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37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談到分別發心 發趣道相當中的第三種發趣 就是所謂的證發心 證發心 證發心當中分三科 其中最後我們談的就是在-明勝用 那麼你證了之後你那個-起的德用是怎麼樣? 這當中有四種德用 這四種德用 為什麼要談德用? 這講發心 讓你知道說他修為到什麼程度 他所發起的那個心-當然相應的就更加的深刻 對不對? 不然講心深刻 講怎麼樣深刻 其實就是從那個德用當中-來感受說 他能夠怎麼樣子的深刻發心 講到發心-是指發趣於那個菩提心 那你德更高 你那個修為的無為的功德越深 你發的那個菩提心的那個相貌-就更加的深刻 他從這個角度上來講 他要告訴你說這個德用-是怎麼樣 那麼德用當中-也就顯示出菩提心 你比如說這個德用 這個隨根延促德 這明顯的就是他的一個菩提心-的表現 對不對? 對於那個懈怠的眾生-你要跟他講這久遠修行成就 那麼對於這個怯懦的眾生-你跟他講快快成就 這個龍女七歲 這個八歲 八歲 少一歲 然後這個因為去年知道的-現在多一歲 那那個 然後呢 那麼他轉為男身於南方來成佛 這個就告訴你說-喔!這個很快 所以從《法華經》的立場-你就可以知道說 喔!這個就是延促 這個依根的這眾生的根機不同 那麼隨根延促德 就這個意思 那接下來講實行不殊 其實一切都是功不唐捐 同時也是因果昭昭 修行也有它的修行因果的 那麼就真正的自利行而說-它沒有什麼不同 三阿僧祇劫 阿僧祇是指無量的意思 不過時間無量 在這種已經沒有境界相可說的-這個證發心的菩薩來講 那時間的說三阿僧祇 他不是真正跟你說怎麼樣子 什麼時間 他講三阿僧祇劫 明顯的就是在告訴你說怎麼樣 這個時間相也不是我們眾生、-凡夫分別所了解的 但是他告訴你時間長 是有一個無量的時間 這為什麼? 是要唬你嗎? 他講總是要講一個時間 他說都是那個時間 都是那個很長的三大阿僧祇-的時間 他唬你的嗎? 當然不是 但是他一定要告訴你這麼長 就是告訴你這真的這麼長嗎? 我想是指的這修的內涵-沒有差別意思 那相對於時間都那麼長 是這個意思 到底真的很長嗎? 於我們已經沒有重要性 因為那已經沒有時間的 時間真實的我們概念中-分別意識的時間感 所以就好像說有人說 哎喲!到那個阿彌陀佛那裡-幾劫之後才能夠見佛 幾劫才能成佛 我看到兜率天去-見彌勒佛更快 像這一類都是拿凡夫分別見-去談到極樂世界的不思議業用 都是這樣來比對的 那你說這一些-初學佛的你這樣講 那我們就原諒他了 反正他所知甚寡 那麼所知不多 那他就這樣子濫起分別-那就罷了 還有那個老法師 你都這樣講的話 那這樣讓那些修淨土的人 修彌陀淨土的人-那不起顛倒了嗎? 那問題是如果真的像你說的-這樣對的話 那也罷了 明明又不對 那你又這樣講 那就不對了 這樣了解嗎? 這個我想知道一下 這是表示一個修行因果上的-一個必然 那最後第四是什麼呢? 應機殊行說 應機殊行說 但隨眾生世界不同 所見所聞 根欲性異 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前面跟你講說 自己每個人的自行是一樣的 那既然自行是一樣 那怎麼會二十五圓通當中-有耳根圓通什麼…… 眼根圓通乃至什麼怎麼樣子 這第一種 這些都是已經登地菩薩-的修行了 那麼這第一個不同 那這怎麼回事? 那時間會不會一樣咧? 修行怎麼方法不同咧? 這裡頭是說因為隨應這個-眾生的根機世界不同 所以說眾菩薩所見-跟所見的菩薩之身 還有所聞菩薩修行之法門 將會隨所聞的法門不同 那麼至於菩薩自己實踐的行門 也會依著我們眾生-來觀察他的這個眾生的根機 「根」就根機 根機淺深 還有「欲」欲是什麼呢? 這個修行好樂的大小 懂意思吧? 有人念佛 念得剛開始學念 有的人念佛念得很久-對不對? 那對於念佛法門好樂深淺-就不同 對吧? 那再來「性」就種性的-上、中、下差別 他就上輩子還在當牛-這一世你要叫他發大乘菩提心 我看還是暫緩……-那就算了 那種性還沒到那個時候 這個樣子結果釋迦佛-就示現怎麼樣? 所行不同-有沒有? 他就示現六年苦行-對不對? 然後示現那個-看的相貌是怎麼樣子啊? 丈六的什麼?-老比丘身 年紀大了還會肚子痛-腰酸背痛 還會這樣 那現在人那些執取惡見、我見-的學者 就說這才是真正的釋迦佛 那他是外道 你不能說他不對 他外道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好歹他沒罵釋迦佛 可是你是出家人 你聽這個外道講這種話 你還跟著說就是這樣 那就顛倒 那就顛倒透頂 是不是啊? 那麼大乘法你不學 你就是要看那些白話書-看那些翻譯書 然後再來起顛倒-謗佛不自知 那你說哎喲!法師老罵人 我沒罵人!我只是-講得嚴重一點而已 民國以來多的是這種話語 祖師大德 民國以來高僧大德也這樣講 而且民國以來-很多學大乘的居士也這樣子罵 那我們看了才討厭 他居士他罵什麼? 現在我出家人-我罵不是剛好嗎? 還說我罵人 是不是啊? 那難道我不罵人 那留著給那些傲慢的居士-來說話嗎? 現在我們自己清理門戶 我說這樣子不對 你沒把大乘法看清楚 是不是啊? 那明白的寫在這裡嘛 所見所聞是根欲性異 所以所行所示 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佛是同一位 但是示現那個所行-講出來的法同聽異聞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你要硬掰 說什麼聲聞法-才是釋迦佛真說的 那大乘法誰說的? 是被編出來的 出版社是哪一家?主編是誰?-你告訴我 荒謬至極 這荒謬至極 所有權在哪裡? 出版社是誰? 這簡直是荒唐 不知道你就說你不知道-還瞎掰? 那出家人 那在家人亂掰也就罷了 出家人尤其是讀佛學院-還跟著一起掰 是這樣子 那現在甚至還有這種說法 說這個大乘法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大乘經是被編出來的 但是我們要得意忘言 我們要以那個道理為主 你講的這個話好像兩面光-好像很好聽 你這根本壞了大乘經典-的價值了你知道吧 你不要講這種話 這種話讓人家聽起來-只是滿身冒冷汗而已 你說大乘經是編的 你承認 不過那個法很好 這什麼意思啊? 這什麼意思啊? 那是不是今後也可以再編? 那你分明就把所有裡頭的-放光動地 釋迦佛說他本生的故事 這一切通通判為-人類想像的東西了 你不能這樣子兩面光 這種講法也是沒有立場 在家人我說過了 像那些外道叼了根菸-回家有妻兒的 那些人講這種話-我們隨他 可憐憫人 但是身為出家人-你就公開的這樣講 我覺得這就有問題了 你就壞了大乘根本的正見 那這樣的話 那這樣的話中國佛教-放燄口、作蒙山 信仰大乘、誦持《法華經》 通通蠻幹的啊? 那大乘佛法的根本原來-是那些人的差別見編出來的 逗弄出來的 那編這麼多-難免要有錯啊 那你怎麼辦?-哪一本是錯的? 不要說哪一本啦 整部經當中你敢保證 因為是編出來的嘛 那你敢保證通通符合佛意? 那這麼多的經典-一個人編嗎? 那顯然不是 那一堆人編 那通通是聖者-是吧? 通通是聖者-那哪一位? 那聖者也分無為法-而有差別啊 那這些聖者也各有差別 那到時候你會完全混亂了 到底哪一部經的哪一句話 要是你聽了不爽的話 你就說那人編的-我可以不信 你完全可以這樣了嘛 完全是用人類的有限的那種-分別意識在看待經典 錯到底 千萬要攆除那樣的思惟 不能再講-沒時間了 辛二、明發心相 明發心相講什麼呢?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 有三種心微細之相 云何為三 一者 這次注意啦 真心 欸!跟前面那個直心不同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什麼真心? 無分別故 其實就是從直心轉過來 直心就是執取真如-那個是在因上說 等到你取得真如 你已經什麼呢? 你已經以無分別智來觀察這個-無分別根本的真如性的時候 得到的是與真如相應的真心 對妄曰真 對無明曰真 懂嗎? 懂意思嗎? 無明是無明嘛 它就是真、就是明 真心 所以無分別 看到了沒有? 整部這個《大乘起信論》-講修心就是講一件事 無念、無分別-就講這樣 它就無分別 從直心轉過來 二者、方便心 方便心是什麼呢? 方便心 你也可以說是大悲心轉過來的 因為為了要實踐大悲 所以你要有種種善巧方便-利益眾生 不過大悲心之前有一個深心-是廣修一切善巧 對不對? 你也可以說-深心是方便心的因地心 不!這個前方便心 但真正的因心是大悲心沒有錯 因為有大悲-你才廣學種種善巧方便 這樣懂意思吧? 就好像說我現在為了要講-這個《大乘起信論》 那我要死K活K 不是K我懂而已 我要懂的話-可能我看得會比較快 我得要看懂了之後 還得到前呼後應想想法 想那個文詞怎麼跟人家講-才講得清楚 這就叫做方便 是不是? 自己解決叫自利-利他還得要學方便 懂嗎? 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叫方便心 是什麼意思啊? 方便心者 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 這叫方便心 注意!自然 不勉強、不作意 真如體性平等任運起利生之行-這叫自然 任運起利生之行 那「遍行」是什麼? 時空、對象都無盡-謂之遍行 那麼利益眾生故 三者、業識心 注意啊!這業識心是什麼? 在成佛之前,這凡夫無始來的-生相無明未破盡 這時雖然沒有業識以下-業、轉、現三心的境界相 不過他最後生相無明終究還在-懂意思嗎? 所以雖無境界 不過那個生相無明-那個無明的最微細那還是有的 所以這是一個沒有能所對待的-無境界可取 然而仍然有微細的什麼?-分別妄念 是這個意思 懂嗎? 這叫做什麼呢? 這叫做業識心 這是第八意識的最微細的-是這樣 這是生相無明未破盡 所以微細起滅 仍然有微細起滅 不過這個時候的微細起滅-是善種子微細起滅 也就是說他有利益眾生-最微細的善種子在那裡 所以不是《金剛經》講的-度盡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度 他還沒辦法完全做到這樣 為什麼? 因為還有善種子的微細生滅 這就是我們講的叫做變易生死 了解嗎? 在第八意識最深層當中的-生相無明未破的時候 的最微細的變易生死 我也只能這樣講 因為那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就是了 但還有這個 所以了解這樣 那麼最後講到明成滿德 明示什麼呢?-成就滿德 明成滿德 分兩科 正顯什麼呢?-勝德 正顯勝德 前面講德用 現在正在講他德的圓滿相-又是什麼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 於色究竟處 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 這第一種 是總說 總說這個菩薩到了修到這個-證發心的這個 從初地以來-一直到十地滿心之前 那麼十地滿心之後就是什麼? 就是最後等覺妙覺就成佛了 滿心之前 這樣菩薩他功德成滿的時候 雖然已經位臨究竟佛了-那麼但是還沒有 這個時候他會在色究竟處-為自然利益一切眾生故 示現在色究竟處 示現這個三界當中-可見相身的最高大色身 你要知道他不能 色究竟處是什麼? 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那個色界 色界頂天就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是眾生有色相可取的-世界當中最圓滿的、最究竟的 那裡的身高 天王的身高三萬二千由旬 三萬二千由旬的高 這是天王最高大身 不過對不起!在那裡示現的-成佛的佛身 這裡的菩薩都是能示現成佛身-或者示現菩薩身 最高他還能示現到現成佛身 他還可以示現成佛的 那麼在那裡示現成佛身-是三萬兩千由旬的兩倍 乘一倍就對了 那就是六萬四千由旬 這是色究竟處天當中最高身 不過這是報身 法身無相-所以沒什麼好看 沒什麼講最高大不高大 所以要講高大只有報身 那報身在什麼地方大-要看什麼眾生來看 對不對? 那只有色究竟天是最大身 那個眾生來看最高大就在那裡 好!那麼能現 那麼這樣子 再來「別」別說他的功德相 謂以一念相應慧 無明頓盡 名一切種智 這是講說-他最後能成佛的相貌是 不過如果他的功能 如果以他這樣的功德 最後有什麼樣子的聖德相-讓你看到 就是他最後用證得了這樣發心-在最後依這個發心進求佛道 進求佛道的時候-他最後會怎麼修法? 「一」你來看 以一念相應之慧 一念 這一念其實是什麼? 從信心位當中 信成就的時候-發起一念緣真如之心 所起的這個觀真如之實相-的慧觀 一直到現在 貫徹到現在 所以叫做一念-懂嗎? 就沒有第二念-就這一念 觀真如 以不分別智觀真如 之前是相似觀 現在是究竟觀 實相的觀法 實相觀 那麼這個時候觀到最後-這個無明頓盡的時候 那麼名為一切種智 這一切種智天臺來講也好-華嚴宗來講 基本對一切種智看法是一樣的 一切種智 當它跟其他智擺在一起的時候 它是代表佛的最圓滿-空有不二之智 那麼這個時候一切智就是空 一切境界的空相 那麼道種智-就是一切境界的妙有相 那最後才一切種智是空有不二-的中道觀、中道相 是這樣 那這個就代表佛的究竟智-入了佛的薩婆若海 這是就自利說 那如果他能利他-是怎麼樣? 他能得究竟的佛一切種智 意思是這個意思 那有時候一切種智-又被一切智所取代 那個時候一切智不能解釋成-空性智 那是當它單獨出現 一切智單獨出現的時候-它就等於一切種智 那叫略稱 我們中國祖師在翻譯的時候-把它略稱 這樣了解 好!那麼再來-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 觀機、現相、說法 三者皆不假作意任運起用-叫做自然不思議業用 觀機是意業 現相是身業 說法是口業 能現十方而利益眾生 能現十方 前面 方便心 注意!當他第一心 一者、真心-無分別故 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 他講遍行而已-還沒有到十方 這裡只講到十方 這裡講到十方 更具體的說到-他是具足十方就是了 好!所謂的一念相應 這一念就是-究竟的那個觀空的一念 我剛剛已經講了 那麼這個要知道-這是根本的 一念無念-念真如 好!這個時候問答除疑 分兩科 壬一是什麼呢? 不是!壬二啦 問答除疑分兩科 癸一是什麼呢? 對!除一切種智疑 那分兩科 子一是什麼? 問 問什麼? 他說 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 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 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 如是境界不可分齊 難知難解 若無明斷無有心想 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我們知道所謂的一切種智-是能知道世間的一切空相 妙有之相 最後知道一切世間的實相 那麼他現在問說 世界無邊 虛空無邊 眾生無邊 那麼心行差別也無邊 心無邊 那麼在這種情況 一切因此現起的種種境界-也無邊 難解難了 那這樣子的話你無明已經斷盡-那你還能夠 照說無明斷盡-生相無明也沒有了 那因此識了別的這個功能-也沒有了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了別功能沒有了 那你怎麼能夠知道這些差別相 他弄錯了 因為你要知道 他把妄眼 就是說帶著 有病的眼睛所看到的這個世間-分別相當作是真實能分別的 他忘記了真如像寶鏡一樣-它能照盡一切的最真實相 那才是不分別中的最究竟分別 他把這兩個混亂了 這也就是替外道問一個問題 就是說外道誤認無明所認知的-為世間實相 所以他認為他無明能認知世間-真如不能認知世間 完全弄錯了 真如才照見真實的世間 那麼他怎麼答呢 所以他答就分三科了 答一 這個直立正理 直接立這個正理給你知道 他答怎麼說呢 他說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 一切的境界本來就是從這一心-真如心體當中所現 叫做本來一心 什麼意思啊? 我們凡夫不知道境界是心 所以看境界是境界 現在他都已經斷除一切無明了 他還是有境界 這個境界是妙有的境界 是依眾生的需求-他來利益眾生 所以現種種妙有境界 這些境界無非是真如心 所以說一切境界是一心 就是一個心-沒二念 沒有其他起伏分別 所以即境是心 所以色心不二 前面講到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就是這樣而已嘛 所以一切境界離於想念 想念就是無明嘛 所以你說沒有了無明不能分別 沒有無明才能好好分別 剛好弄錯了 所以直立正理 不過怕這句話太短暫了 你聽了不夠能夠理解 接著他就講第二、舉非顯失 按照你的邏輯-舉出你的過失 你的錯誤跟過失 顯示你的錯誤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 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他說啊 你認為的這個無明能想見 其實就是-以眾生來虛妄見到境界 境界可以從真如心中現前-這沒有問題 但是不依於分別、不依於妄想-不依於無明 是依於真如性 隨緣顯現 真如有隨緣義 有不變跟隨緣這兩義 它有隨緣義 是這樣 那麼但是眾生他不這樣 他不了真如性 所以他依識轉現-為根本的這個妄想 然後生起種種境界的分別 所以這個時候他心就有分齊 他有看不到的地方-有受限的 那麼以因為起這個妄想-所以他不能乘真如法性來理解 所以故不能覺了什麼呢? 正確的了知境界的什麼呢? 境界的這個實相而誤取妄相 這是他的失 那麼現在倒過來說-那佛怎麼知的? 就是你說的不能知 我告訴你佛是能知的 那怎麼知? 他接著講了 舉是彰得 諸佛如來離於見想 已經跟眾生不同 「想」妄想 呃!見想 「見」見就是什麼呢?-就是妄見 眾生粗的妄見 「想」微細的妄想 那離於這個 所以所見無有分齊 所以無所不遍 心真實之故 那麼心體與真如遍照之性相合 心體與遍照之性相合 所以心體到哪兒-心能夠照了的一切就到哪兒 所以無所不遍 遍一切處都能見 這是因為心真實 這樣的真實的心-即是諸法之性 這時候看到的才諸法的-真實的本性 跟你用妄想心看的是不同的 這是什麼呢? 自體照了一切妄法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既然離於這個想念 則真如心體自然就能照了-這個原來起於真如心的妄法 所以說他能夠了知眾生的妄法 當時問這個的時候-還隱藏一個意思就是說 好吧!假設你是佛 你能夠照見你真如的佛的境界 對不起啊!我是凡夫 我照的這凡夫境界 你佛已經沒有無明了 你恐怕看不到喔 就好像說 你是凡夫、我是凡夫 你是女的、我是男的 我看你喜歡你、你看我喜歡我-兩個人才會互相喜歡 狗跟貓不會去互相喜歡 豬跟人也不會互相喜歡 要豬跟豬、人跟人 同在一堆無明當中 他才會互相看得到對方 他現在隱含著一個意思就是說 那一堆無明的凡夫-那他就有無明嘛 那你佛是佛 看你佛的世界-沒看到我眾生世界啊 他隱藏了這個意思 所以他這裡也跟他講說-自體顯照一切萬法 一切眾生生的妄法 在佛邊來看-那也是真如所現前 只是說佛已經不迷 所以佛一樣能夠照了 本質上還是由真如所妄現-隨緣妄現的那些妄法 是佛還是能看的 所以 而看了之後佛有大智用 「智」是體跟相 「用」就是真如的相 來怎麼樣? 無量有大智用跟生起種種-無量無邊的什麼呢? 方便 那隨一切眾生 隨諸一切眾生 這個一切妄法的根源 那麼所應見、所應知的-而告訴他 讓眾生得解 這所應得解 隨諸眾生所應得解 所應該的樣子而得解 該現何身就現何身 該說何法就說何法 這樣懂了嗎? 這樣懂了吧? 這樣就免除了他說的佛是佛邊-眾生是眾生邊 你度不了眾生 不是這個意思 這樣懂吧? 懂意思吧? 那麼皆能開示種種法義 就能為這些眾生現身說法 那麼觀察他的根機-而說最適當的法 所以開示種種的法義 什麼三學、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八正道等等 看怎麼說就要怎麼說 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所以說他能夠名為一切種智 他是怎麼樣? 能觀空也能現妙用 當體能夠照見一切眾生-妄法不離真實 對不對? 能夠入中道 所以能夠 所以說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不會有妨礙的 這是第一個-關於除一切種智的疑 現在還有所謂自然業用-對不對? 前面有講到嘛 能夠成就一切-名為一切種智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 對不對? 現在他就會問了 又問了 他說 又問曰 若諸佛有自然業 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 一切眾生 若見其身若睹神變 若聞其說無不得利 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他說那阿彌陀佛夠慈悲了吧 那幹嘛我念了半天 他就來現嘛 他就來現啊 來現就把我接引走了 對不對? 他不是能廣說種種法-而無不得利者 沒有不得利的人 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 三世諸佛阿彌陀為第一-結果都沒看到他人 這到底怎麼回事? 照你這樣講有一切種智 是不是這樣? 那他是不是能示現種種妙用啊 那都能夠利益眾生 那怎麼我還在這兒混呢? 怎麼不被他接走呢? 是不是? 這個時候他就講了 這時候就講了 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他答 諸佛如來法身是平等遍一切處 無有作意故 而說自然 對了!他就先肯定他所說的 這個法身 諸佛如來的法身 其實法身包括什麼? 當在佛邊說-法身就包含報身跟應化身 因為應化跟報-不也是在法當中嗎?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法身-就包括報身跟應化身 那他當然平等遍一切處 那裡有眾生-那裡有法 那裡有法就有佛的法身 當然遍一切處 他當然要現也是無所作意-能夠說自然 沒有錯!是這樣 不過對不起 這個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他是一切平等沒有分別 不過得要眾生心夠淨-菩薩才能影現中 月亮是高高在掛 可是你拿了一個-破銅爛鐵的鏡子來照 怎麼照也照不到? 那不是月亮不來 是你的鏡子照不到它 那要搞清楚 所以說念佛之人 有沒有在臨終的時候 你給我聽清楚 不要臨終的時候老在那裡念佛-念……然後就說 念到一半就起來 醒過來就說 阿彌陀佛怎麼還沒來?-(臺語) 你不要這樣問 你不要邊念佛邊問這種話 你真的是太糟糕了 你要知道 阿彌陀佛一直都來 因為什麼? 因為無所作意 隨順本願因緣-而說自然 他一定來 而不是一定來 他就在那兒 然後呢 然後呢 幹什麼你要念佛? 把你的妄想心、業障心-念轉了 轉成現在一切的信心願心 所以用行來增加信願 所以你臨終-你還在疑法、疑自、疑佛 那就掛光光了 掛了 掛點 沒希望 你當下念的那一剎那-不疑這個法 因為這個法能夠清淨你的心-能夠誘發你的信跟願 你不懷疑法 再來你不懷疑你自己 為什麼? 因為你的真如性-跟諸佛的真如性平等無二 你不懷疑佛 佛幹嘛 佛在於平等 法身平等遍一切處 無有作意任運利益眾生 但隨眾生的什麼呢? 信願唯機感 唯機之感 感招色身之機 然後來感應他 是這樣而已 所以你就好好念吧 阿彌陀佛……慢慢念 不要再去想你過去有業障-這件事 那業障都是無明假造的 不要去管它了-懂吧? 那閻羅王來 你也跟他講稍待一會兒-以後再去 現在今生這一次不去了 你就跟他講-懂嗎? 就專念 一切魔來、鬼來、地獄來-什麼來 乃至爹娘來、師父來 菩薩 菩薩當然西方菩薩沒問題 其他菩薩都不去 你就是阿彌陀佛-這樣去 懂嗎? 就這樣專心的念 這是對的 所以說但依眾生心 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 他說啊 他說佛現前是依於眾生的心 現在眾生的心當中-就像現在鏡子當中一樣 如果鏡子有垢-那色相不見、不現 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所以這跟佛講法平不平等-眾生為什麼不得利益 不是佛有分別-是眾生垢淨有厚薄的差別 懂嗎? 懂意思吧? 那麼臨終念佛價值就在這裡 平常念佛更是價值在這裡 消除業障 增上信願 丙三、結章 已說解釋分 哎呀!阿彌陀佛 總算把解釋分講完了 好!現在不錯啦 講完解釋分了 最大的一場戲已經唱完了 現在接下來趕快-修行信心分 我剛不是講了嗎? 最後解釋分當中的什麼呢? 分別發趣道相當中-信成就發心 這信成就發心-是眾生凡夫最根本的 可是在成就之前 成就之前就要修信心 才能把它修成成就 所以這是一切眾生-下手修的地方在這兒 所以他單獨提一章來講-懂嗎? 叫做修行什麼啊? 什麼啊? 修行什麼? 信心分 那修行信心 修完了就是信心成就了-對不對? 那就進入到-信心成就發心那裡去 所以現在要講修行信心分 這就是未入正定聚 叫他修行-修行到入正定之聚 也就是邪與正都不會使他動 位不退 邪與正都不會退了 就固定了 這樣入正定之聚了 好!那麼分幾科? 分三科 那麼丙一、標章 次說修行信心分 丙二、別釋-分幾科? 丁一、就人標意 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 看到沒有? 擺明了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就是針對了前面那個-修行信心分 就是針對前面那信成就發心的-眾生之前那一位說的 對不對?(臺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還沒成就嘛 很有道理 就是對這些未入正定聚的人-要來修行信心分 講白一點就是對咱們這些人 就是為咱們這些人說的 我馬鳴幹什麼這麼累? 不去寫劇本 現在要來講這一部論 還讓人家懷疑說不是我幹的-不是我寫的 目的就是要度大家的 所以我就寫這一部論的目的-就這個 那麼他說了 丁二是什麼? 約 約法什麼? 廣辨 約這個方法 約修行信心的方法-來廣辨別怎麼修 那麼分幾科? 兩科 首先舉二問-對不對? 舉兩個問題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什麼是信心呢? 你叫我修行信心 修行信心分 那教我修信心 那修什麼信心呢? 是要信啥東西啊? 那為了得到這個信心 那你說的那修出那個信心來-我要用什麼方法修啊? 問這兩件事情 那麼還二答 我這樣 你兩問 我就兩答嘛 那麼就是還二答分二 答信心 什麼是信心 對不對? 答信心就己一 答信心 分幾科? 兩科 庚一 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 這個云何為四 也可以說標徵 就是所謂的標徵 略說信心有四種 哪四種呢? 很容易理解的 就是我平常-常常講三皈依的時候講到的 就是什麼呢? 第一 庚二、列釋 列釋 別列出來讓你去解釋它 一者、信根本 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樂念 「樂」好樂 好樂緣念這真如法 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皆從真如而起 故曰根本 你要知道整個《大乘起信論》-都在講、都在分別善惡因果 天臺宗不會去分這個 善即是惡-惡即是善 妄即是真-真即是妄 它不從這裡下手 不過你要知道人家馬鳴菩薩-是針對初發心的人講這個法 所以他當然要分別善惡-對不對? 他這裡特別的講 一切世間善因緣-世出世間善因果皆從真如出 其實某個意義上-惡因果你可以說從無明出 無明不也從真如出嗎? 是不是啊? 其實講起來都是從真如出 所謂這個樂念真如法故 所以什麼叫做信根本?-就是信真如法 好樂緣念真如法 這個是第一信 你要相信一切法依真如而現前 這就真如緣起 這樣懂嗎? 第一信是信這個 二者信佛 因為有無量功德 我要常常想著-常念親近供養恭敬 發起善根 願求一切智故 這裡的一切智就是什麼? 一切種智 注意!當它單獨出現的時候-指的是一切種智 你不要把它搞成那個-一切智是觀空的智 信佛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佛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常念清淨 我想要親近他 我要供養而要恭敬 諸位啊!有人是有供養不恭敬 太多居士是這樣 但知供養不知恭敬 為什麼? 因為他知道供養-有好因果、好果報 他知道這樣 他知道今天捨一得百 他知道明的送出去-暗的流進來更多 他是依買賣的立場來作供養 那這就是經上說的 末法的出家人-像眾生的磨刀石一樣 眾生拿供養的做法 這一把刀子在你的這個-修行的心上一直磨…… 他刀子可磨得利利的 下次去生天做天人 那咱們這出家人受人供養-沒修行 結果就被磨刀石給越磨越薄 薄到後來自己斷掉毀掉了 這要小心 受人供養要心存小心 要真小心 這個這樣了 但是在供養佛這就沒問題了-一定要恭敬供養 然後發起善根 什麼叫做發起善根? 就是發起大乘的圓常正信 正信之功能 那麼雖然沒有見到這個什麼? 雖然未見而能依自己的善根-而皈信謂之為仰信 也叫做不思議信 這是仰信 仰信真如 懂意思嗎? 要仰信 自己雖然沒看到 不過依於自己的善根-而能夠皈仰敬信 那就是這個就善根 善根 那麼這個呢 願求佛的圓滿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 那麼三者是什麼呢?-信法 法有大利益 那麼常念著要修種種的-諸波羅蜜 諸波羅蜜 諸波羅蜜是什麼?-大乘心 謂之為波羅蜜 四者信僧 僧者六和合眾為僧 身和同住 語和無諍 那麼意和同悅 那麼身口意 戒和同守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是這樣 好!那麼這個正修行自利利他 因為菩薩身自利利他 你也要學著你的師父自利利他-這樣子 那麼常樂親近諸菩薩眾 這個裡頭諸菩薩眾就通僧俗-通同參道友 他行菩薩道-我就跟他一起 所以就諸菩薩眾 懂嗎? 這就常常講到了 《法華經》上講-我們不跟聲聞人在一塊兒 我們要跟大乘人在一塊兒 那麼求學如實行故 向彼仰求隨學如其所 向彼仰求隨學 那麼如其所教而乘真如性修行 這就是所謂的求學如實行故 這是答信心 就是這四信 記得!四信很容易理解 接著要修行 要修這個行來成就這個信心 修行分三科 己二、答修行-分三科 庚一是舉數標意 舉那個數-標這個意 那麼修行有五門 修行有五門 能成此信 就修五種門 修五個修行法門 能成就這個上面所說的四大信 哪五門呢? 云何為五? 這個徵名列問 一者施門 二者戒門 三者忍門 四者進門 五者止觀門 又是六度-看到沒有? 所以大乘為什麼注重六度-你就看到 就是說這六度門 前面講禪定智慧 禪定跟智慧是就果說的 隨順真如性-所以就果上來說 真如本來就這個果嘛 現在就修、因地上修-禪定叫止 因是止 智慧的因是觀 所以這裡就要講止觀門 那止跟觀不能分開修-要止觀雙運 所以他不分講-他要合說 所以果上來講是六度-因上來說是五門 懂嗎? 合這個禪定跟智慧為一門 原因在此 所以不要懷疑為什麼會這樣做 好!那麼接著 云何修行施門? 容易……來看看…… 若見一切 首先是財施 再來無畏施 再來法施 一定的嘛 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 以自捨慳貪令彼歡喜 有人跟你求錢財、請幫助-你就怎麼樣? 你能力做得到的 自己在不餓死的前提之下-你都隨自己的力量施與他 懂意思嗎? 我告訴你 那麼這樣子對你來講自捨慳貪-捨慳貪就離我執 對不對? 那不受這些物質的控制 那麼還有讓他歡喜-就結善緣 今天你幫助他-下輩子搞不好他護持你修道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就是財施 那麼最棒的財施 就是在三寶門中修財施 財施中具足法施、具足無畏施 因為你將錢財 當然你夠的啦 部分 盡量 盡量 多一點沒關係 那麼供養三寶 那三寶 第一、你讓師父來建寺廟 那建寺廟是讓眾生看了歡喜-信仰佛法 這是法施 那麼他有困難的時候-來到寺廟裡問師父問題 或在網路上問師父問題 解決他的恐懼困擾 這是無畏施 那麼你自己捨你的慳貪 捨一得萬報 你說你身上要帶什麼多少錢-去跟閻羅王談 閻羅王不理這一些的 民間的錢陰間完全無效 可是你如果帶著這功德法財 你存在銀行裡 存在這三寶的銀行裡 將來走到哪兒都不用人家喊 媽!過橋喔(臺語) 不用!你自己會過(臺語) 全身放光 過橋你自己看得到 對不對啊? 所以說具足三施 是這樣子 不一樣 那麼好 無畏施是什麼意思啊? 若見厄難恐怖危逼 厄難 厄難就是厄難的意思-就是那個危厄 這個種種的災難 還有他生起恐怖的時候了 或者危險來逼迫他了 這個時候隨己堪任施與無畏 隨你自己能力所及去怎麼樣 去拔苦與樂 如果你自己能力不足-你可以約別人來幫助他 有人跳下水裡了 你不會游泳 你不要跟著跳 你趕快去打119 找別人來救 是不是啊? 那麼我們說-放生就是無畏施 你捨財是財施 去買牠的生命是財施-讓他無懼是無畏施 然後買來了之後 你再趕快在時間適當的情況-給牠念經說法 灑大悲咒水 這是法施 所以說放生不能夠因噎廢食說-今天有人放錯了 把它搞成一種法會形式 或者有人說那叫搞名利-怎麼樣子 那我不談了 那就把它弄得過大 當然這樣不對 不過人家放生本來就具足三施 這是對的 你不能因噎廢食 把它做對了就對了 隨緣的做-不要大張旗鼓的做 是這樣子的 這個名為無畏施 那麼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 不應貪求名利恭敬 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 這就是法施 不過這個呢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 先講到這裡 下一堂課再繼續跟大家講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