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8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就這個緣起性 緣起的教說 來看看《大乘起信論》-是站在什麼樣子的位置 那麼我們發現 從這個業感緣起到阿賴耶緣起-到真如緣起 我們就看到它就站在-真如緣起這個位置上面 那麼接下來就有一個-進一步的叫做法界緣起 那麼我說過了 其實法界緣起也是真如緣起的-另一個擴張、一個擴大 是這樣 那麼現在我們看看那文字 係華嚴宗基於《華嚴經》所說 謂萬法互相的融通 以一法成一切法 一切法起一法 主伴具足-是相入而相即 並存無礙而重重無盡 上來《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乃是把真心置於因地上說 即尚在修行實踐的過程當中-有真妄的對列 這終究是二元的對立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看看這個正在修的時候-這個真如心不覺 起一個什麼?-無明 對不對? 好!那麼以本覺覺始覺 那麼始覺之後-慢慢的恢復這個本覺 這就是我們開始修是始覺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修出那個本覺-是你本來即覺的這個內涵 這裡頭有一個覺、不覺的這個-真與妄當中的二元的一個存在 它是不相融的 真、妄還不相融 這第一 第二 就整個法界的互為因果-這個觀念 互為因緣的這樣觀念來說 它還沒辦法完全融通 因為你有真如、我也有真如 修 我的無明我起 我見我的世間 你的無明 你在真如當中 一念不覺起種種的無明、不覺 生起種種的相 那是你生起的種種相 那你的相、我的相之間-是什麼關係? 這個也沒有解釋 可見大乘佛法一直推衍到這裡 一直的研究 深化到這裡來 眾生已經越來越看到-要把整個緣起見 完全放在這個宇宙-生命、無生命當中去看待 到了華嚴宗的時候 因為一再講到佛的境界 這非常的特殊 依佛而存在 那麼一即一切-一切即是一 這種觀念在《華嚴經》-一再地提到 讓人感覺到 光談一個個人的真如的 已經無法來解釋這件事情 這樣懂了嗎? 所以因為賢首大師-他一再地研究《華嚴經》之後 慢慢他體悟到了 光一個真如心來解釋-是解釋不了《華嚴經》 一定有更深的價值 的內在的邏輯、內在的哲思 才能夠解釋它 所以以真如心為一個開始 他就開始發現 他就進一步的看到了-什麼樣子呢? 他說華嚴宗認為 最後無明消盡了之後 進入到果地的那個-真理世界境界的時候 必然是真心全幅的展現的世界 這個時候真心全幅展現的世界-它不應該有不完美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裡頭他所看到的一切境界-不應該山河大地醜醜陋陋 颱風怎麼…… 他不應該看到這一些 應該極盡的-和諧、純淨、真實、美麗 一切都是那種純淨之法的顯現 這就是華嚴世界了 純淨法顯現 是這樣 那麼這是一個-以完整的證得了這個法的境界 純淨的這個無明消盡之後-這個純然法的世界 是應該是這樣 應該是這樣 那如果要這樣子的話 那一切眾生之間 他本來明明就存在的一些-山河大地、不圓滿的事情 那要怎麼去消融呢? 怎麼去看待它本質上的-它的本質呢? 即便是在佛世的時候有那些-殺、盜、擄、掠的這些惡法相 種種相貌 在佛的境界裡頭來看-那一切都是完美的、和諧的 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既然它應該是和諧完美 那明明事實上真實的世界是 至少我們凡夫的世界-是沒有和諧完美 這當中是有什麼差異? 難道凡夫的-這個不和諧完美之外 另有一個-和諧完美的華嚴世界嗎? 應該不是 那麼因此在這不完美當下 就應該是一個-極盡和諧完美的世界 只是眾生沒有看到而已 那麼它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呢? 他就看到了一切事、一切境-宇宙的萬事萬法 萬事萬法通通當下-就是真如自性 乃至於物質也是 所以他們互相的-顯現出什麼樣? 在他無明的狀態之下-顯現出一種染污相 在他清淨的狀態之下-他是一、多相即 我能生起萬法-萬法生起我 我是主-萬法為伴 依我而生起 那你是主 萬法以你為主 我們一切萬法為伴-來跟你 每一個人都會是主 這是完全平等的互相交融 而分不清楚你是你、我是我了 乃至於善惡之法也是這樣的 物質一沙一塵一世界了 諸位這樣了解嗎?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 他不把真如能生萬法這樣子-僅限縮在單一眾生身上 他限縮在一切眾生身上-也表現在一切法的身上 是重重無盡、相互交融 互相的什麼呢? 互為緣起的生起 那這一些通通是真如的作用 你說是多元的真如也可以-你說是一也可以 因為本來就多、一相即 是不是這樣? 只是它不再只限定在-討論一個人的因緣果報 它討論整個宇宙了 所以它事實上是屬於-這個真如緣起的再發揮 的再發揮 再擴大的發揮而已 所以說 所以說 所以稱法界緣起-亦名性起 因為整個法界都是這個真如性 是不是這樣子啊? 法界現的種種相-就真如所現的種種相 不是一個人心的現的種種相 不是的 所以每一個人-都拉成為一個平等 而互相的產生一個什麼呢? 相即相入的關係 可是注意這還有一、多-這還有入、不入的問題 諸位這樣了解嗎? 天臺連這個都掃光 連這個也沒有 所以天臺宗的人才會認為 才會覺得說這又比 天臺的圓教-又比華嚴宗的圓教還要高 認為華嚴宗圓教是別教義 它還是有對待-有部分的別教義在裡頭 是這樣 原因是在此 那好!所以亦名性起 這一狀態就是真實-就是法性 不可增減-本爾如是 法爾如是的 因此推論出緣起的諸法-皆關係交錯相由相成 看到沒有? 互相的由藉而成 你是我的依-我是你的依 都是真如現前 那互為所依 何物 那哪一物不是真實呢? 何物不是實體? 那何一物不是現象呢? 何一物不是生滅呢? 所以恰恰好在生滅當中-就是真如性、就是實相 萬事萬物萬法 一切心 一切眾生 宇宙的每一微塵皆是如此 皆是如此 那所以說「何物」-這個不是現象 所以舉一物而萬法盡舉 以一微塵為主-而諸法盡為之為伴 互為伴 所以說無礙互攝重重無盡 這是從真心開為法性 以這個一一重法的本性-就是這真心 所以開為一切法的法性 那麼再由這個法性-開為這理想存在世界 從這法性再開為 因為法性所以離一切的世界-當下就是法性的顯現 法性的顯現 至於為什麼有染淨的分別? 那是依著你的心的清淨度-而差別 清淨度而差別 所以同一個世界-你看到不同的境界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 弟子問他說 諸佛的世界都大地平坦-怎麼您老人家世界高高低低? 他說那是你看的 他就腳拇指點地三下 看到境界就非常的莊嚴、-琉璃剔透 對不對? 所以這在如來藏緣起當中-還沒有解釋到這裡 因為那萬事萬法 還有你我之間的關係 那還沒有建立這個互相的關係 互攝互入的關係還沒有建立 所以它還無法解釋這件事 那唯有在什麼呢? 唯有在法界緣起它能解釋這樣 所以《華嚴經》講的是-佛的重重無盡世界 對不對? 相互相攝的世界 你要能解釋這樣-唯有在進入法界緣起才可以 這是祖師在讀《華嚴經》-的時候 他依於緣起見 他再深刻化所建立的華嚴宗的-法界緣起的概念是這樣 諸位這樣了解嗎? 那好了!那在這裡-我們接下來再談六大緣起 這等一下再說 我們談一下 那這個跟天臺宗有什麼差別? 當然有差別 這裡頭法界緣起 終究是在法界當中-談一切的法性 這法性當中是一一 一一是真如性 互攝互融 互攝互融 這裡是多點的 但是卻是多點而不統一 只能講說它們互攝互融而已 有攝有融 但是到天臺宗可不是這樣 他說一念即是三千 就即是法界 這個總法界圓融不思議心 法界圓融的整法界-為我一念心體 所以我心無體-就是法界為心 就是法界為我的心 不是那個「唯」 不是那個口字邊的唯 是有所作為的「為」 是這個為 法界唯心是阿賴耶識-是法相宗的「唯」 不是!總體法界為我一念心-做為我的一念心 所以我一念心不可得 要說所得-看法界 我不用跟它入來入去的入 一切介爾有心即是法界 注意!華嚴宗以互入互攝 每個人都平等來攝它…… 這樣來建立互攝的觀念 可是天臺宗是這樣講 每一個人的心都是無限大 每一個人的心都是無限大 這個無限大通通為一心 是什麼心? 那就是法界心 所以他不需要攝 你擺著 你擺著就跟我同一心了 連攝的動作都不需要有 這叫當下現成、圓滿具足 這叫圓具 到底有沒有? 你們有沒有感覺啊? 有沒有一點點感覺? 這是不一樣的 對不對? 這不需要對望、互攝這種過程 所以本來現成 所以真的能敢承擔的-是這個東西 禪宗也講本來現成 我常常講禪宗也講本來現成 它這個本來現成很可能是-你這個真如心本來現成 因為真如心也確實是本來現成 可是作用-起大用就沒辦法了 它只能真如起 真如在那裡本來現成 我們現在是-體、相、用通通本然現成 什麼叫體、相、用? 一切法界種種生滅、種種善惡 惡 還有惡 還有惡 也本來現成 你看你誰敢承擔? 惡也本來現成 性具之惡也本來現成 所以它是能作用的本來現成 跟某一些禪師 他悟得心的真如自性-說本來現成 這還差一重山 還差一重 所以天臺講圓悟之後起修 大開圓解之後起修 你就不會停在-只悟得真如自性而停止 這天臺宗來看那還小悟 那還是小悟 不過已經不得了 能悟得這個已經很棒了 對不對? 不過你看看禪宗後來很多祖師 他悟到了、看到了真如自性-的時候 他就沒起用了-你有沒有注意到? 他就這樣隨緣放曠過日子而已 而他就不能夠從中出假-從空出假起種種真如大用 原因可能也在這裡 他沒有體悟到-原來一切假也是本來現成 不離我的真如性 是這樣 那所以一切善惡諸法通通能用 所以只有早期的那些禪宗-能夠南泉斬貓 俱祇一指 這樣吭!這樣把他指頭-這樣折斷 他敢這樣做 那惡法也是法 他能這樣子 他敢這種 這種這麼灑脫究竟 是這樣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這是稍有不同 跟華嚴宗是稍有不同 當然啦 這是咱們天臺宗這樣說 人家禪宗跟華嚴宗-恐怕又有意見 不過沒關係 就是要有意見 我們才能把各宗各派-顯揚它的真理 這沒有什麼關係 沒有什麼關係 以佛教 中國佛教走到今天來了 是要大家一起顯揚 我可不是以評破的立場-來說他宗不好 不是這個意思 就是說天臺宗這樣認知 那麼禪宗也好、華嚴宗也好 長期以來就跟天臺宗有所爭辯 這個也不是今天才發生的 那各有立場 那沒有關係 在今天大家都要興盛起來 才為中國佛教有好處的 那麼稍微提了一下 這樣子讓你知道-我一再的要講《大乘起信論》 是因為我一再跟大家預告說 一定要分清楚-天臺宗本身的立場 這裡頭我不但把它-跟《大乘起信論》分清立場了 不小心還跟禪宗-那個華嚴宗也分清立場了 這樣已經達到我的心願 我已經很滿足了 個人已經蠻滿足了 因為我一直很怕混淆在那塊兒 那就很慘 是這樣 不是說我們以自宗為傲慢-然後評破他宗 不是這意思 而是分清楚各宗的說法不同 是這樣子 那好!再來第五就六大緣起 其實六大緣起 就把剛剛重重無盡緣起-有沒有? 說成六大這樣而已 說成地、水、火、風、空、識 就這樣而已 所以這樣講起來 其實六大緣起也不過就是 從法界緣起的一個變形 縮小形而已 縮小成六大 縮成這個六種內涵 宇宙 組成宇宙的這六種內涵 事實上它就是-法界重重無盡緣起的一個變形 聽得懂嗎? 法界重重無盡緣起-各一點、各一塵沙通通為主 然後其他為伴 他現在是指-地、水、火、風、空、識 這六種東西為主 其一為主 其五為伴 就這樣而已 諸位這樣了解嗎? 為伴 為伴 是這樣 所以遇緣生起 這乃是法界緣起的一種變形啦 一般的理解是這樣 當然是不是這麼簡單的講? 那麼華嚴宗的重重無盡 是不是像我剛剛-這麼簡單的講呢? 當然我們將來還可以再研究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先就這方面-來一般性的來理解就OK 好!那這樣第六也講完了 第六點 懸談的第六也講完了 那麼第七-對漢傳佛教各宗的影響 其實剛剛就在各宗的地位當中-已經提到了 對不對? 地論宗把它立為最高的境界 那麼呢 唯識宗認為它根本就解釋錯誤 這沒這回事 是這樣 認為對它有意見 那麼其他各宗派-基本上我剛剛已經講 大部分都是認為它跟這個-自己的最高境界有所關涉 那麼禪宗就比較複雜 因為禪宗它沒有一個基本理論 它只有修參禪的方法 方法 我是指中國禪宗祖師禪-是這樣 所以你很難說 到底禪宗對待真如緣起-也就所謂的《大乘起信論》 他是把它擺在哪裡? 有的禪師他去學參禪 參完了之後-他才去看《大乘起信論》 然後就完全用-《大乘起信論》的說法說 似乎把它說成最高 通通動輒用真如在說法-有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能不能代表禪宗呢? 也很難講 不過在一個整體的概念上來講 禪宗確實在很多方面 包括《六祖壇經》-都用到「無念」這種觀念在修 所以說我想禪宗-跟《大乘起信論》的關係 是相當的密切 因為禪宗本身沒有判教 沒有明確的判教 所以你不能夠說-《大乘起信論》 是不是在他們禪宗理論裡頭-最高呢? 我覺得因為它沒有判教-你也很難這麼說 也很難這麼說 不過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大乘起信論》在禪宗當中-是相當相當的有影響力 至少他們在解釋他們的悟-以及眾生修持的過程 用了很多這種觀念在裡頭 所以影響也很深 這裡頭講影響嘛 我們現在講說確定都有影響 那那個淨土宗? 淨土宗 天臺根本就用天臺的解法了-對不對? 來解淨土宗 淨土宗也很特別 到底什麼教理-能夠代表淨土宗? 這很難說 因為各宗各派通通修淨土了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你說真正淨土宗-自己的教理是怎麼樣? 你說要依誰的呢? 你說要依善導大師 我覺得基本起碼可以一部分 但你說完全這樣 中國淨土宗也不全然是-善導大師的思想 那別的人 別的人 你說懷感大師 他也提了很多淨土的思想 那你說他叫做淨土宗的-唯一代表嗎? 所以你說影不影響淨土宗-我覺得看派別而說 看派別而說 是這樣子 那麼你比如說 你比如說如果以-善導大師的系統 好像看不太出來 《大乘起信論》裡頭-有什麼影響? 看不太出來 那天臺宗有自己一套-天臺宗的解釋法 我想這我們已經說過了 對不對? 這還是以一心即法界這種觀念-一念三千這種觀念來談的 它自己很清楚 是這樣 但是確實在很多祖師-弘揚淨土宗的時候 有提到了真如心 念念回歸真如這種觀念 那麼這叫做有影響 是這樣子的 那攝論宗互有關係 這是的 這有關係 不過後來攝論宗沒有發展嘛 你也不能說它影響誰了 它怎麼被影響 攝論宗怎麼被-《大乘起信論》影響 因為它在中國沒有繼續發展 所以就這樣結束 所以也沒有 那唯識等等這一些 大體上就幾樣 三論宗 三論跟天臺的影響 天臺基本是有 那三論本身影響就比較有限 確實影響比較有限 是這樣 好!大體上這樣諸位了解了 好!我們就談到這樣 就七 那八 與唯識學的主要差異 那麼就簡單的講是這樣 真如到底受不受熏的問題 阿賴耶受不受熏的問題 這個他們兩者之間看法是不同 他認為阿賴耶是受熏 那麼在唯識學裡頭-這阿賴耶是不受熏的 不受熏的 再來 無明生起是由種子來生起 種種現前生起這個無明 有種子的種種緣-待緣而生起種種無明 是這樣子 那麼是有種子 可是《大乘起信論》的無明-它不是由種子來的 不是由種子來 成佛也不是由種子來 成佛是本然-恢復清淨本性 那麼無明不是種子使然 是依於什麼呢? 是依於這個不覺 不覺真如而產生無明 它也不需要種子 就是不覺 一念不覺就是 它不是由哪個種子來產生無明-不是的 像這個都跟唯識學有不同 還有我前面講到了-這個待緣、不待緣 然後種子 成佛種子有無 這種觀念通通都已經不一樣去 不過就因為他用了-阿賴耶這種觀念 用「識」這種觀念語句 哇!就給唯識學的人-很大的意見 因為用他們一樣的語句在描述 會混亂他們的想法-他們原有的看法 所以彼此之間的對立-是比較大的 是這樣 所以特別提跟它主要的差異 我想簡單講這些就-應該諸位就夠了 諸位就夠了 接著講五重玄義 蠻快了 講到這裡就蠻快了 在趕路了 五重玄義 五重玄義 這進入到咱們天臺宗老本行 五重玄義 就好好發揮發揮吧 什麼叫五重玄義? 「重」重疊的意思 不是重(ㄓㄨㄥˋ)-是重(ㄔㄨㄥˊ) 五個層次的意思 五個層次 五個層次的什麼?-的玄義 什麼叫玄義? 「玄」者深奧也-內在之深義也 一部經五個層次的內在深義-謂之為五重玄義 或者一部論 可以 五重玄義不等於它代表了-對一部經的所有概說都說完 它重點不是概說 所以有人會把它解釋-五重玄義就是對一部經的概說 我覺得對了一部分 它是概說的一部分-但它不等於概說 因為概說更廣泛 我們今天不是講懸談嗎? 這就是概說 它牽涉更多的部分 五重玄義是它抓住核心 是針對這一部經、這一部論的-深層的深義 用五個層次來給予說明 這是直接扣緊著內在的義理-教、理、行跟證這個目的 教、理、行、證這目的來說的 這個教本身在說什麼? 能詮者是什麼? 這就是用釋名來解釋 「教」是能詮理的言談-謂之教 能詮理 能夠詮釋那個道理的言論 佛的說教或者文字-這叫做能詮 教為能詮-理為所詮 教來詮釋那個理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理為所詮 被解釋一個理 所以講經 經或論都是一種教法 教法來詮釋一些道理 而這些道理來發起什麼呢? 「行」修行 是要發起修行-最後讓你證得一個境界 所以教、理、行、證 一部經一定有-教經、理經、行經 一定是教、理、行三經 最後就讓你證得 證是不需要經 證 證當然證在教當中包含了 它告訴你證得的境界是什麼? 那一部經一定是-有教、有理、有行 含著這三大項 但最後也會讓你證得 它就是要完成這樣子 五重玄義-就是要來解釋這教、理、行 「釋名」就釋這個教 它要講什麼? 講說這個教法的-它要講什麼教法? 叫做釋 那麼「辨體」 就是這一部經內在所依的理體 這不就理經嗎? 教理了嗎? 理經 對不對? 所以就這個理來申述這一部經-內在隱藏一個什麼道理? 隱藏什麼道理? 什麼內在的理體? 根本的體 這內在體-老是讓人感覺不太清楚 有時候你聽我這樣講-你老搞不清楚 就有一種內在的根本哲學的-一種依據 你也可以這麼講 一種根本思想的依據 我可以勉強描述成這樣 中國人把它給一個名字-叫做理體 就辨那個體 橫說豎說通通依著它 那麼天臺宗講-大乘經以中道實相為體 一切大乘經通通中道實相為體 是這樣 好!再來是體 那麼體呢? 明宗 「宗」是什麼?-修道的宗旨 一部經「體」固然大家都 大乘經的「體」大家都一樣-中道實相 可是入這個…… 顯這個中道實相的方法-各有不同 因為方法不同-那宗旨就不同 什麼叫宗旨? 宗旨就是目標 什麼叫方法? 達到目標的手段就叫方法 所以接著有體的時候-就要明那個宗 這個宗是指目標 有了那個目標-你才達到那個體 比如說爬玉山 玉山是這個體 我要達到玉山頂上 那我要選擇目標 選擇目標各有目標嘛 目標當然最後是要到達頂上 可是有的人從南麓去 有的人從北麓去啊 有的是從這個南投縣上去 有的從什麼花蓮那邊上去 那目標定得不一樣 路徑也不一樣 那從花蓮過去的 從南投過去的 他的真正準備的方式、-交通工具可能會不同 走的路子也一定不一樣 這叫做什麼? 這叫做方法的不同 是這樣 路徑不同 目標就會不同 標的就會不同 階段性的標的就會不同 所以說不同的經-它有不同的宗 那大乘經大部分可以這麼講 它的體都是以中道實相為體-只是用的語言不同 但體都一樣 不過宗就不同 宗就宗旨 修道的宗旨 修道的宗旨那就不同 那接著「論用」 能夠讓你產生 你依著是宗旨來修 宗旨含著目標、含著方法 宗旨來修 產生什麼樣子的作用? 能讓你達到 這個「用」有點想到證的意思 就教理 就是釋體 釋名、辨體、教理 那麼行就是什麼呢? 明宗 那麼證就是論用 就是論用 所以教、理、行、證剛好是-釋名、辨體、明宗、論用 剛好教、理、行、證 通通把你基本對應出來-講出來了 然後最後判教相 讓你知道這整部經的-在整個佛教的位置 整個佛教的位置 用心、方法才會因此更清楚 所以說以天臺的五重玄義 把教、理、行、證 跟它在這部經當中 在整體佛法中的位置-通通給你講清楚 那這不是最實用的東西了嗎? 對不對? 有教、有理、有行、有證 有位置 那你就知道怎麼起行起修-修到哪裡去 這部經要帶你修到哪裡去-通通講清楚 所以你有沒有注意到 為什麼天臺一向用五重玄義-來講解它? 為什麼? 因為它把一部經最核心的事情-剖析清楚 那你說那我要不要再加上-一點點華嚴宗的十門釋經呢? 還講教起因緣、教所被機等等 有也沒關係 不過天臺宗認為-最核心的在這裡 最核心的在這裡 這是就修來說的 你要知道智者大師-本來就是一個禪師 他是以先有修行才來講經 所以他一切講經的方法-都以怎麼實修為核心 他不是以研究做為目的的-他以實踐為目的 所以他講五重玄義 他解經用五重玄義-也看出來他實踐的內涵 那華嚴宗比較具有那種哲思 它就以研究為本 這也跟有宗比較像 有宗一向很多哲思-很多那微細的邏輯在裡頭 在裡頭 那華嚴宗也是這樣 所以它以一個研究的立場-來鋪排它的解經的十門 天臺宗以實踐的立場-來建立五重的玄義 這是不一樣 這各有特長 這沒有關係 我們也不分優劣 因為你說互 其實華嚴宗在很多個意義上-它參考了天臺宗 天臺宗有的五重玄義-其實它都有包含了 坦白講確實也都有包含 不過它又多了另外五樣 讓人家 我的個人的感覺是 就在實修的立場上來說-會有一點混亂 因為你只要五重玄義-實修就OK、就夠了 它重點在實修 但是如果你想要多研究一點 那當然加華嚴的十門 用成華嚴的十門 看起來也蠻好的 會比天臺宗還要豐富一點 天臺宗之所以不是那麼豐富 因為人家本來目的-就是讓你修而已 它不是做研究用 這樣諸位了解了沒有? 所以五重玄義 想修行的人-要去研究一部經又想修 靠這一部經來修行的人 那你要研究五重玄義 怎麼樣你都要研究 你不必多 你不必多但也不能少 一定要研究五重玄義 諸位這樣懂意思了沒有? 所以我講《阿彌陀經要解》 講《要解》的時候 我沒有什麼時間講 七天七個小時而已 七天七個小時 在佛七當中我就講五重玄義 我就我經我無法講啊 《要解》那麼多-對不對? 七天怎麼講得完? 但我講五重玄義OK-原因也在此 因為那就是讓你修的 所以五重玄義講完-你就能依這部經起修 是這樣 那再去研究經的內涵-就是更加的精確這樣而已 這樣諸位了解嗎? 所以接下來五重玄義就知道了-要進入實修階段了 不要睡覺 好!哪五重? 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 是不是啊? 那麼釋名 釋名 什麼是釋名呢? 「大乘起信論」這句話-翻成白話 先讓你知道-翻成白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發起對大乘信仰-的一部論疏 簡單講就這樣 懂嗎? 發起對大乘信仰的一部論疏 或者講 文縐縐一點講 發起對唯一佛乘的-圓常正信之心的論疏 它是一部論 這一部論的目的 讓你發起對唯一一佛乘-的這種圓常正信 信!哪一種信? 不是一般的信 是圓常正信 相信它圓而常 常是什麼? 了知你這一念心-常而非生滅法 什麼叫圓? 圓滿具足謂之圓 不過這天臺宗的看法 天臺宗的看法-圓滿具足 那為什麼叫-唯一佛乘的這個大乘? 唯一一佛乘-名之為大乘 幹什麼叫唯一? 唯一者無外 大有對小而說 但是講唯一一佛乘 那就是沒有小、沒有大-就只有一 無二亦無三 這叫唯一一佛乘 這是《法華經》上的意思 所以現在我開始用 既然講五重玄義 咱們就得要用-天臺的看法來說了 就不給它客氣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當然就要用-天臺的立場來解它了 唯一一佛乘 真要發起大乘-要發這個乘 你不要跟我講小乘 小乘就是大乘 通通會歸大乘 唯一一佛乘的圓常正信-的這個論疏 不過當然啦 《大乘起信論》-是不是具有這樣意思呢? 確實也是唯一一佛乘 因為一切眾生皆有這真如自性 是不是? 所以你不去修成 你不去修顯它-你沒有別條路可走 這也算是唯一一佛乘 不過這種唯一一佛乘-跟天臺的唯一一佛乘深度不同 深度不同 理的深度不同-這樣而已 圓、常、正、信 常 《大乘起信論》中的真如心-也是常 那圓不圓呢? 以天臺來看 《大乘起信論》所講的真如-還不夠圓 那我們談的要更圓 是這樣 是這樣 是這麼說法 所以說你如果要針對-《大乘起信論》來談 你也可以說 發起唯一佛乘的正信心之論疏 這樣就可以 不要講到圓常去 常住真心的證 發起對唯一佛乘的常住信心-真常信心 這樣可以 圓常就難了一點 《大乘起信論》的真如心-還不能叫圓 是這樣 不過呢 我們天臺的立場來說 那是要到那裡才真正圓常 以天臺的圓教來看-才真正的圓常、究竟 那麼在《大乘起信論》 到底這五個字 「論」這個字是通題 「大乘起信」是別題 那麼呢 「大乘」是大的車子-是譬喻 那麼「起信」是法 對那個法起信 所以於大乘法起信 「大乘」本身是一個形容詞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 那「起信」是法 對那個大乘的法起信心-是法 所以叫譬喻是大乘 是譬喻 那麼起信是法 法喻立題 可以這麼講 但是你也可以把它說-大乘法的信心 那這樣的話整個事情就-大乘即是你的信、即是你的心 心即是大乘 對不對? 那我信仰這個法-就是信仰這一念心 所以大乘法就是法 大乘法生起信心 生起信心還是法 所以單法立題也可以 那麼我們比較傾向於什麼? 單法立題 比較習慣於單法立題 就大乘法生起信心 這就單法立題 不過我的法師公-他說可以兩種解釋 他說可以兩種解釋 可以法喻立題-也可以單法立題 我個人比較傾向單法立題-容易懂 就大乘法的信仰 對大乘法的信仰 生起大乘法的信仰之論 論是別題 通題是大乘 大乘法起信 起大乘之信仰 這是通題 好!這裡我們如果一一來解-什麼是大?什麼是乘? 什麼是起信? 然後最後才講論 這一個字一個字的來分析的話-也可以的 什麼是大呢? 大 吾人這一念心體謂之大 吾人這一念心體-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橫遍虛空法界 法界十方 所以盡虛空遍法界 吾人這一念心體盡虛空遍法界 這空間上來講-盡虛空遍法界 時間上來講-橫豎三際 沒有一個開始 所以就是無始 無始 這一個無始 那麼當然基督教就有話說了 欸!你那個無始-一定有被創造 那就是咱們上帝創造的 掛了!這樣掛了 上帝創造 上帝有開始 我明明跟你講無始了嘛-還在始、還在上帝創造 所以因為無始-所以不需要上帝 你要知道 自修自成 自給自足 好!所以這一念心體-是豎窮三際 「過去」無限過去 「現在」當下現在 「未來」無限未來 沒有餘時 所以無始亦無終 這叫做豎窮三際 這一念心體豎窮三際 《大乘起信論》中的真如心-也是這樣 無始無終 是不是合? 所以說這一念心體豎窮三際 那麼它橫遍十方 橫遍十方在這件事情上 《大乘起信論》其實是沒提的 咱們天臺宗才敢提橫遍十方 以這法界圓融的一切境界-為我這一念心 這事實上是天臺宗才談 那麼《大乘起信論》-其實只談了豎窮三際而已 這樣懂嗎? 所以這裡頭我們就分別開來了 我一再說我會跟-《大乘起信論》的本意 跟天臺宗的差別在哪裡? 我在這裡就分開來了 好了!所以無先後-這是對的 離內外-這也對 在心內、心外 宇宙內還是宇宙外? 通通一樣 通通一樣 這一念心不在內外-也沒有先後 因為豎窮三際沒有先後 絕對待 這是就「大」這個字來說 大!不是對小說大 是一切皆大-謂之為大 大而無外-謂之為大 沒有對待 沒有任何的一個-空間、時間之外來跟它對比 的這種絕對大 聽得懂嗎? 我們講大就是說-那頂多這麼大 然後跟另外一個來比-它叫大、它叫小 這是空間對比-謂之大 是不是這樣子啊? 它沒有 整個宇宙就是大 整個宇宙 是這樣 謂之為大 不過這個是 其實是既然沒有對比-那就不能叫大 大是對小說的 但是這樣就不能叫大 強名說大 勉強說個大 不過這個大-要怎麼個大法? 大的內容是什麼? 體、相、用三大 弄到那兒去了(臺語) 講到那裡去了 實在是什麼時候-才會講到原文? 還講到體、相、用三大 聽到開始累了(臺語) 還是得講 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進入到這個大乘佛法-很重要的 中國大乘佛法-很重要的解經的內容去 什麼叫體大? 什麼叫體? 體是心體-就是講的那個理體 這個理體-體性平等、不染不淨 謂之為體大 所以染淨 一切差別相 通通在這個體大當中-失去了分別 謂之為體大 這是一念心體 那麼在天臺宗-是怎麼樣的來說明它的? 是因為這一念心無外 法界圓融的心體-都是這一念心體 這一念心體-當下不可說有染、有淨 當然它具善惡法 但是它本身是-不染不淨、不垢不淨 是這樣 那也不能分大小 也不能分善惡 也不分善惡 雖然具那個善惡-可是它本身並不去分別它 所以這是體性平等 所以這叫體大 那麼什麼叫相大呢? 相 顯現在外而可見-謂之相 那是什麼? 功德 一切功德不可思議 無邊無際 從《普門品》就看出來了嘛 觀音菩薩怎麼樣? 功德巍巍才能利益眾生的用 所以由體發起相 相就一切功德 稱性功德不假方便-自然現成 這叫相大 所以他能讓眾生可見 生起報身 無邊的法身 是這樣 無邊的法身是體大 那麼功德報身是相大 那麼呢 於涅槃境中起無緣的大悲 然後示現在人間 有種種的善巧方便 這是用大 這是用大 所以由這個慈、悲、智等運-的這個相大 這稱性功德-再發而為用大 這是示現種種的這個應化身 有劣應身、有勝應身的差別 能生一切然後就怎麼樣?-利益眾生 這就佛的清淨因果說 那麼從凡夫的因果說-是怎麼樣? 現種種染污相 染污因果 它也是用大 對不對? 你看看 吃香的可以痾臭的出來 是不是這樣子啊? 然後爹娘-一輩子教育你、愛護你 你可以對他起厭離心、反叛心 然後去嫁老公、去討老婆-跑了 這個都是種種染污相 是不是? 好好一個人你沒事-你氣起來可以去殺人 這一些都是用 這用 有用大 一念心能夠具足這麼樣的功能 這就用大 只是一念心而已 這就用大 相大起種種的稱性功德 稱性功德 那你說那造惡-是不是叫稱性功德? 當然不是 所以「相大」特別指的是功德 「體大」是指它平等性 但是「用大」就通於染淨的 就通於染淨、凡夫 那你說那眾生裡頭-有沒有體大跟相大? 有!可是他不覺、他不知 但是用大上面-他就生起染淨 有時候染法-有時候淨法 這就是用大 真如也是這樣 真如起波浪 波浪起生滅 就生輪迴 這輪迴是染法 可是這也是真如的用大 你懂我意思嗎? 是這樣 好!那麼這是體、相、用三大-講完了 就講一個「大」字哦 現在要講一個「乘」字 以下要講「乘」字 不過時間到了 我們下回分解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