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天台宗入門 四十 #d 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同學 大家好!阿彌陀佛 那我們繼續呢 繼續上天台入門 我們上到教理史部份 講到道安大師的生平 - 以及他的貢獻 講到了子五這部份 在繼續講之前呢 剛剛呢 在上一堂課呢 有一個名詞呢 - 稍微有點不適當 就是我們說道宣律師 - 的著作呢 是什麼 《行事鈔》 哦!不是《資持記》 《資持記》是宋朝的 - 靈芝律師所著 這《行事鈔》 - 大家都要看的 《行事鈔》啊 《行事鈔》 - 哦!不是《資持記》 所以行事之鈔 就是我為了行事而 - 鈔錄這些東西來幹嘛 放著 你想想看 你有很多東西 - 你會忘記 你就把它抄下來 - 放在旁邊 要用的時候 - 拿起來看一看 這就是MENO手冊 哦!《行事鈔》 不是《資持記》 - 是《行事鈔》 鈔是一個金字邊的鈔 一個金、一個少 - 鈔 好!那麼現在講到子五 他是改革格義佛教的先驅 那麼格義佛教 就像我剛剛展示的那種 - 科學格義佛教 意思有一點一樣 你要去怎麼描述說 - 時間的沒有自性 我就拿個科學試驗告訴你 就是這樣子 哦!你就 哦!有這種事啊 哦!那時間真的不一定的 每個地區 - 有每個地區的時間 每一個空間 - 有每一個空間的時間 這是科學上驗證的 那麼這就意味著什麼 佛陀到忉利天去講經 那是另外一個空間嘛 那當然就有另一個空間 - 的時間 那麼祂去忉利天 - 講了三天經回來 可能這裡三個月了 - 乃至三年 換句話說 如果是這樣講的話 那麼釋迦牟尼佛說 - 祂講經講五劫 祂可能只是在 - 某一個空間講五天啊 那對我們來講 - 可能叫五劫啊 所以經典上說 講了法華經講了五劫啊 那麼一切眾生都不疲不厭 那你會覺得很可怕嘛 - 怎麼可能 馬上就睡了 - 對不對 像一剎那一樣 所以卻是可能耶 我就是在大二研究 - 並且修了這相對論的課 我更相信這個《金剛經》 - 的道理 空性、無自性的道理 那麼這個種子 - 一下下去之後 我們班 - 我是考第一名 那個什麼 相對論我考第一名 我考九十七分還是幾分 第二名呢 - 不知道是六十幾分 以下大部份都不及格的多 唉!因為我讀金剛經 - 我思想比較靈活 所以我對相對論 - 我就有辦法研究 那麼也因為這樣 反過來促成我大三 - 決定要出家 我是從理論上入手 我沒有什麼感情上的衝突 - 才來出家 或者覺得人生是苦 人生是苦 - 倒也是啦 不過那時候是因為 - 女朋友太多才覺得苦 好!就這樣子 那麼看看很苦 這些女生很難纏的 後來因為研究相對論 我發現說 唉呀!相對論這麼好 人類還搞了半天 - 才搞出來 人家佛陀二千多年前 - 早就講得清清楚楚 唉!大丈夫當如是啊 當什麼 當什麼什麼科學家 一點用場都沒有 我那時候想法是這樣 我那時候想法是這樣 所以我就怎麼樣 - 出家去也 就是這樣子 我的出家是很自然的 - 也不要掙扎 所以這也是因為 - 格義佛教的幫忙 嘿!講笑話 大概是這樣子 好!格義佛教 那麼他提倡怎麼樣 以佛法來認識佛法 那是怎麼認識法呢 怎麼認識呢 他是這樣子 用佛法的概念 比如說涅槃啦 - 就是什麼呢 就是什麼 就是人性躁動的止息 - 叫涅槃 唉!我這樣講 - 就是佛法的講法了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沒反應 你看我這麼熱忱在這裡講 你們一個樸克臉在那裡 哈哈!你們也在涅槃當中 - 是不是 是不是啊 所以說涅槃 一般格義講法就怎麼樣 哦!無為啦 入了什麼太極混沌當中 那死了 把它想成道家那裡頭去了 成仙、羽化成仙了 - 叫做涅槃 啊!死 可是當時的人 - 就只知道這樣 無為就叫涅槃 什麼叫無為呢 無為搞不好是枯寂啊 死定啊 枯定啊 對不對 應該說內心的那種踹動 - 內心苦的逼迫性呢 怎麼樣 止息 這個就是涅槃 唉!這就是純佛教的說法了 是不是啊 所以用佛教的觀念來講 那麼佛教有一些觀念要被 要被中國人的語句所描述 那那些觀念是 - 中國人所能理解的 比如說苦 - 你總能理解吧 你就拿苦做出發 你說無常 - 無常大家總能理解 好!不理解 - 我就跟你講變動性 變動性你就知道了 - 對不對 對不對 那你不需要借助外道來講 你就說將那個不能理解的 - 佛法觀念呢 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語句 - 慢慢的去定義它 定義那個佛教特別的語句 然後再運用佛教特別的語句 再來描述佛教裡頭 - 更深的道理 唉!這樣就完成了佛教 用佛教的觀念 - 解釋佛教的手段了 那麼這個動作做得完成 - 是鳩摩羅什大師 因為鳩摩羅什 - 在翻譯經典的時候 比如說他不把 他不把開悟的智慧 - 翻譯成智慧 他把它翻譯成般若 為什麼 因為他認為那個般若 - 不是一般人的智慧 是特別解空、解有 - 入實相的那種 了解生命實相的那種 - 認知的智慧 那種智慧特別 - 給它一個名字叫般若 好!將來我們 我們在講解佛法的時候 當我們提到般若 我們就知道 哦!般若是特別 - 有這個意思 不是小聰明 特別給個名字叫般若 不混濫於世間的語句 而這個般若這二個字 如果經過了譯經家怎麼樣 專心的什麼 專心的給予定義的時候 那麼老百姓 我們的佛教徒就知道 - 哦!般若的意義是什麼 它被定義精確 然後憑這個精確的定義 - 的語句新產生的文字 再來解釋佛法 那這樣就是拿佛法解釋 所以要用佛法的名相 - 來解釋佛法 才可以真正讓 - 佛法的知見獨立 而且精確 這就是拿佛法來解釋佛法 所以智者大師啊 - 很少寫書 但是他竟然寫了一部 - 破天荒的書 你知道什麼書嗎 什麼書 糟糕!我名字忘記了 唉!那個《法界次第》 他寫了一部《法界次第》 那個《法界次第》 - 就在解釋什麼呢 天台宗的主要名相 他為什麼 他很少寫書 結果他寫的書竟然是什麼 - 名詞解釋的書 你覺得什麼意思 這什麼意思 這就是因為 他要用他天台一套思想 - 來解釋 他要用他天台的一套語句 - 來解釋天台 他一定要有專用的天台語句 而這些天台的語句 就是他研究佛法之中 - 所得的精華 所以這種精華不由他寫 - 誰寫 但是有人不了這個道理啊 竟然把它當做是 《法界次第》竟然只是 - 把它當做是什麼 把它當做是所謂的工具書 不是的 它裡頭點點滴滴都是 - 天台的精華的道理在裡頭 名詞如果清楚了 你才有辦法透過這個名詞 - 來了解更深刻的道理 名詞模糊 - 那你就不能真正了解它 唉!這個道理要知道 所以《法界次第》 - 是一部最難的書 在我來看 - 像天書一樣 要把《法界次第》搞定啊 天台啊 - 差不多會學到一半 很多道理會學到一半 不過它沒有 它沒有前後關係就是了 它是單獨獨立的 - 名相歷史 你看看 所以說蕅益大師他就說 他說啊 要了解天台 要讀天台入門 先讀《法界次第》這部書 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知道了沒有 所以啊 名詞的根本解釋很重要 那我自己學佛呢 哈哈!也是這樣 我最早是拿了一本什麼 - 《佛教入門手冊》來K 你們看過這本書的人舉手 哈哈!什麼跟什麼嘛 太扯了!竟然沒人看過 《佛教入門手冊》 - 你們沒看過 這部書真的寫得不錯 但是呢 - 也不能太看 幹嘛 因為它的解釋也太沒有 有些有不錯的觀念 可是有些不夠權盛 有時候會錯導你 你要夠聰明到會轉才可以 所以我一直在想 是不是我要編一個什麼 編一個初機佛學入門的什麼 - 名詞解釋書 不要多 一百則就好 一百個名詞就好 或者一百二 或者是一百八 這樣子就好了 這樣就可以了 他那個解釋不錯 那麼我們就整理一下 這些要由比丘來做比較好 好!OK 那麼這個就是格義佛教 他提倡的是 - 不要這樣做 我已經 在上一堂課我透過科學 - 來展現格義佛教的意義 現在我又反過來說 所謂格義佛教不好的原因 - 就是因為 它意義上不完全一樣 那麼因此要用佛教的道理 - 來解釋佛法 那就是我現在說的那樣 各位這樣了解嗎 各位這樣了解嗎 今天有很多什麼 - 心理學啦 什麼佛教心理學 這個名詞 - 我一向不願意聽 何以故 心理學是心理學 唯識學是唯識學 不一定那叫做心理學啊 很多出家人都喜歡用什麼 - 現代的名詞來描述佛法 也有好意 - 但是壞處很大 為什麼 佛教不只是講心理學 而心理學這三個字 - 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類似張老師 類似弗洛依德 類似一些什麼呢 看看猴子怎麼樣子 - 然後來說人是怎麼樣子 看看狗是什麼樣子 - 來看看人是什麼樣子 人跟狗怎麼一樣 業力都不一樣啊 是不是啊 很多心理學的研究 他是拿狗、豬、猴子 - 來研究的 然後再研究到人去 當然也有觀察 - 直接觀察人來研究的 但是這些都不真確 所謂的唯識學 - 它所產生的 根本就在定當中認知的 根本就沒有透過 - 人以外的什麼 對象來研究的 沒有啊 這二種研究方法截然不同 你怎麼把佛教的唯識學 - 跟心理學攪在一起呢 這又是新的所謂 - 格義佛教出現 不過不多就是了 不過不多 你知道為什麼不多嗎 因為現在出家人懶惰 連經都不想讀 - 何況格義佛教 嘿嘿!他也不必看了 所以它發展不起來 嘿嘿!是這樣 還有點好處 懶還有點好處 格義佛教 新的格義佛教產生不起來 是這樣子的 但是我已經知道這個事情 我大學時代我就知道 - 有這個事情 但我就不願意 後來我才知道 - 原來這叫格義佛教 我們要用佛法解釋 好!所以講義上面說 以佛法的概念、佛法的原則 - 佛法的目的、語彙等等 來理解佛法 為什麼要用佛法的原則 佛法的原則就是什麼呢 三法印 - 一法印嘛 三法印—諸行無常、 -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一法印是什麼 - 真實相 一實相印 一切都是實相印 所謂的諸行無常 -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這個道理啊 乃至於諸受是苦 - 四法印啊 這都是生滅相而已 這個三法印或者是四法印啊 是屬於什麼 是屬於藏教用的法印 到了別教跟通教 不!通教還不是 通教也是 藏、通二教的法印是這樣 到了圓、別二教 - 是一實相印 遠離一實相 講無常、講什麼的 都不是、都不能夠 - 真正的見法性 法性當中不起不滅 無長短 無青、黃、赤、白、黑 非因、非緣、非因果法 所以它就以為 - 就沒有什麼無常、不無常 它是講常、樂、我、淨的 所以一實相印 這個是原則 違背或者三法印 或者四法印 或者一實相印的 那麼這種原則 違背這個原則的 - 都不是佛教 那麼道家當然違背啊 是不是這樣子 是不是這樣子 它根本就是一個最後無明 - 根本無明在那裡動 是不是啊 好!那麼用佛教的概念 佛教就是苦、因果、 - 因緣法、空、有 這幾個觀念而已 緣起、性空、中道 - 這幾個道理 是不是啊 那麼真空妙有、一實相 - 這樣的概念 你要依這個概念來講 那麼佛教的目的是什麼 - 究竟了生死、自利利他 這是它的目的啊 可是道家沒有這個目的啊 你怎麼能拿道家的 - 來格義佛教呢 因為「風馬牛不相干」嘛★ 是不是啊 道家的目的 - 是不是跟我們不一樣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啊 目的 還有道家的語彙 道家沒有涅槃這個語彙嘛 道家也沒講苦 也不講樂 也不講解脫嘛 也不講緣起嘛 也沒有性空妙有 這些語句都沒有嘛 是不是啊 那這些語句 - 如果你不運用 你怎麼描述佛法的道理呢 這些語句有屬於 - 這些語句的特有內涵 特有的內涵 你要理解它 - 你才有辦法怎麼樣 真正理解佛法 所以了解名相是很重要的 各位!這就是當時道安大師 怎麼樣要推翻格義佛教 怎麼樣要改革格義佛教 這個動作啊 - 也一直留到誰來完成 留到鳩摩羅什來的時候 - 才漸漸完成 還不是完全完成 我老實講啊 到天台家之後 我們才真正把格義佛教 - 的影子看淡 才少了 才少了 還不是完全沒有 還不是完全沒有 你知道還是有 那不是完全沒有 但是在天台的語句當中 唉!怪了 你就找不到格義佛教的影子 因為你知道天台大師 - 沒有經過老莊思想 嘿嘿!或許他有啦 但是他怎麼樣 他轉得很快 - 也或許啦 這件事情倒是 - 可以再研究研究 也或許是當時怎麼樣 他的因緣 因為他從小就是什麼 - 背觀音經 人家觀音經念 觀音經就是〈普門品〉 人家念它一遍 - 他就咕嚕咕嚕念出來了 他一天到晚 - 到廟裡頭去找和尚 七歲就去找廟裡的和尚 那和尚看他很可愛 - 就講道理給他聽 他一聽就懂 從小就灌輸 就跟和尚在一塊了 智者大師 所以受到那種儒家薰陶不多 再來他老爸 - 基本上是個武人 雖然他爸爸文學也很好 可是基本上 - 他們是武人世家 他爸爸 他爸爸基本上是個武人 不過以前的武人 - 都文武雙才啦 是這樣子的 因為他哥哥 - 就後來當將軍嘛 所以他們是軍人世家 所以文人的 受到文人的強烈的那種 - 老莊儒家思想 或許沒那麼強烈 也或許 所以我們在天台裡頭 - 看到的老莊格義 格義的影子不多 幾乎沒有 也是這樣 唉!這個還是不錯的 還算不錯的 是不是 好!那麼就這樣子 是不是完全這樣 - 或許還有待進一步的考查 不過略略的我們可以知道 - 大概是這樣子 好!他用佛法來理解佛法 大體上是這個道理 不過即使是佛法理解佛法 - 還是會有出錯的地方 哦!這很難 你不實修 - 就是有問題 對不對 那麼不管怎麼說 - 總算這是一個大的改革 這個改革讓中國佛教 - 出現了契機 出現了完全新的一代 - 的一個可能 而且他為鳩摩羅什時代來臨 - 種下了最好的因緣 因為鳩摩羅什就是一個 用全套、全新思想 - 來解釋般若 一位大德 他完全不管你老莊 他有受到老莊的影響 但是呢 在運用語句的時候 - 幾乎不用老莊的語句 乃至翻譯經典亦復如是 好!那麼呢 東晉的前期以前的佛教 前期以前的佛教 東晉前期以前 初期以前的佛教 在理解方面多依老莊思想 - 以及語彙而理解佛法 這個《梁高僧傳》裡頭 - 有寫到說 以經中之事數 事數 就是講到的那些名相啊 - 叫事數 擬配外書「而生解」之例★講義為「而為生解」★ 「而生解」★ 如以五戒配儒家之五常 五戒啊 - 殺、盜、婬、妄、酒 配儒家的什麼 - 仁、義、禮、智、信 這還配得起來 - 真厲害 所謂殺就是要仁愛 那麼殺就是仁愛 義就是什麼 - 盜 盜亦有盜吧 盜亦有盜是講義吧 這個義就是要有義氣 - 不要偷盜別人 那麼盜 婬就是禮 - 要講求禮 有禮的話 - 你就不會亂行婬、去邪婬 這個還有點勉強 是不是啊 那麼仁義禮智 糟了!智怎麼跟不妄語配 頂多跟綺語可配而已 妄語就是因為 - 你太有那小智慧了 你才會講妄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你說要硬配起來 - 有點麻煩 哦!跟信配啊 仁義禮 那要信智了 那要倒過來 - 仁義禮信智 好啦!那信還勉強可以 那麼智就是飲酒是不是 哦!不飲酒就會有智慧 也好啦 但這是勉強 很顯然就是勉強 是不是這樣子 也有點對啦 硬軋也軋得起來啦 反正什麼 反正一張嘴二片皮嘛 哈哈!你看怎麼講都可以嘛 是不是啊 然後還有人說啦 當官的人二個口 二張嘴巴嘛 這邊說說也對 那邊說說也對 這沒有道理 - 是不是 所以說這就是格義佛教 - 最明顯的地方 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信、智 配什麼 殺、盜、婬、妄、酒 這種配法 我們大大可放到一邊去 儒家我也強調 可是我強調的是什麼 學習做一個中國人 - 應有的體貼 這個是屬於人本份上的什麼 - 方便智 我不把儒家配於佛法 這點我不做 我也覺得這樣做不好 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 - 格義佛教 我們應該讓淨水跟穢水分明 要融合 - 我們到一邊來融合好了 我們不要唏哩呼嚕的把 - 儒家、道家全部都搞成一團 這都一樣 這樣子降低了佛法的身份 這終究世間聖人 - 跟出世間聖人 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我對於民國以來 包括台灣曾經有過的 - 一個風潮 儒道相合這種 儒佛相合的風潮 我覺得有待商榷 我完全同意儒家的存在 但是不能搞成什麼 - 混亂一團 它超過格義了 它甚至於是什麼 把佛家降低 - 把儒家提高 弄到一堆裡去了 所以講這種儒佛相合的 - 這種團體 基本上不太提倡出家 你仔細觀察 基本上不太提倡出家 因為儒家本身 - 就注重現實而已 你要提倡儒家 - 就很少提倡出家 就這樣 這點你們自己去觀察 - 自己就知道 當然我說過 - 我也提倡儒家 可是我就讓儒家是儒家 - 提倡 聽懂意思嗎 那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那這樣不等於出家人 - 又學了另外一個教法嗎 你不把它融合 是的 何以故 很簡單嘛 我請問你 我是個和尚耶 我們佛法最高妙了 我們有神足通 - 我幹嘛學開車 這話有沒有道理 有沒有道理 - 我問你 沒道理嘛 為什麼 我在還沒有神足通的時候 我當然就是要學著開車啊 這是假借世間方便嘛 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 - 無所謂啊 但是這樣並不能說 - 開車即是佛法耶 當然也可以 不過它不是本質上的佛法 - 是要看你怎麼匯通 你不能把儒家跟 哦!儒家本質上 - 就是佛法的內容 那這樣弄錯了 我們就讓儒家去儒家 然後我們把儒家拿來說 - 今天的人也需要儒家的薰陶 我們就這樣講就好了嘛 這樣懂意思吧 我是這樣的心態 我覺得這樣的心態比較好 讓佛是佛、儒是儒 彼此欣賞 彼此取對方的長處 - 為己方所需 這沒有什麼關係 這沒有什麼關係 懂意思嗎 但是還是要「涇渭」分明★ 法是不可混濫的 我的觀念是這樣 我想呢 我想呢 道安大師應該多少 - 也有這樣的觀念 哦!OK 那麼這樣的觀念之後呢 這個所以說 還有啊 附會外書 - 比擬內學 這也是僧傳裡頭 附會外書 - 來比擬內學 這用外書 外道書籍來比擬佛教的道理 這就是格義佛教 這顯然會出問題 這顯然會出問題 比如說 - 將「菩提」翻譯為「道」 死了 菩提怎麼會是道呢 「道」在道家的認識來講 是什麼 是先天存在的一個法 那個法 - 非人非物 是先天存在的法 而菩提不是這樣 - 菩提不過是一個覺悟 「覺悟它說是法 - 而即非是法」★ 法尚應捨 - 何況非法 它沒有一個真正存在 - 的一個創造物 那個道啊 道可道 - 非常道 這個道在道家裡頭的觀念 - 是一個什麼 萬物的本源 - 萬物之母 後來發展到什麼 - 一貫道裡頭去 把它轉成什麼 把它轉成了無極老母 它把道轉成無極老母 - 把道擬人化 因為它是一切萬物之母 道家講的道這個字 - 是指萬物之母 是「混元之初」★ 萬物之母 佛家根本就沒有這東西啊 佛家不講世界第一因的 沒有那個萬物之母 - 這個東西的 那你怎麼能夠比擬呢 是不是這樣子 般若是一種智慧 菩提是一種覺悟的狀態 那根本就不是創造主嘛 也不是創造物嘛 也不是創造的根源嘛 你看看這個問題 所以要小心哦 要小心哦 讀古書也會有出現 - 這種比擬 錯誤比擬這東西哦 反過來說 今後也會再走向 - 後格義時代哦 後格義時代 - 已經漸漸在出現了 現在有很多什麼 奧義書、奧修書 哦!乃至張老師 - 乃至類佛教 一些什麼東東的 - 那些修道人的東西 它就拿來比擬佛教 甚至就當做它是佛教 我說這叫做後格義時代出現 後格義佛教的時代 你們要分清楚 要有那種擇法眼才可以 哦!未來的出家人 - 真是難當了 邪法愈來愈多了 好!那麼呢 這個涅槃 把涅槃譯成無為 這個無為啊 如果從字面上來看 是無所作為 - 叫做無為 其實啊 在道家裡頭的所謂無為 就是說符合那個 - 創造萬物的 那個道的本性而動 - 就叫做無為 唉!這個講起來好像 - 跟涅槃的意思是差不多嘛 涅槃就是符合那個解脫 - 而達到所謂的涅槃嘛 好像有點一樣 其實不一樣 因為那個道呢 - 是有一個我在作用的 所以無為是有一個無為 - 在無為的 它最後還有一個我 - 在那裡無為 而所謂的涅槃 - 是一個假名 涅槃是對煩惱而說的 要是你真認為有涅槃的話 那這樣的話 - 你就不入涅槃了 你就不是證入涅槃了 所以《金剛經》不是說嗎 怎麼樣 我不說我是什麼 我是證得阿蘭若行的什麼 - 的行著 我如果說我是樂阿蘭若行 - 的行者的話 那我就不是 - 真正樂阿蘭若行的人 就是這個意思 我證入涅槃的人 得入寂滅的人 - 不自以為進入寂滅 這才是成功的 所以這個又不是 又不是了 對不對 它又翻轉過一遍了 - 你怎麼可以 在表面上還勉勉強強啦 - 但是往後就出問題 是不是啊 所以說這個都影響到 - 你的實修呢 這都影響到你的實修呢 是不是 你比如說把菩提譯成道啦 把涅槃譯為無為等等 如此呢 頗有引喻失義之缺憾 引喻失義 引那個比喻 - 而失去那個義理 所以呢 道安大師說了 先舊格義 - 多違於理 你看看這話 那很嚴重的批評呢 先舊格義就是說 以前那個那種舊的 - 格義的佛法 很多都是違於佛教的道理 很大膽呢 他那個時代格義佛教 - 「方興未艾」、大興特興呢★ 而他就已經提出 - 這種道理出來 多違於理 所以這洞燭先機 各位啊 這就是一個比丘 - 怎麼領導時代的最佳實例 一個比丘啊 你比如 現在的比丘也領導時代 幹嘛 領導人家蓋舍利塔 世俗人很多人本來不知道 - 舍利塔很好賺 就是因為看到 - 出家人蓋舍利塔 他才知道 他也領導 他也領導時代啊 可是不是領導到解脫去 是不是啊 那麼呢 道安大師不一樣 我們做一個時代的比丘 - 要領導的 最高領導就是思想領導 二十世紀的中葉之後 - 是一個思想混沌白痴的世紀 任何的世界的領導人呢 - 都沒有什麼大的思想 這個二十世紀以後 - 的這後半段 後半「葉」這五十年當中★ - 我們沒有看到大的思想家 全世界都沒看到 而人類都講一些 - 很表面的什麼 空氣污染啦 保護動物啦 豬狗貓羊要小心啦 樹不要砍太多啦 都沒有從根源裡下手 教育要這樣改、要那樣改 - 都在改枝尾末節 再也 我說過 我說啊 二十世紀是那個 - 哲學家死亡的世紀 宗教家「寂沒」的世紀★ 宗教已經不再重要了 只出了一大堆 - 亂七八糟的怪宗教 所以人類怎麼走向 - 二十一到二十二呢 一定要大思想家出現 思想是領導世界潮流的 而思想常常是 這個時候我說 - 五十年之後才有人聽到 先知先覺的人 - 他一定講在前頭 後來才被研究 所以說一個統理大眾的比丘 怎麼統理大眾啊 僧俗大眾 - 你如果都敢去統理的話 那麼你的思想就必須超越 你去做最先鋒的 - 理想者、認知者 你必須要有這種能耐 替人類點出一個明燈出來 佛教絕對可以 可是佛教一定要 - 契入時代的需要 它才能夠為世界人類所運用 所以呢 未來的比丘應該要能夠 - 寫經濟學、寫政治學 應該要能夠知道政治的道理 對政治家提出一些忠告 對人類的大的國家體制呢 - 提出一些建議 這樣子 然後他才能領導未來 因為未來啊 恐怕國家的界線 - 會愈來愈薄 現在那個歐洲 - 已經成為共同體了 雖然他們各自選總統 可是很多地方 - 已經開始在「剝落」了★ 他們已經沒有所謂的 - 國與國之間的簽證 已經減到最低 貨幣也將要統一 - 正在談 你想想看 這很可怕呢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一統一 - 就成為一個大的國家了 未來一定會走向那裡 可以太早說也沒有用 所以說 道安大師就在思想上 - 領導當時的思潮 超前的領導 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他看出這件事情來 未來的比丘要淑世 - 要利益眾生 這個方向的工作呢 - 需要有人做 思想界的工作要有人做 就是這裡 那麼再來呢 乃至什麼呢 因此他講出這樣的道理來 乃主張以佛典解釋佛典 括弧 即是以佛法本來之知見、 - 概念、語彙等等 來解釋佛法的義理 這時候 這個子的意思呢 也就是開始脫離了 - 向來的格義玄學佛教的色彩 格義就是玄學嘛 幹嘛 玄學 我們講玄學 - 就是講道家 道家是玄學 格義玄學佛教的色彩 - 開始脫離了 他領導出來的弟子呢 - 開始懂這個道理 當時沒有人提 而使得佛法跟佛教 - 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語彙 自己獨立的思考模式 自己獨立的體系 開始建立了 你看到現在 完全佛教有一套 - 佛教的語彙 對不對 佛教的概念 佛教的思想 反過來這一套 - 這麼大的思想 反過來還滋潤了中國文化 當時不是 當時佛教附庸在老莊之下 - 不過是老莊另外一支 哈哈!他看你和尚嘛 不過是當做一個道人 - 另外一種道人這樣 他不能截然分開這二類 所以中國人到現在 - 還有那個什麼 佛道不分的有沒有 有沒有 你以前小的時候 人家如果問你信什麼教 - 你都說信佛教 對不對 結果是在拜媽祖婆 - 拜土地公 你也說是佛教 - 有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就是佛道不分 那就是在那個時代 - 格義佛教流傳 流傳到今天 哈!流傳到今天 佛道混到一塊去了 混到一塊去了 唉!這樣知道了吧 所以使得佛法漸漸的 - 獨立起來 然其真正完成 文字上這麼寫的 必須要等到稍後 - 羅什大師進入長安 翻譯經典之後 - 才真正的完成 但是即使是完成 你看那個僧肇大師 - 還有僧叡大師 他們寫的經的序文啊 - 都還充滿了老莊的思想 哈!實在是沒辦法 因為他們那個時代 - 剛剛離開 剛剛離開 所以還有這種思想 所以你要跳過他那個語句 你才能理解佛法的更深道理 所以這個就是因為 - 格義佛教影響很深了 從而怎麼樣 這個 從而反客為主地 使得中國的佛教獨立之後呢 而反客為主 對中國固有文化 - 進行它的影響 這個影響就厲害了 後來中國人常常講說 - 造孽哦、什麼業哦 還有女人在罵小孩 夭壽死囝仔 - 我以前不知道欠你什麼債 有沒有 這種講法 欠你什麼債 這種講法都是佛教的思想 已經變成老百姓 - 自然的想法了 有沒有 有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啊 唉唷!我們夫妻是緣份哦 - 大家要惜緣份 這個緣份啊 緣份這個觀念 - 儒家老子講得很少 講得還很少 所以這個觀念已經遍一切處 哈哈!任何人信不信佛法 - 都要相信 管他基督教、天主教 - 他也要相信緣份 緣份 - 就是佛教的觀念 緣這個字啊 - 這是佛教裡特別有的觀念 特別有的觀念 特別有的 雖然在之前也有這種語句 但是被強調 - 就是佛教 再來老子也講鬼神的事情 - 可是都很隱晦 到了佛教 - 把鬼神全部講開來之後 中國人對鬼的觀念 - 才多元化起來 他才知道原來鬼有很多種 像這樣子的 乃至地獄這種觀念 - 其實也是佛教傳入的 地獄這種觀念 - 也是佛教傳入的 這些都是中國佛教影響的 表面你就可以看得出來 至於其他 比如說 比如說宋明禮學 宋明禮學就是 - 儒家再轉化出來的 而它怎麼轉化出來 他就是研究了宋朝的什麼 - 襌法 所以朱熹他們提倡什麼呢 要了解儒家 要得孔老夫子的心法 - 必須致良知 人家孔子沒有講這種話 - 是他自己講的 致良知什麼道理啊 就是受到襌宗影響 襌宗觀心、開發佛性 那麼佛性拿到儒家 - 朱熹他們嘴裡 就叫致良知 陸象山他們「不曉得」★聽不清楚★ - 致良知這種觀念 致良知 良知 - 他借用佛法裡頭的 參考了佛法裡頭的 - 所謂佛性 你看看 - 到處都有這個 還有我們的文句裡頭 你比如說頑石點頭 誰啊 是講誰 道生大師嘛 那所以我們的成語也很豊富 尤其是什麼 襌宗裡頭產生了很多成語 哦!打斷牙齒和血吞 這一般人常常用的成語 - 對不對 這其實是指誰啊 慧可大師去打了誰 - 打了達摩祖師 所以和血吞 因為他是阿羅漢啊 阿羅漢的牙齒 - 掉在地上的話呢 那個地方會旱災三年 所以他被打斷牙齒的時候 - 他和血吞 他不能讓牙齒掉下來地上 像這個觀念都是 - 中國文學上有影響 方言上有影響 所以佛教的文化太豐富了 太強了 太強了 所以不了解佛法 - 你怎麼能夠研究中國文化呢 所以說儒家的人啊 - 要是懂得研究 要研究中國文化 中國歷史的文化 他一定要了解佛法 就是這個道理 OK!好 子五講到這格義佛教 再來講到子六呢 - 是什麼 建立僧的制度 建立僧制 依於戒律制定僧尼的軌範 向來漢人出家 - 多冠以師的姓 可是道安大師呢 - 就怎麼樣 提倡皆應改從「釋」姓 哦!後代都從之 - 所以每個人都姓釋 我叫釋法藏 釋某某 什麼釋某某 什麼釋某某 釋釋釋什麼 大家都一樣的姓 - 都是兄弟 是不是這樣子啊 釋 這個是中國特有的 那麼後代從之 使對教團的統一呢 - 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個大陸那邊的講法 - 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麼另外呢 又依著戒律以及 - 當時的所需、所行 而制定了佛法憲章 他還制定佛法憲章耶 類似像清規一樣 清規最早立就是他 他立清規有三章 一 、行香、定座、上經 - 上講之法 行香、定座、上經、 - 上講之法 也就是做早晚課、講經說法 - 這種大眾儀式的方法 第二、平日六時行道 - 飲食、唱(梵唄)時之法 也就是平時六時行道 早晚功課啦 午修功課啦 用餐的時候要怎麼念供啦 做法會這一類的用法 前面那個 前面那個是屬於什麼呢 - 經文理解部份 後面那個是屬於 - 宗教儀式部份為主的 二者有一點不同 第三個是布薩(誦戒)、 - 差使、悔過等法 這屬於戒律的辦法 當時的戒律羯磨法 - 沒有傳入中國 就算傳入中國 - 也不興盛 羯磨法啊 - 不興盛 主要傳入的是戒本 所以大家做羯摩 - 不太會做 他就在這個辦法 在沒有很興盛的情況底下 - 他也立了布薩法 當然那時候可能 - 布薩法已經傳入 所以他才有這個字 布薩 以及差使 差使一個人做事啊 - 什麼什麼 這差使法 還有什麼法 - 悔過法 有沒有 懺小罪 懺大罪 這悔過法 他都制定 依於戒律而制定 依於戒律而制定 哦!所以他立了這三章 透過此一憲章 - 逐漸使得中國佛教的 日常行道的主要行儀 - 以及戒律的行持呢 有了適合中國文化民情風俗 - 的統一標準跟做法了 這很重要哦 這在凝聚南北、東西的 - 中國人的行動上面 產生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這也就道安大師 - 才做得起來 他的思想非常前衛 - 觀念非常得高深 那麼呢 他的德夠 他這麼一定 - 大家照做 所以現在有人講說什麼 這個中國佛教﹙會﹚要堅強起來★這個字是多的嗎?★ 中國佛教會堅強 - 不是它有錢 或者它有財、有權、有勢 是它要有道人 它要出幾個大修行人 - 做事的話 請幾個大修行人出來做事 他以德行感召 - 自然就能夠發揮力量 所以從來佛教的管理 - 是以道德做管理 那麼呢 以道德為主 - 方法為輔 沒有了道德 - 方法再怎麼厲害都沒用 你不過管世間人而已 - 懂意思嗎 道安大師有方法、有道德 - 所以他能夠領導憲章的實踐 造成什麼 大家都敬崇 啊!都跟隨他 今天我們要有這種 - 登高一呼的大德出來講話 我們呢 年輕的比丘們 你們呢 - 都不要剃度女徒 大家嗯 好!老人家這麼說了 - 我們照辦 登高一呼就解決了 是不是啊 等你們了 等你們以後老了 - 再去登高一呼 哦!我等你們 那麼呢 為中國佛教的建設 - 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最主要就是因為 他用他的道德、善巧方便 - 跟很先衛的思想 看到了佛教的需要 而很深厚的學問 - 怎麼樣 建立起適合當時中國人 - 所需要的那些制度、典章 而又不違背佛法的本義 - 又不壞佛法的戒律 這個就跟後來的百丈立清規 - 稍有不同 百丈立清規 - 某種程度也是什麼呢 也是依於中國人 - 的民情需要 可是過度的沒有了 - 戒律的內涵在裡頭 其實原始的百丈清規 - 我們看不到了 至少在元朝以來 - 我們看到的清規呢 沒有什麼戒律的內涵在裡頭 要是有的話 也是瞎貓碰死耗子 - 剛好碰到了 就這樣 比如說他強調的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這種觀念在今天 - 理論上說不太適合 應該是講 - 一日不修一日不食 這樣還勉強說的過去 你還要墾土掘地、種田種菜 - 像個農夫一樣 今天需要這樣嗎 今天需要這樣嗎 今天已經商業社會了 - 需要這樣嗎 人家來供養 - 不是供養米啊 你還要自己去種菜 不是了嘛 乾脆直接供養你錢了 是不是啊 青仔欉(新台幣) 那你就拿青仔欉 - 去買油、買米、買菜 你幹嘛還要種菜呢 所以說你如果要做事 可以!做其他的事 不要做違反佛教戒律的事 你要彰顯戒律的形相 這個需要改革 哦!這樣知道了吧 這樣知道吧 這違背戒律的 - 就應該要有機會改革 就勇敢的改 - 不要怕 好!這是這一條的部份 第六 - 子六的部份 到了子七是什麼呢 子七 第七項貢獻 最後一項貢獻也就是 為鳩摩羅什大師 - 在長安的譯經事業 預先奠定了 - 深厚的客觀基礎 什麼基礎 人才有 道什麼 僧叡、道生這一類人 - 都已經被培養出來了 那麼然後再來思想上呢 - 怎麼樣 他已經開始反 對於反格義佛教 他注重的是般若、戒律 那麼鳩摩羅什來的時候 - 也是傳這些般若的思想 那麼呢 他強調修行 修行襌觀 這使得呢 這使得這整個長安的教團呢 - 充滿在襌修、般若的研究 戒律的弘揚 - 跟實踐當中的氣氛 這個氣氛呢 在稍後這個 稍後呢 這個鳩摩羅什 - 在西元四○一年 四○一年 也就是 也就是這個 這個這個道安大師呢 三八五年 在十六年之後 十六年的醞釀之後呢 他入滅十六年之後 西元四○一年 他三八五年入滅的 道安大師三八五年入滅的 鳩摩羅什大師 - 在四○一年才來 總共慢了十五年 十六年 十六年之後才來 這十六年當中呢 - 他的弟子還在長安活動 還在長安活動 所以奠定了 - 這麼強大的基礎 這也就是道安大師 - 對整個中國佛教 這麼廣闊的貢獻 各位!從古人的貢獻當中 你有了什麼樣的啟示 你有了什麼樣的發心 我用了這麼多的篇幅 - 來講解它 講解天台的教理 - 不難 照本宣科 - 很快我就可以教完了 但是這樣子的微言大義 - 確實需要人家講 這是活生生的佛法 這是古大德 - 用生命走過的佛法 各位!用你的心聽進去 實踐佛法是用心呢 唉呀!法師你怎麼一直 - 沒講到天台教理 不急嘛 這些理解就是我從 - 天台教理當中發揮出來的 你聽進去了 - 天台教理就自然轉入了 不是藏教是這樣那樣啊 別教是這樣這樣啊 通教是這樣這樣啊 那麼呢 第一界是十信、十住、 - 十迴向、十地 是這樣這樣啊 是那樣那樣啊 那樣幹嘛 你聽了這樣這樣 - 那樣那樣啊 都在說他食 - 數他飽 你可以先做一個修行人 你來聽教理 - 不是更好 那麼我這樣的解釋 是我以一個天台的行者 用天台的角度跟心情來 - 剖析這生命佛法的點點滴滴 你怎麼會說你沒學到天台呢 你學到了 所以啊 佛法就是這樣子 哦!不要一直以為說 - 名相才是教理 好不好 要名相 - 有啦!後面還有很多啦 你只要等都會有 那麼呢 這學期就講到這裡 哈哈!那麼再接下來 我們下學期再繼續下去 好!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呢 就來迴向 向下文長 - 付以來日 先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總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