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集需刪除一段影帶 大乘起信論略釋 16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入文講到了甲一的乙二 接著我們現在要講的 甲一的乙一講完了 乙二的丙一-總緣講完了 現在我們講丙二 就乙二裡頭的這個-緣起序當中的第二科 叫做什麼?-丙二 標題是什麼?-總標 總標這一部論文的內容 所以說了 他又說了 論曰 來!一起唸 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 是故應說 說有五分 云何為五 一者因緣分 二者立義分 三者解釋分 四者修行信心分 五者勸修利益分 初說因緣分 這個初說因緣分 不對!初說因緣分-屬於丙三的內容 好!那麼這總標 總標有兩個內容 第一個就總標其目的 他說有一種教法-能夠生起摩訶衍 摩訶者大也-衍者乘也 大乘的信根 就是前面丙一講的起大乘正信 對不對? 要起這個信根 信、進、念、定、慧 這個是屬於五根跟五力之一 信根再來信力 信產生一種根 就不動搖、能滋長的意思-叫做根 不動搖、能滋長 能滋長諸種功德謂之為根 那麼不動搖 不為他奇所惑 不為這個其他因緣所主 那麼這叫做根 那麼能夠起大乘的信根 這個信心不動搖 信心能生起種種善方便-種種善功德 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沒信-一切都掛 是不是啊? 你哪怕你不相信佛法-你不會來 你不相信這裡的道場的道風-於你有益 你也不會來 你住下來之後 你不相信師父真心的要教你 你也待不下去 最後你如果不相信-你是可以修行的 你也會退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就是因為你信了這麼一大堆 所以你待下來了還去修行 你相信讀那些什麼-世間的什麼大學或什麼 最終不過就是-做那世俗人的勞役而已 你哪怕是什麼名大學的-法律系畢業 最後你做那公職人員 你還是做得糊裡糊塗-顛顛倒倒 所以說人的價值不在於學問-不在於你的文憑 在於你對腦筋裡頭-你對人生是什麼看法 你怎麼能駕馭你的生命 你說那我去那裡救災-我去那裡救什麼 那當然固然很好 可是你要知道 今天一場災難或一次的什麼 或一些什麼貧窮地區的-什麼人、難民 什麼非洲哪裡的難民這一些 這些通通都是政治所造成的 人心不變 你救這一些 你就是在曠野之處拔野草而已 拔不勝拔-春風吹又生 社會上因為不了真心之義 因為不了解修心的道理 所以他只能找尋那種-世間短暫的價值跟道德 所以他就來了什麼紅十字會 世界展望會 救濟會 做義工 整天就是撿保特瓶、踩保特瓶 要不就是什麼呢 撿舊衣服、整理舊衣服 那下輩子還不是幹那種事 這種事情你不修你的心 你不去彰顯心的更高的價值 去告訴那些惡劣的政客 哪怕是紅十字會的東西-送到了非洲去 都被那政客拿去 餓的人還是餓 這叫做飢餓的地獄 那是他的心所招感 那你不去救他的心 你去救他的身 身體 哪怕再健壯的人也要死亡 所以說世間所建立的很多道德-本質上也是邪見 它沒有打對正核心 它沒有針對核心 是這樣 那麼世間的那種道德 既沒有針對心的核心 與道德相對立的那一些惡-也當然就產生得非常有道理 因為他覺得你是違心之論的多 是這樣 所以說這世間永遠就世間的-凡夫認知的善與惡在那裡鬥爭 身為一個出家人 身為一個修道的內心的解脫者 他要超越這善與惡之外 這叫做不思善不思惡 超越之外而找尋覺悟的真理 這才對 所以現在很多出家人還在找尋 還在追尋、還在實踐 那所謂世間的善法 然後以此為榮、引以為樂 我們只能說那是他的因緣 我們也善樂觀其成 我們也隨喜他有少分的價值 但是請注意 那不是佛法「覺」的究竟價值 那一定要認清楚 這才是出世之法-不共世間的解脫法 學佛要學這個 要先懂這核心 這個叫做摩訶衍善根-摩訶衍信根 你要相信 這是最終的覺悟 一切人類皆能達到這樣 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勇於去出家 我所謂的捨離世間的愛染、-男女、妻妾、丈夫、兒女 名聞利養這一些 我不是捨-我是超越 我不是斷-而我是什麼? 我是昇華 我不是我不想要-而是我要更好的 所以說竟然有人跟我講說-師父我想出家耶 那想出家就來啊 可是我放不下我女朋友 那你不行!你這個不是丈夫 丈夫娶最好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區區一個女人 區區世間的小善小利 就把你綁住了 人家我還要去哪裡做善事 人家我整理一間公司 三百人靠我吃飯 三百人靠你吃飯又怎麼樣? 他們吃完飯還不是造業 那你還不是帶著他們造業 你做的東西不是要賣給人家-增長欲望的嗎? 不是這樣的嗎? 是不是? 那這些你還覺得那很有價值-那你就去吧 我隨喜 我不會隨喜 但我也不會說你不對 那你就只能這樣 那你就不要跟我 「出家」兩個字非你所能為也 你就別提啦 就這樣 懂意思嗎? 這才是道人嘛 這才是人天師範嘛-對不對? 就為了那世間小善、小利的-這樣子扒不開、走不了 唉!這什麼丈夫 對不對? 這就是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 這才最重要的 一個出家人不講大乘法-什麼法沒得講 所以《法華經》上說 若人來問意-那麼我應以大乘法而說 對不對? 我不以小乘法為解釋 就這樣啊 這才是唯一真實的佛法 你怎麼可以講聲聞法呢 今天豈止講聲聞法-你還毀謗大乘法 是不是啊? 末法顛倒 這有些老法師都要負責任的 有些出家人自己都要負責任的 自己顛倒說 你對大乘缺乏信根-還叫別人也不要信 那有罪 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 那麼說呢 所以我要說 那我老人家要說 馬鳴菩薩說我要說 那「說」我分五分來說 所以總標五分 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 什麼叫因緣? 發起這個法的因緣的目的-是什麼? 那麼緣起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立義分 立這個大乘正義是什麼東西? 什麼是大乘正義? 一個而已 「真如心」三個字 就是法 等一下是義有三大 體、相、用三大 就是「法」與「義」 整部論就在講這個事 就在講真如心的法-跟真如心的義 懂了吧? 懂了吧? 是這樣 真如心的法的內涵是啥子? 弄清楚 弄完了你要知道-我就是有那個內涵 那就叫法 那麼真如心的義、義理 它能表現出來那個大乘的教理 它能功能是什麼的? 體相是什麼體? 相是怎麼樣了? 這就是什麼? 這就是它的義 是這樣 好!那麼就立義分 解釋分 針對立義分所說的法跟義-來給予解釋 叫做立解釋分 就解釋那個一心-解釋真如分 立義也是什麼呢? 立什麼? 立一心真如義 懂意思嗎? 立大乘真如義-也可以這麼講 就立這個義 他是立這個義 那麼最後告訴你怎麼修行 叫修行信心分 已修成的人-產生什麼信根的樣子 如果還沒修成的人-你應該用什麼方法去修 如果還修不成 最後告訴你一個特效藥-念佛 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就搞定 我那個《大乘起信論》-你也別學了 你學不懂也沒關係 我叫你全搞定 就修行信心 最後勸修利益 告訴你不要毀謗 告訴你相信得多就有大功德 乃至於修不成-有相信就有大功德 最後告訴你 如果你毀謗 不要說我馬鳴菩薩沒告訴你 你會死得很慘 不是啦!不是死得很慘 這樣不就等於那個什麼? 等於恐嚇了嗎? 他是說你自己會造業 你不信!你就默然 對不起!你默然 但是你不信-你還妄發厥詞 那惡意批評 那因果你自造的 那因果你自造的 這就是所謂的勸修利益分-所說的內容 諸位!現在是不是已經把-《大乘起信論》基本抓住了 概念已經有了-對不對? 好!現在丙三是什麼? 八益叫做八益因緣 就是(因緣分) 這就是因緣分 八益就是開始講因緣分了 好!我們來唸一下 初說因緣分 問曰 唸啊 有何因緣而造此論 答曰 是因緣有八種 云何為八? 一者因緣總相 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 好!先唸到這兒 現在丙三就講八因緣 生起正面的八因緣 正面生起的八因緣 有八種因緣 所以說初說因緣分 問曰 這些當然還可以細分科-我就不要分了 那麼就總因緣八因緣當中-首先起第一問 有何因緣而造 不是啦!不是八因緣起第一問 起第一問而引出八因緣的回答 有何因緣而造此論? 你為什麼要造這個論啊? 他就回答了 有八種原因 何種為八? 第一個是原因的總相 我總因是這樣子 是怎麼樣? 我為令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非為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這裡注意!是離一切苦-得的是究竟樂 阿羅漢不離一切苦 他還有什麼? 塵沙無明、根本無明-對不對? 那還有苦、還有疑惑-對不對? 有惑就有苦 他那個苦是界外苦 就不在三界內輪迴了 不過他還是不知 他面對聖人 他對我們是贏過面了(臺語)-贏到底了沒有錯 他也不會跟我們一樣落入輪迴 可是他就在五不還天 要不就是焦芽敗種的怎麼樣?-就定在一個定中 也不再投胎 也不再學其他的佛法 他認為這樣就結束了 他永遠不能成佛 也永遠怎麼樣 永遠不生起生命的那種-強大的學習的力量 跟度化眾生的大功德 都沒有 等到他有一天-他出了定他看到了 或者在這五不還天的這個-天上的這個四果的天上面 來觀望著成佛的那個大因緣-的時候他就覺得奇怪了 他不是也證跟我一樣 怎麼我都沒有那種功德-他怎麼有咧? 他就開始疑惑 這種疑惑不會造成你的輪迴-不過它造成疑惑 疑惑就是苦 這種界外之苦 所以是他說一切苦-包括阿羅漢這個苦也是 那得究竟樂 阿羅漢不究竟樂 阿羅漢五百由旬當中-只走三百由旬 不究竟 不是究竟樂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他是離一切的苦-得究竟的樂 是指究竟的佛果之樂 離苦是乃至九界以下 乃至於羅漢菩薩以下的一切苦-全離 諸位這樣了解嗎? 好!那麼離一切苦得一切樂 那反過來說我不為求什麼? 我不為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跟恭敬 世間名聞利養-是出家人可能得的 他沒有男女眷屬 沒有這個社會的什麼-世俗的動作可以去做 大部分世俗的事情他不能做 但是 但是 他卻可能變成很有名 那可能人家對他供養很多 人家對他很恭敬 所以說名、利 世間名利恭敬-有沒有? 名利恭敬 這不就是老法師曾經有 道源老法師是不是? 他講的 名關、利關、恭敬關-關關與我無關 這個要這樣才可以 名關 有名 這個名片上面從正面印到後面 後面還不夠-還加一半 是這樣子的 什麼道場的住持、方丈、顧問 什麼長……-什麼會什麼的一堆 一個人生命有多少-你幹那麼多事 那好!那麼這就名 那利咧? 供養 人家的供養 人家的供養 恭敬咧? 人家對你的恭敬 我告訴你 一般來講名利好躲-那恭敬最難躲 你懂意思嗎? 恭敬最難 因為恭敬-直接衝著你的性格而來 你的自我愛而來 我…… 你想人家如果這樣 拿了一個紅包、很大的紅包-裡頭錢很多 然後說師父!供養你 你一定可以不收 你氣炸了對不對? 你認為我不食嗟來食 你沒有恭敬我-我不收 但如果他很恭敬的-來邀請你講經說法 你就可能會去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他不用供養你半毛錢 他只要很恭敬的請求你說法 你就覺得這是對的-因為他恭敬求法 所以恭敬本身對道人來講-是最難熬過去、最難超越 他都已經這麼恭敬了-你怎麼心那麼狠啊 還不接受他啊 還不接受他的邀請啊 譬如說這樣子 是這種情況 那不過這個要看情況 真的講法你還是得去 不過一定要恭敬才能去-這倒真的 但你不能迷於恭敬 你習慣於人家恭敬請法-或恭敬的來學 那當然那是對的-那必要 對他來講是必要 可是對出家人或對修道人來講-你就不能拿恭敬當必然 這個還要另外再學 好!名聞利養 所以他不求世間的名利恭敬 那請問非求世間的名利恭敬 那請問有沒有-出世間的名利恭敬? 有沒有啊? 只要不與我執相應 那這就都名為-出世間的名利恭敬 你譬如釋迦佛 十方諸佛都認得阿彌陀佛 也認得釋迦佛 他夠有名了吧 對不對? 但是他不為所動 是不是啊? 他呢 他的弟子未來-一直到一萬年法滅之後 他弟子只要出家 所吃的飯、穿的衣、過的日子 通通由釋迦佛的一毫毛的功德-就能得 那不就利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從古到今乃至於帝王-都要讚嘆諸佛 讚嘆他-這不就恭敬嗎? 然而這些與他無關 與我執不相應 是不是? 所以菩薩不捨名利供養 名聞利養 不捨名聞利養 那是因為他不沾邊 不是你自己樂得擁有 然後你說菩薩不捨名聞利養 不是的 菩薩要沒名-人家怎麼會給他度 菩薩要沒利-他怎麼能養活眾生 他怎麼能帶領眾生修行-有道場 對不對? 成就淨土 沒辦法 菩薩要沒有得到眾生的恭敬-他怎麼做菩薩教導眾生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他當然會有名利恭敬 不過出世間-遠離我執貪愛 所以你有了多少的道德-就有多少的出世法 有了多少出世法-才會有來多少的名利 出世的名利跟恭敬 這個來了於你無害 要不你增長得太快 人員膨脹太快 廟搞得過大、過速 錢來得太多、太快 這一些那就向於世俗法去了 諸位要了解 你要了解 好!那麼再來這個…… 二者為欲 這總說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不為世間的名利恭敬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 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就這兩個字「根本」 聲聞人非根本 外道看不到本、看不到根 那麼一切二乘人看不到根本 只知道佛法的什麼呢? 佛法的「權」義 不懂得它的「實」義 懂嗎? 所以叫做不了根本 所以一定要解釋這真如心-給你知道 好!那麼接著我們唸第三段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 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 所以造論 下面第三 第三個因緣 就令那個善根已經成熟的眾生 在這個大乘法 「摩訶衍」就大乘 摩訶衍法當中-能夠堪於擔任而不退那個信心 不退那個信心 我們大乘很容易退信心 怎麼退信心? 被名利磨掉了 被恭敬磨掉了 被大乘法的困難度磨掉了 舍利弗有一次發大乘心 天人就來考驗他 說我要眼睛 結果他要給他右眼 結果那個天人-就又把他右眼丟在地上 說你這個人真暴躁、真毛躁 像真如師一樣-太躁、太毛毛躁躁 我是要左眼-你扒右眼給我幹什麼呢? 好!那他就沒辦法-那扒左眼給他 左眼給他又聞一聞 又把他丟在地上-腳踩爛 哎呀!你這個道人真壞心 我娘那個要的眼睛是香香的 你的眼睛臭臭的 腥臭味那麼重-我怎麼能用 後來他想還得了-眾生真難度 我都扒眼睛給他了-他還不爽快 就這樣 所以說 你已經善根成熟 可是你如果不了真如心-你就會於大乘法起分別 一切利益眾生之法起分別 一切大乘法中起分別 那麼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起差別 對不對? 結果你就起差別了 這一起差別-就可能退失大乘道心、願心 乃至最後信心就退掉了 所以說呢 所以說是為令善根已經成熟的-這種眾生 在大乘法當中 他已信而能夠再不退-更堅固 這大概是別教的十信位的滿心 這是華嚴宗的人-賢首大師這麼講 天臺宗就不這麼說了 因為它是別教義 就不這麼講 天臺宗的圓滿信心是對於-這真如心的一個體認 好!那麼再來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 前面講善根成熟的 已經成熟讓它更堅固 那麼如果善根微少 善根微少怎麼辦呢? 眾生讓他修習善根、信心 善根微少-信心就薄弱 你跟他講了半天他不一定相信 這個時候你就要讓善根微少的-這種眾生修習這個信心 那修習信心-當然告訴他大乘起信 是不是啊? 要生起這個信心 這就是立義分 立義分所要講的 等一下所要講的 建立這個內容 善根成熟的眾生 只要看第二分叫立義分 下面的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都不要看 他就懂了 他就相信大乘-堅固不退 善根稍薄弱的-要令他修習信心 那就是要看解釋分 再進入到修行信心分 那如果第五 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為示方便 用種種的方便-開示他能夠消除那個惡業障 什麼是惡業障? 不信大乘法為第一惡業障 那你說殺人放火、犯戒律呢 當然下地獄 這個在大乘佛法立場來說-還不名為惡業障 真正的惡業障 惡業障是對大乘的不信仰 不信有真如 就《大乘起信論》來講-就不信有真如心 是這樣 消除這惡業障 那麼惡業消除 這個消這個惡業 惡業裡頭包括了身、口、意的-對大乘法的毀謗 這第一惡業 然後再來就犯殺、盜、婬、妄 這當然也算惡業 使得你不能信仰大乘 其實你要知道 哪怕是江南大盜 哪怕是這個-台灣的十大槍擊要犯 他都不一定沒有大乘善根 他只是造惡 但這種惡是世間惡 不等於他對大乘佛法不信仰 你要了解 好!是這樣 那在這裡頭指的是指對-大乘佛法不信仰的惡業更嚴重 毀謗、毀壞 然後呢 混淆大乘說 毀謗大乘說 毀壞大乘說 混淆大乘說 這一類的 這一類的才是真正大惡業 那麼消惡業 消惡業障 那因為這個惡業就有產生障礙 這樣了解? 當然其他世間的惡也算惡 但都不是最大的惡 那麼善護其心 再護念他的心不要再造惡 那你說那這樣他造惡 造世間的惡-怎麼也能信仰大乘? 因為他沒有毀謗大乘啊 那你要是毀謗大乘的話-你是連信仰都沒能耐 哪怕你做世間好人-你都沒辦法信仰大乘 這樣相形之下 經典上建議 寧可造世間惡 也不可以毀謗-大乘的信心、大乘的根機 這樣諸位了解嗎? 所以為什麼我們不願意-跟聲聞人走在一塊兒 我們要跟聲聞人走在一塊兒-我們不如跟槍擊要犯走到一塊 因為他更惡 他對於聲聞法過度的執取-毀謗大乘 因為斷大乘就斷佛種 造世間惡頂多下地獄 不壞什麼? 不壞善根 不壞大乘種 這樣聽懂意思嗎? 事情是很嚴重的 那麼那種人都會怎麼樣? 毀謗大乘-所以會愚癡 就是毀謗大乘愚癡 慢 於大乘法不信謂之慢 當然慢心有很多種 什麼我慢 什麼過慢 慢過慢這一類的 這一類的慢 癡慢、增上慢等等這些慢 無非就是自我覺得勝過一切-贏過他人 聲聞人就這樣 你看看 他甚至於認為-大乘人不是出家人 你看這種慢心真的很可怕 他認為大乘人 尤其北傳的人 好像穿這種袈裟跟他們不一樣-就不持戒 其實北傳研究戒律深入得-比他們深入得太多太多了 他們就照那樣過日子而已 就這樣而已 研究得也很有限 這幾十年來 台灣研究戒律研究得很深-研究得很多 那這個他就慢心嘛 所以說那幾天大航法師來 他說他以前看到那聲聞人-還會跟他互相頂禮作揖 現在連看了都不頂禮 不是我起慢心 是因為會讓人家起慢心 所以我不幹這種事 就是這樣 這就是慢 於大乘法不生信心 相對於大乘人也不生信心 那就起慢心 輕易的這樣-謗毀大乘的佛菩薩等等 慢 那這種慢因為癡、愚癡 不了大乘義才會這樣 那你說那一般人不也會慢嗎? 那你就沒說 一般人的慢就是-他自己的那我執的愚癡 你說他幹啥呢 那誰都嘛有 但是他不會壞佛種-不會斷大乘善根 這裡頭核心都在講-斷大乘善根的事情 那麼出邪網 因為「慢」出邪網 什麼樣子的邪網? 什麼樣子的邪網? 是指的說我把聲聞法立為第一-立為最高 一切法通通從聲聞法生出的-這是邪見 就明白的是邪見 這第一 第二呢 不信有這真如心 第三呢 對真如心的體相用不信入 這些通通叫做一種邪見、邪信 因為愚癡生慢 因為慢而怎麼樣?-入邪網 所以他聽聞大乘法 然後就怎麼樣? 就不生起信心 然後也入在他自己所建立的-那聲聞法的邪見網當中不出 不出來 他不聽、不了、不喜學 甚至於毀謗等 他就把自己綁住了 邪網 這裡講的邪網是這個 那你說外道呢? 當然外道也是 外道不信因果、不信有佛 那麼不信自己能成佛等-這一類的 這當然也算是 不過核心的是指 不信你這個真如心-建立的這個網 網有束縛的意思 邪見之網 那麼第六-為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跟二乘心之過 凡夫執著我執 二乘執著法執 那麼都不了大乘 不能深入大乘 那麼要修習止觀-對吧? 其實這是指著第四分-修行的五門 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個止觀就禪定、智慧 禪定般若 這是六度 修這六度門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講的是第四分的那個 那麼七 這樣才對治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然後還有禪定跟般若 禪定、般若是就果來說 因來說就是止跟觀 修止得禪定-修觀得般若 當然要修習止觀 那麼第七個目的是什麼呢? 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讓你天天見佛 讓你天天見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讓你於一切大乘人為道侶 你就沒有退心的機會 你就親眼看了嘛 大乘的體相用不可思議 你就不會起退失信心 在極樂世界不退失信心 所以叫你用專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方便 使你今生必定往生極樂 與一切的佛 與彌陀佛及其他大乘的菩薩-為道侶 那麼不生起一念、一絲、-一剎那的凡夫二乘心 凡夫還有貪染-執著一切的欲愛 二乘不執著世間三界內的欲愛-不過他執著法愛 執著這個法 這個聲聞法 執著這個法身為他所成就 執著涅槃已成、生死已脫 執著有凡聖之別等-這一類的法愛 愛染的愛 法愛 那麼這樣子的話 這一執取了-你就有邪見網綁住你 所以你就不能成就大乘 所以這個讓你專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 哇!所有人都在告訴你大乘法 你說那個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這個在極樂世界-不是有同命之鳥嗎? 然後還有這個八功德水嗎? 然後講經說法-不是講這些聲聞法? 這哪裡是聲聞法?-這是共法 這當然大乘法也有這些內容 但他要讓你生起大乘信心 所以讓你生到極樂世界去 要這麼講 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這是指說你已經有了信心-不過不太堅固 讓你到佛前去不退信心 不是指你完全沒有信心 不是指這個 他講不退信心 第八呢 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這就是第五分 叫做勸修利益分 為了這個目的還要講這個利益-勸修利益 你懂了 那避免你不生相信-你要修行信心 把信心修起來了 那還有人連信心都還沒建立 那麼告訴你說-有種種建立信心之後的利益 你要好好去做 首先你要相信 其次你不要毀謗 再來你要聽我勸 是這樣 所以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這八個因緣很容易理解 再來丙四是什麼? 啊? 應機 所以又有人問 他說這個 問曰 我們唸一下 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 答曰 修多羅中雖有此法 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 能說之人色心業勝 圓音一演異類等解 則不須論 若如來滅後 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 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或有眾生無自智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 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 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如是此論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此論 已說因緣分 好!因緣分的第二 也就是序分裡頭的 緣起序裡頭的應機 那麼他提到了 他提到兩大類人 一類是佛在世的人 一類是佛在世之後的人 佛在世的人自然有佛說法 那有佛說法 以佛的那種-廣大的那種善巧利益 還有那個色身莊嚴 語言天才跟神通力用 講經說法 一音說法是隨類各得解 而且還是圓音說法 什麼叫圓音? 大心的人聽大 小心的人聽小 小乘的人聽小 初機的人聽粗、粗顯 這個老參的人聽深入 乃至於久遠劫的菩薩-能夠聽到甚深微妙究竟之法 初學的外道能夠聽什麼呢?-權教善巧方便之法 以佛善說法要 佛的色身莊嚴、功德巍巍、-萬德莊嚴等等 那麼這一類人聽聞法 聽佛說了就夠了 不用我們來說 懂嗎? 不用我們來說 所以說什麼呢? 「則不須論」有沒有看到? 比如說修多羅當中 經 修多羅sutra sutra那麼就是什麼呢? 就是「經」的意思 經 經當中雖然佛說了很多法 不過眾生的根機 修行的德行等等 能力等等都不相等 所以領受發解的因緣不同 因為前面問說了 這經講了很多了 照你說的剛剛這些理由-通通在經典裡頭就能達到了啊 你懂嗎? 有八大理由 從離苦得樂一直到能勸修利益-乃至於念佛求往生 不是其他經都講了嗎? 對不對? 阿彌陀佛叫你念佛 那大乘經典教你般若 叫你信仰大乘 這不都講了嗎? 那你何必再說咧 他就說了 他說啊 眾生根機有種種不等 那麼信受領解的因緣也不一樣 那麼所謂-如果如來在世的時候 那麼眾生 首先就眾生邊說-根器很利 然後能說的這邊說-是佛 我剛剛講萬德莊嚴、善說法要 所以這麼聽的人很強 講的人又圓音說法 深者聽深-淺者聽淺 哇!這還得了 這樣子當然各眾生在佛前-親見佛說法 一定是信心堅固-能隨得解 佛陀會隨他的機而說法 對不對啊? 所以那就不必說了 不必我來說 所以則不須論 就不需要我來論 也不需要這一部論 但是你說經典上很多 不用我說 那也未必 只要是佛入滅了 那麼這佛滅後或有眾生 以下是指佛滅後 註明一下 若是 此則不須論 那下面就是指佛滅度後 佛滅度後有一種眾生 能以他自己修行-過去的善根因緣相續的力量 然後自己的力量就能夠-廣學多聞而且還不亂 從中能夠取得完整正確之解-叫做取解 廣聞而取解 完整而正確的解 有人廣聞 得的解不是正解 也不是完整的解 那麼他的廣聞-不知道在廣聞哪裡? 對不對? 文字只是過過-沒有得到它的精髓 那麼他不是 他廣聞而取解 這種人很難得 另外一種人在佛滅度之後 以自己力量有限 自力少聞而多解 聽得少 不過他自己去推論-解釋也很正確 少聞而多解 這種人比較輕鬆 聽少少可以了解多多 是這樣 還有一種眾生 雖然少聞多解 乃至於廣聞而取解 還有一種眾生無自智力 自己沒有智 智慧的力量 所以要讀很多廣泛的-論文、經論 力 自無智力 因於廣論 廣泛的論說當中-才能夠得到少分的解 也有這種眾生 也有這種眾生 那最後有一種眾生 是他自己也沒辦法解 不過他自己更不喜歡廣聞經典 他希望有人能夠-結集各經典的經要 給他會個簡報就可以了 那麼綜合說一說就好 這就下面這一段文 這個我們唸一下 亦有… 欸!唸過了 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 譬如說廣論是怎麼廣? 比如《瑜伽師地論》 哇!很大一部論 《解深密經》這也很大一部經 《大乘起信論》-才一萬兩千多字 《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 那還得了啊 是不是啊? 乃至於《大智度論》、-《華嚴經》 從哪兒看起啊? 從哪兒研究起啊? 他會羸 文字太多了會羸 所以說復以這個廣論文多為煩 沒辦法!根器不同 前面講了嘛 所以他心樂總持少文-而攝持多義 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那個多義還講得很完整 讓你能夠足以理解-這樣子 好!下面就做結論了 我就針對這種人 文繁不暇細讀-心生煩惱 希望精簡扼要的文句 還能夠說理完整-讓我領解 要便宜又大碗(臺語) 俗又大碗-要這樣 那麼如是此論 這就是這一部論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此論 所以他是針對這種人 懂吧? 佛世的人-他認為不用說 佛滅後之後的人能夠聞少知多-或者於多中取領解 那麼這些都也-不是他服務的對象 唯有一種人是 不!還有一種人-是自己智慧不足 不過他努力的去讀各種論、經 他自己讀他也能懂 所以而得解者 他也能這樣 那也不是他 他既然能廣讀了 那他讀的跟我讀的也差不多 他用百部論去讀 百部經論整合出來-《大乘起信論》 《釋摩訶衍論》裡頭-提到這件事 還把這一百部經論都提出來-都標出來了 當作參考資料這樣 那麼這種人他願意去讀 他也能取解 那也算了 唯獨有一種人 廣讀他沒辦法 他只希望能夠什麼? 讀少一點-那就能攝取多一點 所謂的少就是一部論 就是我這一部論 才一部論-而且才一萬兩千多字 他的意思是這樣 這樣了解嗎? 好!是這樣 所以我是為了這一類人 聞多沒有信心、沒耐力 樂於取少聞而攝多義的 那麼我就是這樣 所以換句話說 他就在介紹他這一部-《大乘起信論》是什麼 文詞雖少-攝義弘廣、廣大 號稱根據一百部論、經-合起來經跟論而寫成的 所以應說此論 我針對這一類人服務 所以我應說此論 那麼以下 就是我以上已說因緣分竟 已說因緣分 因緣分講完了 (24:36~25:05)→→→此段影帶請刪除 那麼我們這一堂課先上到這裡 下一堂課再上第二分-立義分 也會讓你們很快就結束的 這個這前面兩小分-很快都可以卡過 難是難在解釋分 解釋分一過 後面的也就好過 就解釋分跟修行信心分-比較多一點 那就沒有了 衝過這個就OK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