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12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那麼我們上一堂課談到了這個-五重玄義的明宗 因為「宗」是修行的宗旨-行道之目標 那麼多少我們多說了一些 大家要耐心 它就是法眼 它就這個法的法眼 佛教就是以實踐為目的 希望大家多去體會 那麼一切諸法 我們談到了說這個無念 到底什麼是無念? 這一直以來當然我們就 修行人就要去探討什麼是無念-要怎麼修法? 那麼論當中有說到說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妄念而有差別 那麼什麼是妄念呢? 等一下說到說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諸法從本已來 怎麼樣?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這有時候有人說 這講真如-是講離言真如 可以離開語言來說明它的 離開語言的這種描述 那麼當然這提的大部分是-那個心體 那個真如的體 那當然我們因為是要起信 所以在修行的宗要當中 是以悟入那個體 悟入那個「體」 接著「相」跟「用」-就為你所自然的能夠顯現 「體」證得-現前不失 原來我有這個啊 有了這個-你開始走路就有風了 對不對? 講話就不一樣了 這個相跟用就不同了 功德自然就顯露 對不對? 所以體大、相大、用大 但終究是以體的悟入為最核心 悟入那個體 相自然就 行為有儀嘛-謂之為相 這個功德外顯-謂之為相 這個自然有那個體-就有那個相 接著呢 有那個相 你內心裡自然與這個智慧-相應的等流大悲心就流露出來 那麼產生種種自利利他的用 就自然的把它帶上來 當然啦 悟入的體 你悟的那個境界深淺不同 產生的相跟用的大用-那個圓滿相 圓不圓滿? 這當然就相對有差別 這也就是我上一堂課-最後要結束的時候跟大家提的 天臺宗的行者 在中國諸宗當中特別的不一樣 他特別的能夠做各種-世間的弘化事業、利生的事業 而又注重講經 他也要注重修行 從來從智者大師以降就這樣 這不是他的性格這樣 這是因為你研究天臺教理-你就會知道 那教理就這樣 他要悟入、趨入的時候也這樣 你比如說我們一談到密宗 最近《僧伽》雜誌-也有人寫文章就提到 言下之意也很欣賞密宗這樣 我覺得我們也很隨喜 只是說我們談到密宗 大概密宗有個共同-給漢地人共同的經驗就是 要不第一個就是活佛很多 有再來人這種樣子 要不就是他們有所謂的-三年三個月又三天的專修 這種觀念 那天臺宗一向-他就不一定強調這個 他很強調歷緣對境而修 他認為悟入覺性 悟入一心三觀 那麼體會一念三千的人 那處處是法界 處處是修道的道場 所以他也積極的做一些 從智者大師以降 就做了開鑿-或改變做放生池 他老人家自己到船上面去放生 是這樣 他不是這樣說說-讓人家去做 以一個大德來講 他已經在天臺山了 他到天臺山的下面叫臨海縣 天臺縣臨海縣這一帶 以前為什麼叫臨海 因為以前的海岸線-就在旁邊而已 就在旁邊 所以叫臨海 是這樣 現在一直往外推 這可以理解的 然後他還在那裡 上千個放生池 為什麼? 本來是養魚的魚塭 他去把他(牠)度化了 在他來講這不叫做浪費時間 也不是說-這是小心小量做的世俗 他也不這麼認為 所以他悟入了什麼? 心即法界 整體法界為我這一念心 那請問法界之中一切的法-我能做的我都做 所以他印經印幾十萬卷 剃度徒弟、建寺廟、做放生 應付那些王宮貴族、販夫走卒 自己又講經 還帶領徒弟自己刻苦修行 他全做了 全做了 還自己寫書 然後呢 當然也講經 到處講經 還去給那個-給人家授菩薩戒去 只要你想像得到的-他全幹了 我們仔細來看 從印度、西藏到中國的祖師 他們一生的行儀 以一個六十歲 十八歲才出家 還不是小時候 十八歲才出家 到六十歲入滅 這麼短的四十二年的時間 還要自修 還要開悟 還要領眾 還要大眾布施等等…… 還要創立一宗一派 做了這麼多的事情 你自己去把那個傳記拿來-比一比、對照對照 真的很少見 幾乎絕無僅有 那你再往下看天臺諸祖-他們的行為態度 一方面他們有事不怕事-沒事不惹事 但是遇到有事情了-他絕對挺然而出 世間的事情他也做了很多 那再看看現在的香港 現在香港所有的佛教寺院 沒有一樣不是天臺宗的人-的大師所導引出來做 那你說這樣會不會俗化? 那就看子孫們怎麼做 從以前的大德是沒有俗化它 智者大師去放生 他照樣是一代的大師 他也沒因為放生搞人間佛教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也不是這樣啊 對不對? 所以這就是教理深淺-會導引你悟境的淺深 然後也影響你一生行為的風格 這真的是有影響 那不是性格 那是教理影響 所以說諸位有因緣學習天臺 應該要善於分別 而且要把心量投諸在-這樣的差別 跟特別的意義上面去-而給予體會 給予體會 是這樣 所以我上一堂課有提到說 這個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然後趨入了唯是一心的這樣子 然後進入到悟入了這個是真如-這樣 那悟入了之後 真如心-究竟是眾生內心本然有的 那就這樣 那就是我 我去涵泳它、成就它 很多的禪宗祖師也是這樣 開悟之後樹下、山林、水邊-他涵泳一生 他能做的事情就是說說開示錄 在一個道場 到那個道場被請去 這個道場被請去 然後領導修行 然後說說語錄-被記錄下來 沒有像天臺宗的 除了語錄、傳記-還有社會的弘法 整整很開闊的 文章寫得也多 不是這樣 普遍的沒有這樣 這個情況你就可以比較得到 為什麼? 因為天臺宗不只是-悟入這個一念心的真如而已 它是心即法界 所以心包太虛了嘛 簡單講就這樣子 以一切法界為我這一念心 所以法界中 現實生活當中 有必要去做的 而且捨我其誰的 他就與法相應的去做 他就這樣 他就會這樣去做 然後你不能夠說這樣天臺宗-就沒有所謂退隱之學 沒有 他有所謂的內三術-跟外三術 內三術起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 這是內三術 他還有外三術 縮德露疵 那麼一遁千萬里 他有這樣子的方法 縮這個德-露出瑕疵來 然後這個……不取不受 剛開始是不取不受 我不受一切的名利法 接著名利還是一直來 那我縮德露疵 我讓你看到我的瑕疵 我把我有修行的那個內涵-我不讓你知道 這很難喔 這要很無我囉 結果你們這些人真是黏死人了-還來 我就什麼? 一遁千里、萬里 跑到很遠的地方 所以我跑到這裡來了-對不對? 再下去就到海裡去了 是不是這樣? 沒有用!台灣太小了 交通太方便了 現在搞了一個飛機場 一下就飛到了 開玩笑的 就比如說這樣 所以天臺大師 事實上他是有隱遁法的 不是沒有的 可是隱遁是手段-不是目的 然而悟入了一心真如 沒有起那個「相」「用」-的時候 你可能就是只涵泳那個體而已 那就把《大乘起信論》-當作是完成 有可能只是這樣 那麼哪怕是起相跟用 那還是你自心的事 你能做多少算多少 你就不會以-攬整個法界為我這一心 這就不一樣了 他就氣魄上就沒有這樣 那我們再看看 很多禪宗的語錄-講得非常的好 在講修心的方法上-真是一針見血 而且方法明確 而且語句通俗明白 等一下我們引這段話 這是唐朝的大慧禪師 他是親近道一大師的 道一禪師的 這還得了 這簡直就是嫡傳-是不是? 你看他的文句很白 很白 對不對? 可見當時禪宗在教學方面-其實是很直接的 然而你注意看 這裡頭就是專講修心 至於那種宏闊的攬宇宙 攬整個法界-為我這一心的這觀念 終究還是只有天臺 還是只有天臺 這就是非常特別 非常特別 那麼再以今天的這個時代來說-這要善用 也不能太用 太用了又把它俗化去了 只是我告訴你 天臺的人 他是即真而俗、即俗而真 他一向是這樣 所以他在真、俗兩件事情上-他不會那麼明確的隔開 可是你悟入真如-真如就是真如 真如體性當中不假言說 那麼也不染一塵 這種確實在某個意義上-也是有人也是同意這個 有人這種研究法 有人這種理解 也有這種感覺 跟我的感覺一樣 就是說它感覺上它會比較說-屬於出世型比較多一點 這也就是到民國以來為什麼-中國重要的叢林是禪宗叢林 可是它顯得過度的閉關自守 才造成了民國初年的佛教革新 原因也是這樣 不過很遺憾的 天臺宗不興 沒辦法!也是沒辦法 你看天臺宗的教門-它就在都市裡頭 在都市裡頭 它沒有什麼大道場-當時 就在寧波觀宗寺 事實上是在郊區而已 它沒有在很深山 可是禪宗叢林-基本上還是以閉關自守 所以這個情況-我們自己也要了解 所以你看虛大師出國的時候-去南洋一帶回來他就感嘆 說中國佛教怎麼樣? 大乘之名-小乘之實 人家他到南洋去看到有很多-南傳比丘做了很多世間的工作 他就感嘆說 那個他們是小乘之名-大乘之實 我是覺得這個說法-也是一種對治說 虛大師有時候說法是-一念感慨就說出來 你不要把它當真 因為大、小乘-不是以他外表做的有無來說的 以天臺來講-聲聞人也會行菩薩道的 可是他就是聲聞人 他行菩薩道格局很小-心量也很小的 他是很有限的六度-生滅的六度 是這樣子的 當然他也有六度-不是沒有啊 天臺早就承認-會有聲聞人行六度法的 會有的 但是格局太小-心量也小 以大、小乘來分-不以這外表來說 所以虛大師那種說法-我們應該是了解他的善意 一種對治的善意說 那通俗的說法而已 你不要以這種外表來看大小乘 那這樣廟大就是功德大 廟大就是心量大 那如果這樣子的話 那個凡爾賽宮 那個莫斯科的那個什麼?-紅堡 那個什麼大的什麼大教堂 是不是他們功德更大? 說那個有的沒有的(臺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哪是這樣子-對不對? 不過當然也不能說 菩薩道端乎一心 老僧坐禪一炷香 這個……金山亦能化 這絕對對 不過就是你自己化而已-眾生又沒得到 是不是? 所以說這個又不同 講到這裡需要給大家一個分別 一個對於天臺-又有另外一個不一樣的感覺 好!那麼現在-我們來引禪宗的一段話 因為無念之宗-是禪宗很重要的修持 既然講到無念了 咱們來看看人家怎麼說無念 好不好啊? 來看一看 不是大慧 大珠慧海禪師 大珠慧海禪師的-《頓悟入道要門論》 是一部真的非常好的論 你可以看得出來大珠禪師 第一、有讀經 第二、是依參禪有悟-同時又能讀經的人 不像後代的 我說宋朝以後的有些修禪的人 不學無術又偷懶 然後就假名為什麼呢? 不立文字 然後就不看經典 那參禪又不曉得參到哪兒去 那這個就很慘了 那參的那是很慘 不是參禪 但大珠禪師他就不同 這一部《頓悟入道要門》-它有個特別的價值在哪裡? 為什麼我選它? 因為一向禪宗的語錄 禪宗的語錄通通是 他自己隨口講一講 下面的人抄下來然後再潤色 那顯然就隨緣應機嘛-這樣子 所以它短短的 整個邏輯性不足 但這一部《頓悟入道要門論》 他老人家親自執筆、親自寫 所以他有一個一貫的脈絡 然後他的老師-其實就是道一和尚 馬祖道一 講到馬祖 這個道一大師 這個是頂天立地 這個是嫡傳喔 禪宗的主要的 未分之前-他主要的大德 他真的是再來人-不得了 然後他就在他座下 六年開悟 他親近了一段時間 繼續親近了一段時間 那麼所以說 他真的是代表早期禪法 我們今天如果要修學禪法 有時候參考禪的修持方法 我覺得參考唐朝 尤其像大珠慧海禪師的禪法-是值得參考的 值得參考的 那麼我們來看看 它上卷 本來就是上卷 因為他真正寫就寫上卷 後來人多事-去把他拈一個下卷 根本跟他無關的文字-拈成下卷 他真正寫就寫上卷 下卷是另外一個標題 那是另外什麼問答 那問答也跟他無關 也不是他在答 也不是別人問他 所以真正就是上卷 《頓悟入道要門》的上卷-才是他寫的 他就自成一局、一格了 是這樣 他說啊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 頓悟之門 他說 這前面是說到說 他修學的禪法是頓悟之法 你知道那個時候 離「南頓北漸」這個諍論-還不遠 所以他當然要提倡頓法、頓門 這你了解嗎? 那當時六祖大師代表南頓 那北邊神秀大師代表北漸 那神秀大師初期是比較興的 為什麼? 因為他靠媒體 靠媒體、靠政治的因緣 他在北京-在北方 然後跟政治人物 跟地方紳士 跟中央的人士 還有文化薈萃的人士比較熟 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是北漸法門頗興 北漸法門也比較注重思辯 那麼南頓法門-就潛伏了一段時間 不過他們一直實修 一直有很高深的人-一直接踵而來 這個時候頓法、南方頓法-大量的北上 結果最後就整個中國-都是頓門的頓法 就是頓悟的禪法-是這樣 這算幸還不幸呢? 我們只能講因緣 其實這並不一定真的很好 最好的方式就兩個都保留 漸修跟頓悟都保留是最好 為什麼? 方法越多-攝受的人越多 我們只希望怎麼樣?-佛法興 我們不是說那一宗要興 這樣諸位了解嗎? 尤其在今天佛法這麼弱的情況 我們很希望中國各宗派都能興 雖然我個人一直好樂天臺-也比較對天臺偏愛 也比較給它讚美 不過我真心是希望-各宗派都能興 是這樣 那麼他就問了 此頓悟門-以何為宗? 以何為旨? 以何為體? 以何為用? 一來就問得很犀利 很單刀直入 然後他回答也很乾脆 也不囉哩叭嗦 答 無念為宗 妄心不起為旨 以清淨為體 以智為用 你看這禪宗的這語句-就這麼殺來殺去的 很快就這樣搞定了 不過這要有一番心力去體會它 那「宗」就是 你們頓悟的禪法-是以什麼為修行的宗旨? 反正你坐在那裡-就修什麼就對了 他就跟你講了 修什麼? 就是無念為宗 看到了沒有? 從《六祖壇經》以降-通通就是以無念為宗 那麼呢 那無念為宗 「無念為宗」這是一個標題 那麼他真正用功下去的時候-是要達到什麼的目標呢? 所謂的「旨」者目標也 妄心不起為旨 不要起妄心 就坐在那裡-你不要給我起妄心 這就達到目的了 清楚明白 是不是這樣子? 妄心不起為旨 不過那個妄心不起-是以什麼為心體的呢? 以清淨心為體 這裡頭你看看 有沒有《大乘起信論》的影子-在那裡? 光講這三句就有-《大乘起信論》的影子在那裡 是不是這樣子? 你看以無念為宗-對不對? 用無念的方法達到了什麼?-清淨的心體 清淨的心體不是如來藏嗎? 是不是這樣子? 你看看 所以禪宗一開始 就很強烈的有這種-如來藏的思想 你看唐朝 這未分五家之前-的風光就這樣了 我告訴你 從他老人家以後的禪和子 沒看過《頓悟入道要門論》的-幾乎找不到幾個 我告訴你 主要的中國禪師、大禪師 在他之後的大禪師 沒看過《頓悟入道要門論》-幾乎沒找到幾個 你要知道 他開宗明義就這樣講 你說中國禪宗會受不受影響? 一定受這個影響 我覺得很好啊 這總是一個很明確的辦法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很好 諸位!做為天臺宗的修持-它可以 這種修法絕對是一個入處-也是一個初階 也是一個進階的方法 就是說 最後入那一心三觀前-的一個方法是用這種方法 蠻好的 這個當然我們以後再說 關於這個再說 以清淨為體 那麼好了 有那個體 體就產生用 那相呢 相暫且不表 功德暫且不說 就講體、用 很多種情況只講體、用-懂嗎? 不講相 相是講功德 功德有無不重要 先講它力用再說 有體才能發用 那麼用是什麼呢? 以智為用 對啊 就是說你有智觀 有智觀才能證見真如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以智為用 很清晰明白-對不對? 好! 問:既言無念為宗 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你看看!這是不是-問得很明確嗎? 對不對? 你叫我不要有念頭(臺語) 到底是不要有什麼念頭-叫做不要有念頭(臺語) 你叫我不要有念頭 到底是什麼-不要什麼念頭叫沒有念頭 欸!這個問得很清楚 是不是呆呆的什麼想法都沒有-叫做沒有念頭呢? 他自己回答了 不是這樣 有沒有看到? 他怎麼說呢? 他說 無念者-無邪念也 無邪念-非無正念 告訴你無念-是告訴你沒有邪念 不是叫你沒有念頭 沒有念頭變什麼? 講白癡不好聽-變石頭公 對不對?就坐在那裡 袁了凡就這樣 這樣一坐坐三天 大凡夫一個-對不對? 千萬不可如此 所以有人跟我講說 師父!我念佛念得很好耶 我說念得怎麼樣的好 我念到都沒有了-身體也沒有了 我說-啊!佛號咧? 佛號也沒有了 白癡!那你佛號沒有-你還念佛 念到那裡去呢? 對不對? 你沒有了-沒有能怎麼樣? 你現在還不是有 所以我打你一下-還不是會痛? 那你那個沒有幹什麼? 爽而已啊 一點用處都沒有-是不是? 這個有什麼 這只是一種心情 一種常常執著身體 突然間那身體的執著-好像被你忘記了 那是一點點的 未到地定都不是 欲界定都不是 什麼都不是 一點點心的清淨相而已 這經上講了很多 那根本就不是狀態 那拿起來-他高興得叭啦的這樣子 那就是弄錯了 何況念佛不是要得這個的 念佛是要信願堅固-不是要入定用的 那又用到那裡去 所以這個是名為邪念 那就是邪念 與你修法不相應就是邪念 所以這裡講說無念是什麼樣? 是無念者 是無邪念 非無正念 開宗明義就給你搞清楚了 你不要搞成沒念頭的人-是這樣 再來-云何為邪念? 云何為正念? 好!現在那個人就問了 好!好!你現在講出兩個念 一個叫邪念-邪念不可有 一個叫正念-正念不可無 是不是這樣子? 好啦!那我問你 那什麼叫邪念? 什麼叫正念? 來!說說看 來啊 他這麼說了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念善念惡-名為邪念 不念善惡-名為正念 乃至 下面這段話才重要 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 不念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等-即名正念 諸位!阿羅漢天天念著有苦-所以他要 不是阿羅漢-聲聞人 聲聞人念著有苦-他要出苦 所以他永遠見不了真如實性 因為按照那種修法-它就是一種邪念 雖然他也是修行-可以成就 但是以 但是呢 他以念這個什麼? 以念那個苦 以求那個涅槃樂為修行目標 禪宗不這樣 一開始就捨這一個 它說那個都叫邪念 諸位!一開始下手就不一樣了-有沒有看到? 對不對? 下手就不一樣了 然後我們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注意到? 從頭到尾那一句你不懂 不要說你去修啦 我們說明白的懂-懂 所以你看看 跟後代的禪和子 老在講那些怪怪語-完全不一樣 他講的是明白語-有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禪不是你老看到的那種-機鋒語錄的禪法 不是這樣子的 很多你回歸到唐朝的時候-來看禪法 你看《六祖壇經》誰看不懂?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這一些其實 你說中國的佛教特質在禪 我們應該從那個 像類似這樣子的文章 這樣子的這種著作裡頭-重新回歸回到禪法來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路子 不要過度的用機鋒語 因為機鋒語是好的 絕對是好 沒有錯 不過容易讓人家怎麼樣?-裝模作樣去了 這樣知道嗎? 先踏實一點 慢慢的機鋒是對有緣的人互用 他們是內行人那麼才用-這樣才好 一向有一些學者 專門在研究禪宗語錄-那些機鋒對語的 然後也說得頭頭是道 頭頭是道-那個滿口生波 滿口都是講到嘴角冒泡-(臺語) 講了一大堆這樣 壞人眼目的多 千萬不要去看那種東西 要你就自己慢慢的-去看原來的語錄 不要去看外面賣的那一些什麼-禪宗語錄的白話解 那些人能解什麼呢? 這不必去看 好!所以說你看看 他說啊 念有念無-這就是邪念 所以念有念無 一切有無皆不起 是指念生念滅 什麼東西我有感覺 什麼東西我沒感覺 什麼東西來了-我覺得很好 什麼東西來了-我覺得不好 清淨染污等等這些就是有無 你懂嗎? 這通通屬於有無之類的 念善念惡 善法惡法那些 你說這個對、這個不對-我打圈 這個錯-我打叉 密宗有人這樣修 它這裡不要 也不念 善惡機來 來了像雲一樣 來了又飄走 就這樣端坐著-不起這些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念善念惡-名為邪念 這個不念善惡-名為正念 乃至苦樂 你看看生滅 看到沒有? 取捨 苦跟這個 苦樂你有取有捨 生滅有取有捨 你對生滅有取捨 你對苦有捨、對樂有取 或者有怨有親有憎有愛-你通通有取有捨 是不是這樣子? 這舉凡這一類 反正就是什麼? 你的一切緣想-心所中所起的種種分別憶念 通通把它給放下 如果不放下-皆名邪念 那這個還包括什麼? 包括我坐了腳痛 這個也是取捨 也是苦嘛 這個也要放下 放不下 放不下不要起心動念 把腳放下來 把腳放下來就好了 是修心-不是在修腳 腳要平常多修、多盤腿 不是在專修的時候在練腿子 不是這樣 好!那麼這個通通是 還有身體的種種狀況 看著它 不取不著、不迎不拒-就是正念 那麼不念苦樂等-名為正念 好了!接著又問了 問:云何是正念? 答 那好!剛剛講是邪念 那不要這樣是正念 可是正念的真正意義-我還想要再理解 他就說了 正念者-唯念菩提 唯念覺悟 這個念不是念那個菩提…… 不是這個字 憶念著什麼呢?-覺悟 所謂的菩提-就菩提本無樹的意思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是念這個的菩提 就是念心的什麼呢? 心的淨性 心的清淨真如性 這就是菩提 菩提的覺也、真如也 真也、覺也 就是念真如 這裡已經開始-進入、導入這個觀念了 有沒有? 所以說正念者-只一念這個真如心 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菩提又不可得-因為為什麼? 因為當你問-菩提可不可得的時候 一定落在現實境界上談的嘛 現實境界怎麼樣? 什麼叫可得? 這叫可得 名聞利養、概念、具體的物質 情感、金錢、物資、-感覺、地位等等這叫可得 問題是菩提不是一種地位 也不是一種金錢 也不是一個物質 它非方所 無方、無大小 也非青黃赤白黑 對不對? 那不落在哪個地方啊-你怎麼有所得? 它也不是一個概念 它如果是一個概念-概念可以緣起而去想它 它用緣起去想它想不到 你用思惟分別想不到它的 思惟分別想不到它 它就不是一種概念-懂嗎? 懂不懂意思? 就不是可分析、可推論、-可推理的 那都不是-你怎麼講可得呢? 我們一般講「得」-不是身得就是心得 身體去得-去把它握進來 去把它拿來 去把它存進銀行裡 心得 心感受到很滿足 我現在總算當校長了-很滿足 我現在總算討到老婆了-很滿足 這個女人總算願意-跟我一輩子過日子了 很滿足 這就心得嘛-對不對? 還有女人說 我這個面皰總算搞定了 現在可以再去迷惑男子了 這個滿意 這是心得-也肉體有所得 你一切的得都這樣 還有比如說寫論文-我寫得下去 這概念我知道了-我寫得下 這是意念上對法塵的得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一切都叫得 那哪一件「得」不是物質的-就是心靈的緣想、推理等等 明明真如就不能推理啊-它非物質啊 非物質你可以懂 可是它不能推理-你就要稍微想一下了 它不能推理的 它也沒有一個經驗可以比附的 你比如說當我這樣講說 你知道嗎? 那個羊像什麼樣-你知不知道? 我沒看過羊耶-不過我看過雪 啊!就對了 牠那個表面-就像那個雪剛飄下來那樣子的 白白的然後一泡一泡的 你大概還可以想一下 由那個已知的經驗-去想像那個未知的樣子 只是說牠摸起來比較粗 牠不會像雪一樣-摸起來就融掉了 哦!好像是 你還可以想像一下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對不對? 問題是菩提 就是真如 它世間沒有哪個東西-可以讓你用它去想像的啊 對不對? 那這樣子你看你怎麼得? 所以說不可得不代表沒有 是你的語言、經驗、概念-身體、肉體 身體、心理通通摸不著它 想像不到它 緣念不到它 類比不到它 推理不了它 這叫做不可思議啦 不能夠什麼呢? 意思 不能口議 口去議 意念去思它 叫不思議 這就叫真如 所以說前面講的嘛 什麼?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對不對啊? 對不對啊? 不能口說-是不是離言說相?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不能意思-是不是離心緣相? 不能說、不能想-那不是離名字相? 沒名字嘛 強名一個名叫做菩提 或者叫做真如 或者叫做實相 或者叫做什麼的-可以 或者叫如如 或者叫如來藏 都可以 都可以 對不對? 所以說叫做 答:菩提不可得 每次我們看到菩提不可得 總是心有一點-唉!不可得 好像離我們很遠那樣 我告訴你 恰恰好不可得-所以它才沒有跑掉 我告訴你 它要是真的有可得-你就跑光光了 你現在身上-有什麼東西可以有的? 對不對? 你輪迴那麼久-那個可得的早就沒有了 對不對? 所以還好它不可得-我才有機會 所以真的是-這個「不可得」這三個字 有時候讓人蠻洩氣 不可得!那我怎麼辦? 這種感覺 下面有說了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這問法很有道理-對不對? 就像我們在問的一樣 對啊!就是這樣(臺語) 就是這樣啊 對啊!那既然不可得 那我怎麼念菩提呢? 答:只如菩提 假立名字 實不可得 亦無前後得者 為不可得故 即無有念 只箇無念 是名真念 他就是要回答你這個-什麼念? 回答你這個無念就是真念 真念即是菩提 當下就是 不過我不能給你說真念是 當你正在真念當中 然後你誤認為說-我就得到菩提了 那就恰恰錯了 因為它不可得 所以是無所得智 無所得的智慧 最後是不需要得什麼 但他就是清楚明白了 所以他告訴你說 人家就反問他說 如果你說菩提不可得-那我怎麼念那個菩提呢? 就念那個真如 其實這一段兒小文-就在告訴你修無念 對不對? 就是在註解你在修無念 那我們用別人來註解-恐怕不…… 你會有點懷疑 你由這位大禪師來註解-我覺得最好不過了 要天臺來註解也不好 為什麼? 天臺不修這樣子的嘛 天臺真正修一心三觀成就的 它也不這樣修的 所以禪宗最會修無念 也最以無念為宗 那他今天將將好-就是文字上寫著以無念為宗 那這怎麼修? 以這個來補助我們說明說-關於觀察無念是什麼意思 這樣懂了吧? 我引這個文的意思就這樣 那麼我們再重新-再看最後這麼一段話 是法眼 是法眼 那麼呢 只如菩提 雖然這個菩提 就像這個菩提這兩個字-是假立名字的 真正實在是不可得的 像我前面講的那樣 是不可得 不過你要問我怎麼去念菩提呢 那麼就是 無前後得者 實不可得也無前跟後得-是什麼意思? 就正在修無念之前就得了 或者修完無念之後我能得 這叫無前後得-懂嗎? 換句話說畢竟不可得 懂不懂? 就是畢竟不可得 修前、修後、修中間-通通不可得 但是要你憶念菩提 要你憶念菩提 他的用意是在這樣 那人家就問他說 那如果這樣-你怎麼憶念菩提呢? 他又跟你講 菩提是假名-修前、修中、修後通通不可得 不過就因為不可得的關係-所以你就無有念了 就沒有念了 為什麼? 因為任何有念即乖 通通達不到菩提那裡去 你只有無念 只有無念才能跟菩提相應 相應不叫得 所以他就是要給你一個-恰恰好真如是無 真如是不可得 那你去追逐 用一切妄想心-去追逐這個不可得的 是永遠追不到 唯有用無念 無念恰好是什麼? 不能得任何東西才叫無念 不能得任何東西才能得到、-才能相應於不可得的那個東西 這樣講你就大概能懂 所以他說 也因為它不可得-所以即是無有念 就這無有念 那只這個無念 這無有念就是無念 只要這個無念-你就會看到真念 所以真念就真如-就是菩提 這裡頭他已經用「念」-來代表菩提了 因為是你那個念來趨進於它 剛剛講菩提不可得 他不能在這裡講菩提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他在這裡講-是名為正念 這就是無念 無念者-名為正念 觀察無念 這個觀察是依捨心、意、識-去觀察 去觀察 捨第六、第七、第八 捨前六、捨第七、捨第八-去觀察 所以說就像什麼? 蚊子叮牛角一樣 沒有下手處 沒有下口的地方 這才好玩 所以說一般來講-有大部分人他不懂這個修法 所以說認為說-禪宗但接上上機的人 原因在此 其實但接上上機是為了 祖師為了提撕行人發上上心 是這個意思 其實禪宗怎麼樣下下根的人 他要去努力把方法用對了-去參 用一點方法去參 不要貪求名利 不要妄想做祖師 好好的去參這樣子 當然也會有所得 不過呢 不過呢 很可能你會在-還沒有有所得之前 就被你的習氣、你的身體 還有你的氣脈不順等等這些-這周邊的原因 就把你浪費生命掉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應該回復成一般中庸的修法 那就是經典上說的修 懺罪集福 親近知識 聞思教理 開圓解 最後才去專修 從拜懺、誦經一直到參禪 這才一路上去 你沒有做這些前行 你到很多 大陸的很多禪堂你去看 念佛的念佛 打瞌睡的打瞌睡 然後開示的-不知道講些什麼東西 然後要不就是怎麼樣 要不就是照本宣科 把以前老人家的那一套-拿來再唸一遍 他還真如掛在嘴裡 我也都聽過啊 我有光碟片-我也都聽過 那真如掛在嘴裡-然後就講了一堆 這樣 所以這樣子空耗時間的很多 所以你可以做到更多的事 是不是這樣? 那不是你現在能跳的-你何必去跳呢? 它就像那個什麼?-三米跳高一樣 對那個跳二米九的-還是跳不上去 你連跳到二米九還是跳不上去 可是你能夠跳到二米九-其實你可以做很多事了 對不對? 你可以訓練很多東西了 你這個你不去紮實 你老是在跳那個二米九 差那個十公分 跳不到就零分…… 你有多少時間-好讓你零分這樣耗 一個月都不要耗 都不要浪費 真的是這樣 所以說 那你說我就是好樂那個樣子 沒關係嘛!不急嘛 你還是消業集福 時候到了人家會來找你-因緣會來找你 你要相信諸佛未入滅 祖師大德怕人家沒修而已-還怕你有修? 對不對? 你不要自己想法太多 修行太多念 還是一樣要無念 最好順著佛陀的念 我覺得這樣比較紮實一點-老實一點 不會這樣子過度的眼高手低 我的看法是這樣 何況現在很多禪堂 唉!真的是 規矩嘛-外表樣子有一些啦 扯的是男女共坐禪堂 或者是這邊有女眾禪堂-那邊男眾禪堂 這都是很不好的 這都是很不好的 或者是平常也有人來人往-唏哩嘩啦、熙熙攘攘這樣子 那又怎麼樣? 那你這樣參禪-又能怎麼樣得利益呢? 何況參禪這種東西、這種修法-你要記得 常常我們心生生滅滅…… 那就是要有那個-很強的共業因緣 大家都在差不多程度上 所以禪堂裡人不能多的 沒有那個禪堂坐百人的 有人現在建禪堂 很高興的跟人家講 我這個可以坐兩百人 我這個可以坐三百人 我聽了都快暈倒 哪有參禪能這樣子 四十個人都嫌多-我告訴你 一、二十個剛剛好 大家差不多 那心力差不多…… 然後怎麼樣? 那個鑽木取火-這樣一個拱一個…… 心力一直往前…… 動作一致-沒有人打瞌睡 方法一致-用心一致 領導的人也能夠清楚明白的-這樣導引 這樣十個-十個能得利 過了十個-二十個就帶不上來了 真的是這樣 真的是這樣子的 那你看現在這樣人來人往 今天生張、明天熟李 好像來這邊沾沾光一樣 說我也在那兒待過 這不是樣子 不是樣子 所以說時候未到-要看清楚 這是擇法眼 所以講到這個禪師的語錄-我們才談到這個 那好!為不可得故-即是無有念 只箇無念-是名真念 就恰恰好這個無念-那就是真念 真念就是正念 正念一直趨入 他沒有說即是菩提 但是這一條路進去就是菩提-就是真如 這就是無念的修法 下面論用 怎麼時間又到了-奇怪? 用者 法之功能力用也 乃是一經、論之中的勝用妙能 是這樣的 這文字-論用就比較簡單了 明宗就最多了 不過時間到了 好了!大家辛苦了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