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海一滴】 天台學淨土學戒律學佛教史無量壽經會本經論選錄其他
 
 

無量壽經會本是非夏氏無量壽經會集本之解析 ◎何炳儀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 析 】此為會集本之經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為宋譯經名,「清淨平等覺」略自漢譯「佛說無量 清淨平等覺經 」,蓋支婁迦讖譯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而「平等覺」為佛德號之一,梵語「三藐三佛陀」。

第一品 法會聖眾

◎ 法會聖眾第一

【 析 】此為會集本品名。民初楊文會居士析唐譯為四十二品,第一品即為「法會聖眾」。

◎ 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

【 析 】此為會集本所列之上首弟子,漢譯有三十六位,吳譯三十一位,魏譯三十一位,唐譯二十八位,宋譯三十一位。清魏源亦曾會集無量壽經,其文云:「憍陳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蓋夏蓮居居士即取於此。

第二品 德遵普賢

◎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 析 】「天人歸仰」取自魏譯:「捨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 天人歸仰 。」此應為佛初生時。而「請轉法輪」亦取自魏譯:「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釋梵祈勸, 請轉法輪 。」此為佛成正覺時。

◎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諸佛剎中,皆能示現。

【 析一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取自唐譯,應在「通諸法性,達眾生相」前。魏譯云:「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

【 析二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取自魏譯,應在「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後。

【 析三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諸佛剎中,皆能示現」取自唐譯:「昇灌頂階,受菩提記。或成佛道,或入涅槃。使無量有情皆得漏盡。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如是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 。」

◎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

【 析 】取自魏譯:「以甚深禪慧, 開導眾生。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 供養諸佛 。」會集本改「開導眾生」為「開導群生」。且依原譯,應在「通諸法性,達眾生相」前。

◎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 析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取自唐譯:「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廣大諸根,辯才決定。於菩薩藏法,善能了知。佛華三昧,隨時悟入。」「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取自魏譯:「 具足 成就無量 總持 , 百千三昧 ,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二譯所述實為一也。

◎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 析 】魏譯云:「分別 顯示真實之際 。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 開化 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唐譯云:「敷演實際。差別善知。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超過世間一切之法。」會集本此句介諸「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間,依原譯,應為「開化一切」。

◎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 析 】魏譯云:「示現滅度, 拯濟 無極」應在「昇灌頂階,授菩提記」後。又云:「 荷負 群生,為之重擔」應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後。又云:「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 皆度彼岸 。」依原譯,「皆度彼岸」前,應為「一切善本」。唐譯於此譯為:「證得一切讚歎功德波羅蜜多」。

第三品 大教緣起

◎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 析 】全段抄自魏源會集本。

◎ 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

【 析 】抄自魏源會集本。

◎ 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 析 】全段抄自魏源會集本。

第四品 法藏因地

◎ 惑盡過亡三昧力。

【析】 唐譯云:「感盡過亡應受供」,會集本改之。

◎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

【 析 】唐譯云:「 願當安住三摩地 ,演說施戒諸法門,忍辱精勤及定。慧。」宋譯云:「復有十方諸佛剎, 恆放光明照一切 」。

◎ 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

【 析 】唐譯云:「又願當獲大神光,倍照恆沙億剎;及以無邊勝進力, 感得殊勝廣淨居 。」宋譯云:「復有十方諸佛剎,恆放光明照一切, 殊勝莊嚴無等倫 ,願我成就利群品。」會集本改「殊勝廣淨居」為「廣大清淨居」。

第五品 至心精進

◎ 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 析 】漢譯云:「我立是願,如多陀竭佛所有者,願悉得之。拔人勤苦生死根本, 悉令如佛 。唯為說經所可施行,令疾得決。我作佛時,令無及者。願佛為我說諸佛國功德。我當奉持。當那中住。 取願作佛 ,國亦如是。」

◎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

【 析 】漢譯云:「 我立是願 ,如多陀竭佛所有者,願悉得之。」吳譯云:「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 無央數都勝諸佛國 。」依原譯,「無央數都勝諸佛國」為述往生極樂者。今會本改之,以讚法藏之願。

◎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 析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取自宋譯。魏譯云:「 如所修行 ,莊嚴佛土, 汝自當知 。」唐譯云:「汝應自攝清淨佛國」。蓋三譯所述一也,而會本皆錄。又從「汝自思惟」至「志願深廣」一段,依原譯應在「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前。

◎ 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 ……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

【 析 】宋譯云:「時世自在王如來,即為宣說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莊嚴廣大圓滿之相。」魏譯云:「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一億諸佛剎土 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 。」二譯所述者一也,而會本皆錄。

◎ 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析】 此段以唐譯:「我等聞已,誓當圓滿」為主。而「思惟修習」取自唐譯:「既攝受已,滿足五劫, 思惟修習 。」

◎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

【 析 】「思惟究竟」取自宋譯:「汝之行願, 思惟究竟 」。

第六品 發大誓願

◎第一章 國無惡道願 • 不墮惡趣願

1. 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3.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燄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 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析】宋譯云:「願如世尊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所有一切眾生,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

2. 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 析 】漢譯云:「一、我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地獄禽獸餓鬼蜎飛蝡動之類。得是願,乃作佛。不得從是願,終不作佛。」

4. 不復更墮惡趣。

【 析 】漢譯云:「二、我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有來生我國者,從我國去,不復更地獄餓鬼禽獸蝡動,有生其中者,我不作佛。」

◎ 第二章 身悉金色願 • 三十二相願 • 身無差別願 所有眾生,令生我剎。

3.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 析 】吳譯云:「第十五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

4.端正淨潔,悉同一類。

【 析 】吳譯云:「第九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面目皆端正淨潔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種類,比如第六天人。」

5.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國中有情,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 第三章 宿命通願 • 天眼通願 • 天耳通願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

【 析 】吳譯云:「第二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億萬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卻知無極。皆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

◎ 第四章 他心通願

1.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一切皆 得他心智通。」

2. 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 第五章 神足通願 • 遍供諸佛願 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者,不取正覺。」

2. 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

【析】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得大神通。經一念中,周遍巡歷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供養諸佛,深植善本,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第六章 定成正覺願

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 第十五章 國無不善願 • 住正定聚願 •樂如漏盡願•不貪 計身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 析 】唐譯第十一願云:「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魏譯第十一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會本第十二願蓋取自唐譯第十一願,其中「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取自宋譯第二願。而會本第二十九願則取自魏譯第十一願,魏、唐二譯願文相同,故會本之第十二願、第二十九願實則一願。

◎ 第七章 光明無量願 • 觸光安樂願

1.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

【 析 】諸譯無。

2.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

4.莫不 。

5.慈心作善,來生我國。

【 析 】吳譯云:「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

3.照觸其身。

4. 安樂。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界眾生之輩,蒙佛威光所 照觸 者,身心 安樂 ,超過天人。」魏譯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 其身 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

◎ 第八章 壽命無量願 • 聲聞無數願

1.壽命無量。

【 析 】諸譯無。

2.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 國中聲聞 , 無 有知其 數 者。」魏源會本:「第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 天人 , 壽命亦皆 如佛, 無 有限 量 。」

3.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 知其量數者。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 第九章 諸佛稱嘆願

1.十方世界。

3. 我名。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 十方世界 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 我名 者,不取正覺。」

2.無量剎中,無數諸佛。

3.若不共稱嘆 。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彼 無量剎中無數諸佛 , 不共 咨嗟 稱歎 我國者,不取正覺。」

4.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

【 析 】吳譯云:「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座中, 說我功德國土之善 。」

◎ 第十章 十念必生

1.十方眾生。

3.至心信樂。

5.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 若不生者 , 不取正覺 。 唯除五逆 , 誹謗正法 。」

2.聞我名號。

4.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

【 析 】唐譯云:「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剎中諸有情類, 聞我名 已, 所有善根 , 心心迴向 , 願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 第十一章 聞名發心願 • 臨終接引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析】 漢譯云:「十八 • 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不爾者,我不作佛。」吳譯云:「第七願 • 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若作沙門,不毀經戒,斷愛欲,齋戒清淨,一心念欲生我國,晝夜不斷絕,若其人壽欲終時,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即來生我國,則作阿惟越致菩薩,智慧勇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魏譯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唐譯云:「若我成佛,於他剎土,有諸眾生發菩提心,及於我所起清淨念,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極樂,彼人臨命終時,我與諸比丘眾現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宋譯云:「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苾芻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譯於此皆止述一願,而會本卻析為二:聞名發心、臨終接引。

◎ 第十二章 悔過得生願

1.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

3.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聞我名號 , 繫念我國 , 植眾德本 , 至心迴向欲生 我國, 不 果 遂者 ,不取正覺。」

2.發菩提心,堅固不退。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 堅固不退 。」又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聞吾名號, 發菩提心 ,種諸善根,隨意求生諸佛剎土,無不得生。」

4.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 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

【 析 】吳譯云:「第五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蝡動之類, 若 前世作 惡 , 聞我名字 ,欲來生我國者, 即 便返正 自悔過 , 為道作善 , 便持經戒 , 願 欲 生我 國不斷絕,壽終皆令不復泥犁禽獸薜荔, 即生我國 ,在心所願。」漢譯云:「十九、我作佛時、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為惡,聞我名字,及正為道,欲來生我國,壽 終 皆令 不復更三惡道 ,則生我國,在心所願。」

【 再析 】此章前半為魏、唐二譯之第二十願,為三輩往生之中輩。而「若有宿惡」下,為漢、吳二譯之「悔過得生願」。前後各有其旨,會本竟統而稱之「悔過得生」。

◎ 第十三章 國無女人願 •厭女轉男願•蓮華化生願

1.國無婦女。

4.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 析 】吳譯云:「第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 國 中 無 有 婦 人。女人欲來 生我國 中 者 , 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蝡動之類來生我國者, 皆於七寶 水 池蓮華中化生 長大。 」

2.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

【 析 】唐譯云:「 若 我成佛,周遍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量諸佛國中,所 有女人 , 聞我名 已, 得清淨信 , 發菩提心 , 厭患女身 ,若於來世不捨女人身者,不取菩提。」

3.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

【 析 】魏源會本:「第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亦無女人。有 願生我國 者, 命終即化男 身, 來我剎土 ,生蓮華中,華開見佛。」

【 再析 】「國無婦女」、「厭女轉男」應為一願。又「蓮華化生」應含於魏、唐二譯之十八、十九、二十願中。

◎ 第十四章 天人禮敬願•聞名得福願•修殊勝行願

1.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

4.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 十方 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 聞我名字 ,五體投地,稽首作禮, 歡喜信樂 ,修菩薩行, 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

2.禮拜歸命。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等佛剎一切菩薩,聞我名號,五體投地, 禮拜歸命 ,復得天上人間一切有情尊重恭敬,親近 侍奉,增益功德。 」

3.以清淨心,修菩薩行。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有等量諸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五體投地,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若諸天人不禮敬者,不取正覺。」

5.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6.諸根無缺。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餘佛剎中所有眾生,聞我名已,乃至菩提,諸根有闕,德用非廣者,不取菩提。」

7.常修殊勝梵行。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 常修 梵行,至成佛道。」唐譯云:「若我成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佛剎菩薩之眾,聞我名已,得離生法,若不修行 殊勝梵行 ,乃至到於大菩提者,不取正覺。」

【 再析 】其中「諸根無缺」為魏、唐二譯之「根願全廣願」,會本未標出。

◎ 第十五章 國無不善願•住正定聚願•樂如漏盡願•不貪計身願

1.國中無不善名。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 國中 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 無不善名 。」

2.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

【 析 】吳譯云:「第十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同一心。所念所欲言者,預相知意。」依原譯,應為「他心智通願」,故不應置 此。

3.永離熱惱,心得清涼。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一切眾生,聞我名號, 永離熱惱 , 心得清涼 ,行正信行,得生我剎,坐寶樹下,證無生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 所受快樂 ,不 如漏盡比丘 者,不取正覺。」

5.若起想念,貪計身者。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 ,不取正覺。」

◎ 第十六章 那羅延身願•光明慧辯願•善談法要願 1.善根無量。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所修正行, 善根無量 ,遍圓寂界而無間斷。」會本取此願之「善根無量」置此,不知何意?

2.皆得金剛那羅延身。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 得金剛那羅延身 者,不取正覺。」

3.堅固之力。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彼國所生諸菩薩等,若無那羅延 堅固力 者,不取正覺。」

4.身頂皆有光明照耀。

【 析 】吳譯云:「第二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 頂 中 皆有光明 。」魏源會本:「第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不皆 身 具無邊光明, 照曜 諸佛國土者,不取正覺。」

6.獲得無邊辯才。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國中眾生,讀誦經典,教授敷演,若不 獲得 勝辯才者,不取菩提。」又云:「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有不成就 無邊辯才 者,不取菩提。」

5.成就一切智慧。

7.善談諸法秘要。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剎土中所有菩薩,皆得成就一切智慧, 善談諸法祕要 之義,不久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8.說經行道,語如鐘聲。

【 析 】吳譯云:「第十六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 語 者 如 三百 鐘聲 , 說經行道 ,皆如佛。」

◎ 第十七章 一生補處願•教化隨意願

1.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來 生我國 ,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 除其本願 自在所化, 為眾生故被弘誓鎧 ,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2.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若有大願,未欲成佛,為菩薩者。我以威力,令彼 教化一切 眾生, 皆發信心 , 修菩提行 ,普賢行,寂滅行,淨梵行,最勝行,及一切善行,皆悉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行普賢道。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於彼國中所有菩薩,於大菩提咸悉位階一生補處。唯除大願諸菩薩等。為諸眾生,被精進甲,勤行利益,修大涅槃。遍諸佛國行菩薩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安立恆沙眾生住無上覺,所修諸行復勝於前, 行普賢道 而得出離。」

4.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

【 析 】諸譯無。

5.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於我剎中所有菩薩, 或樂說法 , 或樂聽法 , 或現神足 ,或往他方, 隨意修習 , 無不圓滿 。」

◎ 第十八章 衣食自至願•應念受供願

1.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

【 析 】魏源會本:「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 衣服飲食 ,應念 所需 ,自然化現在前。」

2.種種供具。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於彼剎中諸菩薩眾,所須種種供具,於諸佛所植諸善根,如是色類不圓滿者,不取菩提。」

3.隨意即至。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 隨 念 即至 。」

4.無不滿願。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於一切處,承事供養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種諸善根。隨意所求, 無不滿願 。」

5.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

【 析 】魏源會本:「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應念所需,自然化現在前。乃至於諸佛所,種種供養,香華幢蓋,瓔珞音樂,應念圓滿,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乃至欲求 諸佛 就供,以佛神力, 應念 即得他方諸佛,舒臂來此, 受其供養 。」

◎ 第十九章 莊嚴無盡願

1.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

2.有能辨其,名數。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 國中 天人一切 萬物 , 嚴淨光麗 , 形色殊特 , 窮微極妙 , 無能稱量 。 其諸眾生 ,乃至逮得 天眼 , 有能 明了 辨其名數 者,不取正覺。」

2. 形色,光相,及總宣說者。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周遍國中諸莊嚴具,無有眾生能總宣說。 乃至有天眼者,不能了知所有雜類 形色光相 。若有能知 及總宣說者 ,不取菩提。 」

◎ 第二十章 無量色 樹願 • 樹現佛剎願

1.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

3.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 國中 具有 無量色樹 , 高百千由旬 。 諸菩薩中 , 有善根劣者 ,若不 能了知 ,不取正覺。」

2.道場樹高四百萬里。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 道場樹 無量光色, 高四百萬里 者,不取正覺。」

4.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國中群生,隨心 欲見諸佛淨國 殊勝 莊嚴 , 於寶樹間悉 皆出現,猶如明鏡見其面像。」

5.猶如明鏡,睹其面像。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 猶如明鏡姰其面像 。」

◎ 第二十一章 徹照十方願

1.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淨。

3.眾生姰者,生希有心。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 所居佛剎 , 廣博嚴淨 , 光瑩如鏡 ,悉能照見無量無邊一切佛剎, 眾生姰者 , 生希有心 ,不久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國土光淨,遍無與等, 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如明鏡中現其面像。」

第二十二章 寶香普 熏 願

1.下從地際。

【 析 】宋譯云:「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有菩薩,以百千俱胝那由他種種珍寶,造作香爐, 下從地際 ,上至空界,常以無價栴檀之香,普熏供養十方諸佛。」

2.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自地以 上至 於 虛空 , 宮殿樓觀 , 池流華樹 , 國土所有一切萬物 , 皆以無量 雜 寶 百千種 香 而共 合成 。嚴飾奇妙,超諸天人。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菩薩 聞者 , 皆修佛行 。」其中「眾生聞者」,原譯為「菩薩聞者」,蓋會本取王龍舒大阿彌陀經之句:「第五願、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宅宇宮殿樓閣,池流華樹。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殊勝超絕。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眾生 聞是香者,皆修佛行。」

◎ 第二十三章 普等三昧願 • 定中供佛願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二願)」又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五願)」會本取魏譯之四十二願、四十五願為其願文第二十三章,又分二願:普等三昧願、定中供佛願。「定中供佛」為「清淨解脫願」之內容,而會本既定四十四願為「普等三昧願」,而普等三昧之所以然竟闕如。又其中「諸深總持」則取自魏譯之三十四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 諸深總持 者,不取正覺。」

◎ 第二十四章 獲陀羅尼願 •聞名得忍願•現證不退願


1.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無量不可思議無等界諸佛剎中菩薩之輩,聞我名已,若不證得離生,獲陀羅尼者,不取正覺。」

2.清淨歡喜,得平等住。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餘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若不應時修菩薩行, 清淨歡喜 , 得平等住 ,具諸善根者,不取正覺。」

3.修菩薩行,具足德本。

【 析 】魏譯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 修菩薩行 , 具足德本 。」

4.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

【 析 】唐譯云:「若我成佛,餘佛國中所有菩薩,若聞我名, 應時不獲一二三忍 ,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 者,不取菩提。」

第七品 必成正覺

◎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

【 析 】魏譯云:「 開彼智慧眼 ,滅此昏盲暗。」宋譯云:「 獲彼光明身 ,如佛普照曜。」

◎ 常作天人師,得為三界雄,說法師子吼。

【 析 】宋譯云:「願我未來世, 常作天人師 。百億世界中,而作師子吼。」魏譯云:「常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 得為三界雄 。」

第八品 積功累德

◎ 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 析 】魏譯云:「 忍力成就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 志願無倦 。」又知「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應在「和顏愛語」前。

◎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 析 】魏譯云:「 和顏愛語 ,先意承問。」唐譯云:「善言 勸諭 ,無不從心。資養所須,取支身命。少欲知足,常樂虛閑。稟識聰明,而無矯妄。其性調順,無有暴惡。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心不作諂,亦無懈怠。善言 策進 ,求諸白法。」

◎ 莊嚴眾行。

【 析 】魏譯云:「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 莊嚴 具足 眾行 。」

◎ 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 析 】宋譯云:「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利樂眾生。 軌範具足 ,善根圓滿。所生之處,有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珍寶之藏,從地湧出。」魏譯云:「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 觀法如化 。」魏譯云:「少欲知足,無染恚癡。 三昧常寂 ,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 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 析 】魏譯云:「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教化安立 無數 眾生 , 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 …… 」 依原譯,此二句應在「自然發應」、「或為長者居士」間。

第九品 圓滿成就

◎ 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 析一 】「修菩薩行」取自宋譯:「時作法苾芻,對世自在王如來,及天人魔梵沙門婆 羅門阿修羅等,發是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莊嚴佛剎。入三摩地,歷大阿僧祇劫, 修菩薩行 。」此即第八品:「積植德行」魏譯云:「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積植 菩薩無量 德行 。」

【 析二 】「積功累德」取自魏譯:「無央數劫, 積功累德 。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即第八品之「由成如是諸善根故」,唐譯云;「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 ,所生之處,有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涌出。」宋譯云:「軌範具足,善根圓滿。所生之處,有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珍寶之藏,從地湧出。」

【 析三 】「無量無邊」取自宋譯:「如是之行, 無量無邊 ,說不能盡。」即第八品:「如是功德,說不能盡」,魏譯云:「 如是功德 ,不可稱說」。

【 析四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取自魏譯:「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旛,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於原譯,屬第八品。

【 析五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取自唐譯:「如是無邊諸菩薩眾,起諸妙行,供養奉事諸佛世尊,乃至成佛,皆不可以 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於原譯,屬第八品。

【 析六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諸譯無。

【 析七 】「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取自唐譯:「發是願已, 如實安住 。種種功德, 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即第八願:「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魏譯云:「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宋譯云:「發是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莊嚴佛剎。」

第十品 皆願作佛

◎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

【 析 】漢譯云:「佛說無量清淨佛為菩薩,求索得是二十四願時,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大長者迦羅越子。」會本略「阿闍世」為「阿闍」,改「大長者子」為「大長者」。

◎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

【 析 】吳譯云:「佛即知之,告諸比丘僧,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卻後無數劫,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會本末缺「如阿彌陀佛」,意則不全。

◎ 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

【 析 】吳譯云:「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住菩薩道以來,無 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復來供養我。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 長者子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為我作弟子。今皆復會,是共相值也。」原譯為「住菩薩道以來,無央數劫」,而會本竟成「彼於前世住菩薩道」,其中「前世」蓋取自「 前世 迦葉佛」。

第十一品 國界嚴淨

◎ 國界嚴淨

【析】 取自唐譯楊文會分品:「 國界嚴淨 第十四」。

◎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汝身果報,不可思議。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 析一 】「不思議業,汝可知耶」、「眾生善根」取自唐譯云:「佛語阿難, 不思議業,汝可知耶 。答言,不也。佛告阿難,諸佛及 眾生善根 業力,汝可知耶。答言,不也。」

【 析二 】「汝身果報,不可思議。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諸佛聖力,不可思議」取自宋譯:「佛告阿難, 汝身果報 ,亦 不可思議 。 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 。 諸佛聖力,不可思議 。」

【 析三 】「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取自魏譯:「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 , 亦不可思議 。 其 諸 眾生 , 功德善力 , 住行業 之 地 ,故能爾耳。」

【 析四 】上三段分取自宋、唐、魏譯,三譯所述實為一也。

【 析五 】「及佛神力」取自魏譯:「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 佛神力 故,欲見則見。」

第十二品 光明遍照

◎ 佛中之王。

【 析 】漢譯云:「諸佛光明中之王也」,吳譯云:「諸佛中之王也」, 以漢譯為明晰。

◎ 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 析 】漢譯云:「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為不豫計。」

◎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 析 】取自魏源會本,但加「諸佛光明」、「惟阿彌陀佛」二句。

第十三品 壽眾無量

◎ 所有一切星宿眾生。

【 析 】取自魏源會本。 14.0pt;

第十四品 寶樹遍國

◎ 種種共成,各自異行。

【 析 】漢譯云:「是七寶樹,轉共相成,種種各自異行。」

◎ 枝葉相向,華實相當。

【 析 】魏譯云:「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

第十五品 菩提道場

◎ 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 析 】魏譯云:「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此文原述樂聲,而會本竟成風吹枝葉之聲。

◎ 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 析 】魏譯云:「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第十七品 泉池功德

◎ 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 析 】魏譯云:「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依原譯,此二句應置下品「容色微妙」後。

◎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

【 析 】不知出於何譯。

第十八品 超世希有

◎ 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餘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 析 】魏譯云:「咸同一類,形無異狀(唐譯:無差別相)。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依原譯,「容色微妙」、「超世希有」二句應置「故有天人之名」後。

◎ 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

【 析 】唐譯云:「譬如下賤半挓迦人,對於輪王,則無可喻。 威 光 德 望,悉皆無有。又如帝釋,方第六天,威光等類皆所不及。園苑宮殿,衣服雜飾,尊貴自在, 階位神通 ,及以 變化 , 不可為比 。」

第十九品 受用具足

◎ 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 析 】魏譯云:「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會本將此二句置此,似不妥。

第二十一品 寶蓮佛光

◎ 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珍奇。

【 析 】唐譯云:「其葉有 無量 百千 珍奇 異色,以 百千摩尼 妙寶 莊嚴。覆以寶網,轉相 映飾 。」

第二十二品 決證極果

◎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

【 析 】取自魏源會本:「亦無劫數之名。」

◎ 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舍分別。

【 析 】取自魏源會本。

◎ 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析 】魏譯云:「其有眾生生彼國者, 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宋譯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是人 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譯所述實為一也。

第二十三品 十方佛讚

◎ 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 析 】唐譯云:「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 ,歡喜愛樂, 所有善根 , 迴向願生 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宋譯云:「欲令眾生聞彼佛名, 發清淨心 , 憶念受持 , 歸依供養 ,求生彼土。」二譯所述者一也。

第二十四品 三輩往生

◎ 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 析 】諸譯此下皆有「住不退轉」之語。漢譯云:「便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自然受身長大,則作 阿惟越致 菩薩。」吳譯同。魏譯云:「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住不退轉 。」唐譯云:「即隨如來,往生彼國, 得不退轉 。」宋譯云:「經須臾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不退轉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 析 】唐譯云:「若他國眾生發菩提心,雖不專念無量壽佛,亦非恆種眾多善根,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迴向彼佛,願欲往生。」魏譯云:「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二譯所述實為一也。

◎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 析 】魏譯云:「 其下輩者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 一向專 意,乃至十 念 ,念 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若聞深法,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念於彼佛,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 , 亦得往生 。 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

唐譯云:「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 以清淨心向無量壽 如來, 乃至十念 念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 。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 ,心無疑惑。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 , 念無量壽佛 。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

二譯同為下輩往生,而會本皆錄。但會本對二譯之去取,故不易察覺耳。

第二十五品 往生正因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 析 】宋譯云:「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是人臨終,無量壽如來,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已,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無量壽如來,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賢聖圍繞,速得聞法,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原譯本為完整二段經文,今會本竟略前段之果,則文意不全。

◎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近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整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 析 】漢譯云:「諸 欲生無量清淨佛國 , 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 者,大 要當作善 。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盜竊,三者不得淫佚,犯愛他人婦女,四者不得調欺,五者不得飲酒,六者不得兩舌,七者不得惡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貪欲,不得心有所慳惜,不得瞋怒,不得愚癡,不得隨心嗜欲,不得心中中悔,不得狐疑,當作孝順,當作至誠忠信,當作受佛經語深,當信作善橫世得其福,奉持如是其法不虧失者,在心所願,可得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哀之,悉令生無量清淨佛國。」

宋譯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十種心,所謂一不偷盜,二不殺生,三不婬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會本「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取自漢譯三輩後第二類,而「所謂一不殺生」下,全取自宋譯下輩。

◎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 析一 】漢譯云:「佛言,世間人欲以慕及賢明,居家修善為道者,與妻子共居,在恩好愛欲之中,憂念 若多 ,家 事 襥 務 , 不暇大齋戒一心清淨 。雖 不能 得 離家 , 有空閑時 ,自端正心,意念諸善,專精行道十日十夜。殊使不能爾,自 思惟熟計 , 欲度脫 身者,下當 絕念去憂 ,勿念家事,莫與女人同襍,自 端正身心 ,斷愛欲,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生無量清淨佛國, 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會本「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思惟熟計,欲得度脫」取自此段,即漢譯三輩後之第二類。而「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取自漢譯三輩後之第一類。又「慈心精進」取自漢譯下輩:「其三輩者,其人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散華燒香,然燈懸繒綵,作佛寺起塔,飲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 慈心精進 。」

【 析二 】會本「若多事物」,原譯為:「憂念若多,家事襥務」。

【 析三 】會本「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漢譯云:「欲往生無量 清淨佛國 」,吳譯云:「 欲往生阿彌陀佛 國」

◎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 析 】漢譯云:「佛言,其欲求作菩薩道,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其然後皆當得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者,皆當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隨心所願在,欲於何方佛國作佛,終不更泥犁禽獸薜荔,隨其精進求道早晚之事,事同等耳。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此段在三輩後,不應置此。原譯三輩後第二類之果為:「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在七寶浴池蓮華中化生,可得智慧勇猛,所居七寶舍宅自在其意所欲作為,可次如上第一輩。」

第二十六品 禮供聽法

◎ 俱令登彼岸。

【 析 】宋譯云:「各各 俱 發菩提心,願出塵勞 登彼岸 」。

◎ 恆發弘誓心。

【 析 】唐譯云:「 恆發 誓莊嚴,當成微妙土,菩薩以願力,修勝菩提行,之土如影像,發諸 弘誓心 。」

◎ 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

【 析 】魏譯云:「梵聲猶雷震,八音暢妙響」。

◎ 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

【 析 】取自宋譯長行:「若諸 菩薩見此光 明, 即 得受記, 證不退位 。」

◎ 諸佛國難比。

【 析 】宋譯云:「 諸佛國 界雖嚴飾, 難比 如來寶剎中」。

第二十七品 歌嘆佛德

◎ 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 析 】魏譯云:「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會本缺「其諸菩薩僉然欣悅」,則此段無主詞。

◎ 端圓周匝。

【 析 】吳譯云:「華正 端圓 , 周匝 各適等。」

第二十八品 大士神光

◎ 何時度脫,得道往生 。

【 析 】漢譯云:「皆知當 何歲 何劫中得 度脫 得 人 道 ,當 往生 無量清淨佛國」。

第二十九品 願力宏深

◎ 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比。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 析 】魏譯云:「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比,如我國也。」依原譯,「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比」應置「常識宿命」下。

◎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 析 】漢譯云:「佛言,無量清淨佛尊壽,卻後無數劫常未央,無般泥洹時也。無量清淨佛於世間教授,意欲過度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欲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之道。其諸有作菩薩者,皆欲令悉作佛。作佛已,悉令轉復教授八方上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復欲令悉得作佛。得作佛時,復教授無央數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令得泥洹道去。諸所可教授弟子者,展轉復相教授,轉相度脫。至令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轉相度脫,皆得泥洹之道。悉如是,無量清淨佛,常未欲般泥洹日也。無量清淨佛所度脫,展轉如是,復住無數劫無數劫,不可復計劫,終無有般泥洹時也。」此段經文之主旨,應為「無量清淨佛尊壽,卻後無數劫常未央,無有般泥洹時也」惜會本未錄。

◎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甯為增減,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

【 析 】漢譯云:「佛言,令天下諸水,都流行入大海中,寧能令海水為增多不。阿逸菩薩言,不能令海水增多也。所以者何,是大海為天下諸水眾善中王也,故能爾耳。佛言,無量清淨佛國亦如是。悉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無央數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都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其輩甚大眾多,不可復計。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眾比丘僧,都如常一法不異為增多也。所以者何,無量清淨佛國為最快,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國中,眾菩薩中王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雄國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珍實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極長久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之眾傑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廣大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都自然之無為也。無量清淨佛國,為最快明好甚樂之無極也。無量清淨佛國獨勝者何,本為菩薩求道時,所願勇猛,精進不懈,累德所致,故乃爾耳。」此段之要應為「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般泥洹去者無央數,其在者心得阿羅漢者亦無央數,都不為增減也。」不應置於此品。

第三十品 菩薩修持

◎ 肉眼簡擇。

【 析 】唐譯云:「 肉眼 發生,能有 簡擇 。」

◎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 析 】唐譯云:「彼極樂界諸菩薩眾,所說語言,與一切智相應。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無自想,無煩惱想,無我想,無鬥諍相違怨瞋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有柔軟無障礙心。不濁心,無忿恨心,有平等調伏寂靜之心,忍心,忍調伏心,有等引澄淨無散亂心,無覆蔽心,淨心,極淨心,照曜心,無塵心,大威德心,善心,廣大心,無比心,甚深心,愛法心,喜法心,善意心,捨離一切執著心,斷一切眾生煩惱心,閉一切惡趣心,故行智慧。行已,成就無量功德。於禪定覺分,善能演說。而常遊戲無上菩提,勤修敷演。肉眼發生,能有簡擇。 …… 」故知此段應置「肉眼簡擇」之前。

◎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 析 】魏譯云:「 以無礙智 ,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 佛道,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 解法如如 。」

◎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

【 析 】唐譯云:「佛眼成就,覺悟開示。生無礙慧,為他廣說。於三界中,平等勤修。」魏譯云:「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依原譯,「於三界中,平等勤修」應在會本「以無礙慧」後。

◎ 證無所得 。

【 析 】唐譯云:「於三界中,平等勤修。既自調伏,亦能調伏一切有情。能令獲得勝奢摩他,於一切法 證無所得 。」依原譯,應在會本「於三界中,平等勤修」後。

◎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 析 】唐譯云:「 以方便智 ,修行滅法。善知取捨理非理趣。於理趣非理趣中,皆得善巧。於世語言,心不愛樂。出世經典,誠信勤修。善巧尋求一切諸法。求一切法, 增長了知 。」依原譯,「以方便智」應置會本「不欣世語」前,「增長了知」應置「樂在正論」後。

◎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 析 】唐譯云:「 從本已來,安住神通 ,勤修深法。於甚深法,而無退轉。於難解法,悉能通達。 得一乘道 ,無有疑惑。於佛教法, 不由他悟 。」但此段即前之「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魏譯云:「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

第三十一品 真實功德

◎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

【 析 】 因 力, 緣 力, 願力 ,發起力,世俗力, 出生 力, 善根 力,三摩地力,聞力,捨力,戒力,忍力,精進力,定力,慧力,奢摩他力,毗𣈥舍那力,神通力,念力,覺力, 摧伏一切 大 魔軍 力。

◎ 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

【 析 】魏譯云:「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唐譯云:「其心寂定,智慧明察。作世間燈,破眾生暗。堪受供養,殊勝福田。為大導師,周濟群物。遠離憎愛,心淨無憂。」此段應置會本「寂定明察」、「為大導師」間。而「殊勝吉祥」亦取自唐譯:「以 尊重 心, 奉事諸佛 。於諸佛所,植眾善本。拔除憍慢,離貪瞋癡。殊勝吉祥,應供中最。住勝智境, 赫奕 慧光。心生 歡喜 , 雄猛無畏 。」依原譯,為「殊勝吉祥,應供中最」而會本竟取前文之句,合成「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第三十二品 壽樂無極

◎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析】 此段取自魏譯,魏譯於此述極樂世界聲聞菩薩,止「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八字。但漢、吳二譯有一長文敘之,即會本「念道之自然」後,至「善好殊無比」止,下云:「其國土甚殊好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故「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應置於「善好殊無比」後,方順原譯。

◎ 喜樂久習。

【 析 】吳譯云:「供養無極,歡心 喜樂 。樂共觀經行道,和好 久習 。」

◎ 咸為道慕,曠無他念 。

【 析 】漢譯云:「 咸 然 為道 ,恢廓 慕 及。 曠 蕩念道, 無他 之 念 。」

◎ 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

【 析 】漢譯云:「 自然 成五 光 至九 色 。五光至九色 參迴轉 ,數百千更 變 。 最勝 之自然,自然成七寶。」吳譯云:「自然成五光,五光至九色,九色參迴轉,數百千更變, 鬱單 之自然,自然 成七寶 。」合二譯知,漢譯「最勝」即吳譯「鬱單」,為北俱盧洲,但一為意譯,一為音譯耳。會本取漢譯「五光至九色參迴轉」之「轉」,「數百千更變」之「變」,「最勝之自然」之「最勝」,合為「轉變最勝」,異於原譯。又取吳譯「鬱單之自然」之「鬱單」,「自然成七寶」之「成七寶」,合為「鬱單成七寶」,不見原譯之「自然」。

◎ 無極之勝道。

【 析 】漢、吳二譯云:「昇道之無極」,魏譯云:「昇道無窮極」,會本作「無極之勝道」,各譯所無。

◎ 捐志若虛空。

【 析 】漢譯云:「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幅,捐志虛空中。」會本於此亦不順原譯。

第三十三品 勸諭策進

◎ 欲何待乎。

【 析 】魏譯云:「安所須 待 , 欲何 樂 乎 。」

◎ 身愚神闇。

【 析 】魏譯云:「身愚神闇,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依原譯,「身愚神闇」應置「吉凶禍福,競各作之」前。

◎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

【 析 】魏譯云:「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依原譯,會本「先人不善,不識道德」應置「轉受餘教」後,下為「身餘神闇」,下為「死生之趣,善惡之道」,下為「自不能見」,下為「無有語者」,下為「吉凶禍福,競各作之」,下為「殊無怪也」,下為「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

◎ 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

【 析 】魏譯云:「安所須待,欲何樂乎。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轉相承受父餘教令。」依原譯,應置會本「世人善惡」後,下為「轉受餘教」。

第三十四品 心得開明

◎ 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 析 】魏譯云:「諸天人民蝡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語教戒,甚深甚善。」依原譯,會本「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應在「皆蒙慈恩,解脫憂苦」後。

◎ 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 析 】魏譯云:「光明徹照,達空無極。開入泥洹,教授典攬。威制消化,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依原譯,會本「佛為法王,尊超群聖」應在「光明徹照,洞達無極」後。

◎ 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 析 】魏譯云:「 開示 五趣, 度未度者 ,決 正 生死泥洹之 道 。」

◎ 受佛明誨。

【 析 】漢譯云:「受佛嚴明重教」。

第三十五品 濁世惡苦

◎ 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 析 】魏譯云:「今我於 此世間 作佛,處於 五惡 五痛五燒之中, 為最劇苦 」。

◎ 獲其福德。

【 析 】魏譯云:「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 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 析 】漢譯云:「其二惡者,世間帝王長吏人民 …… 世間貧窮乞丐孤 獨,但坐前世宿命,不信道德,不肯為善。」依原譯,此應屬「二惡」一段。又會本「故有窮乞」等句前已有「不知為善」,即窮乞等因,下復取二惡之「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則贅矣。

◎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

【 析 】魏譯云:「 世 有常道,王 法牢獄 。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勉出。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 譬如 王法, 痛苦極刑 。」依原譯,應置「轉生受身」下。

◎ 所受壽命,或長或短。

【 析 】魏譯云:「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依原譯,「所受壽命,或長或短」上為「改形易道」,下為「魂神精識」。

◎ 奢婬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

【 析 】魏譯云:「奢婬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依原譯,其經句之順序應為:「奢婬驕縱」 ↓「任心自恣」↓「心口各異」↓「陷神冤枉」↓「居上不明」↓「機偽多端」↓「在位不正」↓「損害忠良」。且「機偽多端」之主詞為「臣下」,「陷人怨枉」、「心口各異」之主詞為「世間人民」。

◎ 利害勝負。

【 析 】漢譯云:「更相 利害 ,爭錢財鬥。忿怒成讎,轉爭 勝負 。」

◎ 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 析 】魏譯云:「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依原譯,會本「破家亡身,不顧前後」應置「欲貪多有」後。

◎ 悕望他利,用自供給。

【 析 】漢譯云:「欲得他人財物,用自供給。」魏譯云:「悕望他利」。

◎ 壽命幾何。

【 析 】魏譯云:「處年壽命,無能幾何。」本為肯定,會本成為疑問。

◎ 身心不正。

【 析 】漢譯云:「中有不良之人, 但懷念毒惡,身心不正。常念婬佚,煩滿胸中。 」依原譯,「身心不正」應置「常懷邪惡」下。

◎ 所當求者,而不肯為,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

【 析 】魏譯云:「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 強奪 無道。惡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擊成事。恐勢 迫脅 ,歸給妻子。」漢 譯云:「聚會飲食,自共作惡。興兵作賊,攻城格鬥。劫殺截斷,強奪不道。取人財物,偷竊趣得。不肯治生。所當求者,不肯為之。惡心在外,不能專作。欲擊成事,恐勢迫脅。持歸給家,共相生活。」依原譯,會本「所當求者,而不肯為」應在「強奪」下。

◎ 不自慚懼。

【 析 】漢譯云:「不能自知為惡, 不自 羞 慚 。自用頗健,令人承事敬畏。復不敬畏天地神明日月。亦不可教令作善,不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常當爾。亦復無憂哀心,亦不知恐 懼 ,恣意憍慢。」

◎ 無有報償。

【 析 】魏譯云:「無有報償之心」。

◎ 不信生死善惡。

【 析 】魏譯云:「 不信死 後神明更 生 ,不信作 善 得善,為 惡 得惡。」

第三十六品 重重誨勉

◎ 重重誨勉。

【 析 】魏譯云:「受佛重誨」,漢譯云:「受佛重教」,又前有云:「受佛嚴明重教」,故知「重誨」之「重」應讀為「眾」,而會本言「重重」,則成「一次又一次」之意。

◎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 析 】漢譯云:「行步坐起不 動 。 作 事所為,當先熟思慮計之。揆度才能, 視瞻 圖規, 安定徐 作 為 之, 作事倉卒 ,不豫熟計, 為之不諦 , 亡其功夫 。 敗悔在後 ,唐苦亡身。」依原譯,會本「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應置「敗悔在後」前。

第三十七品 如貧得寶

◎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 析 】漢譯云:「若曹於是,益作諸善,布恩施德,能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復相教化,作善為德,如是經法, 慈心專一 ,齋戒清淨,一日一夜者,勝於在無量清淨佛國作善百歲。」魏譯云:「 汝等 於是 廣植德本 ,布恩施惠, 勿犯道禁 , 忍辱精進 ,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蓋原譯皆具六度,而會本止半。

◎ 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 析 】漢譯云:「 所願輒得 , 感 善 降 化, 自然 之道。」會本改之,異於原譯。

◎ 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 析 】漢譯云:「強不陵弱,各得其所。無惡穢疾疫,無病瘦者。兵革不起,國無盜賊,無有怨枉。」依原譯,「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應置「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前。

第三十八品 禮佛現光

◎ 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 析 】此處驟見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稍覺突兀。又末後「稱念」二字,諸譯所無。

◎ 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 析 】宋譯云:「忽然得見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 …… 及見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于大海。」魏譯云:「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依原譯,「高出一切諸世界上」應置「譬如須彌山王」下。

◎ 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乃至泥犁、谿谷、幽冥之處,悉大開闢。

【 析一 】魏譯云:「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依原譯,此段應置「普照一切諸佛世界後」。

【 析二 】宋譯云:「 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 、金山、寶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須彌山、 鐵圍 山、大鐵圍山、大海 江河 、 叢林 樹木,及 天人宮殿 , 一切境界 , 無不照見 。 譬如日出 , 明照世 間,亦復如是。」漢譯云:「諸天無央數天地須彌山羅寶,摩訶須彌大山羅寶,諸天地大界小界,其中諸有大泥犁小 泥犁 ,諸山林 溪谷幽冥之處 , 悉 皆 大開闢 。」此二譯所述為一,而會本皆取。

◎ 於彼高座。

【 析 】唐譯云:「見彼高座及諸聲聞菩薩等眾」。

◎ 明現照耀。

【 析 】唐譯云:「時諸佛國,皆悉 明現 ,如處一尋。」魏譯云:「香好光明,靡不 照耀 。」

◎ 清淨平正,無有雜穢。

【 析 】宋譯云:「又見彼土,清淨平正。譬如海面, 無有 丘陵山嶮,草木 雜穢 。」

◎ 及異形類。

【 析 】唐譯云:「彼佛剎中,無有他論, 及異形類 。」

◎ 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

【 析 】吳譯云:「以頭腦著地,皆言南無阿彌陀三耶三佛檀。阿彌陀佛放大光明威神已,無央數諸天人民,及蜎飛蝡動之類,皆悉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慈心歡喜者。」會本缺「阿彌陀佛放大光明威神已」。

◎ 如淨天眼,觀一尋地。

【 析 】唐譯云:「彼諸佛剎,所有大小諸山, …… 及諸宮殿天人等物,以佛光明,皆悉照見。譬如有人,以淨天眼,觀一尋地。」依原譯,「如淨天眼,觀一尋地」應置「皆悉照見」下。

◎ 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

【 析 】宋譯云:「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又見彼土,清淨平正。」依原譯,會本此段應置「清淨平正」前。

第三十九品 慈氏述見

◎ 汝見彼國淨行之眾,游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不。

【 析 】宋譯云:「 汝見 菩薩聲聞 淨行之眾 ,而作佛聲,演說妙法,一切佛剎,皆得聞聲,獲利樂不。汝見百千俱胝眾生, 游處虛空 , 宮殿隨身 不。」

第四十品 邊地疑城

◎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

【 析 】唐譯云:「若有眾生,墮於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會本缺「墮於疑悔」。

◎ 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

【 析 】漢譯云:「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後中復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

◎ 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 析 】漢譯云:「便道見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寶舍宅。舍宅中,自然內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遶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皆復作五音聲。其飲食時,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其人於城中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 …… 佛亦不使爾身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 此段應置「七寶城中」下。

◎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

【 析 】漢譯云:「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無量清淨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無量清淨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歡樂,意不開解。」魏譯云:「其胎生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

◎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聖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

【 析 】魏譯云:「 若有眾生 , 明信佛智 , 乃至聖智 。 作諸功德 , 信心迴向 。」唐譯云:「若有眾生, 斷除疑悔 ,積集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 信己善根 。」

第四十一品 惑盡見佛

◎ 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

【 析 】唐譯云:「若有墮於疑悔,種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會本缺「種諸善根」。

◎ 其人久久亦當開解歡喜。

【 析 】漢譯云:「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歡樂,意不開解。 其人久久 , 亦 自 當 智慧 開解 知經,明健勇猛,心當 歡樂 。」此句應置上品「心不開解,意不歡樂」後。

◎ 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 析 】宋譯云:「一切所須,悉皆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常處輪悔,而不自在。」依原譯,此二句應置「而未能出三界獄中」下。

◎ 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

【 析 】宋譯云:「此等眾生,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別,深著世樂人間福報,是故胎生。若有眾生,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依原譯,此段應置「深著世樂人間福報」後。

◎ 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 析 】宋譯云:「邪見業王,未能捨離。若諸眾生,斷妄分別,植諸善本,無相無著,當生佛剎,永得解脫。」依原譯,此二句應置「邪見業王,未能捨離」後。


第四十二品 菩薩往生

◎ 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 析 】魏譯云:「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第四十三品 非是小乘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第四十五品】

【 析一 】漢譯云:「其有善男子善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踊躍,心意清淨,衣毛為起,淚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人。」魏譯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唐譯云:「若有聞彼佛名,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不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宋譯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會本「如說修行」,諸譯所無。

【析二】所錄第四十五品經文,為漢譯,亦屬此段,但會本將其另置第四十五品。

第四十四品 受菩提記

◎ 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 析 】宋譯云:「 於此經典 , 書寫供養 , 受持讀誦 , 為他演說 ,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剎,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唐譯云:「讀誦受持書寫經卷,乃至 須臾頃 為他開示, 勸令聽聞 , 不生憂惱 。」魏譯云:「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此二句應置上品「欲聞此經而不能得」下。

◎ 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 析 】魏譯云:「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依原譯,此二句應置「於無上道,終不退轉」下。

第四十五品 獨留此經

◎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第四十六品】

【 析 】魏譯云:「佛語彌勒, 如來興世 , 難值難見 。 諸佛經道 , 難得難聞 。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 遇善知識 , 聞法能行 , 此亦為難 。 若聞斯經 , 信樂受持 , 難中之難 , 無過此難 。」唐譯云:「阿逸多,佛出世難。離八難身,亦為難得。 諸佛如來無上之法 , 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身之法 , 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 , 能說法人 , 亦難開示 。阿逸多,善說法人, 非易可遇 。 堅固深信 , 時亦難遭 。」蓋魏、唐二譯所述者一也,而會本皆錄,一置四十五品,一置四十六品。

第四十六品 勤修堅持

◎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 析 】唐譯云:「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應勤修行,隨順我教。」依原譯,此二句應置「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下。

◎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

【 析 】漢譯云:「常當慈孝於佛如父母,常念師恩。當念不斷絕,則 得道疾。」依原譯,此二句應置「常念師恩」下。

◎ 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 析 】宋譯云:「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如來所行,亦應隨行。於此經典,作大守護。」依原譯,此二句應置「作大守護」前。

◎ 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 析 】宋譯云:「莫令眾生,墮在五趣莊嚴獄中。令諸有情,種修福善,求生淨剎。」依原譯,此二句應置「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後。

第四十七品 福慧始聞

◎ 乘佛威德悉能超。

【 析 】宋譯云:「如是諸難悉能超,皆是如來威德力。」

◎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 析 】唐譯云:「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人趣之身得甚難,如來出世遇亦難。」依原譯,此二句應置「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後。

   
   
  點擊此處或最上處“無量壽經會本是非”標題,即可回到無量壽經會本是非總綱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