性常不常住 佛身是什麼身 天命到底是可改 還是不可改 因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種的道理 是屬於人生哲學的道理 它是實際在人生的上面 這種的問題呢 是探討的很深刻 我們中國人呀 就常常在講 女人就這樣在講 唉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呀 唉我命苦呀 唉呀我們有緣呀 唉呀我們過去是有緣呀 所以我們今天見面了 就要婚外情了 不管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當然 然而這種有緣 這種的因果 唉呀我遭惡報了 我遭天譴了 這種的觀念完全是從 佛教來的 完全是從佛教來的 它主要是來自於唐朝 但是南北朝的時候 這種的思想已經是 開始深入民間 那麼到了唐朝的時候 因為它是用演戲的方法 出家人呢就去編戲劇 然後再叫在家人去演 把這種因果果 透過鬼故事了 民間傳奇了 把這種的因果觀念呢 到處去演 因為當時沒有歌仔戲 哦沒有電視 沒有電視了 沒有雜誌報紙呀 人民一切的想法 跟一切的享受都是從那個 看戲來的 而一切的戲曲呢 儒家是沒有什麼 因為它沒有怪力亂神呀 子不語怪力亂神 那只剩道家可演 那道家又是修仙 又是講求無為 沒有佛教講一切的因因 果果恩恩愛愛 那麼呢 就很多的題材 再加上佛教本身 還有很多的怎麼樣 還有很多的本生故事可以演 所以就在那一期裡頭 中國的出家人運用了 非常高超的怎麼樣 世間的媒體 然後把佛法深深深深的 怎麼樣 透過道家跟儒家傳入了 老百姓的怎麼樣的心中去 也就是這樣子呢 你們今天所聽到的一般 老百姓再怎麼不信佛 他都知道禪師、坐禪 因果這種的觀念 或者是輪迴的這種觀念 對不對呀 再怎麼不信佛 他還都是這樣 他就是基督教徒 他也會不小心說出 因果這二個字 輪迴這二個字 是不是呀 他已經是如油入麵了 油呀 油你們是知道嗎 那個油入到麵粉裡頭去 是抽不出來了 雖然就是這樣流傳下來 這個還真是咱們 中國的歷代祖師 睿智所造成這一種效果 實際就是人生問題 人類呀 老百姓是不會去思考 解脫的問題 但是他會去問 為什麼我愛她 她是會跑掉 為什麼我生這一個小孩子呢 最後是會讓我這麼的痛苦 他是會去問這一種的問題 那這一種問題 能夠解決它的呢 也只有佛教 對不對 為什麼我嫁這一個老公 是好好的 幹嘛是要揍我 哈為什麼是會這樣 那為什麼我的老婆 是跟人家跑了 大概他就是問這一種的問題 那為什麼我當官 是要被人家貶 為什麼我賺錢呀 是這麼努力的賺 還要跑路了錢 他就是這樣 對不對 你看看一切的宗教產生 人類就是這麼的現實 找尋這一個問題 那這一個就是在裡頭 它開始注意到廣大老百姓 確實生活當中的需求面 隨便你是要理解一件道理 當一個宗教 如果跟這一個地區 這一代的人民現實生活 失去了相互關連的時候 這一個宗教只是一個 死去了的宗教 宗教是人類心靈的救濟者 也是人類心靈的提昇者 而人類的心靈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空間環境底下 他決對有這一個環境 這一個空間 這一個時代的問題 是不同於以前 也不同於未來 的現在的問題 而你如果宗教不能夠提供它 這樣子問題的一個或多或少 或現實 或未來的一種解決的話 那麼宗教就會被人類所忘記 你要知道你不可能想像 每一個人都是很有善根 或是他天生就是一個宗教徒 所以宗教是就現實 的利益上來說 宗教必須觀照到現實的人生 尤其是佛法 根本是從現實人生出發的 更是如此 所以那種窮避山林 那麼呢 不跟眾生有所接觸的 這種佛法的關係呀 啊佛法的這種關係 基本上是不對的 不過我必須先聲明 適當的遠離人群是為了 有更高的增上的機會 那是不得已的 哦這是不得已的 那就莫辦法 哦像我有時候呀 是忙著正在看書呀 咚的打一通電話給我 我也不知道常住 為什麼轉給我 那個我也不認識他 然後就說師父呀 我有問題要問他問你 然後呢 理論上他是你的父母 你應該是要回答他的問題 可是實際上呢 實在是太忙了嗎 現前你是要準備功課嗎 你是要利益其他的事情嗎 那我只好很抱歉的跟他講 對不起 現在我實在無法回答 你的問題 你可以不可以下午再打來 我沒辦法 我也不等他決定怎麼樣 我也沒辦法 我只好這樣的告訴你 那這個並不是遠離眾生 而是當然你應該是有所選擇 然而你是要記得宗教師 去利益眾生 並不是去施捨 而是去報恩的 至少佛教是這麼的看 是去報恩的 在佛教的觀念裡頭 你是要成佛 如果沒有眾生的父母 給你成佛 你是成不了佛的 眾生給你度 所以你才能夠實踐菩薩行 所以應該要用極度的 感恩之心來實踐怎麼樣 來實踐你利益眾生的事 而不是去施捨 所以說作為一個為弘法利生 的出家人呀 或者是住持道場的出家人 或者是帶領大眾修行 的出家人 他根本沒有機會覺得我很行 因為你不過是報恩而已 你沒有作什麼 你什麼也沒做呀 你只是作報恩的事情 所以你不應該用施捨的觀念 來面對眾生 你是要用報恩的觀念 來 你不也是這種觀念 所以在南北朝的時代 他們開始知道了人生的哲學 應該是被適當的注意 這也是個很大的進步 因為在這之前 都是格義的佛教 他都是關起門來 在山裡頭談他們的佛法解脫 那老百姓的問題 他們是從來不管 它是一種貴族式的 包裝過了的隔離人間的 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修仙道似了的那種佛法 那種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你是要知道 佛陀當時是要 我們把缽過生活 一開始就不要我們忘記 人間的苦難 這個事實你是要懂 ok 好 接下來壬二 研究大要 以東晉以來的佛法 研究為基礎 要記得呀 我們在研歷史的時候 時空的觀念隨時 都是要記得 我們是不能夠抽離了 東晉的佛教 東晉的佛教一直是沿襲到 宋齊兩代 它的佛法研究為基礎 那麼此期的佛法研習 主要以 注意有發揮其教理 的細節為主軸 也就是說在東晉 佛法的研究呢 是一種大綱式的 或者說是一種整體的 一個理解而已 那麼是粗略的理解 它是忙著翻譯嗎 剛翻譯完放下來的 你還來不及細細的咀嚼 政治就擺盪 對不對呀 等到政治再安定下來的時候 所有的出家人是坐下來 是依著東晉當時的研究 考据的一個結果 哦不是考据 是研究思惟的結果 那麼是怎麼樣 是實踐修行的結果 那麼他開始作一些 細節性的發揮 那麼他研究的對象 主要是有「法華經」 「大般般若經」 跟「小品般若經」 「涅槃經」「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還有 「華嚴經」「勝鬘經」 「結摩詰經」「三論」 所謂的中論 百論、十二門論 還有「成實論」、「毘曇」 毘曇是總攝聲開律典 哦是聲聞論典 就是「說一切有部」的論典 不是一本書而已 是有很多很多的書 什麼「雜心論」 「雜阿毘曇」「毘婆曇」了 這一類都是算在內 內還有「十誦律」等之 的十部經論為主 所以你有沒有注意到 其實這一些經呢 到今天為止 都還怎麼樣在中國的佛教 都還舉足輕重 是不是 你看那一本經你是不認得 除了「毘曇」你是比較 不熟悉以外 「成實」跟「毘曇」 你是比較不熟悉以外 對不對 這個是屬於聲聞乘的以外 幾乎你都是知道 對不對 那麼「十誦律」 你會背「十誦」 是由「四分」所改 這樣而已 對不對呀 所以說你有沒有注意到 整個的中國佛教 其實就在南北朝的時代 尊定了一個千多年來的基礎 千多年來的基礎 換一句話說這一時段 的佛教發展 對於我們中國人 這一代出家人 哦很重要 我們是要尋根 就要從這一代的歷史 從南北朝的歷史 去紮實的理解 哦所以參考書 你們是要仔細的去看 那麼呢 這一些經論其實是很重要 你比如說「法華經」 「法華經」從它翻譯 出來之後 「正法華」翻譯出來一直到 鳩摩羅什翻譯出來的 「法華經」 這一切這一路的發展下來 「法華經」的研究 幾乎是無時無刻的存在著 只是「法華經」一直是存在 在第二名 你還沒有第一名你懂嗎 曾經當過第一名的是什麼 是誰你知道嗎 是「成實論」了 「涅槃經」了 「大品般若經」 「小品般若經」 他們都是第一 是被認定為最重要的經 但「法華經」都是一直 被人認為蠻重要的 但又不是很重要 又不是很重要 但又是蠻重要 是這樣子卡在那裡 它就是老是凸不出來 然後一直是到智者大師 哦不 慧思大師的時候呢 才一下子「碰」的提出來 法華是第一這種觀念 是出現了 法華其實是沒有第一 也沒有那一部經是第一 他之所以要提法華第 是就判教的立場來說 他是說怎麼樣 他的觀念是很重要 他的意思是這樣 那這樣你就勉強說法華第一 至於《法華經》的研究 你們是要知道 它是一直都存在著 所以中國人一直都是以為 受到《法華經》 一翻譯進來之後 再也沒有停過它的影響 一直是到今天 一直是到今天 我們的一切所行所言 一切的很多教法 都多多少少受到 《法華經》的影響 《華嚴經》也是 「楞嚴」「楞伽」都有 但是都沒有像《法華經》 這樣徹頭徹尾 而且又是歷代不衰 唉這是很怪異的 當然了一般人都是認為 《法華經》最重要的 是在天台智者大師出生之後 《法華經》才是顯的重要 那這話是沒錯 可是呢 在他之前呢 《法華經》是第二名 都是用第二名的姿式 姿態存在著 哦 這個你如果是要徹底 的去理解 可以去研究教理的 研究思想史的方面 就可以了解到這個道理 好 這是十部的經論 你比如是《法華經》 《大小品的般若》 《大小品的般若》 在中國的研究來講呢 南北朝的時代我說過 是最重要的 然後呢一直是到了什麼時候 一直是到了唐朝 《般若經》的研究被什麼 被宗派佛教所吸收 其實宗派佛教最後最注重 般若經的時候 是「天台宗」 然而因為「天台宗」 的教理龐大 所以它就不凸現 《般若經》的研究 那麼呢 其他的宗派是更別提 「華嚴宗」就是光忙它的 《華嚴經》 六十卷的華嚴就忙不過來了 還要去弄六百卷的般若嗎 而且般若是「空宗」系的 是空系的「華嚴宗」是什麼 是「有」系的 這兩個又不一定是相合 所以剩下只有天台宗 在研究而已 「天台宗」又有一陣子 是一蹶不振 所以搞的怎麼樣 般若系統就怎麼樣 從唐宋之後就開始不振 再加上禪宗不立文字 只搞一本《金剛經》 讓人家對《般若經》 也就不再什麼 不再多端想一下了 雖然《般若經》裡的一本 是《金剛經》 但是《大品般若》 跟《小品的般若》 就少人來研究 但是在這之前 中國人紮紮實實 是把般若思想紮進來了 再來就是《涅槃經》 《涅槃經》也是這樣 涅槃是跟法華一樣 從一開始翻譯完之後 就被注意 它呢曾經是第一名 尤其是在梁朝的時候 梁朝的時候呀 除了不研究 不研究《成實論》 不研究《涅槃經》呀 簡直是太遜了 太不合時代潮流了 那個時代是這個樣子 十步一家 講《涅槃經》 講《成實論》的人 然而曾幾何時它被「法華」 所攝之後呢 怎麼樣 它就被「天台宗」攝進去了 再來比如說《華嚴經》 那後來就變成「華嚴宗」 《勝鬘經》本身是什麼呢 是一部我們說的唯心的思想 一個很重要的一部經 《維摩詰經》當然是講空性 那當然是講般若 那《三論》當然也是 《成實論》後來也漸漸的 《成實論》是很有意思 《成實論》曾經一再的 被認定為大乘法 一直是到梁朝都還是 被認定為大乘經 哦是大乘論 那麼呢 第一個反對這一件事情的 就是看法不一樣 至少文獻上我們看到了 是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本身 是學《成實論》的 是學過《成實論》的人 是正式學過《成實論》 雖然在他的傳記裡頭 沒有明顯的顯現出來 但是其實呢 他是有一個師父是叫著警韶 他是有好多的師父 其中有一個是叫著警韶 就是有名的《成實論》師 他顯然是跟他學過 應該是跟他學過 《成實論》的人 但是呢智者大師青出於藍 更勝於藍 他是獨具慧眼 是看到《成實論》是有問題 它是不屬於大乘法 那麼呢 屬於他的晚輩 同期的晚輩的是誰呢 是吉藏大師 就是嘉祥吉藏他呢 乾脆是舉出十條 是證明《成實論》根本 就是什麼 根本就是聲聞乘 一舉出來就倒了 真的就倒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成實論》 就被認定是為聲聞乘 一蹶不振 所以呀經典 還是要找對人弘揚 你知道嗎 那找錯人弘揚 理論上不是找錯人了 還是要有人替你弘揚 要是有人給你這樣一眨呀 眨的是紮紮實實 沒有人能夠反對的話 那你這一部經論 就哇、碰的沒辦法了 唉那是這樣子的 那麼《毘曇》當然就是衰弱 再來就是《十誦律》是最早 中國弘揚的一部律 好 這十部經典為主 然而看下去 然而與其說此時一宗一派 專經專論的研究與弘揚為主 倒不如說此期 是傾向於通盤性 整合性地 通盤性它不是一經一論 是通盤的 是整合性的來理解 對大小乘、經,律、論、三藏 進行中國人盲次的 綜合性理解來得的恰當 是首次的中國人的 中國式的理解 而且是綜合式是理解 我說過了在東晉的時代 那還不是中國人 中國式的理解 是忙著了解西域 傳來的道理是什麼 東晉還只是這樣 還不是用中國人的理解 來理解的 這一件事情呢 是怎麼說呢 很簡單你比如說 我如果是這樣的想 那個你們看那個 「法華三昧集註」的話 那個序看完了之後呢 那我是要考試好了 那麼我就把那個題目 出下來了 那你們就照本宣科的抄 但是你要看懂才能抄嗎 基本上呀我是知道 有人連看懂 都還沒有看懂 那麼就只知道人家是說 抄那裡 這就算了 在基本上你即使要抄 你也要看懂 對不對 好了 看懂了去抄 那你的第一階段是什麼 是看懂它 你是不能有所發揮 可是接下來我可能是會 這樣的講 哦你們現在是寫一篇文章 是當作暑假作業 寫什麼呢 我看「輔行集註」 的序的心得 那就是不一樣了哦 這個時候是你透過看懂之後 你再有所發揮 對不對 你要表現出你的看法了 你照抄就是沒有意義了 你一定是要怎麼樣 是把你的經驗 把你的認知、方法 把你的疑問 或者是把你擴張引伸的道理 怎麼樣 寫進你的心得裡頭 這是不是在你理解它 你能夠照本宣科了之後 你再來作這種心得報告 中國人理解佛法也是這樣呀 它在東晉時代是忙於什麼 是仔仔細細的去理解 印度人是怎麼說 那理解完了之後 他總算有了他的意見了嗎 對不對 有了中國式的思考對不對 他開始是要反芻出來 他是要吐出來 他是說我認為呀 是點 點 點 他開始有他的意見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 就是這個樣子 是一種整合性的 那也是中國人式的 那種理解法 那種的理解法 那你說這樣對不對 這樣是好不好呢 當然是好 也當然是對了 不過當然也是要小心 也就是說這是有別於 傳統印度系統的理解 那你是不要理解錯誤 我在同學當中呢 我也是感覺到這種的情形 有人也是看書 他也是聽課 可是私底下呢 咱們聽他講話呢 發現哇是完蛋了 完全不是我們要信的那樣 他呀是八桿子是扯不上關係 他是弄錯了 而這一部經講的是那樣 那麼等一下他講出來的話 怎麼跟那一部經的精神 完全是不相應 他對於事情的判斷 也完全不是那個樣子 那就怎麼辦呢 只好繼續薰吧 那又有什麼辦法 是不是呀 那就是弄錯了 正見立知是無明本 那搞錯了 對不對 那所以說中國人式的理解 當然也是要小心 不能弄錯了 也要保持原味 可是保持原味的同時 理解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樣 整合的方式可以不一樣 這中國人就發揮的是 非常的好 非常的好 哦那麼「天台宗」就是明顯 的這種發揮方式 明顯的這種發揮方式 它呢是整合性的來理解 它乃至是把大小乘 都攝受進來 在印度大小乘是對立的 永遠是對立的 到現在都還是這樣 你到現在去看西藏的文獻 它還是對立的多 它還是對立的多 當然到了後期的時候 大乘密教是把聲聞乘 攝受進來了 是沒有錯了 可是呢 這種的味道還是有的 那麼可是中國就是不同 至少「天台宗」 它就是不一樣 認為小乘呢不過是 一個過程而已 是沒有什麼可以對立 這種是整合性的中國人 理解發生的效果 那麼呢 這樣的理解呢 當時的學者 看 往往個人兼通數種的經論 他決對不會是 只通一種的經論 他們呢 雖尚未能建立學派 然而卻給稍後梁陳 兩代的學派與宗派建立 提供了不可缺少的 因素與基礎 他們不是專宗專論的理解 所以他們也沒有辦法依於 專宗專論而建立一個學派 乃至於成立一個更大的宗派 當然你是會問了 學派跟宗派到底是 有什麼差別 等一下我們是會提到 這種的差別 那麼呢他是沒有 不過他是沒有 但是他已經是在作一種 整合性的理解了 他對於到了梁朝這個 真正建立學派呢 提供了很好的資糧 提供了很好的資糧 那麼例如 道生大師 這個是宋初的一個 東晉末年宋初 是東晉末 宋朝初 劉宋初年慧遠大師 底下的一個人 他是提倡「頓悟說」 慧觀跟曇無成的「漸悟說」 還有僧叡所闡的這種什麼呢 《法華》《般若》《涅槃》 這種一貫的關係 以及僧導所提倡的什麼 《維摩詰》的思想 心淨國土淨呀 這種的思想 然後還有呢 僧咸還有僧音的 《成實論》的思想 等等 它對於後來的比如說 「天台宗」「涅槃宗」 「涅槃」學派 還有「成實」學派 「三論」學派 「三論」是「三論宗」了 那麼禪宗種種的宗派 的成立 你比如說「禪宗」 是頓悟的嗎 那麼「涅槃」「般若」 「法華」 這種相互的平等關係怎麼樣 剛好正是「天台宗」 所認知的 的這樣子的成立 宗派的成立 還有以及「判教」思想 的發達等等 均有重要的影響 這個這裡有幾句話是要解釋 學派跟宗派的差別 唉我們是等一下再說 這裡有個僧叡所闡《法華》 《涅槃》跟《般若》的關係 各位呀「天台宗」就是以 「法華」為骨幹 就是以「涅槃」為怎麼樣呀 為這個裙拾教 那麼呢是以「般若」 為觀法的 為內涵的 它幾乎是「天台宗」 主要的影響內涵 竟然是在僧叡大師時代 就產生了這種的看法 僧叡大師是什麼呢 是誰呢 他是慧遠大師算是一個門生 那麼他親近過 也是慧遠大師的同學 兼門生了 他親近過慧遠、道安大師 又親近過慧遠大師 等到鳩摩羅什大師來的時候 他又去親近鳩摩羅什大師 那個時候已經是 五十多歲的人了 是五十歲上下的人 僧叡這一個人 他也是鳩摩羅什大師 門下的侍者 鳩摩羅什大師號稱三千學生 三千學生當中的前四名呀 聽說只比僧肇這位特級 超級天才是怎麼樣 是平起平坐的 可是人家僧肇是二十幾歲 他是五十幾歲 所以講起來 當然僧肇是更厲害了 是更難得 不過僧肇早死 是三十多歲就死了 好像是三十八的樣子就死了 太可惜了 那麼僧叡呢 個人是親近這麼多的大師 他是寫過一部書叫著 「喻宜」是比喻的喻 宜是宜興的宜 就是在呵斥當時那些對於 「法華」「涅槃」 又跟「般若經」不信仰 而來誹謗大乘法 不相信的那一些人呀 他說明了「法華」「般若」 「涅槃」是缺一不可 而是相互互補的 他認為這三部經是互相 的怎麼樣 是互相互補 而才能夠把佛陀一切 所要攝受的眾生攝受了 這一個觀念後來呢 影響到一百五十年後的 智者大師 就這樣子呢 也依於「法華」「般若」 「涅槃」呢 建立了「天台宗」的骨幹 換一句話說這一種呀 所謂的什麼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是英雄所見略同 哦是這種觀念 那麼呢 這個這個是要了解 因為是有特別的 再來是「判教」思想的發達 因為呢 你已經是做了綜合性 的理解了 那麼對於這種理解 到底這一部經地位是在那裡 這一部經的因緣是怎麼樣 為什麼又是要講那一部經 又要講這一部經 那為什麼這一部經 跟那一部經的教理 又是會衝突 到底又是為什麼 為什麼有大乘跟小乘 那麼佛陀又為什麼要講 這麼多的法 到底佛陀的整個想法 又是什麼東西 像這些都是判教 要處理的問題 這在梁朝的時代 總算是出現了 總算是出現了 好 那麼我們現在是暫時不談 暫時不談 那麼再翻過來 大體上呢 它是愈來愈接近怎麼樣 掀底牌的時候了 哦它是一步一步的逼近了 佛法的中國化的一個目標了 我們來看看壬三 傳譯事業 哦在這個時代裡頭 佛法的傳譯事業就顯的 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因為重要的經典 都已經被傳進來了 然而還是有一些重要的翻譯 怎麼樣呢 是被翻譯出來 重要的經典是被翻譯出來 我們仍然是要知道 在劉宋齊兩朝的時候呢 來華的僧人是非常的多 哦看文章 是看那個講義 但是其主要的傳譯工作呢 我們大概是分以下的九點 有九位大德人物 先後在這八十三年當中 來到了中國 首先癸一 是佛陀什 佛陀什是什麼呢 是罽賓人 精於禪要以及怎麼樣 唉以及律學 他在景平元年西元423年 七月來到了揚州 揚州翻譯了什麼呢 翻譯了那個法顯大師所帶 回來的《五分律》藏三十卷 請注意一個事實 在東晉我們幾乎看過了所有 翻譯的翻譯者都是在北方 可是一到宋朝你看看 立刻就有南方 的譯經師出現了 這是從東晉跳到南北朝 很明顯的一個差異 為什麼 南方的尊重佛法 已經是開始遠離那個表面了 它開始真實的尊重佛法了 那麼當然是還有一個原因了 當然還有一些原因 當然就是說 可能是海路已經是 開始開通了 或是怎麼樣 是這樣子的 好 再來呢 再來一個是癸二 的 良耶舍................................要造字 這一個人是很重要哦 這一個人對「淨土宗」 的修行者也是很重要 是西域人 精於毘曇律以及禪觀 這個都是很精於禪觀的人 當然的大乘佛教 的初期修行人呢 禪觀都是很好的 那麼他是在元嘉初年 西元424年 渡沙河來到京邑翻譯 《觀無量壽經》 禪法是受到寶誌大師所推崇 寶誌大師就是我們講的 那個什麼 是誌公 是誌公和尚 有沒有 就是梁武帝那個誌公和 尚他呢是受到了 寶誌大師的推崇 他翻譯的《觀無量壽經》 是很重要的 來到了京邑 那應該是在北方了 那這個時候他是到了北方 再來癸三 是什麼 求那跋摩就是功德鎧 功德鎧 功德鎧律師呀 他是功德鎧三藏 西元374年到431年 是罽賓人 那麼是精於律藏以及大乘 是獲得「三藏」的稱號 經師子國也就是錫蘭 還有什麼闍婆 唉爪哇 這三國哦 爪哇三國 爪哇當時是有三國 於元嘉八年西元431 來到到建康 你看他又是尋著海路來 有沒有 他是不到北方去了 他現在開始是從海路來了 在以前由海路來的是很少 也可能是印度它們呢 印度它們呢 海路是進步了 那麼翻譯有《菩薩善戒經》 《四分羯磨》 《優婆塞五戒略論》等等 是《四分羯摩》哦 同時在南林寺立戒壇 以度僧尼受戒 注意這位求那跋摩 在這個時候於元嘉八年 來到了中國 這是中國佛教 最早立戒壇的記錄 所以中國真正有出家的比丘 這種戒壇呀 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 不過到底之前有沒有比丘呢 應該也算是有吧 那就是沒有立戒壇而已 或是怎麼樣 再來是癸四 求那跋陀羅是中天竺人 是西元394到468年 因為是學大乘而號 「摩訶衍」 摩訶衍就是叫大乘 元嘉十二年來到了廣州 你看又是來到了南方 對不對 又來到了南方 那麼呢 是受到宋文帝的崇敬呢 而住於都城之什麼 祇洹寺 那麼呢 是譯出《勝鬘經》 是很重要的一部經 「勝鬘夫人所問經」 那麼再來是《楞伽經》 這個是更重要 這個是後來開創「禪宗」 的一部經典 它是有四卷本的 也有十卷本的 哦北魏是譯十卷本的 南方是譯四卷本 那麼《無量壽經》你看 求那跋陀羅 也是譯《無量壽經》 還有《相續解脫經》 也就是玄奘大師所譯的 《解深密經》 八品當中的後二品 換一句話說 這個是「有宗」的什麼 「唯識學」的作品 唉「唯識學」的經典了 以及《雜阿含經》 也就是僧伽提婆所譯的 《增一阿含》 跟《中阿含》 還有佛陀耶舍所譯的 《長阿含》 這樣算起來呢 中國的四部阿含都是具足了 《雜阿含》、《增一阿含》 《中阿含》 《長阿含》都具足了 這位求那跋陀羅也是來到了 南方的翻譯 當時在東晉南方的翻譯家 是不多 是明星幾個 然而在現在開始翻譯的人 就多了 再來癸五 是曇摩密多是西元356 到442年 於元嘉元年西元424年 來到蜀 這個是由陸路來的 經過荊州又是 來到建康的什麼 祇園 不是句點要加上背面那一張 這是什麼就是祇園寺 這也是什麼 來到了南方 唉來到了南方 翻譯出《禪法要》 還有《菩賢觀經》 這個《菩賢觀經》 也是很重要地 唉呀這位大德曇摩密多 是翻譯《菩賢觀經》 《菩賢觀經》是 「法華三經」的後經 「法華三經」的前經是什麼 是「無量義經」 《法華經》的主經 是《法華經》 那麼《法華三經》是有三部 是有三部經 還有《虛空藏觀經》等等 還有《禪法要經》 也是對中國的禪法 有很重要的影響 這點我們就這樣帶過 就可以了 再來癸六 是什麼 沮渠京聲這一個人是往于闐 不是往了 是住 是住于闡 住于 住于闡 哦住于闡 住于闡 怎麼樣呢 是譯出了什麼樣 譯出了《治禪病祕要法》 這個于闡是《華嚴經》等 大乘流傳的地方 我根據考籍是這樣 他是翻譯出 《治禪病祕要法》 哦祕要法 這個後來呢 都是給智者大師所參考的 重要的文獻 再來呢 癸七 是什麼僧伽跋陀羅這個呢 是我上次把他老是唸成 僧伽跋陀羅就是這個了 那個時候應該是唸 佛陀跋多羅 現在這個才是出現 僧伽跋陀羅 都是齊代來華 以下這三個都是在 齊朝時候來的 譯出了什麼 《善見律毘婆沙》就是 「善見律論」的意思了 哦是解釋「善見律」的 癸八 還有一位是叫著什麼呢 曇摩伽陀耶舍是癸八 是譯出什麼《無量義經》 是「法華三經」之初 所以在智者大師的時代呢 「法華三經」是全部 都譯出來了 哦《無量義經》 也是譯出來了 這個是什麼呢 是曇摩伽陀耶舍 再來是癸九 呢 也是在齊代來的是誰呢 是達摩摩提 他是翻譯出《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 這個鳩摩羅什大師 是沒有翻譯這一品 是很有意思 那麼呢達摩摩提是翻譯出來 《法華經》提婆達多這一品 後來才被併進去 後來才被併進去 是這樣子的 那麼總而言之以上的翻譯呢 我們不得不知道 我們知道了 我們才會了解說到了 智者大師時代 到底他有那些重要的文獻 可以參考的 哦感覺起來 好像是蠻枯燥的 光是要去找到這一些資料呀 都還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呢 因為他的那一些資料 是一大堆 你並不定是要全部都寫出來 你是要去檢別哦 那希望大家呢 不要嫌它是勞煩 那麼接下來是辛二了 梁陳佛教的大要 梁陳佛教以上呢 宋齊的佛教大概 就是這些事情而已 沒什麼了 那麼梁陳的佛教大要呢 也是要分三科 首先第一科是壬一 佛教的特質 我們還是要談談梁陳佛教 的主要特質 由於梁武帝奉佛的 虔誠跟投入 是超出了所有歷來帝王之上 以及其在位四十八年 是有夠長呀 四十八年間的 整內政與興文治 是整內政興文治 政治上的長期安定 使得南朝文化出現了最盛期 南朝之佛教亦於此時 總其大成 注意聽 總其大成是在梁朝 梁朝 梁武帝在這四十八年當中呀 四十八年當中呀 那佛教的事情 你是要研究清楚的話 差不多南朝重要的佛教 你都是搞定了 你都搞定了 所有的學派都是在南朝 梁武帝的時候來出現 那個時候真的是人才濟濟呀 到處都是大德 法師講經說法 還有包括我們這位梁老先生 哈是蕭老先生 不是梁老先生 是蕭老先生 他呢也是不甘寂寞的插一腳 他自己呢還去講《涅槃經》 你看他也是參一腳 你知道嗎 實在是有夠厲害 他還作註解 那麼有時候呢 是有事沒事就去怎麼樣 「齋僧」 一齋是齋上萬人 齋完了是不夠看 乾脆是在那裡剃頭 在那裡幹什麼是擦地板 幹嘛捨身 那出家了 還讓他是去稱飯 是皇帝幫出家人稱飯 看來擦地板 掃來是很高興 怎麼樣 是弄的朝廷裡頭呱呱叫 啊皇帝是沒有回來呢 反而拿錢去贖他 哦就是這麼的幹 這個他老人家呢 實在是蕭老先生呢 後來就是因為這樣被罵 罵他的亡國 就是這樣子亡國的 那這一件事情 當然還有的談了 我們這裡是不必談這麼的多 但總而言之就是這樣子 那關於梁陳佛教 主要我們是在談 梁朝的特質呢 到底是怎麼樣子呢 我們現在時間已到 啊向下文長 復於來日 我們現在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總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