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天台宗入門 十二 #d 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放掌 各位同學 我們上一節課呢 上到丁一的戊四 丁一的戊四 也就是丙三 在乙一、宗派的精神意義 - 當中呢 我們呢 應有之認識當中 我們講到丙三、 - 宗派佛教存在之意義與價值 對宗派佛教 天台家 天台教就是一個宗派佛教 那麼宗派佛教 - 到底它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要對這個 宗派佛教本身的這件事情 - 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那麼呢 你才不會好像 - 就先把宗派佛教 掛上一個面貌在那裡 掛上一個 - 它是一家之說 或者是 - 它是個人之言 我要佛陀的最真實的意義 這個話啊 後半部是對的 - 前半部不一定對 那個「佛法無人說 - 雖智不能了」★ 華嚴經上說啊 如果發菩薩心的人 - 要怎麼樣 要累劫累世 - 首先就是要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 - 才能夠體解佛法 體解佛法 所以說這個親近善知識 那麼當然就是由善知識 - 來介紹佛法給你知道 對不對 那麼他要介紹佛法給你知道 他總要有個體系啊 - 有個前後的說法 他對佛法總是有一些 怎麼樣 有獨到的體會啊 這才號稱善知識嘛 所以如果說親近善知識 - 絕對不可無的 那麼呢 由善知識講下來的佛法 它就是一種宗派佛教 - 佛法的雛型 所以宗派佛教本來就是佛法 - 透過實踐之後的心得、整理 之後呢 然後一個曾經實驗 - 而成功過的一套理路 所以我們要對宗派佛教 - 有正確的認識 因此呢 在這種情況底下 我們講到丙三、 - 宗派佛教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我們提過的意義丁一 已經提過了 現在就是丁一裡頭的 - 戊一、戊二、戊三 大部份都已經講完了 那我們呢接著要談什麼 戊四 戊四 前面的戊一、戊二、戊三 - 是什麼呢 宗派佛教為什麼存在 「圓音說法類隨各得解」嘛★ 佛陀講解教法 同樣一部經 理解它的人 - 有各自不同的角度 所以各自不同的角度 等它傳遞下去的時候 - 就會有不同角度的認知 就有不同角度的認知 所以有人對彌陀四十八願 - 很懷疑 有的經上是寫三十六願 更有的經是寫二十四願 那這樣到底四十八 - 還是二十四 還是三十六呢 這就是因為當時佛陀 - 在講彌陀經這個道理的時候 不!不是彌陀經 - 是彌陀佛淨土法門的時候 講無量壽經的時候 那聽的人不一樣 - 所以他的體會也不一樣 這第一種 第二種 佛陀可能在不同的地方講 - 對不同的對象 所以這個不同的對象 - 就應該有不同的根機 那佛陀就會講 - 或廣或略 就像華嚴經有 - 「廣、中、略」三部★ 像廣本的華嚴經無量無邊際 - 無量無邊的品 那這個凡夫不能受持 - 只有以心印心的人能受持 那這樣子理解你就知道 圓音說法是很奧妙的 - 是超越人類能想像的 而我們今天 - 就以現存少分的文字 然後要來了解說 佛陀講經是這樣講 - 那樣講、這樣講 根本沒有辦法 那唯有什麼 - 透過實踐 透過實踐之後 超越了文字 - 去體會佛的本意 然後他體會過之後 他再用你能夠理解的方式 - 那個祖師再來解釋給你聽 你就哦!我懂了 這就是善知識存在的價值 所以華嚴經這麼強調 - 親近善知識 因為華嚴經是由別入圓嘛 由別教的 所謂別教啊 大體上你可以這樣體會 它的道理跟圓教一樣 可是入處呢 實踐的方法呢 是怎麼樣 講求一階段一階段前進的 也就是因為 - 一階段一階段的前進 它不能夠圓攝一切法 所以別教的認知呢 - 會稍微弱一點點 那麼華嚴經它從別入圓 所以它是從「階次法入」★ 所以它就要求你什麼 - 親近善知識 法華經不要求親近善知識 它沒有要求這些 它直接就要你契入 這是圓教 純圓獨妙 沒辦法 難入 哈哈 所以說學習法華經哦 可以有善知識 - 也可以沒有善知識 怎麼講 你就去背 去誦 死背、死誦 你要因緣成熟了 - 咚!一下就入了 是這樣子的 可是華嚴經不同 華嚴經比較接近 - 現代人那種思想方式 幹嘛 一步一步來 所以說它要求你親近善知識 為什麼 就是因為圓音說法 - 你到底要怎麼理解它呢 這個杯子來 我請問你 到底是圓的、還是方的 還是長的 很簡單嘛 如果你這樣看 - 就變圓的嘛 我把它倒起來 我把它倒起來 這裡頭是有水啦 我不能夠把它翻過來 如果我不翻 我如果裡頭沒有水 我把它翻過來 翻成這樣 你看到它是圓的 是不是這樣 然後我如果手裡握著這個 - 你就沒有看到這個耳朵 是不是這樣 但是如果這樣看呢 有點像長方型對不對 長橢圓型對不對 是這樣子啊 所以同樣一個杯子啊 你說哪一個才是呢 你硬要爭論說 - 它應該是什麼樣子 那剛好失去了杯子的樣子 你就讓杯子 - 是杯子的樣子吧 這叫做實相 實相的意思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說圓音說法 - 本來就不定相 可是凡夫心量有限 所以要由什麼 要由後代的實踐的袓師 他親自用一套方法證入之後 然後他專門用那一套方法 - 講解給你聽 所以佛法多途啊 很多種途 很多種道路 可是歸元無二 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一定要有多途的佛法 你不能把它弄成一個佛法 所以我在上一節課講 八宗共弘是一個理想 - 但不是一個實踐的方式 八宗要真的能共弘的話 佛教就不必出現空宗、有宗 - 乃至中國的八宗 就不必了 所以那是一種理想 那是後來背後的理想 也就是 當你從一宗一派入之後 - 你就會從各宗各派出 啊!是這樣子 條條大路通羅馬 當你進了羅馬之後 從羅馬出來 - 你就條條大路通世界 你就有條條大路出去 可是不管怎麼說 你也只能一條路出去而已 - 你不會同時走二條 宗派佛教 我戊一裡頭講到 - 圓音說法各類隨解 它的內涵意思是這樣 所以戊二就提到 - 方便多途歸元無二 有人喜歡這樣走 從東邊走過來 有人喜歡爬山 有人喜歡走水路 有人喜歡坐船 有人喜歡坐飛機 是這樣子不一樣 或許有快慢 可是怎麼樣 歸元無二 但是就非得要方便多途的 幹嘛 你契入凡夫的心量有限啊 可是佛陀沒辦法 佛陀祂是圓滿者 祂講的任何一句話 - 它都具有無量義、圓滿義 那你怎麼辦 你怎麼可能接受呢 對不對 沒辦法 所以後代的袓師只好 - 在無量義當中取少分義 然後依少分義 怎麼樣 專修直入 - 然後證得無量義 這樣懂嗎 所以我們宗派的學習者 - 就是這樣 你不能夠要求天台家把所有的 - 佛法全部涵蓋的完美完美 沒辦法 因為它在無量義當中 - 取有限的義 那帶領我們依著這個有限義 - 「趣入」佛法★ 是這樣 所以宗派佛教 - 本來就應該要這樣 應該要存在的 不能夠抹平 不要講大話 那剛好是違背佛法 好啦 那麼就是因為在無量義當中 因為圓音說法 圓音!所以絕對是 - 圓滿義、無量義的 就好像這個杯子 轉任何一個再度 - 都有不同的看法 是不是這樣子啊 都有不同的看法 那到底你說杯子是什麼樣 不能怎麼樣 它就是那樣 你不能從哪一個角度 - 說它才是杯子 好 因為無量義 可是「趣入」的話★ - 必須要取有限義 那既然有限義 戊三 就會造成什麼 有法諍 因為我取我的有限 - 你取你的有限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你的有限義 - 跟我的有限義 一定有重疊部份 - 跟不重疊的部份 在不重疊的部份 - 就會有法諍 就會諍你對我錯 這是難免的 因為只有佛才是究竟圓滿 佛跟佛沒有諍論 乃至菩薩跟菩薩都有諍論 什麼是菩薩跟菩薩 - 都有諍論啊 啊!講個故事 不要一開始就講這麼硬 這個你知道靈巖山 靈巖山知道吧 蘇州靈巖山 - 你知道是誰創建的嗎 唉!對不起 - 正是智者大師 你說這不是 這不是淨土宗的道場嗎 對啊 我不是跟你講過嗎 天台宗跟淨土宗 - 本來就很有關係 智者大師創寺好幾千間 當中他最有名的有四間 棲霞、靈巖、國清 - 還有玉泉 這四個寺 是風景地理最棒最妙的 你看看都是天下名山 天下名山 所以將來要是 - 有因緣到大陸去 應該去尋訪這四山 我們一般只知道說 - 天台山的國清寺是什麼 天台袓「庭」★ 那是因為他老人家 - 在那裡修行啊 銀地修行 天台山「修禪」寺是金地★ 「佛隴」是銀地★ 當時的定光古佛啊 定光高僧在修禪寺修行的★ 定光古佛在智者大師 - 二十幾歲的時候就託夢給他 伸一隻手長長長 - 伸到海邊去 跟他講 - 你要來這邊修行哦 然後智者大師修到三十八歲 - 才跑到那裡 一看 唉!這好像是我夢中的樣子 你看看 十幾年以前的夢 - 他竟然還記得 三十八歲 - 過了十幾年還記得 他明明還記得 他到處找 一找 找到佛隴那裡 看到定光古佛 定光古佛是個神僧 神龍見首不見尾 沒有傳記有辦法描述他 是這樣 然後呢 就好像似曾相識 古佛就跟他講 - 怎麼!不認得了 我叫你來好久了 - 你現在總算來了 他說哦!對對 - 我想起來了 在夢中你告訴我的 那你想想看 - 我應該在哪裡修行 我這兒是金地 你呢!到那邊山頭去 那是銀地 - 你去哪兒 這樣跟他講 修行還是要有地理 這要命 實在輸他 是不是啊 這個經上有說到 怎麼看地理 大藏經裡頭有 我暫時不告訴你在哪裡 哈哈 它還跟你講說 你看到什麼的時候 - 那個地方可以留下來 那你又看到什麼 - 那絕對不能留 它都有講 暫時賣一個關子啊 以後你們再去閱藏嘛 再去找看看 其實說實在 哪一卷 我下去再去找一下 我有記下來 裡頭就有這麼一件事情 它是有講地理的 然後就跟他講在那兒 好! 那個地方金地 就是什麼地方 - 你們知道嗎 有名字的 我告訴你哦 佛隴 佛隴 名字叫佛隴 就在浙江省天台縣的佛隴 那麼好了 他在那裡苦修 苦修了十年才真正得到 - 法的完整的實踐 完整的實踐 那這個他後來出來之後 就行菩薩道 那麼建了四大名山 四大寺 我剛剛說過 其中一個就是靈巖山 對不對 好 我現在來講講法諍 因為圓音說法 - 所以各類隨解 也因為圓音說法 - 所以眾生沒辦法全部掌握 所以要有第二 - 方便多途歸元無二 那因為歸元無二 有方便來歸元 所以各人取方便 所以你的方便 - 跟我的方便不同 所以就會有什麼 - 如幻的法諍 第三、戊三就是所謂 - 雖有法諍不礙解脫 那我現在就是要講 - 什麼叫法諍 經上有這麼說 由此異想 朋黨相援 雖互諍訟 教行有殊 理果不別 皆能悟道 也就雖然會諍訟 可是那個理啊 - 沒有差別 那個果啊 最後證得的果 - 也沒差別 所以有人弘揚 - 什麼經、什麼論 他就這麼講 我這部經最圓滿 我這部論最圓滿 你們不學它 - 你們的因就是不圓滿 你們的因不圓滿 - 將來你們成佛就不圓滿 這話對不對 宗因喻 - 他的宗錯了 三支比量 - 他的宗錯了 幹嘛 他的喻是對的 他的因他的宗 他的因是對的 怎麼講 他認為他這部論的因最圓滿 - 所以他的果也要最圓滿 他可以這麼認知 - 他這一部論是這樣子的 可以聽懂嗎 可是宗不對 這個立宗旨不對 他立什麼 他立說 - 唯一他這部論是最圓滿 別人都不圓滿 比如說法華經算什麼 法華經又沒有講聲聞法 - 那這樣一定不圓滿 對不對 少了一個聲聞法 法華經純圓獨妙 - 沒有別教 這樣恐怕你要從藏教修通教 - 通教修別教 別教再修圓教 「那法華經純圓獨妙 - 只有圓 那不圓滿」★這段聽不清楚★ 這種宗立錯了 他立錯宗了 立錯宗了 為什麼 因為圓音說法 - 一切法皆圓 藏教也圓 你還能分什麼藏通別圓 之所以講藏通別 - 是為了凸顯圓 當把圓講出來之後 -一切藏通別通通變圓 沒有別法可修 - 只有圓法可修 連藏教也叫圓教了 阿含經拿到修法華的人 - 眼中來看也叫圓教 這才妙 是不是 所以他的宗立錯了 他就這樣子認為我的最圓滿 - 你們的都不行 要修我的 他就有法諍 幹嘛 因為他取一滴 他取一滴 佛法一滴 然後認為我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就有法諍出現 可是法諍出現 - 不礙解脫 因為它那個一滴 - 還是等同全味 他這點沒弄清楚 所以今天才會到處有法諍 不講經說法的法師就罷了 愈講經說法的法師 - 他愈覺得我的才最完美 所以登泰山而小天下 我的最高最妙 你不信 打開第四台 現在也是在看第四台 第四台打開 每一位法師都說 - 我這個最讚 沒有別的比我更讚 是這樣子的 那麼我是不是也要讚美天台 - 說我的最好 不 我在這裡就先突破了 - 這個事實 本來就是這樣 你不能夠說誰的最好 你在一山比一山高 - 那是錯的 但是呢 這個涅槃經跟大集經 早就預言 - 就會有這種事情存在 好 可是你要知道即使這樣 - 不礙果證 可是現在有很多在家人 - 乃至出家人是這樣 他問我 唉呀!法師怎麼辦 我說怎麼辦 這個他說他這樣對 他說他這樣好 那我是要學誰的 沒關係 你看那個相應 - 你學那個 他也覺得好像 - 你怎麼講得這麼簡單 是怎麼樣 本來就這麼簡單啊 本來就方便多途歸元無二啊 那我現在就要拿一個故事 - 證明這個事情 這個靈巖山寺啊 在民國時代 有一位大德在那裡住 誰 印光大師 可是印光大師去住的時候呢 他可不只是教人家念佛而已 他還結夏安居 可是結夏安居不能老念佛啊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在冬天的時候 冬天冬安居可以念佛啊 夏安居老念佛 - 好像有點太熱 他就跟妙真和尚 妙真和尚是那裡的方丈 他印光大師只是 - 被請去那裡住而已 一個叢林要興盛 - 就是要這樣子 有人當方丈 有人當什麼 有人當監院啦 有人當當家 可是要有大德在那兒住 沒事就整天晃 吃飯就好了 你懂嗎 要這樣才可以 這樣才能平衡 這樣才能平衡 你不要讓那個方丈 - 來整天幹事 做事一定就有是非 有了是非 - 方丈的道行就受到質疑 懂嗎 所以韓國就是這樣子做的 韓國就比照什麼 - 比照我們唐朝 韓國他們方丈不做事 - 只管修行 走出來的時候都是一副 哦!修行的樣子 他完全不做事 - 所以不落入是非 那麼做事的是什麼 住持 住持做事 所以住持在他們的眼中啊 在襌和子眼中啊 - 是做事的 是這樣 可是住持有密行 - 人家不一定知道 所以它這樣配合 一個做事佐事僧 一個修行僧 當然另外還有一個什麼 法義僧 講經說法的 這三種人配合在 - 一個道場裡頭啊 完美無缺 完美無缺 那麼呢 你慢慢看好了 南普陀要撐的下去的話 - 就會有這種情形出現 撐不下去就沒辦法 那麼呢 那麼呢 印光大師是所謂的修行僧 妙真和尚是所謂的佐事僧 他們還需要一個義解僧 - 來講解戒律 結夏安居講解戒律 就請了誰 請了誰啊 請了那個 唉!誰 慈舟老和尚 對了!慈舟老和尚 慈舟老和尚是修戒律的 - 修華嚴的 慈舟老和尚就是我們的院長 - 海公上人的親教師父 所以我們算是他的再傳弟子 是不是啊 那麼呢 那麼這位老人家呢 - 持戒律的 他的身上呢 - 一定是一塊布 他不是點淨而已 他貼淨 他更「嚴格」★ 他更嚴整 他更嚴格 貼淨 貼了一塊布在這裡 新衣服啊 - 他一定貼淨 一手掌大 一磔手 一手掌大貼在這裡 然後呢 一定過什不食 慘了 印光大師自己晚上都喝粥 那麼去到那裡 - 你讓我講戒啊 我們說好了 我們說好了 按照戒律走 - 不然我不去 那請他的人當然 - 不是印光大師對不對 那請他的人一定是 - 以請來為原則 當然什麼條件都答應他 好好好!來了之後怎麼樣 哇!死了 大家晚上念佛 - 肚子會餓啊 怎麼不能吃一碗呢 對不對 那慈舟大師就看了不高興了 不出來了 早上也不吃了 人家就跑去問他為什麼 你們違背誓約 這個晚上不能吃 過午而食是不可以的 唉!糟糕 可是人家印光大師 印光老法師說 - 現在應該吃一點粥 怎麼可以這樣子 - 這違背戒律不可以 他老人家怎麼可以這樣講呢 然後傳到印光大師那邊 印光大師說唉啊! - 這個戒律不能這樣執著的 你跟他講不要這麼執著 又把話傳過去 哇!這樣扯的 - 二個老人家怎麼樣 都怎麼樣 爭論起來了 你知道怎麼樣嗎 那住持和尚也搞不過他 那你們兩位老人家這樣 到底我晚上是 - 給吃、不給吃呢 也累了 那兩位老人家說 - 好!我們到大殿去辯論 他們開始要辯論 你知道嗎 就怎麼樣 就到大殿裡頭去 各說各話 最後的結論 就是要吃的去吃 不吃的好好守戒 哈 這個是什麼 法諍 兩個人都是大德 可是他們也故意要演這個戲 怎麼樣 怎麼樣 他們要是真的有仇恨 - 絕對不敢在大殿裡頭辯論 對不對 他就是故意要怎麼樣 - 讓眾生知道各有立場 那你就隨順你的因緣 你看看 這就是民國以來最有名 - 一個公案啊 這兩位大德在大殿裡頭 - 辯論啊 你看這實在 中國佛教很少有 - 這種事情發生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們大家都是這樣悶著不講 是不是啊 但他們兩老人家一對上了 - 就來演這部戲 所以這就是法諍 可是礙不礙解脫 有誰敢說印光大師晚上吃粥 - 他一定不能往生 有誰這麼講 沒有嘛 是不是 但是又有誰說慈舟大師 - 這樣念佛念不好 沒有人這樣說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沒有啊 那我們最好是怎麼樣 我們最好取中庸 既能持戒又能念佛 - 這樣最好 幹嘛 幹嘛晚上喝個非時膏 哈哈哈 是不是啊 我們那個體還是很正常的嘛 - 正常的體 拿戒律來翻的話 - 無懈可擊 對不對 是不是 可是吃的飽飽的 是不是 南傳人也是這樣 南傳人聽說他們那個漿啊 那個漿拿起來咳咳咳 咳咳咳一直吃 那你要問他說你犯戒 誰說犯戒 你查查律典上面說的 那辛辣物啊 辛辣物不堪受食的這個啊 是可以授成藥的 所以他們就是荳蔻啦 - 什麼的一直幹 吃得飽飽的 怎麼樣 什麼戒都沒有犯到 你知道意思嗎 哈哈 我們現在至少要這樣做 對不對 好歹是南普陀 哈哈 是開玩笑啦 總而言之 你看看這件事情 - 這麼尖銳的問題在發生著 它就是法諍嘛 所以我拿這個做事實 我拿這個做事實 你就知道說 實在啊 把心量放開 怎麼守、怎麼行 - 都會是對的 但是不能隨便 但是不能隨便 哦!不能隨便 不能隨便的開 是這樣子的 雖有法諍不礙解脫 這第三 所以從圓音說法的本質說 - 一定各類隨解 所以各宗各派本來 - 就存有各種不同的理解 這是對的 但是因為圓音說法 我們眾生要契入太難 所以一定要怎麼樣 各自有各自的認知 - 來幫我們眾生契入佛法大海 所以方便多門歸元無二 但是也因為方便多門 所以你的方便 - 跟我的方便又不一樣 所以一定要有法諍 所以各宗各派有法諍 怎麼講 很正常的 「廣和師你」聽得懂嗎★ 很正常的 很正常 很正常 那這樣難道就要 - 永遠諍論下去嗎 我要再把它收回來 收回來到第四什麼 不別而別 - 是別而不別 你看看 我由圓音說法的圓 - 講到開 開了現在 - 我把它合起來 這一路這樣四個階段 - 再把它合起來 幹嘛 不別而別 圓音說法 佛陀圓音說法 唯有一乘道 - 無二亦無三 所以一切法各宗各派 - 都朝向什麼道 佛道 對!朝向佛道 唯一佛道 無二無三 唯一佛道 所以不別啊 沒有分別啊 但是因為要方便多途 所以不別當中 - 勉強有別 勉強有別 可是別而不別 雖然有別 - 法諍生起 可是法華經一出 - 開權顯實 把這個權法的門打開一看 啊!原來裡頭是實法 實在的實 實法 哦!原來佛陀講東講西 - 講大講小、講圓講別 無非要我們直接契入 - 最根本的中道實相 圓滿的佛 - 佛果位 真正的無餘涅槃 - 別而又不別 唉啊 最後講這個道理 - 竟然是法華經 所以法華經妙 - 純圓獨妙是在這裡 唉唉唉 - 法師你又這樣講了 那這樣你不是又說 - 你的最好了 不好意思 在經上說是這樣 是不是 那麼我可沒有說天台最好 可是法華經是佛說的 祂最後總要講一件事情嘛 講完祂才要怎樣 - 往生離開嘛 祂這件事情把它講 所以各宗各派多少都應該 - 研究法華經的道理 那麼天台大師研究 - 法華經的道理算是很深刻了 我不敢說唯一深刻 站在平等的立場上 - 我不可以這樣說啦 但是你可以去體會 天台就是專門研究法華 所以是這樣 那麼現在就是這個道理呢 我要引一段經文 - 來給你們聽一聽 法華經方便品上是這麼說的 它說啊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 - 示悟眾生 舍利弗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 為眾生說法 無有餘法 若二若三 舍利弗 一切十方諸佛 - 法亦如是 十方諸佛的法都這樣 怎麼樣 來 哦!這段話你要聽進去的話 - 全世界的法當下「開悟」★開了?★ 當下在你心中 全世界的法當下在你心中 所以我說不讀法華經方便品 - 你佛法怎麼融會貫通 沒辦法融會貫通 是不是啊 那法華經方便品就這句話 有的人不喜歡背書的 有的人不喜歡背法華經的 哦!對不對 好!你就背這一句 你也可以大搖大擺拍胸脯說 - 法華經人家我背過 只要背這句就可以 背這一段就可以 對不對 它這麼說的 諸佛如來 注意聽 諸佛 它不是說釋迦佛 它說諸佛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但的意思是什麼 - 只有的意思 對不對 我說過了 但 - 只有的意思 諸佛菩薩 不 諸佛如來只有教化菩薩 換句話說 - 祂有沒有教化阿羅漢 有沒有 有沒有 就根本義上說是沒有 - 但是方便說是有的 有化城嘛 當然應該有 但是這個但字是什麼意思 就是祂的用心只要教出菩薩 - 不教羅漢 懂嗎 所以但教化菩薩 羅漢祂不教 祂不教出羅漢出來 為什麼 因為羅漢不是祂目的 所以諸有所作 - 是常為一事 諸有所作 諸有所作是做種種事 這就是不別而別 「立宗」有善巧方便★聽不清楚★ 諸有所作 - 這句話就是不別而別 諸有所作 諸就是很多 諸有所作就是作諸所作 作諸所作 做種種的事 諸有所作 你可以把它寫成什麼呢 - 寫成所作諸有 也可以這麼講 做種種的事情 - 也就是所謂講種種的法 這是別 常為一事 常為一事 常常為一件事 這就是不別 所以諸有所作是別 所以不別而別 當為一事 為了一件事情而做種種事 什麼意思啊 祂為了讓你成佛道 - 可是講種種法 來慢慢講過來 那麼常為一事是什麼事 -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就這件事 只有這件事 唯以佛的知見來示、來悟 - 來開示、來導悟 來開導你讓你開悟 讓眾生開悟 悟示眾生 哦!不是 - 是示悟眾生 唯以佛之知見 - 來示悟眾生 佛的知 - 佛的見 佛知佛見是很深的 - 唯有佛與佛乃能知之 所以祂就是要你變成佛 這就是不別而別 唯以這件事情來開示眾生 唯以佛的知見來開示眾生 可是祂諸有所作 哦!怪了 祂做種種事 舍利弗 他再反過來講 剛剛是講 到這裡為止句點 到這裡為止是不別而別 不別啊 - 為一事啊 可是諸有所作 - 講種種事 這是不別而別 不別而別 到這裡為止 - 講不別而別 往下祂要講 - 別而不別 舍利弗 重新再「牒」一遍★ 舍利弗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祂剛剛講諸有所作啊 應該有種種乘啊 現在說那種種乘 - 根本不是種種乘 只有一乘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沒有若二乘、若三乘 沒有 哇!聽到這句話真的安慰啊 那這樣我念佛 - 也直入佛乘對不對 是不是 是不是啊 ㄘㄟ!我哪有一定要去參襌 是不是這樣子 參襌是怎麼樣 就像在賭什麼 - 牌九一樣 一翻兩瞪眼 贏就贏 輸就輸 參襌就是這樣 這輩子沒參透 - 下輩子就得再來 可是呢 可是呢 念佛就像什麼樣 就像什麼一樣 玩什麼 玩撲克牌 撲克牌玩一圈 玩那個什麼 玩一圈之後 我輸贏 - 我就可以停止了 我可以不贏 我輸了一半 - 我可以就停了 幹嘛 我還有本錢 什麼意思啊 念佛要是沒有念開悟 念佛是可以開悟的哦 但是要是沒念開悟 - 我可以停到死為止 幹什麼 我要往生 我還有錢可以買車票回家 不會輸光 不會一下子輸光 我還有錢買票回家 所以我常常講 - 淨土法門是進可攻 幹嘛 可開悟 退可守 那麼淨土法門也好 什麼法門也好 無有餘乘 - 若二若三 「沒有機可乘」★聽不清楚★ 這是別 - 而又不別 前面那段話是不別而別 - 現在是別而不別 為什麼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 為眾生說法 換句話說 佛陀所說的一切法 為了什麼乘 是為了什麼乘 佛乘 最後佛陀還下一個結論 祂說怎麼樣 這種不別而別 - 別而不別的做法呢 是什麼樣 舍利弗 一切十方諸佛 - 法亦如是啊 十方諸佛的法都這樣 各位啊 你聽了這話多安慰啊 你學了釋迦佛的法 進而就等於學了什麼 - 十方諸佛的法 所以說啊 去到哪裡都可以通 這個護照到哪裡都可以通 不會說到別的地方不通 我是拿什麼 - 唯一佛乘的金卡 嘿!到哪裡都能通 都能夠怎麼 都能夠提錢 都能夠通行 十方諸佛是法亦如是 所以在法華經裡頭啊 - 壽量品當中 哦!不是壽量品 - 也是方便品 方便品當中這麼說 祂說啊 祂釋迦佛自己這麼說 祂說我當時啊 - 三七日樹下思惟的時候 我乾脆 我開悟了 開悟之後 又再三七日 - 坐在菩提金剛座上 以虛空為座 思惟 祂說我所證的太高妙了 - 這是十方諸佛的共法 可是以現前的眾生 「聽沒有」不能懂★聽不清楚★ 算了算了 我要說的話 - 給他們起懷疑、起誹謗 還讓他們造罪 那不如我入滅算了 祂這樣想 那就是什麼 別 - 不別而不別 它唯一佛乘 祂不用方便法 祂就想乾脆我入滅好了 這個時候天人就聽到了 知道祂這樣子 菩薩知道了 就化成天人下來了 跟祂講 釋迦佛啊你來這裡 - 就是要度化這些可憐的人 你啊 你不可以直接說 - 你那個了義法 你即使說了那一個了義法 - 也沒有哪一個眾生聽得下去 你應該要跟隨十方諸佛 法亦如是啊 你應該隨十方諸佛的方規哦 釋迦佛說 - 那有什麼方規呢 講方便法 用方便法 - 度這些阿羅漢根器的人 然後慢慢誘引他們成熟 才最後入你究竟所證的佛法 好! 釋迦佛聽到這樣才不入滅 才怎麼 油然生起大悲心 生起由悲心中起種種方便 然後就下座 去找誰 憍陳如他們 來來來 我講故事給你們聽 開始講什麼 - 四聖諦 苦、集、滅、道 現前藏教的四聖諦 了解嗎 圓教還是講四聖諦 但是它是圓教四聖諦 哦!講四念處 藏教四念處 觀身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觀受是苦 哦!觀身是不淨 其實涅槃經講什麼 - 常、樂、我、淨 剛好把它翻過來 觀身不淨 - 可是它講淨 常樂我淨的淨 觀法無我 - 它就要講我 觀心無常 - 可是它講常樂我淨的常 觀受是苦 - 它就講樂 你看 涅槃經倒過來 - 講常樂我淨 本來是不淨 - 苦、無我 它現在顛倒過來講 佛陀不敢講這個話 祂只好講不淨、無我 這就是當時釋迦佛重新 - 從金剛座現身的時候 開始講經的時候 阿含人不懂 他就以為釋迦佛 - 去證阿羅漢了 「他專門講阿羅漢果」★怪怪的★ 他不知道人家釋迦佛 - 已經先經過一個轉了 在腦子裡先轉過一遍了 天人來請求祂之後 他說好吧 那我就就隱藏大乘法不說 究竟法不說 我對你們這些聲聞根器的人 - 開始講聲聞法 你要知道啊 阿羅漢要講經都這樣 - 何況是佛 佛、菩薩要講解佛法 一定怎麼樣 一定怎麼樣 怎麼樣 佛菩薩自然的就觀察了 阿羅漢要入定去觀 觀一觀 啊!死了 你們這些都跟我沒緣 - 所以我不講法 他就不講法了 他就閉在那裡 佛陀不一樣 祂看得很遠 你跟我沒緣 - 我也要找緣度化你 佛是這樣 佛是這樣 所以究竟跟阿羅漢是不一樣 還記不記得 - 城東老母這個故事 在舍衛國還是哪一國 忘記了 名字我記不太清楚 應該是舍衛國 聽說有三億人 它那時候的億 - 跟現在的億不一樣 那有一半的人見過佛 甚至於一半當中 - 有一部份的人信佛 有一半的人見過佛 有一半的人 - 釋迦佛由出世到入滅 竟然沒見過祂 那麼曾經有一個跟釋迦佛 - 好像同年齡的老太婆 就是討厭看到釋迦佛 那釋迦佛要去度她哦 遠遠看她來 釋迦佛就走過去 - 要跟她打照面 她遠遠看到佛 她不跟佛講話 - 就從西邊走了 佛陀看到她從西邊走 佛陀就用神通跑到西邊去 她看到佛從西邊來 - 她又從東邊走 你看看 可是佛陀都這樣跑來跑去的 - 跟她捉迷藏 佛陀還這樣用心 最後佛陀也沒辦法度她了 你知道找誰嗎 找誰 記得好像是阿難的樣子 哦!因為阿難跟她有緣 羅候羅是不是 找到羅候羅 找羅候羅度她 羅候羅跟她有緣啊 你看 所以說佛陀乃至跟祂沒緣的 - 祂都要這樣度她 所以祂起大悲心啊 用善巧方便 用善巧方便 所以這樣了解了吧 所以說啊 十方諸佛啊 真正要講的法 - 是釋迦佛當時初證的那個法 可是釋迦佛為什麼沒說 因為沒有辦法說啊 他沒辦法說 - 沒辦法到將近要去入滅 結果被天人硬留下來 要他隨順十方諸佛的方規 - 講方便法 這法華經整理得很清楚哦 所以呢 不要執著聲聞教法 - 來說大乘非佛說 這很糟糕 好 這段話很精彩的 - 把它講解過去了 還有一段話 第二段 又云 一樣是方便品 知諸眾生 這是佛啦 佛知諸眾生有種種欲 - 深心所著 佛陀觀察眾生 - 知道就會這樣 所以祂就怎麼樣 隨其本性 以種種因緣、譬喻、 - 言辭、方便力 而為說法 這就是為實而施權 祂知道眾生不能了解 - 真正的權法 不 真正的實法 實際的 佛陀剛開始唯一證得的 - 中道了義的佛法 祂知道眾生有種種欲 有人喜歡念佛 有人喜歡參襌 有人貢高 有人懦弱 有人貪財 有人貪名 有人貪色 麻煩 種種欲 而且還深心所著 - 執著很深 所以佛陀只好怎麼樣 隨其本性 -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種種的因緣跟譬喻的言辭 - 還有方便之力 什麼叫方便力啊 有人貢高 - 祂就現神通把他降伏 這個人貪吃 - 祂就給他吃得怎麼樣 吃得很飽很飽很飽 - 吃到吃不下去 然後吐出來的時候 他就開始 - 這一點也不好吃 他下次就不敢貪吃 就譬如說種種方便善巧 然後怎麼樣 - 為他們說法 有的人呢 身體很強壯 - 不知道苦、空、無常 就在適當的機緣 - 讓他生一場大病 死去活來的 祂就是這樣 佛陀祂護念你的時候 所以有些人用功修行的時候 不用功 - 整天壯的像一條牛一樣 他一用功修行 - 頭痛、腳痛、胃痛、感冒 什麼都來了 就是這樣的 就這樣磨你 就是這樣來磨你 所以說你愈生病的人 - 就愈用功 啊!愈用功要愈生病 是這樣子的 所以說不要難過啊 不要對自己的身體難過 「偶益說法 這佛為你說法 告訴你無常 病是死因 病是死因」★整段聽不懂★? 是不是這樣子啊 好 那麼呢 祂接著再念一次 這就是為實而施權 因為你有種種的所著 所以我只好用方便法 有人怎麼樣 不願意行菩薩道 本來就很自私 那你叫他行菩薩道 - 他會受不了 叫他不要入滅 - 他受不了 他只知道自己有苦 - 他要自己趕快離苦 你又要怎麼辦 你就能怎麼辦 只好叫他去修聲聞法 趕快了他的現前、 - 現世的煩惱 這個時候就怎麼樣呢 這個時候怎麼樣呢 就教他修聲聞法 這就是為實而施權 - 為實法而施權法 權就是善巧方便嘛 實就是什麼呢 - 佛陀自證自悟的究竟佛法 這叫做實法 好!舍利弗 接下來再講一遍 舍利弗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 - 一切種智故啊 這就是開權顯實了 我施那個權法 - 都是為了一佛乘、一切種智 把這個權法開來 所以法華經為什麼 - 叫做開權顯實 就是這句話 這句話叫做開權顯實 懂嗎 這句話叫做開權顯實 為一佛乘 - 一切種智故 剛剛是在講為實而施權 這二字 這二句話 就在講什麼呢 開權顯實 也可以叫做攝權歸實 舍利弗 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 - 何況有三 這就是攝權歸實 沒有二乘法 - 何況有三乘法 跟前面的若二若三 - 互相呼應 祂的經文都是這樣呼應的 所以我到目前為止 - 我沒有去看法華經的註解 我都是誦經 前文解後文而已 真的 天台 天台大師的法華經註解 - 我是略略這樣翻一翻而已 我沒有很仔細的看 為什麼 我還在誦而已 我先誦 誦就可以前文解後文 哦!所以呢 你們未來也可以這樣做 寒假到了 你們可以去誦一誦法華經 那麼舍利弗 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 - 何況有三 這就是攝權歸實 沒有二乘啊 也沒有三乘啊 那我攝的方便法 - 其實都是什麼法 一乘法 都是一乘法 我就把所有的方便法 - 攝入什麼法 實法 這叫做攝權歸實 好!這樣道理懂了吧 又云劫濁亂時 眾生垢重 慳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分別說三 這就再重新提醒你一遍 為什麼祂要說這個權法 為什麼祂要開方便法 因為劫濁亂世 我們現在是劫濁 劫濁、見濁、 - 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這五濁惡世 它以劫濁為根本 五濁以劫濁為根本 就是那個時代 那個時代是污濁的 那個時代劫濁污濁 所以才有命濁、見濁、 - 煩惱濁、眾生濁 才會有這種濁 所以以劫濁為根 五濁以劫濁為本 所以祂以劫濁來說 劫濁亂了 思想亂了 知見亂了 所以眾生因為亂 - 所以垢很重 心垢重 - 不是不乾淨 不是身體沒洗而不乾淨 - 是心沒有洗 不會清淨 慳貪嫉妒 慳貪怎麼樣 - 慳貪自己的法 嫉妒什麼 - 大乘法 慳貪聲聞法 - 嫉妒大乘法 看人家弘法利生呢 - 就說人家好名好利 那麼呢 對於自己的戒律很慳貪 貪求戒律 以戒律的解脫為滿足 這就是慳貪 懂嗎 很多人以貪心持戒的 他持戒覺得怎麼樣 唉!我又得分了 你看我沒有犯戒耶 那這是在做什麼 慳貪 這就是慳貪法 所以愈持戒 - 貪心愈重 真的會這樣 就是這樣 貪心會愈重 戒本來是降伏貪心 可是不懂 - 那就慳貪 那麼嫉妒人家行大乘法 慳貪嫉妒 那麼成就諸不善根 誹謗大乘法 - 就成就諸不善根 最大的不善根就是這個 最大的不善根就是這個 那麼呢 成就諸不善根 結果怎麼辦 諸佛就要以方便力 -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這是就聲聞人的性格 - 說是這樣 好!但是呢 一般凡夫亦復如是 他就是慳貪嫉妒 嫉妒人家有鐖 貪自己有錢 貪著不布施 祂就要教他什麼 - 錢是無常的 成就諸不善根 - 造種種的業 唉!婬欲熾盛要怎麼辦 祂要怎麼辦 就要告訴他 - 「守」這些無常★聽不清楚★? 「少」這些貪染★聽不清楚★ 好! 這就是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 原因在此 今天這一節課就說到這裡 我們下一節繼續說 我們現在迴向 先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