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天台宗入門 三十九 #d 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法師 各位同學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這個我們現在 - 繼續上天台入門 天台入門呢 我們現在上到這個 - 佛教史的部份 教理史的部份 那麼呢 我們上到道安大師 講到道安大師的貢獻 重要的貢獻 - 有七項 我們現在講到第三項來了 所謂的研究般若、重視戒律 - 實修禪觀、發願淨土 貢獻譯經 - 並且考定了什麼呢 歷來經典的歷史真偽等等 這是子三的部份 其實研究般若、重視戒律 - 實修禪觀 這正是天台 天台的教理就是這樣 天台講是講天台啦 - 它是以般若為重的 只是說般若之後啊 般若時之後啊 - 還有一個法華時 是開權顯實的 - 一切教理圓熟 般若重在空啊 - 實相啊 可是以講空為重點 那麼法華時的時候 - 講實相 但是要了解實相 不了解般若 - 是不可能 所以說呢 法華的學者 - 一定是研究般若經的 對於大智度論 - 還有大般若經的研究 是很重視的 那麼這個不就是跟 這個不就是一脈相承著 中國早期佛法 - 流傳進來的風氣 哦!這件事情一樣 再來重視戒律 其實中國人一向很重視戒律 我說中國佛教傳入之後 - 就很重視戒律 只是依於時代環境的不同 - 它必得要有一些改變 它不注重戒律是什麼 到了祖師禪出現的時候呢 因為祖師禪者呢 他有他的那種「殺活自在」★ - 呵佛罵祖的這種教學的風格 你執著 - 他就要破斥你執著 那麼執著 當然戒律在表相上看起來 - 容易給人感覺是執著的 所以說南傳 不!南方的頓悟禪 六祖南方頓悟禪出現之後 才開始對有所謂的 - 心平焉用持戒 這種聲音的出現 這種聲音出現 一花開五葉之後呢 這一五葉當中 - 各個重在破相 那麼這樣一來啊 中國的禪宗一興 - 到某個程度之後 給某些禪和子呢 - 只是「拾人牙慧」★ 那麼呢 不能體會禪師的主要用意 然後那時候開始破斥 破斥什麼 破斥戒律 - 乃至破斥淨土 在唐朝道宣律師時代 他寫出那部很有名的 - 《資持記》 所謂資持記就是手冊 手冊懂嗎 戒律 - 四分律比丘戒的手冊 寫出來之後 各家的禪宗的派別 他們都規定要進禪室之前 要讀完《行宗記》 !不讀完《資持記》 那曾幾何時啊 這個經過唐末的五代 - 這一擾亂之後 五代一亂啊 中國很多的教法 天台也好 - 律典也好 就流失了、燒毀了 所以說研究般若的人 - 沒有一個不注重戒律的 其實也並不只是 - 道安大師這樣子 不只是道安大師 在當時道安大師的前期後期 - 各個都注重戒律 我們從來沒有看到說 - 輕視戒律的 尤其早期佛法 - 傳入中國的時候 有很多的聲聞教人 他呢 根本就非常的注重戒律 而即使是大乘佛法 - 的實踐者呢 他也都是在聲聞教法 - 當中出家 然後才轉而信仰大乘 所以沒有道理說 - 違背戒律 所以敢於明目張膽 - 的呵斥戒律 全世界的宗派 - 大概就只有中國的禪宗 可是人家早期 人家所謂的呵斥 - 是為了對治 到了末代呢 - 是為了放逸 那這就是荒唐 這個錯不在禪宗祖師 我想是後代學者 - 本身的問題 有人問禪宗的大德 他說你比丘不是不可以 - 墾土掘地嗎 那怎麼百丈懷海「以下」★ - 立清規之後呢 那麼大家就得要墾土掘地啊 - 種田啊 一日不作 - 一日不食啊 那麼這樣子算是比丘嗎 大禪師回答說 比丘 - 談何容易啊 比丘的戒律 - 這麼的深細啊 我們呢 也不過是一個 - 追求佛法的禿頭居士 要說要修荷擔比丘法 我們呢 - 還在學習 那這位禪師 - 名字我一時忘記了 是中國很有名的一位禪師 他這樣子的回答呢 顯然他自己也是多少 - 對戒律有理解 只是礙於環境 - 可能實踐得不頂好 頂多是這樣 所以說我們應該從歷史當中 - 重新給中國佛教一個定位 中國佛教並不是今天你 - 弘傳佛法 中國佛法發展 - 一千五百年之後 你來看它的這個樣子 中國佛法有很多 - 失去了的東西 你必須在歷史的枝節當中 - 歷史的塵埃當中 去重新找回它本來 - 造成它輝煌過去的那種資糧 你再把它找回來就好了 在智者大師時代 - 之前的六百年 以及智者大師之後 - 的二、三百年 隋唐佛教大興之間 這總共前後差不多起碼有 - 七、八百年的中國佛教 七、八百年的中國佛教 這段時間 從來我們就沒聽說過 對戒律有呵斥 - 有輕慢之言 不但如此啊 四分律中 十誦律中 根本說一切有部中 五分律中 各個在中國佛法裡頭 - 曾經興盛過 各領風騷 不只是四分律 你要去對律宗的發展史 - 再去研究的話 你就會發現 這個中國人其實蠻老實 - 在研究戒律的啊 沒有人說中國人的 - 大乘佛法不守戒律的 你們現在閱讀到的資料 - 或者閱讀到的祖師 大概以蕅益大師前後的為主 乃至民國以來的印光大師 - 弘揚淨土這樣子而已 對於戒律幾乎沒有人敢說 - 可以弘揚、要這麼樣 而蕅益大師當時 根本沒有一個僧團 - 能夠實踐戒律 他講戒律講到後來 - 剩下五個人在聽 剩五個 我看我們不會比他們差 我們還有十幾個 二、三十個 - 對不對 更何況不只是我們 所以今非昔比了 我們總依稀的感覺 中國人不太談戒律的樣子 - 似乎 談戒律好像似乎說 - 跟中國佛法不頂一樣 這不盡然 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要再回到歷史 - 的更根源來看 根本其實道安大師 - 重視戒律呢 在當時 - 每一位出家人都很注重 雖然他們研究得並不頂好 因為礙於資料的不足 - 以及教導人、研究人的人才 當時還不是很豐盛 還不是很多 那我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 雖然我們只提出 - 幾位大德來研究 那比如說道安大師 - 他注重戒律 他以下所影響的人 - 各個注意戒律 而且甚至於他的徒弟 - 再傳徒弟 還有慧遠大師的徒弟之類的 很多都翻譯律藏 很多都翻譯律藏 所以各位這樣了解吧 我想歷史的沿革 使得中國佛教的 - 另外好的特質模糊了 模糊了 我們要繼承 我們一定要知道 - 過去古人有什麼好的 在流轉的過程當中 - 有什麼樣不好的特質 我們經過篩選 所以各位同學、各位大德 應該重新回到這種 - 老實的研究 老實的實踐這裡頭來 研究般若 - 你看今天很少人在談般若 重視戒律 今天重視戒律的人 - 好像就是那些孤臣孽子 哈!好像都要花很多的精神 - 他才是號稱戒律「第一」★聽不清楚★ 啊!要研究戒律 不是這樣子的 那是你本來的事 那麼實修禪觀 - 今天中國佛教也缺乏 我說今天的、今天的 - 也缺乏 你看看古人的東西 - 我們樣樣缺 那麼發願淨土 - 這點倒是傳下來了 這點倒是有了 有是有 紮實不紮實 - 還不曉得 等到要死的時候 叫天、叫地、叫爸、叫媽 - 就是不叫阿彌陀佛而已 漏氣 我們某某可能不會這樣 - 他說他一心求往生 這樣就好 其他同學念佛 - 有沒有紮紮實實的念 一句佛號 - 要重得像泰山一樣 就是要這樣子 所以你看 - 仔細的看下來 道安大師重般若、重戒律 - 重禪觀、發願淨土 這件事情 - 那一件事跟今天沒有關係 這幾件事情 - 那個時代不需要這樣 那個出家人 - 可以避免這樣 可以不這麼樣 是不是 所以回到出家人 - 的正常道來吧 把精神專注在這些正經事上 其他蓋廟的 - 已經蓋的夠多了 收徒的 尤其收女徒、收在家徒的 這已經也過多了 我們不必再做了 是不是 好好的用功 - 把自己成材起來 那麼我們現在一一解釋 子一 他呢 - 怎麼研究般若 他甚至於註解 - 《光讚般若經》 還有《放光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 - 就是大品般若跟小品般若經 後來的大品跟小品的般若經 拜託!那大小品的五、六十 - 九十卷啊 《放光般若經》好像 - 九十卷的樣子 這麼多呢 這些都是般若經的註解 他進行註解 致其什麼呢 致其幽微 - 洞澈奧義 乃為稍後入中國之 - 鳩摩羅什大師所認可 也就是他在沒有留學 也沒有怎麼樣 也沒有去受到 - 鳩摩羅什的教導 鳩摩羅什是大乘的中將啊 他只是在佛圖澄這兒座下呢 薰修了十二、三年之後 - 他努力的思惟 他也沒有留學 - 也沒有到外國去取經 都沒有 就這樣子修禪觀 - 研究般若 之後他的研究所得 - 記載下來的東西 被後來的大乘的禪將 - 鳩摩羅什大師 入中國看到了之後呢 就認可他的見解是對的 認可 所以你想想看 中國人的智慧 在那種翻譯得 - 很不正當的情況底下 他還是有辦法做正確的理解 因為他有辦法做正確的理解 他也才有辦法做正確的行動 依解導行嘛 - 由行發解 這一定的 沒有正解 - 不可能發起正行 他做人也會失敗 - 行事也會不恰當 這是全性起修 天台家的觀念是這樣 全修在性 - 全性起修 什麼叫全性起修 生命中的每一個部份 - 都不應當有過多的缺陷 做人、做事、修行、文章 - 道德、學問 這一切呢 - 都在進步 都在進步 你看佛陀講經說法 一說下來 - 被記錄的時候 就像一篇詩篇一樣那麼好 這表示祂的文章好 那佛陀的道德 - 那別提了 是不是這樣子 祂究竟的覺悟 是不是 做事情 佛陀領導僧團怎麼樣 有條不紊 建立制度 依法攝生 古代叢林裡頭的大宗師 - 有道德 所以能感召什麼 感召十方衲子投歸座下 可是十方衲子在座下 - 動輒百人、千人 唉!他能夠什麼 立標準、行清規 - 統理大眾而無礙 他能做事 做事的同時 他要是研究有所得 - 或者對時代有所評論 他能夠寫文章 - 而讓後人能夠有所遵循 這不是文章嗎 所以道德、學問、文章、 - 做人、做事樣樣可以 所以大乘的修行人 - 一定是什麼 全性起修 他不會 他不會這樣子 他不會 哦!他好像很有修行哦 - 做人完全不會 他好像很能做人哦 - 修行亂七八糟 他好像很能寫文章哦 坐禪的話 - 坐不到三分鐘就動來動去 他好像很能夠坐禪 - 可是講話顛顛倒倒 或者呢 他好像很有道德的樣子 那麼呢 領導的徒弟一團糟 整天打架、吵架 - 亂成一團 不會的 你一定看到他在各個部分 - 都完整的前進 大乘法就是這樣 聲聞人不必這樣 聲聞人就是什麼 托缽、集體吃飯 - 然後聽經、講開示 有大德講開示 - 就去聽 我想詢問 - 我就詢問 然後我就自己觀心 - 觀色、受、心法 任何一法契入就可以 那我就了脫我的生死 我想要度眾生 - 我就隨緣度 我也不想我要怎麼度 你來問我 - 我告訴你 你現在就要死了 - 我也沒有辦法教你求往生 因為往生 - 我是不相信的 我只是告訴你 - 受五戒、三皈 死了之後嘛 - 下去地獄輪一輪 再來做人的時候 - 你再來修行 他就只能這樣 他也不多用心 他也不考慮把廟蓋得莊嚴 然後讓人家看到廟生歡喜 他也完全不考慮這個 我的生死了脫要緊 - 重點在這裡 這不一樣的 所以他不可能全性起修 他只要求的是什麼 趕快開悟 - 趕快了生死 然而道安大師不同 是不是啊 他領眾 他到處跑 他有辦法能夠立規矩 他還講經 他還註解 他還要徒弟翻譯經典 這一切都不一樣 所以呢 有法師領導佛學院的時候 - 他告訴我 他說啊 我希望訓練我的學生 坐下來能看書 靜下來能修行 動起來能講經 那麼呢 必要的時候能做事 - 能夠領眾 確實是這樣 一個大乘的比丘 尤其你們這些人 - 算是末代比丘 很晚了 當然就是要這樣 是不是啊 所以要廣泛的學習 廣泛的學習 要發大心 發大心 - 你才起大行 生大解 發大心 起大行 裂大網 得大果 這就是什麼 這就是摩訶止觀的「五略」★ 要有大解 - 大解之前要發大心 發大心要有大解 - 有大解才能起大行 大行才能裂大網 什麼網 無明網 網一裂開來 - 才能得大果 四者皆大 教、理、行、證、解 - 都要大 這個重點是你要發心 不要凡事抓怕死、放怕飛 只想到你自己 - 得少為足 要若饑若渴的學習 而學習要謙虛 - 才學得到東西 要這樣 我們現在就看看同學 - 能不能這樣發 慢慢的誘導哦 有同學確實是進步了 從上學期到這學期進步了 但是還是要繼續 好!那麼他呢 在般若方面研究 - 是被羅什大師所認可 其次在戒律方面 他命令他的徒弟 - 竺法念 還有曇摩持 - 以及慧常等等呢 他將曇摩持所傳進來的 - 《十誦比丘戒本》 以及僧純 僧是僧伽的僧 - 純是純粹的純 所傳入的《比丘尼大戒》 - 等等加以翻譯 這主要是十誦律的翻譯 主要是對戒本本身的翻譯 其實大家我們知道啦 光是戒本的翻譯的話 在戒律上的理解 - 還是很薄弱的 還是很薄弱 不過你已經可以看出來 他想要對戒律進行什麼 - 研究跟實踐 他才會這麼注重翻譯戒本 翻譯戒本 好!這是他具體的行動上面 - 他注重戒律 來翻譯了戒本 一個不注重戒律的人 - 他是不會這樣翻的 是不是 那麼子三 你看 註有《了本生死經注》 - 還有《安般守意經解》 以及《陰持入經注》等等 - 的禪觀的經 《了本生死經》 《了本生死經》 - 在講十二因緣法 《安般守意經》 - 在講數息法 安般守意就是數息 - 講數息法 《陰持入經注》呢 - 其實在講五蘊 陰持入 - 這是指五蘊 五蘊、十八界、六入 - 這樣子的「名數」★ 禪觀的「名數」的經★ 這都屬於禪觀的經 他竟然去做註解 - 你想想看 他怎麼有辦法做註解呢 我在猜 應該主要他是從 - 佛圖澄那裡學來的 然後加上自己的什麼 加上自己的研究所得 - 跟實踐所得 實踐所得 哦!就知道他注重禪法 他能夠註解禪經呢 - 你看看 在當時中國的禪將都是什麼 - 都是外國的僧侶多 不過當時也有很多 - 中國的禪將 不過他們留下著作不多 尤其在道安大師時代 - 也不多 有!師兄弟當中有 到了道安大師的同參道友 有那個禪觀 - 神通妙用很多的 也有 也有 不過呢 好像在他的傳記當中呢 道安大師跟這一類人 - 在一起的機會不多 沒看到跡象 所以很可能就是 - 他自己的發揮了 那麼當時 表示當時修禪觀的人 - 也很多 為什麼呢 因為動亂嘛 戰亂 你只能躲在深山裡頭避難 這躲在深山裡頭 - 什麼也不能幹 是不是啊 經書也不能帶著跑 是不是啊 那怎麼辦呢 修禪觀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法 不過也不能這麼講 其實禪觀 - 到處都應該要修的 你就算沒有作戰 - 沒有戰爭 你現在盛平之世 - 你還是要修禪觀 是不是 還是要修禪觀 當然啦 在讀佛學院的時候 - 禪觀的修行是比較弱 要等到畢了業 在一個很清淨的道場裡頭 少於雜事 那麼向於山林的一個 - 集體道場當中薰修 集體坐禪 這樣才能把你那個放逸 - 瞌睡的毛病治療掉 然後這樣再薰它個 - 五年、十年 然後才入山自修 恐怕就比較有譜了 就比較有譜了 這要有禪將的薰陶 那麼這個之前 要修禪觀之前 - 最好把教理弄清楚 你才不會路走到一半迷路 - 進入闇證禪 這樣就不好 那麼這是他對於禪經的重視 - 以及註釋的部份 這都有具體的內容 再來子四是什麼呢 嚐與弟子法遇、曇戒 曇就是什麼呢 一個日 - 下面一個雲 那個曇 曇戒 戒是戒律的戒 還有道願等等八個人 才八個人而已 不多 八個人一同在彌勒佛像前 彌勒菩薩像前面 - 發願什麼呢 往生兜率 這是一個很什麼樣子 在中國佛教裡少見的 其實在西域的佛教裡頭 - 發願往生兜率的人不少 那是因為研究世親菩薩 研究那個唯識學 研究了唯識呢 最主要是什麼 - 瑜伽師地 研究瑜伽師地論 那麼瑜伽師地論 據說呢 - 這種研究啊 對於彌勒菩薩的信仰 - 就提昇了 因為這個印度的佛法 要嘛就是一個文殊系統的 或者我們這樣講 般若系統、中觀系統 要嘛就是有關的唯識系統 而唯識系統又以是 - 彌勒菩薩為主導、為主 以彌勒菩薩所宣說的為主 所以說很多人呢 要嘛就研究中觀 要嘛就研究什麼 彌勒的什麼 彌勒的唯識學 那一研究了唯識學 就往生為彌勒的淨土去 繼續跟彌勒菩薩學 他有這個興趣 懂嗎 那麼彌陀法門的話 - 那個時候就流傳的少 倒是彌陀法門 倒是中觀的龍樹菩薩 - 所弘揚的 中觀龍樹菩薩呢 翻譯的《大智度論》 - 以及《十住毘婆沙論》 都提到了什麼 都提到了易行道裡頭的 - 彌陀淨土超勝一切 所以很多研究四論宗的人 所謂四論宗 就是大智度論、中論、 - 百論、十二門論 這四部論的人 - 很多都迴向往生極樂世界 迴向往生極樂世界 是這樣子的 直到了後來呢 幾乎全部的人 - 都往生極樂 那不管是不是研究四部論 那麼天台家的人研究 他也是研究四部論啊 所以天台家的人 - 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 是必然 - 而且自然的事情 在章安大師所註的 - 《天台大師傳》裡頭 就問了天台大師說 您現在老人家 - 您要往哪裡去 他並沒有直接說要往哪裡 他只是說觀音、勢至、彌陀 - 與諸眷屬來接我 以及過去的師友 - 都來一起接我 他這麼講 所以這樣的話很明顯嘛 也不是彌勒 是彌陀 他的主要親手註的 - 那部《法華三昧懺》 都教人家往生極樂 所以說我想天台家 - 沒有說他不求往生的 沒有說不求往生的 那麼好 這個是他在彌勒菩薩前發願 - 往生兜率 不過弟子是 師父是這樣啦 像慧遠大師就沒有 - 往生兜率 往生彌陀 這不同啊 再來子五、 - 著有《綜理眾經目錄》 綜是綜合的綜 - 教理的理 眾經目錄 這一部書呢 - 今天已經不存在了 不過呢 它是被人家取代 - 所以不存在 它本來的內容呢 - 都在哪裡 都在後來的僧祐律師 梁朝的樣子 的僧祐律師他所著的 - 《出三藏記集》裡頭 這部書《出三藏記集》裡頭 他把它《綜理眾經目錄》 - 裡頭所有的內容 全部吃進來了 全部融攝進來了 所以最後他這部 - 《綜理眾經目錄》不見了 沒有弘傳 那麼呢 將漢朝魏吳三國以來 - 所譯的一切經典 做了一個最初的整理 並且呢 - 考定其真偽 了解其翻譯的作者與年代 - 過程等等的什麼 等等的內容 並且呢 - 曾列於當時梵僧之譯場 而且呢 他一方面做這件事情呢 他自己也列席到當時的 - 梵僧的翻譯的場合當中去 這一點我們忘了記錄下來 - 到底是誰 我下次再補充一下 - 到底是誰 他呢 當時有西方來的梵僧 那麼呢 他也加入了翻譯 親自加入翻譯 那麼協助翻譯的事業 同時呢 也對經典譯經的 那個經典的精確度跟難易度 提出了「五失本」 - 跟「三不易」的見解 頗為後人翻譯時候所注意 所謂「五失本」 - 跟「三不易」啊 日本人故作聰明 他說「三不易」呢 - 是三種不改變的道理 這個不對啊 「三不易」簡單講 - 就是三種不容易 三種不容易的事情 那麼呢 「五失本」是什麼呢 是五種原因 會使得我們翻譯呢 - 會失去了那個原典的本意 他是從負面上來說的 比如說 語言上的、文化上的差異 使得你翻譯過來的時候 - 沒辦法表達它原典的意思 或者是理解上所造成的 - 這種翻譯者跟理解上的困難 而造成了什麼 翻譯得失去它的原樣 再不然就是文字上的 - 沒辦法描述 或者是這個概念呢 中國人沒有 - 印度才有 你怎麼樣去表達 舉凡這一類都是失本 那麼又要表達那個 - 翻譯的精確 有三種不易啊 不過這個屬於翻譯的問題 現在大概不會遇到翻譯問題 我們就不提它 但他也提出了這種 - 有關翻譯的見解 「五失本」跟「三不易」 失去根本 失去它的本意 三種不容易的地方 然後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 - 也可以去查一查 下次我也可以查一個 - 給大家看一看 這是他在翻譯方面的 - 跟經典的整理方面的貢獻 他一生啊 就這樣子做了這麼大的貢獻 可以說一生 - 從來沒有一天浪費過 做這麼多的事業 我想各位出家人 各位比丘 你們是不是也應該要這樣 念茲在茲的為著佛法 - 而孜孜不倦的自我充實 那麼貢獻他人 我記得我學佛之後 大二 大二學佛之後 剛開始我沒什麼佛教概念 我只是彈古箏彈一彈 突然間覺得說 - 我想要了解佛法 牆壁上冒出一個佛字 心裡覺得怪怪的 - 就跑去看那個 「林世敏」老師寫的★ - 《佛教精神與特色》 看了覺得不錯 後來蠻苦悶的啦 大學生嘛 不知愁滋味 - 強說愁 後來跑去參加佛學夏令營 然後就一路看書 從那個時候開始 我就很自然的介入了 - 佛教的事務 參加佛學社團 那就很自然的對佛教 - 有一些想法跟看法 也自然的看到了 就漸漸自然的看到了 - 一些不如法 從那個開始 - 我好像就沒有停過 沒有停過 沒有停過就怎麼樣 反正因緣怎麼樣 - 我就怎麼做 可是我也總覺得 - 就在這過程當中 增長了我自己的知見 培養了自己的福報 也消弭了自己很多的缺失 - 還有習氣 然後呢 也愈做愈覺得佛教事情 - 真的是做不完 無量無邊 也就在這過程當中 也愈來愈看清楚 - 要做的事情呢 原來是這麼的重要 也因為愈來看清楚 - 要做的事情這麼重要 所以當我們遇到了 做的過程當中有了什麼 有了障礙的時候呢 你的心臟力量 - 就特別的強 你就能忍得住什麼 - 煎熬 忍下來 咬緊牙根忍下來 唉!這樣講下來 - 那不就是說 當我們發心為佛法的時候 其實佛法正在強力的 - 在扭轉我們自己 我們如果只是為我們自己 - 我們可能懈怠、可能軟弱 可是如果我們為了佛法 - 這高尚的目標而奪鬥 那麼任何的橫逆 - 我們都會堅持百忍 念茲在茲 所以一個懂得修行的人 - 應該懂得借力使力 應該懂得為佛教發心 - 而修自己 而不只是小心小量的 - 只要修自己 不管他人 這種發心 使得你在佛門裡頭 - 所看到的佛法 沒有一樣會增加你的煩惱 但是反過來 如果你發心 - 只是為你自己 那麼你看到的佛法 從戒律到般若到什麼的 每一樣佛法 都搞不好讓你增加 - 你自己的煩惱而已 很簡單的 最明顯就是戒律 當你戒律 - 如果只是為你自己的話 那別人不守戒律 - 你就什麼 如芒刺在背 如骨梗在喉 你這戒律就想戒別人 - 不想戒自己 可是如果我戒律 - 是為了大家而持守的 那麼你今天 你就是因為別人不持守嘛 - 你才要賣力的持守 那這樣的話 - 你無怨無悔 你不會嫌戒律麻煩 你也不會嫌戒律怎麼樣 - 繁瑣 是不是啊 我想有關這樣的道理 這就是發菩提心的重點 道安大師一生 - 有這麼多的貢獻 最主要就是因為 - 他發菩提心 所以應該要發自利利他之心 為佛法而奮鬥犧牲 這樣子發起心來 你的生命的格調完全不同 修行的相貌也完全不同 你會更紮實 - 也更有奮鬥力量 好!這是很需要這個時代 - 有這種比丘出現 我寄望各位能夠 - 這樣子成就起來 那麼女人修道呢 女人修道發菩提心 - 最好的辦法就是 妳好好把《大愛道經》研究 然後呢 好好把八敬法持守好 好好的持戒 好好的什麼 - 尊敬比丘 那麼呢 把自己的廟顧好 不要整天在廟裡頭搞吃的 - 搞健康食品這樣子 然後呢 不要你爭我奪 那麼荷擔 那麼怎麼樣 扶助比丘 - 而不要死纏著比丘 這樣子 那麼呢 不要出賣佛法 不要崇拜那些白衣 這樣子 尼人這樣子一輩子 - 修往生就綽綽有餘 就這樣子 女子無才便是德 現在不需要女人 - 出來拋頭露面 這種時代也不需要 女人出來啊 到處講經啊 人家就看看妳長得美不美 這個很丟臉 - 沒什麼好處 我們就是什麼 - 做幕後的工作 那也真男女差別 男女就是有差別 怪了!嘿嘿 男女要沒差別 - 這世界就顛倒了 要是男人去哺乳 男人去生小孩 這個世界就顛倒了 當然男女要有差別 是不是啊 可是差別不意味著輕視 是不是啊 男有份、女有歸 - 這本來就平等的 要這樣來理解 所以說 我們是說差別 - 而不是說不平等 不要動輒就是講那種顛倒話 世俗人 世俗人讓他們去講 你不用跟那些 跟那些人 - 你去爭論什麼 跟酒鬼 - 你要跟他爭論什麼 什麼交通規則嗎 沒有用的 你讓他睡一覺 醒來的時候 - 罰他錢就好了 你不用跟他爭論交通規則 他是不懂交通規則的 是不是啊 所以說我們不要 - 去跟世俗的人爭論 佛法到底男女是什麼關係 沒有 我們是修道人 - 要有道氣 要依道來講話 - 那才對 而且要勇敢的這樣講 那就是這樣 佛陀就是這麼說 你就要這樣講 好!那麼接下來就子四 - 是什麼呢 開創了我國注釋經典的先河 其實這句話也不盡然 其實注釋經典在他之前 - 太多人注釋經典了 那為什麼他又開創 - 注釋經典的先河 因為他注釋經典特別多 而且注釋經典有固定的模式 他把諸經分做什麼呢 -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這叫做「彌天高判」★ 「彌天高判」★ 一切經真的都這樣 都會有序分、正宗分 - 跟流通分 「不可改易的」★ 他注解經典有這些特點 他那個技術啦 而且他注釋的經典 - 達二十二部 一生到處都是 常常都在逃難啊 他竟然有辦法 - 注釋經典二十二部 還要領導那麼多人修行 你想想看 這個不是簡單的人做得到的 是不是啊 是不是啊 所以說他很值得我們崇仰 他第四個 他第四個貢獻是什麼呢 開創了這種注釋經典的先河 其實在他之前就有注釋了 不過他注釋的特別豐富 哦!這樣子講 再來子五 這不是為 - 要念為 為改革格義佛教的先驅 首先提倡以佛法 - 來理解佛法的見解 什麼呢 以佛法的概念、原則、 - 目的跟語彙等等 來理解佛法 來理解佛法 在老莊 他的同學 - 有個叫竺法蘭的 好像我們在講解 - 佛圖澄的時候 有講過這個人 - 對不對 他的同學竺法蘭 - 正是格義佛教的開創者 換句話說 格義佛教到他那個時代啊 - 大興特興 也就是我說的東晉時代 - 大興特興 什麼叫格義呢 用比擬外書的辦法 用外道的知見、想法跟語詞 - 來解釋佛經的道理跟目的 這很糟糕耶 你比如說我們解釋什麼 我們解釋人 我們就把它解釋成 - 哦!人就像電腦一樣 那麼解釋我們的心 - 就把它想成什麼 我們的心就像 - 打電腦的那個人一樣 好像有一點對 我們有一個心在控制 我們有一個真我 - 在控制我們的腦 就好像有個人在打電腦 這好像用比擬的辦法 - 對不對 這個初機 - 接引初機可以 你要天天這樣講啊 - 那就完蛋了 是不是啊 你一定要運用屬於純佛教 - 的觀念來講它 心有幾種心 心是怎麼樣 直接就要用佛教 - 的語句來描述 心無我 心無常 你直接就要這樣來解釋它 你不能說心是一個主宰 - 那完了 那永遠有一個主宰 心是不滅的 - 完了完了 心不滅的 那你不是要找尋一個 - 最終的一個超我嗎 這種講法很麻煩 這就是格義 當時他們就是談格義 他把涅槃講成無為 是這樣子的 那麼呢 講求自在 - 他講逍遙 逍遙是莊子的逍遙遊 逍遙 他講成逍遙去了 那就是讓那個 讓那個道家跟佛法混濫 可是當時好像不這樣也不行 導引大家信仰佛法 - 好像不這樣也不行 包括慧遠大師在內 都是老莊的什麼 老莊的很重要的學者 這就是格義佛教 那麼呢 這個道安大師正是 - 格義佛教「方興未艾」的時代★ 他自己老人家 - 也是格義佛教的人 唉呀!道安大師對於什麼 對於老莊啊 - 熟得要命 這個事情一直流傳到南朝來 也就是東晉本身也這樣 所以整個東晉時代 - 的北方跟南方 充滿著格義佛教 以老莊來研究佛法這種氣氛 而這當中洞燭先機 - 覺得這樣子不對的是誰 第一個就是道安大師 我記得我在當兵的時候 那個馮馮你們知道嗎 看過馮馮的書的人沒有 看過的請舉手 那些人看過 不少嘛 這邊怎麼都沒有 那麼馮馮就是寫信來 - 跟我講說 他要用科學、物理學 - 來解釋佛法 我自己是讀物理的 我當然很知道 物理算什麼嘛 物理跟佛法比起來太弱了 而且太粗糙了 怎麼能夠解釋佛法呢 那麼你要接引初機 那麼就是偶爾寫幾本書 - 也就罷了 你不能老這樣弄下去 我就寫一封信跟他講說 其實物理這個東西啊 你不能老是這麼弄 它終究科學的東西 - 終究還是跟佛法不一樣 雖然有部份雷同 - 可以借用 但是你偶爾這樣做做是可以 - 不能常做 這就是新的什麼 科學格義佛教 懂嗎 科學的格義佛教 這個可以稍做幾次 不要老是這麼做 懂嗎 稍做幾次 我偶爾也會用 我偶爾也會用 你比如說我在解釋 - 時間沒有自性的時候 我就拿科學來講 這個科學有一個 愛因斯坦有個相對論 他就認為說 人啊!如果我跟你是兄弟 - 而且雙胞胎 那麼呢 我是弟弟 - 你是哥哥 我們同一天、同一個小時 同一天、同一時出生的 那麼你早比我生五分鐘 好吧!就五分鐘吧 那你叫哥哥 - 那我叫弟弟 我們兩個生理結構 - 應該很接近 可是你這個弟弟的人啊 理論上說要比我怎麼樣 比我年輕嘛 年輕至少五分鐘 可是我這個做哥哥的 - 如果坐一台火箭 聽清楚 - 坐一台火箭 那麼飛出去 以接近光速的速度 光速有多快呢 一秒鐘繞地球七圈 - 這麼快 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的 - 百分之九十 就光速的百分之九十 - 0.9C 光速的百分之九十 - 那個速度飛 往外星球飛 那麼飛飛飛飛 - 又飛回來之後 我會看到一個 - 很驚人的事情 什麼呢 你看過以前那個 - 月光寶盒沒有 有一個 你們小時候有沒有看過 - 那個寓言故事 有個先生 不是老先生 - 有個先生 在海邊撿到了什麼 - 一個盒子 盒子一掀開來呢 就有一個人 - 帶他去某世界 在海邊的龍宮 - 去那裡玩 玩了三天 - 一出來的時候呢 唉!回到家裡頭 還沒回到家裡的時候 一切景象都變了 沒有一個人 - 是他認識的人 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 - 一百多歲的老阿嬤 問她說這某某人 - 妳認識嗎 啊!那個人 那個人是我阿嬤啊 - 她早死了 什麼!妳阿嬤 那妳叫什麼名字 我叫某某 他離開三天之前 這個老阿嬤才是 - 三歲的小女孩 三天回來之後看到 - 這個老阿婆上百歲了 竟然已經上百歲 他才離開三天 怎麼回來的時候 那個小女孩變成一百多歲 你們有沒有看過這個故事 太扯了!竟然沒看過 科學就是這樣 他說剛剛那個哥哥有沒有 坐那個火箭出去 - 對不對 然後回來的時候呢 他的弟弟應該還是比他年輕 不!他的弟弟 - 搞不好變阿公了 然後他還跟他的 他弟弟的孫子呢 - 一樣歲數而已 所以要長生不老嗎 可以啊 你去坐那個超光速火箭 - 你就可以長生不老 就科學上來講是這樣子 而在實驗室裡頭 - 也算得出來 也可以自己做 好!那我就這樣講 我就說你看看 所以時間根本沒有一定的 你不能說這裡的時間是幾年 那麼他在火箭上面 - 的時間會慢 會慢下來 時間怎麼會慢呢 - 奇怪 就是會慢 時間沒有自性 - 是憑人的主觀感覺的 那如果這樣講下來 佛陀現在還沒有入滅 - 有沒有可能 有沒有可能 當然有可能啦 反過來啦 如果倒過來說 一剎那是不是 - 可以變成一百年 也可以啊 看你站在那一邊談話嘛 對不對 如果站在坐火箭的那邊 - 來講的話 我才過三天 - 你已經經過一百年了 是不是啊 那他如果講經的話 講三天經 然後他記錄下來的經典說 - 我講了一百年 可不可以啊 當然可以 我講三天 - 相對於你一百年嘛 所以佛陀到忉利天去講經 他才講三個小時 - 我們人間三個月了 當然這是比喻啦 這是比喻啦 就是這樣子 在不同的空間 - 有不同時間 所以佛陀才說 - 不要記載什麼年代 祂說一時佛在舍衛國 祂不要講某年某月 你要講哪個年月 天人的年月 - 還是地球人的年月 是講中國的年月 - 還是講印度的年月 印度是這個國家的年月 - 還是那個國家的年月 你要講哪一個 當然只能講 - 一時佛在舍衛國 經是給一切眾生看的 不是只有給你凡夫看的 所以不能夠講年月日 有沒有道理啊」 這就是格義佛教了 懂吧 這樣了解格義佛教了沒有 拿這個東西 - 來比喻這個東西 剛好恰恰好可以理解 哈哈!這就是格義佛教 也可以啊 可是不能常用 因為二個東西究竟 有一樣的部份 - 也會有不一樣的部份 懂嗎 那麼道安大師 - 發現了這個事情 他也是個格義佛教的健將 可是後來脫離格義佛教 至於為什麼 怎麼做法 到底內容是什麼 我們這節課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節課 繼續在格義佛教上面 - 理解它的精神、意義 好!向下文長 - 付以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