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天台宗入門 十四 #d 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 甲一裡頭的乙二 - 天台宗之特色 丙一講完了 現在呢講到丙二 天台宗特色分十科 略為說明天台宗的特色 要把天台宗的特色講完呢 當然天台宗大體上 - 有一個認識、瞭解 那麼 所以說這一科是很重要的 希望大家用心體會 那麼乙二裡頭的 - 丙二是什麼呢? 教理體系嚴整 這是指的判攝嚴密、 - 內容完整 教理體系的嚴整 所謂教理體系嚴整 是應該是這樣子的 什麼叫做教理體系呢 大體上是將整個佛法 佛陀在經上所「集釋」的★ - 那些道理啊 大體上天台宗都已經做了 - 一個完整的統攝 我想是這樣 譬如說 我們去聽一個人的演講 演講完了 我們可能只是在那裡 - 啊!很精彩的聽完 那下來之後覺得呢 精彩是精彩 - 不過重點到底在講什麼呢 所以有時候 - 還是覺得有點模糊 是不是呀啊 這就叫做什麼 這叫內行人 - 住在巷子內的 住在巷子內的 內行的人怎麼樣 在給你點醒 說這個人到底 - 重點在講些什麼 他為什麼要這樣講 其實他語言的內在 - 裡頭的背後意思又是甚麼 對不對 常常我們需要人家的講評 等到他講評完了 我們才知道 豁然開朗 哦!對啊 - 原來是這樣子 所以講的人可能有微言大意 也可能甚麼 - 可能是提一以蓋全 他講一 - 其實他另外有更多的意思 這第一種 第二種 他可能是在這個環境底下 在這個氣氛底下 - 不得不這麼說 其實他這樣說的原因 - 是這樣這樣 他還有另外意思 像這些都不是 - 表面文字上能理解的 像那些政治人物講話啊 - 是最有這種氣氛的 他呢信誓旦旦 我覺得要這樣這樣 我要那樣那樣 其實要這樣這樣 你沒有經過那些 - 政治評論家的評論啊 發現他全部不是那樣 他為了可能是 - 另外一個原因 可是他擺在檯面上的 - 可能另外一種 所以說 - 因此語言上的理解 有時候並不直接由透過 - 講解者的一個理解原則 還需要透過旁觀者的 - 一個從旁的分析 教理體系的之所以 - 需要有祖師來給予做整理 有時候也有這種意思 因為我們沒辦法 - 看那麼多書 那麼那些大德啊 不但書讀得多 - 而且實修實證 他把所讀的經書 - 融入到心裡頭去之後 他透過實踐 突然間他有時候感覺 - 唉!這些經書有一貫的脈絡 這一貫的脈絡 - 是什麼樣子呢 他能夠貫串這些所有 - 不同經書的一些內在精神 並且把每一部經裡頭 - 佛陀所要表現的內涵 透過這個一貫的思想 - 給予彰顯 那麼也透過這樣的思想 把佛陀所要表達的意思 「一代時教」★ 所有所有的教法內容 - 全部包含在裡面 這就是教理體系 那問題就在於 - 「哪人」的教理體系★ 足夠嚴整 並且能夠對付了 - 更多的問題 你譬如天台 你譬如淨土宗 - 也有很簡單的教理體系 它判一切教 - 有易行道跟難行道 易行道也就是說 - 純靠他力 難行道 - 也就是靠自力 這樣的判法太粗糙 那這樣天台、楞嚴經 - 也是難行道 所有經都是難行道 只有三、五部經是易行道 彌陀經 三部彌陀經 - 是易行道 這樣 那你不能面對 它這樣子判太簡單了 就不能再面對 - 有其他的疑問 你比如說佛陀到底 - 解脫是怎麼解脫的 沒什麼解脫的 你只要到極樂世界去 - 你就知道了 他只能這樣子回答 因為淨土宗的根本教典 - 它不談解脫原理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如果 - 按照淨土宗祖師 有一些祖師 - 他這麼簡單的來判呢 那他不能應付 - 很多的疑問 所以說教理體系 - 是總攝佛法 可是教理體系有優劣、 - 有完整與欠缺的分別 它能不能解決更多 - 對佛法認識上的問題 它能不能誘導你 對整個佛法一個 - 足夠、廣泛而深刻理解 這就是看你對教理體系 - 怎麼樣子來契入 怎麼樣子來編排而定 天台家的教理體系 它將佛陀的說法 就時間上來分 - 分五時 而五時 - 更有意思的就是說 這是意味著 佛陀在應機時候的不同 - 而有五時 這五時 既有時間上 - 絕對的先後順序 也有非時間上 - 的先後順序 而所謂五時者 大家稍微記一下 所謂的五時 華嚴、阿含、方等、般若 - 法華涅槃 這五時 法華跟涅槃合為一時 我再講一遍 華嚴、阿含、方等、 - 般若、法華涅槃 這個五時好像 - 是有時間排的 譬如說 - 佛陀初證道的時候 二七日坐在 華嚴宗的人說二七 天台宗的人說是三七啦 沒關係 這是時間上的差異 小事 反正二七日、三七日 - 坐在祂菩提座上面 不離本座 以祂的意識心對著 - 法界的一切大菩薩講華嚴經 講完之後 那些世間的人、凡夫啊 - 如聾若啞 憍陳如等等這些人 - 根本沒有聽到佛陀在說法 還在那裡打坐、修苦行 所以佛陀只好 - 捨華嚴經的「稱性直談」★ 然後怎麼樣 開始說我苦 - 苦、空、無常的聲聞教法 好!就開始說了 那麼說一說之後 阿含說一說之後呢 就開始怎麼樣 他阿含人已經修學 - 已經自己開悟了 已經把我執給破除了 可是只停留在破除我執 - 就很爽快了 覺得已經證得法性了 不再進步 開始佛陀講方等經 什麼叫方等 - 普遍的讚嘆 怎麼樣 「彈偏斥小」★ 「嘆大褒圓」★ 普遍的讚嘆這個法空 - 以及行菩薩道種種的法門 如何如何 講人空以外的法空 開始從阿含的人空 - 誘導出法空的思想 從自我解脫講到 - 也令他人解脫 講到了諸佛共證的 - 一種空性的法門 方等是什麼 各方均等 - 叫方等 也就是大乘法的通稱 - 叫方等 這裡頭廣說什麼呢 六度啦 各種空性的法門啦 還有什麼唯識的法門啦 它都講 講心的作用 唯識法門都講 不定一尊 不定一尊 這是對藏 - 而說通別圓 在這個時代是這樣講 在這個方等時 啊!方等 那這樣講了 咦!還不是阿羅漢最高啊 - 還有更高的 從方等時聽這個道理之後 開始心情 開始會覺得佛陀「嘆大褒圓」★ 什麼意思啊 讚嘆大乘 - 褒獎圓滿法、圓教法 是這樣子的 彈偏斥小 彈偏斥小 彈!彈劾 彈劾!懂嗎 彈就是說你不行了 那就是彈 斥!呵斥 彈偏 說你不行 說你偏於空性 - 這樣是不行的 彈偏 斥小 斥責你只是守著小乘果 這個違背修道的真正意思 彈偏斥小 所以為了彈偏斥小 - 祂得要「嘆大褒圓」★ 那這樣子 那些小乘人給他彈 給他斥 給佛陀彈 給佛陀陀斥 被斥得很難受啊 那好!您罵我這樣不行 - 那什麼才行 好!佛陀這樣「嘆大褒圓」★ 這樣好啊 就開始捨什麼 捨聲聞乘果的下劣之心 而誘發起對更高層次的 - 佛性涅槃怎麼樣 欣求之意 但這只是秀一下而已 在講唯識宗的時候 - 就只是告訴你有大圓鏡智哦 那麼呢 這一些聲聞法呢 析空觀 體空觀 這不圓滿的哦 然後他開始好樂了 可是究竟的理在哪裡呢 好!緊接著 專談佛所證的空性 - 徹底畢竟空的理 這裡頭包含了 - 實相的圓教思想 那就是 主要在談別圓 - 而兼通教 開始已經捨離藏教了 祂不對藏教呵斥 - 就專談大乘法 不過呢 兼帶圓中 圓教法兼帶講了 - 別教和通教 圓中兼別圓 還講了這些 但是以圓為主 這時後已經不再呵斥你了 因為我把你罵一罵 - 你已經聽懂了嘛 你已經捨下劣心了嘛 接下來就要講高 講你應該要懂的 - 更高層次的菩薩法 「獨菩薩法」就要講★ 這般若時講的 講講講 講得大家都很熟了 哦!這樣好 最後怎麼樣 開權顯實 - 廢權立實 講法華經 把般若最重要的 - 背後的核心 就是要讓你徹證什麼 - 徹證一佛乘的中道實相 唯一講般若 - 最究竟的般若學 圓教就是最究竟的般若學 般若還從通別圓 所以通別還有很多 般若泛指通別圓 它不講藏教 - 但泛指通別圓 好!把圓教直接提出 - 叫做法華經 那麼在華嚴經的時候 因為對菩薩講 菩薩有二種 - 權教菩薩跟圓教菩薩 權教的菩薩 權教的菩薩跟圓教的菩薩 圓滿 它直接契入佛的原意 還有權巧方便、分別修行 有階次的修上來 這叫別教 或者叫權教菩薩 這兩種菩薩 所以這在華嚴經上 - 就得要講別法 然後再講圓法 所以這是祂自證的境界 可是在講修入的時候呢 - 還得要階次說 所以華嚴再講到前面 後來再慢慢、慢慢的 - 阿含、方等、般若、法華 講到這裡結束 唉!你看看 它把佛陀的「一代時教」★ - 用五個時間來分割 非常的符合 - 我們的理解 也非常符合 - 我們邏輯思考 對不對 - 是不是這樣子啊 從你什麼都不信 - 講藏教 讓你知道要修行了生死 然後接著呢 - 接著怎麼樣 接著就告訴你 - 光了生死不夠哦 講方等經 說有更好的哦 把你誘熟了 - 喜歡更高層次的修行 然後再直接跟你講般若 直接完整的講更高層次 - 的修行內容 可是更高層次的 - 修行內容還不純 到了法華 - 最純的講出來 好!講完結束 醍醐味 法華是醍醐味 那麼呢 - 華嚴是乳味 那麼呢 酪、酥、生酥、熟酥 - 然後醍醐 這一路下來 哦!那麼這樣 這樣你就瞭解了 這整個佛法 就時間的順序上說 你完全知道 - 佛陀為什麼要這樣子 為什麼 為了調熟眾生的根機 調熟眾生的習性 調熟眾生的大乘的種子 它在時間上這樣分判 在教理上呢 它說藏、通、別、圓 一切佛陀所講的教理 - 不出藏、通、別、圓 天台家主要的教理核心 - 藏通別圓四個字 藏通別圓分別在五時當中 - 慢慢的講下來 哦!這樣你也瞭解了 對不對 教理的內容上是這樣說的 然後佛陀用什麼辦法 - 來教導弟子 那就是化儀四教 所謂的什麼 - 頓、漸、秘密、不定 祂用頓法 譬如說華嚴經就是頓法 - 直接講 阿含經用漸法 般若經也是漸法 慢慢調熟你 方等經也是漸法 阿含經漸初 方等經漸中 般若經漸末 那麼華嚴經頓 頓嘛 那麼華嚴時所講的呢 非漸 - 非頓 非秘密 - 非不定 所謂秘密不定是這樣子的 佛陀講這個法 你知道、我知道 你我都知道 - 你知道的道理 我知道 - 你所瞭解的道理 你也知道我 - 所瞭解的道理 可是你知道的深 - 我知道的淺 如果這樣子的話 - 叫做不定 佛陀講一個法 隨各人的認知而深淺不同 - 這叫不定 這叫顯露不定 那如果說 - 佛陀講一個法 你有你的瞭解 我有我的瞭解 你的瞭解 - 我不瞭解 我不能夠知道 - 你到底怎麼瞭解的 我所瞭解的 - 你也不知道 各人有秘證 這叫做什麼 - 秘密不定 這叫做秘密不定 所以秘密不定或顯露不定 - 是看眾生根機 佛陀是這樣講下來 - 你就怎麼樣得 然而這是佛陀 - 教化上的方式 所以從教化的方式 從佛陀說法的順序 以及佛陀說法的 - 教理內容深淺 這三種角度來「分判」★ 時間角度、教理內容角度 - 以及教化的方式角度 天台家用這三個角度 - 來判攝所有一切佛法 可以說沒有哪一宗哪一派 - 是這麼嚴密來判攝它的 從時間上 從教理內容上 從教化的方法上 來判定天台 來判定佛陀所說的教理 完全沒有 它的分類法最完整 - 最複雜 最完整 - 最契合需要 能夠體會到佛陀的精神 好! 這教理體系嚴整 這第一點 第一個原因呢 你可以感受得到 第二個呢 它呢 對於誰 什麼人修什麼法 他要證到什麼果位 下一個果位 - 該證到那裡 它講得非常清楚 講得很清楚 所以你不混濫 證這個果位的人 - 是要懂什麼道理呢 下一個果位的人 - 又要懂什麼道理 那麼這個果位的人 - 是怎麼個修法 他證得什麼道理 它講得很清楚 然後每個果位 - 都叫得出名字 從凡夫地哦 - 那一直修修修到成佛 那果位都講得很清楚 所以就果位上的判攝 - 它也清清楚楚 你看教理體系這麼完整 所以說如果理解了 - 天台家的教理體系的話 內容完整 - 而且判攝這麼嚴密的話 那麼呢對於佛法 隨拈一部經 隨看一部論 你都會知道它在 - 佛法當中的位置是在哪裡 沒有哪一部經、哪一部論 - 會漏失掉了 你一定有三個角度 - 可以看懂它 來定位它 譬如說從時間角度來說 你就會問 我問你 比如說這樣 - 彌陀經屬於什麼時講的 它講的教理是屬於 - 藏通別的哪一種 哪一種教 然後呢 它這個法門是屬於 - 哪一種法門呢 什麼時講的 方等時講的 彌陀經是方等時講的 然後呢 它是頓教法門 有人說它是圓頓 - 圓頓法門 這是後來的天台家會通 如果從它當分來看 它不是頓教 它沒有漸修 你看彌陀經 很明顯的 若一日 - 乃至七日 只要一心不亂 - 當下是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 現在其前 對不對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就這樣子 它沒有任何階位好讓你修 一到七日 - 一心不亂就可以了 頓教 很顯然是頓教 念佛沒有什麼階位好得 對不對 臨終念佛 - 去了 嘿嘿!頓教 好!那麼藏通別圓的 - 哪一個教法呢 圓教 它講的教理是圓教 - 可是教相是頓 它不是非圓非頓 不是法華經那個非漸非頓 不是 頓教相 它講的時間是什麼時 - 方等時 它告訴你有個極樂世界 - 在那裡可以成佛 你譬如說這樣 所以這一部經裡 - 你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認識它 你差不多這部經 - 你就瞭解得很清楚 任何三藏十二部 你都可以拈出任何一部經 去讀一讀它 - 瞭解它道理之後 你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到底五時 - 屬於哪一時 到底八教 到底化儀四教 屬於哪一教 化法四教 - 屬於哪一教 你看!這麼完整 這麼完整 華嚴宗基本上 - 也有這種能耐 不過 華嚴宗在判攝的時候 - 有點混淆而複雜 還有密宗 - 甚至於判十種教 它把時間跟教理跟教相 - 都混在一塊了 亂七八糟 - 弄成十種 它就沒有像天台這樣 時間來分 - 分五時 那麼教理來分 - 分四教 那麼教法的儀式 教導你的方法來說 - 分化儀四教 它就沒有這樣嚴整 - 分得很清晰 不是 像密宗 中國的唐密啊 它就分成 把一切佛法 - 分成十宗、十階 既不分時間 也不依時間分 - 也不完全以教理分 而且有一些呢 這十階又分得太細 有一些階與階之間 - 沒有很截然的差異 這樣子眾生難以持用 可是天台教法不一樣 就教理來說 - 它只分四類 怎麼樣 恰恰好 不多也不少 懂意思嗎 好!所以說啊 它的教理嚴整 - 體系嚴整 不但是嚴整 - 而且好用、適切 哦!是這樣子的 這教理嚴整 這個其實以後你們研究天台 - 比較他宗之後 你就會慢慢理解了 不過眼前的話 你們也不能完全理解 - 那你們就聽一聽 做為什麼 做為一個種子好了 再來丙三、 - 實踐體系清晰清楚 方法與深淺次第清晰 方法與深淺次第清晰 你譬如說 它說凡夫修道 - 從外凡修起 階位很清楚哦 外凡 然後修什麼呢 外凡人修什麼 七方便法 哪七方便呢 哪七方便呢 「五停心 - 外加總別相念」★ 五停心有五個嘛 多貪眾生不淨觀 多瞋眾生慈悲觀 多散眾生數息觀 那麼呢 多障眾生念佛觀 是不是啊 還有一個什麼眾生 多痴眾生因緣觀 好!你看看 這五停心 五種觀法 - 外加四念處觀 總四念處觀 - 跟別四念處觀 別四念處觀在前 所謂的什麼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這是別相 那麼總相觀是什麼 觀身不淨、觀身是苦 - 觀身無常、觀身無我 觀受不淨、觀受是苦 - 觀受無常、觀受無我 乃至於觀法、觀心 怎麼樣 不淨、是苦、無常、無我 觀這個法不淨、 - 是苦、無常、無我 不淨、是苦、無常、無我 這四個相對於 - 身、受、心、法 各各「歷次」★而觀 修這樣的總相觀跟別相觀 - 外加五停心觀 隨你的需要啊 - 不是五停心觀都要修 也就是看你的心 - 不止 看你多貪、多瞋、多痴、 - 多散、多愚痴 就看你要修哪一種 - 就可以了 哦!這樣子修 你就成就什麼 外凡修過來 - 進入內凡 內凡又有四階位 - 煖、頂、忍、世第一 到了世第一 一修過之後 - 進入什麼 初果 聲聞人這樣子修的 如果不進入初果 那麼你修圓教義 哦!那時候開始怎麼樣 「六即佛」的出現了★ 理即、名字即、觀行即 - 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 這個以後再講了 就說它有什麼階位 它有階位 看你修哪一種 藏教人就是修七方便觀 從外凡進入內凡 - 內凡再經過四階位 進入了什麼 進入了初果相 初果相進入初果 - 然後二果相、二果 三果相、三果 - 四果相、四果 那麼就禪定說 - 它有四禪八定 那還有「觀念薰修禪」★ 六妙門的所謂「數、隨、息」★ - 這一類的觀法 種種的觀法 六妙門 觀念薰修的禪法 它把各種修的禪法 - 全部一一標出 什麼人應該修什麼法 - 它全部講 你看看 它把修道實踐的 - 次第跟方法 一段一段來告訴你 所以天台家真的是 - 持戒修定發慧 它是按照這個次第來的 所以後來天台家的人 - 很注重持戒 原因也就在這裡 它持戒之後 - 才能夠怎麼 二十五方便圓滿 - 修小止觀 二十五方便有沒有 二十五方便 飲食、衣服、臥具 - 乃至於環境 自己戒律的行持 - 身口意戒律行持種種 各別有什麼 比如與欲啦 怎麼樣子啊 這五種 五五五 五對五對 這樣子條件吻合 然後就可以修禪定 像這一些都是實踐方法 怎麼樣 很明確的告訴你 - 要這樣修 所以呢 實踐體系清晰、清楚 清晰 所以當然我只能提提 - 略提告訴你而已 仔細看的話 當然天台宗的教學史裡 - 都有一些內容 以後我會給你 - 適當的導讀 現在先就講義上來理解 好!這實踐體系很清晰 你看在華嚴經上 華嚴宗裡頭就沒提到這樣 賢首也沒辦法 三論宗更沒有提到 - 修行體系的問題 那麼呢 天台大師在摩訶止觀當中 可以說是把整個 - 修法華三昧的整個重點 在摩訶止觀當中 - 全部講清楚 全部講清楚 它就是一個次第法門 它教你怎麼修 包括二十五方便都講了 他整理了所有的經論 然後他整理出 - 這個實踐的體系 這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 它有四部止觀啦 最有名的 - 最代表他思想的 也就是所謂的 - 摩訶止觀 這裡頭就提到了 - 所有止觀的道理 這些就是實踐體系很清晰 很清晰 這在中國是很少見的 而且很少有 差不多從他之後 - 就沒有人再這樣做了 很怪很怪 其他的各宗各派 禪宗根本沒有教典 對不對 它們只有理入 淨土宗嘛 - 就勸信 或講解經文 修的那個階次法呢 - 也很少提 華嚴宗嘛 比較有名的就是 - 華嚴五教儀啊 然後還有華嚴宗的懺法 - 都是由天台宗轉變過來的 轉變過來的 所以好像也沒有很特殊 換句話說 它都默認了什麼 - 摩訶止觀的修法 都默認了 默認摩訶止觀的修法 那你就可想而知 天台大師第一個這麼做 - 好像也是中國最後一個 中國人的修道呢 常常要嘛 就像天台大師這樣子的 怎麼樣 有順序 要嘛 就怎麼樣 像禪宗那樣 - 毫無順序、單刀直入 這兩個極端 不像印度跟西藏 - 鐵定的都是很有順序 從很有順序 - 進入到沒有順序 那麼這密宗講 西藏的密宗這樣講 - 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 生起就是 - STEP BY STEP 一步的一步的生起 一步步生起 生起次第 生起次第就是 - 四觀當中的前三觀 前三觀 前三觀呢 - 四部瑜伽 那麼呢 寶瓶觀 結束了 然後再來呢 是一些手印 然後呢 在這個結束之後 最後一個 - 圓滿大手印 它就捨掉一切的方便法 直接契入 它把兩個整合 可是中國的禪宗沒有 - 沒有次第法 它直接就進入類似 - 像大手印這樣的修持 是這樣子的 那麼天台家呢 跟藏傳的密宗很相近 它有事懺、有理懺 - 有事修、有理觀 事修 - 一步一步來 先拜懺、頂禮、求懺 唸出聲音、發露懺悔 - 就像密教 然後懺悔懺完了 - 還要供養 最後還要迴向 全部這些都搞完了 進到另外一間房間 - 然後入定 捨一切 連佛像都不看了 坐在那裡 幹什麼 誦完經 把經書也丟了 來開始入觀 入觀當中就捨文字哦 這個時候就有點像 - 沒有次第修 所以天台家呢 它把次第修跟不次第修 - 全部結合在一起 你看妙不妙 所以它這個實踐體系 - 最完備、清晰 次第法講得很多 - 不次第法也有 我告訴你 佛陀的最高了義 - 一定是非次第法 用次第法去趣近它 趣到最後 - 一定捨一切的方便 幹嘛 單獨用心契入 這時候不能再有 - 外表上的禮佛、拜佛啊 什麼都沒有了 就在行住坐臥當中 - 一路契入涅槃門 是這樣子的 所以念佛的人一樣 念得好的話 念到後來 - 沒有念佛相 隨時念 參禪的人也一樣 參禪的人不是在 - 禪堂裡才參禪 任何地方 大、小ㄜ 便 起瞋心、煮飯菜、吃飯 它都是在參禪 它捨一切相 天台家尤其如此 譬如說法華三昧懺裡頭 - 我有一個附註 觀心實法 誦經 觀心實法 還有觀心誦經法 誦經也是在觀心 還有吃飯的時候 - 也觀心 你看看 你去看看那段文 那是智者大師自己寫的哦 你去看看那段文 所以它無時無刻 - 都在用心 它沒有次第了 所以叫圓頓止觀 釋禪波羅蜜是次第止觀 摩訶止觀是圓頓止觀 這二個互為表裡 - 都是講實踐法門的 其他六妙門跟小止觀呢 都是從 小止觀直接是 - 從摩訶止觀拈出的 六妙門是什麼呢 釋禪波羅蜜當中的幾個禪法 - 的修持單獨提出的 所以好像這二部呢 其實四部止觀當中 就是以摩訶止觀 - 跟釋禪波羅蜜這二部止觀呢 為什麼 為代表 它一個剛好是次第法 一個是次第法 - 趣入非次第法 你看多完整 教典完整 你看看 到目前為止 - 沒有人推翻過它 只是小局部的給與修正而已 無論是宗教家也好 - 或是學術研究者也好 學術研究者當然 - 不足為訓啦 不過 即使是這樣不足為訓 - 我們也可以拿來做參考參考 也沒有人敢推翻它 頂多是一個小部份 - 的修正而已 就這樣子 你就可想而知 怎麼樣 它的實踐理論體系呢 非常非常的清楚 - 完整、次第清晰 這樣瞭解吧 這個現前不太知道嘛 以後 我跟你講個頭啦 以後你去看到它的時候 - 你就有這種感覺了 好!接下來 丙四、 - 解行並進教觀雙美 避免了什麼 - 「昧教」跟「闇證」★ 避免「昧教」跟「闇證」★ 解行並進 解如目 - 行如足 有足有目 - 才能夠前進而無罣礙 你譬如說有個故事 有一個瞎子、有一個跛子 二個人都在房間裡 突然間屋子著火了 這個故事是我小時候的 我們小時候都有家庭自修 這麼一大本 家庭自修 有沒有 參考書啊 - 叫家庭自修 是不是 有沒有 然後都要在家裡看 那我就看過這個故事 其實這個故事就是什麼 佛教的百喻經 - 還是哪一部經裡頭的故事 把它拈出來了 它是說啊 有個瞎子跟有個跛子 - 在屋子裡頭閒聊 突然火燒房子了 那麼呢 跛子看到路 - 可是走不動 瞎子嘛走得動 - 可是不曉得往哪兒跑 那怎麼辦呢 他們就商量好 瞎子背跛子 那由跛子來告訴 - 瞎子怎麼走 往東往西 - 前進後退 那裡該跳 - 那裡不該跳 這樣兩個人就很平安 - 走出那個火宅 這其實是佛經裡頭的故事 所以意思就是 你如果不研究教典啊 只是在那裡盲修瞎練 - 猛幹一陣 這就像什麼 - 瞎子有腳 在那邊怎麼樣 - 亂撞亂衝啊 你是要離開火宅 - 結果往火坑裡跳 「那就是以盲引導盲 - 相偕入火坑」★ 就是這個道理 瞎子有腳 - 到處亂撞 哦!往火海裡跳 那再來呢 跛子有眼 你眼睜睜的看著什麼 門在那裡 - 可是爬不過去 火太大了 - 爬不過去 台灣話有句話說 「兩眼睜睜 - 人傷重」★台語不會翻★ 哈哈!這句話很傳神 是不是這樣 這句話真的很傳神 對不對 目睛金金 - 真的眼睛睜大大在那裡看 往那個門一直看 「人傷重」啊★ 火一直燒過來 - 沒有辦法 涵義是這樣 這個道理很鄉土味 然後呢 - 也一針見血 你如果要讓他 - 跑得直尾巴哦 你就要怎樣 瞎子背著跛子 - 往前衝 就這樣往前衝 - 這樣就對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跛子跟瞎子講 - 往前衝 那跛子就變成有腳了 - 瞎子就變成有眼了 所以兩個人 分則兩害 - 合則兩利 所以解行一定要並進的 解行一定要並進 那既然這樣的話 哪一個教法 - 解行並進 你比如說禪宗好了 禪宗 我們不能批評其他宗派哦 但是我們可以 - 平心而論啊 禪宗確實在整個 - 教理的研究上面 「事先」缺乏了★ 他真的上根器的人 - 怎麼樣 捨一切教理 - 直修心性 那是過去世有修 過去世有修 - 才有辦法這樣 對不對 而且勇猛精進不退 而且生死心很強 - 他才有辦法熬下去 不然他沒有教理基礎 - 純憑參禪 他就要能參得出正確的 - 那是很難的 尤其要有善知識 所以禪宗常常就怎麼樣 暗證很多 修禪修禪 - 入定了 入定就見光見花 見佛來摩頂 他以為這樣就開悟了 暗證很多 那麼淨土宗是怎麼樣 - 它不會暗證 不過呢 - 沒教理做基礎 有時念起佛來 - 沒信心 小和尚唸經怎麼樣 - 有口無心 其實有口無心 - 也是很好啊 是不是啊 如果真的做到無心 - 那還不簡單了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這世間人 - 這麼來嘲笑小和尚 我們可以藉助它 - 來另外一個意思 所以淨土宗是這樣 是不是啊 華嚴宗 - 有解有行 沒有錯 可是它的行呢 階次性的講說呢 - 稍微少了一點 稍微少了一點 那麼呢 三論宗或者唯識宗 - 解多於行 禪宗是偏向於行 禪宗跟淨土宗 - 乃至於有紅教的密宗 密宗的紅教 是什麼 是行多於解 那麼呢 唯識宗、華嚴宗、三論宗 - 是解多於行 那麼唯有天台宗是怎麼樣 這個解一些 - 行也一些 是比較平衡的 而且它的解 - 是依於它的行而成立的 而它的行也依於 - 它的解而建立的 而「鋪呈」的★ 它是這麼解的 所以它的行 - 也是這麼教 是這樣 是一直相應 所以自古以來 就有說教觀雙美、解行並進 - 就是天台宗 天台宗 你說其他宗派 - 也是這樣讚美 對不對 所以多少其他宗派 - 都會受到天台宗的影響 原因就在此 所以天台宗教觀雙美 到底真的是什麼樣子 等你研究了 - 你就知道 然後再來 丙五、具足完整性 什麼叫完整性 這完整性跟教理體系的嚴整 - 差不多啦 但這裡是針對什麼呢 它能夠在教理上面 - 含攝大小乘的教說 乃至於顯密教說而談的 所謂完整性 - 也就是說 它把大乘跟小乘合而為 - 唯一佛乘 這個華嚴宗 - 也有講什麼呢 小、始、終、頓、漸 - 五教 可是它有分 - 可是不合 天台宗的藏、通、別、圓 - 其實只有什麼法 只有什麼法 只有圓教法 它完全完整起來了 統攝起來了 所以就圓教法 它說啊 藏、通、別 - 無非是要講圓教 等圓教一講完 藏、通、別 - 即是圓 所以沒有藏、通、別了 這種觀念 在其他教派裡 - 不是這麼說的 你比如說華嚴宗 它就是講 - 小、始、終、頓、漸 五部各「殊」★ 小教、始教、終教、 - 頓教、漸教 各自分開來 它就是它 當分就是這樣 它不會變成圓教 可是呢 這個天台宗 - 不是這麼看的 它把一切教理 - 全部都攝在一塊了 這種完整性呢 把大小乘也攝入 - 唯一佛乘裡頭 所以你研究大小乘 - 不會打架 你懂嗎 你看了小乘經典 - 你也不會懷疑 也不會排拒 那麼研究大乘經典 更不會因為小乘經典的研究 - 而排拒大乘 當然就不會 而且統一一個 這種思想是 - 天台家特有的 這個就造成了 - 丙九、包容性的存在 它又完整的統攝起來 - 所以它具有包容性 再來第六、次第性 次第性 - 是什麼意思呢 教、理、行、果 - 階次都井然 於實踐當中 - 不躐等、不疑惑 這個跟解行 - 實踐體系清晰、次第清晰 這意思是一樣的 但是這裡是統攝什麼 - 教理行果說 這又打破了 - 解門跟行門的分別 它直接解門跟行門 - 總合起來說 從教來說 它判一切的教 - 藏、通、別、圓 從理上來說 哦!不 它在教上來說 - 它分五時的教法 從理上來說 從教理上來說 - 它是分藏、通、別、圓 從行上來說 它從外凡到內凡 - 乃至於一直到什麼 一直到方便位 - 一直到六即果位 圓教六即果位 - 都各自判別 修行的階次 - 怎麼行法 相應怎麼行法 講得很清楚 最後你所該證 證得什麼果位的名稱 - 也都告訴你了 教、理、行、果 - 是階次都很井然 所以有教、有理 - 有行、有果位 各各都統攝佛法 - 而清晰的告訴你 這是次第性 再來什麼叫基礎性 因為它統攝了一切佛法 - 而無有餘 也因為它具有這種統攝到 - 最高唯一佛乘那裡去的能耐 所謂的第五跟第六啊 所以就會有第七 - 所謂的基礎性 幹嘛呢 能為他宗教理作基 - 以其能總攝一切佛法故 因為它總攝一切佛法 它要把一切佛法 - 同樣會歸到唯一佛乘 都會歸到唯一佛乘那裡去 那好啦 它統攝一切佛法 那這樣各宗各派 - 也就依於它總攝一切佛法 而能夠有所發展 因為資料完整嘛 資糧全備嘛 對不對 因為它怎麼樣 它能夠把一切佛法 - 都投向成佛之道 那這樣的話 人家其他宗派 - 也是要講成佛之道啊 所以又跟它這個目標一致 對不對 跟它目標一致 所以說啊 很多人研究了天台之後 - 轉入研究密宗 研究天台之後 - 轉入去參禪 研究天台之後 - 轉入去修淨土 為什麼 因為天台教理能夠 - 滋潤淨土的「深刻」化★ 天台宗教理能夠 - 避免禪宗的暗證 天台教理能夠 - 解釋密宗的修行原理 是這樣啊 所以具有這種基礎 教理太完備了嘛 是這個意思 所以讓你感覺到說 怎麼樣 天台宗一出現之後 到了唐朝呢 各宗各派怎麼樣 也就相繼的出現了 這多少受到了 - 天台宗這種基礎性、 整合性、完整性 - 所影響 好!這是第七、基礎性 - 是這樣子的 它能夠做為其他宗派 - 教理的基礎 為什麼它能夠這樣 它具有什麼 它具有完整 - 總攝佛法的這種特質 從解、從行 - 從教理行果上來說 都這樣 這基礎性 第八是什麼 - 發展性 發展性 它呢 雖然能夠做各宗各派的 - 教理基礎 我常常提的那個 你看那個 禪宗永嘉證道歌 永嘉證道歌是 - 永嘉玄覺大師 玄覺大師的師兄 - 就是玄朗 玄朗大師就是 - 天台的五祖 天台的五祖的樣子 天台的五祖 - 還是六祖 我下次做一個表 - 來給你們看 還是天台的祖師 而這位師弟呢 - 也不在話下 他研究天台三十年之後 - 開悟了 然後去問慧能大師 慧能大師一夜之間 - 把他印證了 他印證了之後 - 回來就寫證道歌 所以他既是禪宗的祖師 - 也是天台的學者 而且反過來說 他還先做了天台的學者 - 才變成禪宗的祖師 所以很多人都 - 知道永嘉大師 禪宗的人很多 - 都知道永嘉大師 甚至有的佛學院 還以號稱永嘉禪 - 做為它的教學內容 殊不知要研究永嘉禪 如果不瞭解天台 怎麼研究呢 是不是這樣子 「那就去瞭解它 - 看它怎麼發展成禪宗」★聽不清楚★ 它能發展成為禪宗 然後也發展什麼 - 律宗 有沒有 有沒有 是不是發展律宗啊 我們四分律 - 尤其是以法華涅槃為主 然後再發展到什麼 元照大師完全以圓教義 - 來解釋四分律 像這樣是不是有發展性 「我如何」將各宗派的基礎★聽不清楚★ - 繼續往前推展 而它不限制人家 天台宗有這樣子 研究天台 - 不受天台所限制 這樣瞭解嗎 關於這部份 因為我們時間已經到了 基礎性呢 下一節課繼續再來補充 我們先講到這裡 現在我們先迴向 先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