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海一滴】 天台學淨土學戒律學佛教史無量壽經會本經論選錄其他
 
 

淨土學淨土深義講義◎釋法藏

   
 

   淨土法門在近四、五百年的中國佛教中,一直是個流傳廣遠,弘揚普遍的法門,直至民國以來,各宗共弘的盛況依然不減。然而由於近一世紀來的世局不定,已使得近代的佛法義解,呈現著衰微不振的現象。影響所及,淨土法門的弘傳與解說,也一直處在一種順古、通俗乃至頻炒冷飯的情況中而無法改變。固然佛法的正義古今皆同,並無異說或新解可求,但論及弘揚,卻又不得不有「時代因緣」之考量。一味地拾古人牙惠,除了不能契合時代和眾生根機以外,更顯示了這一代僧伽,在住持佛法這件事上的怠惰與失職!

   在資訊快速流通,各類傳承之佛法已普遍而大量地互相交流、影響的今日,淨土教的弘傳,已不能再以孤芳自賞,或自說自話的方式為之。經云:末法眾生,處於五濁。人們分別心重,信根薄弱,他們看多、聽多,可是卻思想雜亂、生性多疑,難以信入法門而堅固實踐。因此今日佛法之弘揚,若單以突顯自宗或貶抑他宗的方式進行,不但成效不彰,而且也不符合佛教的需要與佛法的精神。今後唯有以更廣大的心量,從比較和吸取他宗的優點當中,將自宗的教說,立基在更廣大的佛法基礎上,而又不失本宗的立場,才是廿一世紀傳揚佛法的通途之道。

   《淨土深義》之講說,正是鑑於長期以來,臺灣淨土教的修學與弘揚,或一味地遵古、應景,而了無時代新義及實修效益;或教義混濫、以偏蓋全,而思想狹隘、排拒他宗;或學者、修者於教義茫然,信行不固等缺失,而思有以改善。謂之「深義」,並非講者有何創發,乃為有別於一般對白衣啟信為主的通俗解說,今則以出家眾為主要對象的淨土法門介紹。講說中,希望透過經證的方式,以提醒淨宗行者(尤其是出家人),如何以大乘正見為基,而生信、發願、立行,以至不退。如此說理既然稍深,故權且立名如此。此中,對於攝生三願之闡發、分析,品味關係之判別、比較,乃至《無量壽經》之會本可否,及真宗學者對中國淨土宗的批評之回應等,皆有論及。今以音帶補充講義重新印刷,將與音帶一同出版之緣,作序述其大要如上,願見者、聞者同沾法喜云。

時維

佛曆二五四0年季夏

願心沙門 釋法藏   謹述於台中•大坑



◎第一講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的真實之教」補充資料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法華經「方便品」:

  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法華經「方便品」: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法華經「藥草喻品」:

  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法華經「壽量品」:

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

◎為什麼要講淨土法門?
(一)破除眾生的疑惑、貢高、愚痴等。
(二)扭轉錯誤修淨土法門的心態、建立堅固的信心。


◎淨土法門的深義:

  通途道的大乘法門,是淨土法門的體,也就是它的「理論」;淨土法門是通途大乘法門的用,也就是它的「作用」。有了本體也就是有了理論,也要有實踐,這實踐就是淨土法門。理論是,一切眾生的罪業如霜如露,彌陀的願海如光如電,眾生的生死如幻如化,無有涅槃,無有眾生,無有諸佛。也就是因為這樣,眾生當體即佛,那怕千劫的愚痴,只要一念仰承,稟承彌陀的本願,即能如幻往生極樂世界。如果這樣講來,極樂世界就是那如幻的大乘、畢竟空義的終極表現而已。所以印光大師說:「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也就是說,如果缺了淨土法門,一切眾生無法趨入諸佛的大智慧海;如果缺了淨土法門,諸佛無法圓滿度化眾生的深悲大願。所以淨土法門是眾生跟諸佛,最徹底的佛法應用,淨土法門有這麼深的大乘道理在它的內涵當中,我們不應該隨便以凡夫識見而輕視它。

◎淨土法門分三類:

(一)自力的修法:西藏的淨土法門,迴向發願往生,以修頗瓦法為代表。比喻:自己造飛機、自己飛過去。

(二)自力跟他力相感的修法:中國的淨土法門,自己迴亦努力修持,以具備資糧,然後發願、迴向,彌陀佛有感應來接引。比喻:彌陀佛開飛機來,可是機票要自己買。

(三)徹底他力的修法:日本淨土真宗,認為彌陀的本願是徹底的他力,只要一念仰信第十八宏願,即依此信心而往生。比喻:彌陀佛把飛機準備好了,已經在停機棚上面,飛機票放在飛機門口,只要我相信,而且願意走過去,隨時就可以拿機票上飛機。




◎第二講

「淨土法門之特質」補充資料



◎在家居士學淨土法門,相信、好樂、堅固不退、好好念佛即可。出家人學淨土法門,必須讓淨土法門回到 佛法的本位上來,也就是讓淨土法門,直接植基在廣大的佛法基礎之上。同時也應該要有在家居士那份信心、好樂與堅固不退的熱誠。

◎從大乘真實之教的淨土深義之領受,將使我們在修學淨土法門時,會有以下的效果:

   (一)不會覺得自己只懂得淨土法門,懂得太少,不敢跟人談論佛法。或者人家問淨土法門時,你不會問一而答不出三來。

   (二)對其他的教門,沒有排斥的心理,能將其他教法涵歸到淨土法門中。會學得很豐富,信心會在教理的基礎之上更加堅固,念佛行門會在教理的指導之下更加精進、勇猛、正確、有效。

  出家的目的:了生脫死

了生:活著的時候,必須很清楚、明白、灑脫、自在。如果一時尚不能絕對的灑脫、自在,也要趨向灑脫、趨向自在。活著的時候,必須吃得下、睡得著;跟一切人的關係,必須保持如法、平衡、清淨;跟一切信徒、名聞、利養的關係,必須保持少欲知足;對佛法的關係,必須能夠追求得到實際的利益。

脫死:要知道怎麼死,對死沒有恐懼、沒有疑慮、在還沒有死之前,就知道該往那裡去。


◎聽聞淨土法門應有的心態:

聽聞一切佛法,都是為了「了生脫死」,要在聽聞的過程當中,得到了生脫死的左卷(方法、保證)。聽聞過程中,字字句句都要回歸這句話:「這些道理對我了生脫死有沒有幫助?我要怎麼樣由這些話來幫助我了生脫死?」

◎梵網經菩薩戒本云:

「方便勤莊嚴。」→你必須已經能在這個法上面,得到了生死的確實利益了,你才能用這個法來莊嚴這個世界。

◎淨土法門的特質:

「難解、難信、易至」,其實這三者都是同一件事情→大乘的了義。

什麼是大乘的了義?也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它皆具本具的清淨萬德莊嚴。我們久遠劫來無法體會這個道理,所以「難以理解」。因為難以理解,就「難以相信」一切眾生本具的萬德莊嚴,能夠透過彌陀佛的開顯,藉由淨土法門而建立、而成就無量無盡的大悲,展現對一切眾生徹底的本願攝受。攝受我這個薄地,徹底煩惱的、造惡的、犯戒的凡夫。因為不能相信彌陀佛的本願,有這個力量能攝受我,接著就不能相信它「易至」(容易到達)。

◎中觀論頌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中道了義,是從這四句偈中開顯出來的,也就是大乘佛法的「體」。可是光有大乘佛法的體,眾生不能得利益。必須親證大乘佛法的體,再透過體,發而為大悲心的作用,經過累劫栽培、熏陶,方能由體而熏陶出廣大、無量無邊、如幻如化的、萬德莊嚴的利益一切眾生的大「用」!同樣道理,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得到大乘「體」之後,生起大悲心,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之後,經過兆載永劫的勤苦熏修、方便莊嚴,然後建立四十八願所依的極樂淨土。這樣子的淨土,它的本體是大乘的本質,然而它表現的,是徹底「大悲」的顯露,而它所顯露的又是大乘佛法中的徹底的「方便」。就好像將金子的本體、本性發揮到極至一般,這也就是淨土法門的體、相、用。

◎無量壽經上這麼說:「不能夠信仰淨土法門的眾生,就是過去沒有善根,憍慢、懈怠,所以才不能懂。」

因為淨土法門必須謙虛的領受大乘了義,而大乘了義,在法華經上說:「非汝之力,乃是諸佛的加持。」(大意)

◎「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的究竟義,一切的方便義,諸佛的智慧,諸佛的慈悲,都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中表現出來!

法藏菩薩當時他說:「設我得佛,以下四十八願皆當成就,否則不取正覺。」也就是設我得佛,大乘的理體,大乘的無盡大悲,大乘的徹底方便,都要圓滿的展現,我才成佛。今天我已經成佛了,我不再叫法藏菩薩,我叫阿彌陀佛了。也就是徹底的理體我已經證得,徹底的大悲已經落實,徹底的方便已經完成,才會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在這世界上存在。

十方諸佛,也是要徹底的證得中道了義,顯露無盡的大悲,用無盡的方便來攝受一切眾生,那麼彌陀佛已經做到了,所以說「十方三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正是因為阿彌陀佛已經完成了。

三藏十二部在講徹底中道了義的理體,在展現諸佛無盡的大悲給眾生,在施設種種的方便給眾生。既然「南無阿彌陀佛」正意味著無限的理體已經證得,無限的大悲已經實踐,無限的方便已經安立,那麼「南無阿彌陀佛」不就能橫賅三藏十二部嗎?所以祖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橫賅三藏十二部,是有這樣的道理在的。

◎易往極樂世界的道理:

眾生雖然是眾生,不過是「如幻的」作眾生。諸佛雖然號稱成佛,其實無佛可成,也不過是對眾生而說成佛,其實無佛可成。眾生、佛都離不開一個「心」字,所以心為一切的主導,而心實無心可得,心其實只是展現了中道了義的道理,心其實也是一種真理的顯現而已。所以,佛、眾生都離不開一個心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眾生,是心作眾生,都是心在作主導。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既然是空,它沒有差別,佛跟眾生都是心所作,而心是諸法當中的一個法,它也是空。就空性的理上而言,眾生跟佛是沒有差別的。

「亦名為假名」,應該也要給他一個假名字,眾生因為無明,所以假名為凡夫、眾生;因為覺悟,所以假名是佛,眾生跟佛又如幻的有差別。因此雖然兩者本質上沒有差別,可是它們卻又如幻的有差別,既然如幻的有差別,從佛的立場要度化眾生,就用如幻的差別方便來接引眾生。

因此諸佛用如幻的淨土法門來接引你,既然是「如幻的」,就好像以空入空、以水入水。只要你願意,把你那杯水倒進去,你就溶入了諸佛的大願海當中,你就自然的溶入了。因為眾生跟佛沒有差別,就像以水入水一樣的那麼自然,只要你願意,你把那杯水倒下去,就溶在一塊了。而雖然淨土「如幻」,但那是由真實中所開顯的,因此如幻也是一種「真實」,實與幻其實也是不可得的。

◎第三講

「淨土法門之特異方便」補充資料


◎四十八願其實只講了三件事:

  1、極樂世界淨土的依、正二報莊嚴。
  2、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之後,如何攝化十方眾生。
  3、彌陀佛攝化眾生往生極樂之願,或眾生往生極樂之機。
(十八、十九、二十願)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信樂往生)

  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發心往生)

  二十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迴向往生)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三輩往生文云: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九品往生文云:

十四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  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是上品下生者。

十五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是名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 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名中品下生者。

十六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 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蓮池中。……是名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方威德……此人聞已,除八十億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是名下品下生者。

三福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 㧢身,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第四講
「淨土法門之修行正助」補充資料

◎十九願是上輩往生,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都是,屬於自力。既發菩提心,又勇於修種種的菩薩行,乃至 臨終時,為了要廣行菩薩道,發一念往生極樂的心。印光大師云:「真發菩提心者,必求往生。」所以求往生,對於這類大心菩薩而言,基本上也是諸菩提心願當中的一種,這是一個大修行的層次。中國的祖師有不少這種層次的人,然而並不為一般眾生所了解,因此這方面(指十九願)被強調的也就少了,因為那是祖師自己得到利益,一般凡夫不一定能承擔。

◎二十願是中輩往生,從上品中生到中品下生都是,屬於自他二力和合。繫念名號,修種種功德做為往生的 資糧,然後給予回向。這比較屬於一般凡夫的修法,何以故?總是發心不容易,做事、修善容易一點,屬於事修,慢慢的培養資糧然後回向。中國的祖師,自己可能是修第十九願,可是教導徒眾,或者一般信徒,或者講出來的,大體是二十願。這也就是修萬行,導歸極樂的意思。永明延壽禪師:所謂「萬善同歸」;印光大師說:「敦倫盡份,至誠念佛,妙!妙!妙!」都是指此。

◎十八願是下輩往生,從上品下生到下品下生都是,屬於他力。此法門以善導大師、道綽大師、曇鸞大師為 代表。善導大師有謂:「一向專念阿彌陀聖號是正行,萬行皆是雜修」。這種修法的人,隨時死都沒關係,他有堅固的好樂跟信心。也就是他活著的時候,對他最重要是往生這件事情,而且也「大喜充 㧢身」的體驗,而得到他能往生的證明。這是純他力導向修法的特徵 。

◎專念彌陀是正行(實相、觀想、觀相、持名皆屬之),其他善行、雜福、教理是助行。正行如吃飯,飯永 遠要吃。助行如配菜,菜可以隨緣、隨機、隨需要而更換。

◎正行是從頭做到底,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卻是最重要的,最基礎的,不可缺的。

助行是有更好,沒有也無妨,而且它可能會有變更。

◎助行的三種用意或功能:

  1、正行修不來時,修一點助行來轉移一下不平衡的心。
  2、助行幫助正行消除障礙。
  3、一切助行目的都在導歸極樂,萬行當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也就是正行。

◎我們一方面行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抓住,一切助行才會顯得有意義。

◎十八願的正行是大喜充 㧢身,油然不退,歡喜無量,想到彌陀佛很感恩。助行是平常聞思彌陀本願。

  十九願的正行是修一心三觀,體證中道佛性,實相念佛。助行是修禪、修懺法、乃至念佛,培養菩提資糧等等。

 二十願的正行是持名念佛或者觀想、觀像念佛。其他善行、讀誦、教理等為助行。

◎十八願  信為主。願、行為輔。
  十九願  願為主。信、行為輔。
  二十願  行為主。信、願為輔。
  總之三願各自皆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只是正、助不同罷了。


◎個人的建議:(從帶理念佛到三願齊修)

  不妨多注意十八願,讓你早一點大喜充㧢身,得信心不退,往生決定。如果一下子還不能的時候,不妨修二十願,回歸中國傳統,一方面多念佛、誦經,一方面修福累積資糧;以中國傳統做基礎修,但不妨多注意十八願。那天因緣成熟大喜充㧢身,那時要念佛一心不亂,如探囊取物。因為歡喜,就沒有懷疑,沒有懷疑就能安心,能安心就可以專心而少雜念、妄想(即使有也不怕),如此既感恩,又安心地念佛,念到全體皆佛、六根都攝時,又能大開圓解,從此由有相念佛,漸趣實相念佛,則十八、廿、十九三願齊備矣!淨土法門修行的真義、妙諦,正在於此。

◎第五講

「淨土法門之檢非與實修」補充資料


◎佛說無量壽經:(有關彌陀「聖號」的功德,共有十二願)

  第十七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四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五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六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七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一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二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三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五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七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願中,光是成就、讚歎「聖號」的願就佔了四分之一!可見聖號本身所蘊涵的功德利益,實在不可思議,難解、難思。


◎阿彌陀經:

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故。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

◎會本(清淨平等覺經)之十八點質疑

一、願數不同疑:古來有關彌陀本願之說明、註疏等,皆以四十八願為本,乃至觀無量壽經也講四十八願,而會本只有二十四願。

二、三輩對應疑:康僧鎧譯之「佛說無量壽經」十八、十九、二十願,三願了了分明,經文下卷也有三輩

往生以對應此三願。而會本將三願抄前著後,完全混濫,無法與三輩往生文相對應。

三、三願明確疑:攝生三願,十八願以「信」為主,願、行為輔;十九願以「願」為主,信、行為輔;二 十願以「行」為主,信、願為輔,此中三資糧之組織次第非常清淅、嚴明。而會本的廿四願,則完全看不出此三願各具的信、願、行。

四、有違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滿前人所翻譯經典的情形,但是都以梵本再重新翻譯,絕不採用會集的作法。而且會本 都是 居士所為,從沒有出家人做會本之事。

五、輕視梵本疑:「無量壽經」前後翻譯十二遍,都是出家人所譯,都是採取由梵文本重譯,表示對法的慎重,對梵本的重視與尊重。

六、分經招報疑:昭明太子分割金剛經成三十二分,不改一字,也未抄前著後,都要受地獄之果報,更何況會本分割五部經,抄前著後,又另外立標題。要知佛陀無盡的大智慧,並非凡夫心量所能妄測,而且佛意深廣、圓妙,各見不同,如今強以己見而分經,尚有割裂的果報,何況會五本,而令各經文意大亂呢?

七、各解不同疑:佛陀以一圓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況且佛陀在不同地方說同樣的道理,自會有不同的經文產生,這也是梵本之所以有不同的可能原因之一。而會本全然不考慮梵文本各有不同的既存事實,硬將不同漢譯之本會合,不但有失原意,而且也讓眾生失去接受不同經典熏陶的機會。

八、體系不同疑:要知會本所採的五個現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時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譯的。不但各時代的用字、遣詞不同,而且各譯所據之梵文本亦可能不同,尤其各個翻譯者對佛法、乃至對淨土的立場、認識亦不相同。因此他們所翻之經文,其內容、立場亦有不少差異,而各自形成體系。如今卻無視於文句、體系不同的事實,而完全以個人私見,做所謂的「整合」,根本只有混淆佛意而已。

九、信力不足疑:古德譯經者皆是有修,有證者,方能從事,如安士高、玄奘三藏;久遠劫發願譯經的千佛譯師鳩摩羅什等。而今人之修、證並未得到普遍之認可。而且古代譯經,率以多人從事,其慎重,甚至由國家之力而行之。今只一人,修證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輕率會合經文,公信力何在?

十、有違傳承疑:中國乃至日本淨土宗祖師,皆以康僧鎧之譯本來做註解,而會本之推行將使祖師的註解漸趨無效,也等於斷了淨土宗的傳承。

十一、今人不許疑:今日有諸多法師或默默摒除會本,或者少分的說明,不應該用會本。例如:性梵老法師:「會本不能當作另外的譯本,只合參考用。」慧淨法師:「不了彌陀三願,混亂彌陀三願,只合參考。」(大意)

十二、古德不弘疑:會本古來即有,但古來大德皆不弘揚會本。唯有民國以來才有少分出家人弘揚會本。

十三、康本流通疑:古來淨宗大德皆採用康僧鎧譯本,亦未聽聞不滿之言,包括日本淨土真宗,在他們努力研究後,甚至讚歎本經為「辭簡義豐,文義完整,毫無缺失」,而且也做了種種註解。

十四、能證非人疑:會本的證明者——慧明老法師,並不專修淨土法門,也不是學教之人,據云是參禪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為證明者。

十五、勤苦非疑證:有人說會本之作者夏居士很專心、辛苦的做這件事。經云:「歷劫勤苦非涅槃因」,錯用心了,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麼?證明什麼呢?佛法寧可千世不開悟,不可一世入邪見。法是法,必須拿法的證據出來,不能以「很努力」來做為法、非法的證明。

十六、感應非證疑:弘揚的單位,宣稱有很多人讀會本得了感應。其實感應只代表了眾生有誠,菩薩有感的事實罷了,感應並不見得就是對的(盧勝彥也很有感應)。不能純拿感應來證明佛法。

十七、割裂經文疑:有些同情的人說,都是經文嘛!優婆塞菩薩戒經上說,倒說經律,抄前著後,犯菩薩輕垢罪,更何況割裂經文?佛以一圓音說法,天台判四教;華嚴判五教;南山律宗判三教;淨土宗判二教……,這些都是為了避免佛法混濫而做的。所以不能說都是佛法、都是經文所以也可以嘛!為了法的「正確把握」與「明確無誤地傳承」,我們不應該輕易而鄉愿地去同情這類事情。

十八、舍利非證疑:有人說夏居士死時燒出舍利,證明他是有道德,也證明會本這件事沒做錯。對一個稍 有修行的人,就以為他所說、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這正是一種泛修行論!如此將造成依人不依法的過失,這類泛修行的迷失,是會害死佛教的。淨土法門是特異法門,居士若有修行,蒙佛接引,燒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但這決不意謂著,他做會本就是對的。

◎一部經的弘揚,牽涉到法門的興衰,我是愛護法門,所以提出我個人的看法,給有緣聽錄音帶的人。如果這樣說有什麼過失的話,那完全是我個人要負責任;如果這樣說法能適當引起有心人的反省,那麼這功德是屬於你們聽的人的。我今天所以要講這一席話,是因為淨土法門難解、難思、難信。而且在末法時代,已經少人弘揚的情況底下,如果稍有差池,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害怕這種事的發生。我希望我所說的,能使一些人在弘揚淨土的作法上,能更加的謹慎,這是我主要的用意。

◎第六講

「淨土法門之問答(一)」補充資料

◎願意念佛的人,他多少有慚愧心;無慚愧心的人,要真心念佛是很困難的,要他念佛,他甚至會感到害怕。對人的看法我們無法用二分法——既然我們是凡夫,因此不能因為我們看到這個人惡到極點了,就對他說:「你會下地獄,你不可能往生!」因為佛力不可思議,眾生業感亦不可思議。極樂世界彌陀佛,以大悲願力攝受一切眾生,乃至眾生臨終時惡障現前,只要他能起慚愧心,十念具足念佛,至少也能下品下生,這是從彌陀本願接引眾生上來說,彌陀佛是不捨惡人的。(因為諸佛視一切眾生如一子,於一切善惡能徹底了知而不起分別)

◎「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凡夫眾生當然要能分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彌陀佛是徹底覺後的大聖,「覺後空空」是講理體,所以就理上說,彌陀佛並不分別善與惡,而彌陀佛之所以能接引一切善惡眾生,也正是在理體上來看這件事情。

◎有一位祖師說:「就是因為我是萬惡不赦的罪人,所以我才為彌陀的本願所攝。」何以他會自承自己是個萬惡不赦的人?因為當你自認為你是一個「修行人」的時候,這種「自認」的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罪惡,因為透過這種妄想認知之後,你就在眾生當中起大分別了。(這當中有很深的道理)

◎妙境長老曾經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太容易了!」是的,地獄要空並不難,只要在地獄中,大聲用麥克風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讓彼處所有的眾生聽到,那個世界的地獄中的一切眾生,一念仰信彌陀大願,剎那間佛心充滿地獄,依於唯心所現的道理,地獄相滅,地獄也就全空了。然而要將眾生度盡才難,地獄要空並不難。原因是在那種極苦的環境底下,只要你願意聽到(「領受」的意思),讓彌陀聖號進入你的耳根,你的心靈能領受彌陀本願,這就是你的大善根,在那一剎那深心的信仰、悲戀,正是眾生往生的契機!這也最能夠顯現,彌陀佛深奧不可思議的功德。

◎祖師說:「眾生造惡的時候勇猛精進,念佛的時候畏畏縮縮。」惡有惡的果報,善有善的果報,既然願意念佛,只要他「欲生我國,至心信樂」,還是可以往生。彌陀佛已把往生最簡易的條件(信心)教給了一切眾生,他只怕眾生不往生(而不會預設門限)。因此只要眾生願意念佛,我們就應該讚歎他,不管他多惡、多懶散、愚痴、眾生業力不可思議。

◎心懷諂曲,過度女人態、不自信、只追求別人的看好,這種心態本身對求往生,的確是種障礙!因為但知須臾之事,根本不會想到阿彌陀佛。

◎「帶理念佛」就是要多了解淨土法門的真實意義;體會彌陀佛的本願。尤其體會第十八願,把十八跟二十願合併修。念佛之前,思惟一下十八願的深意,努力穩操往生之左卷。或者更進一步地,去思惟一下:自己為什麼要往生?彌陀佛為什麼是大乘本願?為什麼是大乘的真實之教?彌陀大願如何能攝受我?……之類的道理。

◎「願力」本來就能攝受人的,一般我們太容易把願力想成虛無飄緲之事了,其實他本來就存在的。人都能夠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法藏菩薩兆載永劫,勤苦修行,用願力編織出來的極樂世界?你我就踏在他願力的國土上面,所以他的慈光、願光隨時照攝我們,只要你願意,彌陀佛就攝受你了。

◎「若聞我名號,不諸根具足,我不取正覺。」理論上說,聞一句佛號是能具足無量的功德。但是這是帶理念佛,是能夠體解大乘的所謂:「聞佛聖號,歡喜充 㧢身」,那種大歡喜,才會是一種力量,才能迅速地在當生或來生,改變你的身心結構(因為經云:「罪業如霜露」)。然而一般人總是恍恍惚惚的,念佛還帶有偷心、不太信、懷疑,對佛法乃至淨土法門,並不是真懂,甚至還在忙著造業。如此惡緣尚未消除時,念佛雖然可種善根,可是業障的力量還太大,你自己的懺悔及修行,還將業障轉不過來時,當然還是要隨緣受報。可是這不能說念佛沒用,因為既使如此,它仍然會使(今生)重報轉輕,遠報轉近,惡報轉善 。

◎儒家講「未知生焉知死」。在佛教來講,人生是在輪迴當中,因此生與死沒有差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是死的結果,死是生的開始,一切生命在出生之後,即一步步地走入死亡,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生死事實上是同一體的。透過佛教這種寬闊的生命理念,佛弟子們從來就不只是讚歎「生命很美妙」而已,其實「死亡也很美好」啊,因為死亡正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形式!在大乘佛教的究竟理念裡頭,生命根本沒有生與死這回事,整個生命只是個不斷的流程。我們應該注重的是:生命在整個流程中,應當如何安置?而淨土法門,正是在教導一切眾生,如何自我安置這個生命的流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本身有沒有問題,不能以信仰佛教的人其行為、思想如何,來驟然決定佛法好不好、對不對。問題的重點在於信仰佛法的人他到底懂不懂得佛法?知不知道該怎麼應用佛法?也不是看到這裡有佛經、有出家人……什麼的,就認為應該一切都是清淨、正確的,而是要看在這裡學法的人他(她)們的身心表現如何?是否學對了?

◎佛有三不能——佛不能扭轉因果;佛不能度盡一切眾生;佛無法度無緣的眾生。

◎你若能往生,正是對彌陀佛真正的供養,對西方極樂世界,對彌陀聖號最大、最直接的莊嚴!一切所做都不是最重要的莊嚴,你往生才是最重要的莊嚴。

◎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十八願來看,能領受彌陀佛攝受的願,只要你能領受就是「善根」;已經領受而生起歡喜,這就已經讓佛光所注照了,這正是「福德」;能領受這樣的佛恩,能聽聞這樣的法門,正是「善因緣」。所以能領受十八願的攝受,當下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

◎第七講

「淨土法門之問答(二)」補充資料

◎智信→越信身心越清淨、自在。即使你一時說不上來,可是心能清淨且堅定的說:「我能相信,佛沒有騙我!」這樣你是相信佛,不是相信人。

迷信→越信越顛倒、無明。產生情緒反應、崇拜反應,進而結幫派,生起群體眷屬心。

◎以感恩心念佛→感受大乘佛法的不可思議、彌陀的慈悲跟大願尤其不可思議,而且從感恩中要生起更堅固的信心來。如果只感受彌陀佛的慈悲,而沒有感受彌陀佛願力加持的不可思議,這就稍有不足。當感受到智慧、慈悲,還有願力不可思議的時候,就會由衷生起一種感謝、歡喜跟放下——啊!我生死的大事已畢了。那時再緣想自己的錯誤、求佛加被懺悔,生起一種求佛不捨;生起一種我相信彌陀佛一定接引我;更相信往生的資糧,就在我一念信心中具足,這一點尤其重要。資糧就在我一念信心中已然具足,剩下不過是增加而已。此時念佛憶佛已是一種「已決定往生」的堅信,而不再是「不知道會不會往生?」的不確定感。這時的念佛,是帶有感恩心,而不是以佛號進行往生資格的交換。

◎世間善要盡量行,世間惡應盡量避免,但看到別人的惡不要再生起討厭的心,這樣不執著是可以的。但我 們不能說:世間沒有善惡分別,這是錯誤的。

◎頂聖眼生天,人心惡餓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念佛三昧→念佛念到很專精、入定的狀態,在定中體解佛的慈悲、大願,領受佛的接引本願而毫無懷疑,能體證這個就叫念佛三昧。

◎相似一心→心中專注。一柱香如一剎那頃,但沒有悟證。
事一心→恍恍惚惚見理。如霧中看花不很清楚,但是心中有感觸了,有了深淺不同的體悟。
理一心→證得實相。加深前面「事一心」的悟境,而證得念佛三昧。

◎能了解佛法但是表達不出來之原因及對治:
  1、理解不夠深入→多了解。
  2、不善於自我思惟並應用語言;雖然懂!但是沒有語言當工具幫你表達→多背書、背經。
  3、曾經障礙人講說佛法→求懺悔。
  4、內心有屬於各人特殊的障礙,害怕講佛法給人家聽→當自己觀察,找出問題所在。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痴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

   
   
  點擊最上處“淨土學”標題,即可回到淨土學總綱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