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問答瀏覽                                                     今日日期----2024/5/18
主題   [ 善導、藕益大師關於往生難易的不同的問題]

發問人  鞠世環 發問日期  2002/11/1 年齡  33
性別  男 信仰  佛教 戒別  無
學歷  大學(專) E_Mail  [email protected]
所在地  大陸 網址  [email protected]

首次發問內容
多謝法師慈悲開示,現還有一問題需請法師慈悲開示:
從蓮池、藕益等祖師的教導來看,我們如果要往生,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如要解中說:“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而從觀經及善導大師的四貼疏來看,只要我們有願生之心即可往生,即使是修行並不怎?精進,也是可以上三輩往生的,如:“第三重舉九品返對破者。諸師雲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三種?生當得往生。何者?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已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回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以此文證。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同上聖也。然四地七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對上上竟。次對上中者。諸師雲是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不必受持大乘。雲何名不必。或讀不讀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回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一時授手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然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嚴經說。乃是不可思議。豈藉韋提致請方得往生也。返對上中竟。次對上下者。諸師雲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亦信因果。雲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亦。又言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正業。更無餘善回斯一行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一時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證。唯是佛去世後。一切發大乘心?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後略)”
我記得往生傳等書中記載很多念佛非常精進的高僧大德也只是中品往生,我覺得這是在依蓮池藕益等據說是慈湣流的標準而說的吧,但不知如何與觀經及善導大師所說的融通。還望法師慈悲開示。
末學 鞠世環 頂禮敬上

閣主   師父回答 91 11 1    鞠世環菩薩的發問
  導大師依《觀經》第十四觀之文,而論證上品三階之往生者皆是以凡夫位而往生,同時亦反駁了諸師判其為登地以上菩薩才能往生的說法。考 導大師之所以如此判,一方面固然是依彼經文之理解而判讀,同時亦是要勉勵吾等凡夫莫生退志之故。
  然其他諸師之所以判上品為登地者,或是對照第十五觀及其他相關經文而論亦未可知。蓋上品下生文中,只云〝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而未言及其他行門,即能得到往生。然在談及中品上生時(第十五觀),則云須〝持戒〞、〝無眾過惡〞等凡夫位具體之行門方得往生。就經文觀之,似乎中品生者條件又比上品生者為嚴?故知經文之深意,似不宜只依文字表面解。蓋真正的深信因果,依天台判,必須別教十信位滿;而不謗大乘,則聲聞小果甚至亦有辦不到的,必須別教初地,分破無明少分見於法身者,才能真正的〝體解〞大乘而不謗大乘,此又豈是韋提希所能理解而修持者?(當時她是獄中苦惱凡夫,後亦只證聲聞果位)故佛陀於此略而不說(法不應機故)。諸仁當知,佛陀圓音說法,雖是一說而有淺深多解,此正佛語不同於凡夫語,而須唯修相應的原因所在!故 導大師以憫凡夫怯懦心故,解經從淺;古之諸師以彰顯深義故,解經從深,各有攝化因緣,須以圓理會之,方能融通無礙。
  若依天台圓融之說,四土各論九品,則能會通二師之異。蓋 導大師所謂凡夫亦生上品者,乃指生〝凡聖同居土〞之上品;而他師謂登地以上方生上品者,乃是指別教菩薩生於〝實報莊嚴土〞之上品而言,兩者所指各不相同,故至後世生疑耳。至於有聲聞果人,若能發無上菩提之心,雖未見佛性,但能以小果功德迴向往生,亦得生於〝方便有餘土〞中。如是,凡夫、聲聞、別圓二教菩薩,依於其見理之淺深不同,而各各於彼土(有四種淨土已如前述)中有九品差別,既能會通又不混淆,如此或可謂善解佛意耳。

  


水月閣首頁          佛法問答首頁          回淨土法門問題瀏覽          他人相關問題          原問者再問
搜尋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