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1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今天開始要跟大家來上-《大乘起信論》 不過上的題目是略釋 諸位我們基於這個第一次講說 同時呢 我們也配合著這個-空中佛學院的課程安排 所以我們打算講解四十個小時 那麼對一部呢 這麼重要的一部論 用四十個小時來說明 如果你不去深究的話 可能你也覺得可以啦 但是如果去深究它 你會知道說-時間是非常不夠的 再用一倍的時間可能都不夠 不過呢 法無定法 其實佛法說單純也非常單純 我們還是可以運用四十個小時 儘可能的讓大家 對《大乘起信論》的道理-有所領悟 《大乘起信論》總共-有一萬兩千多字 那麼一萬兩千多字-要去解釋它 那麼我們不可能說-用四十個小時做很深細的解釋 但是要體會它的核心的道理 我想四十個小時確實也是夠的 《大乘起信論》-單獨的這個研究 其實說上來也不會說太難啦 因為它就是一部論 你去理解它的文字的說明-就可以 難是難在它跟中國的各宗各派 中國人的一個傳統的想法 或者中國佛教的-漢傳佛教的很傳統的想法 幾乎是-已經到了無所不在的地步 然而各宗各派呢-其實有它本來的內涵 可是《大乘起信論》-所運用的思惟方法 還有呢它的一個這個……-用辭語句等 可以說是言簡意清 而在邏輯經驗上-是容易讓人理解的 那麼因此各宗各派-雖然有它自己本宗的立場 也很可能因為受到《起信論》-這種這麼豐沛、直接了當 而又自成一格的這種說法-所吸引 那麼也運用了這些言辭-來給予說明 這樣的言辭的說明呢 也很容易讓人家理解 那反過來也使得這個各宗派啊 這個在解釋它的時候 在解釋他們本宗的教理的時候 也很樂意-引用《起信論》的觀念 那麼這一引用之後 使得本宗-各宗派本身的一個真意 真正的意思 就往往去導向了《起信論》-的那個內涵 但是當然啦 導向《起信論》-並沒有什麼不好 問題是這你一導向了之後 欸!你對於-自宗派的本來的原意 受了很多《起信論》思想 或者語句的闡釋或借用之後呢 它反而有可能會模糊掉 這就是《起信論》-它既迷人又讓人困惑的地方 因為如果各宗各派七講八講 通通最後都講成-《起信論》的觀念 那各宗派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這就是讓人困惑的地方 也造成人家困惑的地方 它迷人的地方也就是說-竟然一部論可以這樣子 可以這麼樣子的被各宗派-所運用 然後更進一步的是說 連它的作者跟譯者通通成謎 到底作者是不是馬鳴菩薩呢? 我們看講義 我們把馬鳴菩薩的傳記-弄得很長很長 結集了很長的內容 有現代的 其實還更多 我所看到的 而且我本來想要給大家看的-這個文字啊 資料比現在你在講義上所看-多三倍 在臨行印之前我把它刪了 我想它太多了 恐怕比我們《大乘起信論》-本文還要多 那不必了 那麼譯者呢 我們譯者真諦三藏 那麼他也不遑多讓 他來中國二十一-差不多二十年左右 顛沛一生 那他的一生 他事實上跟鳩摩羅什大師也好 還有我們中國本土的-兩位譯經師 義淨三藏、玄奘三藏-來講是毫無遜色 毫無遜色 我們中國這四大譯師 這個都有他生命很堅韌的-那種性格 每一位都很堅韌 每一位都受到很大的考驗 然後才有辦法翻譯這個-這麼好的這個經典 那麼一位就是馬鳴大士 那他是地上菩薩 還是未來大通明王佛 大通明佛授記 那麼這是大菩薩 不過就文獻上來看 確實有人會懷疑說-那搞不好不是他造的 搞不好不是他造的 因為印度是一個很不注重-歷史記錄的國家跟民族 像真諦三藏來中國-的這二十年左右 他一舉一動 幾年到幾年 甚至到幾月做什麼事 通通有記錄 那馬鳴菩薩這麼位重要的菩薩 欸?他沒什麼 你看不到他什麼樣子的傳記 有的話就口耳相傳的 會被人家以為是神話了的-那些傳記 那麼《大乘起信論》-就在因為這兩個人當中有關 一位就是作者 一位就是譯者 那麼一位是在中國的傳記-基本清楚 那麼一位是完全不清楚他的傳記 幾乎可以說-沒有很確鑿的這個傳記之下 結果它又是一個 這一部中國第一大論 可以這麼講 中國佛教第一大論 那誰講起《大乘起信論》說 研究中國佛學的人、佛教的人 他不知道《大乘起信論》 套一句臺灣話講 養不大 養不大(臺語) 養不大 不可能的 你不能不知道的 是這樣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大乘起信論》-這麼樣子的重要 文句並不少哦 一萬兩千多字哦 今年初我在美國只不過講了-兩百多個字的《始終心要》 我就有辦法講二十個小時 那現在是一萬兩千字 你叫我四十個小時把它講完 可不可以? 當然也可以啊 對不對? 不過你就可想而知-這個挑戰很大 你要知道 意多而要言簡-這是難的 那要意少言繁-這容易啊 這邊少說了-我再說一遍 那邊少說-我再補充一遍 這容易啊 但是意繁言簡-這就難了 「意」意義很多 內容相當的多 可是你得精簡的把它給講完 那就難了 你每一句你都不能多說 這個難度比較高 所以你看我在準備的時候 常常看我坐在那裡發愣-什麼事也沒幹 有時候一整天看不了兩頁 光想都來不及了 那原因就是這樣子 不過我還是有個想法 我希望即使是四十個小時呢 我希望盡我所能-能夠供養大家最好的道理 是佛陀的最好的道理 不過即使是這個想法呢-都讓我困頓很久 到底什麼樣才能夠利益大眾呢 我都一直在斟酌 不過我們還是得這個-摸石頭過河 《大乘起信論》跟我個人-也很有因緣 我個人正式坐上臺上去講經 是在清涼寺這個佛學院 而且還沒當教務主任 也還沒當比丘 我當沙彌的時候-在清涼寺 那是怎麼回事呢? 這事情說來就…… 這是教外別傳啦 沒人知道這個原因 當時我在清涼寺出家 八月十五 你們也有人八月十五出家的 那八月十五出家 那我到十月多 我十月初去受戒 中間還有一個九月 八月多九月 這個已經快要去受戒 就剩下一個月而已 那這個一個月的當中 還有當然我受戒回來了 我受戒完才上去講 不是!我說錯了 是受戒回來去講 不過受戒前-我就被告知說要講這部論 那是因為我去到清涼寺的時候 清涼寺的佛學院的那一屆呢-正在結束 但是好像老師生病了 講那部論 當時講那部論的是如虛老法師 他現在聽說是在高雄 那時候請他老人家來講 然後他生病 生病 所以已經停了一個月的課 我去受戒 受戒回來了 那不行了再等下去就不行了 那我上人就要我說-你去講吧 我大概講了三分之二左右 那個時候當然-沒有現在這樣子的一個基礎 不過我還是很歡喜的把它講完 那那個時候給我的經驗就是說-哦!這部論真好 有事有理 而且在說理的部分呢 那個時候至少我認為啦 我認為很清晰 現在是愈看愈模糊 但是那個時候感覺很清晰 然後說得很明白 然後實踐方法呢 即便是不容易的部分 有不容易的部分 人家好歹也有很容易的部分 比如說這樣 所以說感覺這部論 而且還四平八穩 它好像把「心」的事情-都講完了 而且又不會太多 文字又不會太多 然後好像把修心的事情-都講完了 而且更有意思是-它還明確的講出一個修的方法 那樣子 然後如果萬一不能修的話 還有別的救濟的、補救的方法 它連這個也講了 所以可見這個造論的人-是思想周密 而且用心良苦 再來呢 他把心的現象解釋得很清楚 欸!讓人感覺這個人很有修 當然廢話 馬鳴菩薩嘛-對不對? 是這樣 那麼後來有人懷疑是不是他 我覺得這另外一回事 但那個時候我想馬鳴菩薩-這沒話講 可是你就知道 哦!這個一定是他自己-修而悟、悟而說的 那時候感覺是這樣 事隔將近二十年了 這人生真的像一場夢一樣 就好像前天才講完 現在將近二十年了 我現在又坐在這裡 要再講一次 這個時候是汗流浹背 準備起來是戰戰兢兢 那麼要講的事情-感覺是浩浩蕩蕩 好像開得了收不了那個感覺 那還真不曉得-當時是怎麼把它講完的 講完那三分之二 還真是感覺滄海桑田 不過我很樂意能有因緣跟大家 就這部論再作一番深刻的-格局比較不一樣 一個至少跟我以前比起來 不一樣的一個解說 那好 那麼取名為-《大乘起信論》的略釋 是因為我說過 跟古來自來的大德來說 正式的講經記錄下來 有記錄下來的這樣來看 我們從這文字上來看-我們都會發現說 幾乎我們都不可能在這幾堂課-裡頭講像那樣子的內容 即便是就這樣子差不多 三十二開本的-這樣子的這個本子 然後呢 有這個兩百多頁的這樣的講義 那十八號、二十號的字體-這樣子這麼大的字體 你去看也是講不完 你這樣講 就算是兩百多頁的一本書 記錄成一本書 你用講的也講不完 然而我們又並不希望說 這四十個小時只是來消文釋義 因為這樣子-你無法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 的一個立場 或者說一個整體佛法的立場 來了解《大乘起信論》 那這樣的話 你只是了解《起信論》的文字 將來你要運用的時候呢 或者你要-比對各宗派的概念的時候 其實對你來講還是有障礙 搞不好還障礙更大 搞不好還混淆了-你所學的本宗的內容 所以不得不先有一個-既講解又讚歎又要釐清 這樣子的一個動作 講解要把它講清楚 當分把它講清楚的講解 然後你讚歎它這個法門的-有效性、有意義、完整性 那同時你要釐清它跟各宗派的-既有的、應有的 最起碼的一個差異 不然弄了半天 各宗派通通導向-《起信論》這種說法的話 那中國宗派就沒有了啊 那你說沒關係嘛 反正學佛嘛 那不都一樣 這個不是都一樣的問題 因為這是-眾生根機的入處的不同問題 而且我們教學天臺 我一向說 說天臺講藏、通、別、圓 藏教講很多很多 它為了要顯示通教、別教 最後就是為了彰顯圓教 藏、通、別都講完了之後 圓教生起-一講 那藏、通、別通通失去了它的-特別的獨立的意義 通通入圓教了 所以目的在「圓」 而得先講藏、通、別 今天我們講《大乘起信論》 也要注意一個事情 那就是既然我們是-天臺宗的學人、學習者 那麼我們不能夠 我們不能夠-就只是解一個一部論 然後完全沒有天臺宗的-概念跟立場 那這樣也是不行 那你說-那通通用天臺宗的角度去說它 你可能會把人家論師-本來的意思給說扭了 說扭(ㄋㄧㄡˋ)了 它不是這個意思啊 天臺宗是你本來的意思 是你個人的意思 可是人家馬鳴菩薩-哪裡有天臺宗 他是印度的大修行人-大論師、大藝術家、大音樂家 大文學家、大歌劇家、大菩薩 他哪裡有什麼天臺的概念呢 你不能這樣扭他 你這樣子也講錯了 所以一方面-得不壞論文本來的意思 然後你去說明它、說清楚它-論文本來的意思是什麼 二方面基於天臺的學習 天臺學者、學人的一個立場 他也應該要-稍微跟大家解釋一下 諸位也學天臺 那也應該讓諸位了解一下 那天臺跟它什麼不同? 這難度就高了 是不是啊? 如果你說我不要依哪個宗派 我就單獨解釋它的意思 我覺得好 我覺得可以 是的!是可以 是可以 可是這樣子呢 對於整體佛教-你的掌握就會混淆了 因為如果就是這樣 那你一定要想 那你到底是-你學哪一宗、哪一派? 你到底有本沒本? 你要沒本-那當然就聽前半部就好 把文解釋清楚 《起信論》的本意 如來藏緣起 或者叫真如緣起 這本意弄清楚了 那這樣就好了 可是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那跟天臺有什麼關係啊? 跟整個佛教有什麼關係啊? 如果你不掌握好 將來你到底學別部論 你跟這部論-你要怎麼樣互相有關係? 我講判教嘛 你一定要判清楚-它的位置在哪裡 不然你無法運用 要不就是把它的-拿來用到你的自宗 混淆你自宗的本意 要不就是你失去了-你自宗的意思呢 通通以它的意思來說 要不就是你根本無法運用它 然後你照樣講你自宗-天臺宗的本意 那這樣的話你學它又幹嘛? 你又不能拿來為我宗所用 要不就是弄了半天呢-你是被它所用 失去自宗的立場 這都不對 還是你學了半天 它也不用你 天臺宗也搞糊了 那也亂了 那這樣-哇!學一宗派什麼都失 什麼都失去了 那不是也慘了嗎? 所以說你不得不 你不得不 你學一部論 你一定要跟你自宗所學的-有所對望 有所比較、有所釐清 那釐清的本身 不等於你用你自宗的角度-去解釋它 不是這個意思 是你既要了解-人家它本來的意思 然後你也了解你本宗的意思 兩者對望當中-去釐清異跟同的部分 這樣才能夠將來 繼續依著本宗的立場-來學習下去各宗派的道理 同時也能夠運用這部論的價值 這樣子是有融合、有互取所長-而不混淆 或者說互相的協助 也不一定能取什麼長 也不一定 也不一定能互取長短 也不一定 因為它各有系統 你也不能互取 不過就互相的增上-互相的協助 這是可以的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研究《大乘起信論》-我們基本的態度會是這樣 至於我們能夠把它做得怎麼樣 這一點我就不敢說了-我盡量就是了 我也不敢說我這樣能做得多好 但我盡量 好!那我們將釋本論-文分二部 第一部是什麼呢? 這個懸談 第二部入文 隨文釋義 第二部就是入文 也可以叫做隨文釋義 第一部是這個懸談的部分 什麼叫「懸」? 「懸」不是玄妙的「玄」 它是叫做「之前」的談-叫做懸談 或者叫導讀啦 現代人有一點意思叫做導讀 「導讀」聽懂嗎? 導論 「導」前導 「論」論說 它有點像-講成白話有點像這個意思 論說 這個「論」是論說 導論的意思 或者叫導讀 那古人講叫懸談 「懸」者-之前的意思 懸在哪裡那個「懸」 把東西懸在哪裡那個懸 好!那懸談的部分-分十門 分十門 不是我故意要十門 就湊一湊剛好十門 我沒有故意 三門、七門、五門都可以 沒有說一定要 不過剛好十門 那麼入文釋 那麼就是隨文而釋了 依著科判隨文而釋 那麼懸談呢? 它的目的是要讓你對這整部論-要研究進入之前 已經有個大的了解 大的 各個角度上面的了解 你都有完全的了解 這叫「懸談」 古人做學問常常教我們 不論是西方、東方 真正做學問的人都知道 或做思考的人都知道 思考一件事情 一定要從大的角度-然後慢慢縮小下來 你不能一下子-就在小的地方做學問 現代人有人 現在人讀博士-已經搞得沒什麼題目可以研究 醫學院的學生他研究 博士班甚至於研究那個-左鼻孔的那個呼吸道問題 他不研究右鼻孔 他甚至研究成這樣 耳鼻喉科他研究那右耳 右耳的關於它的結構-還有它的功能 他不研究左耳 他研究到這種樣子 佛學也是這樣 一個很大體可以理解的問題-他沒辦法研究 他一定要研究-一個很小很小的一個點 常常這個東西讀出來了 做出來了之後 研究出來了之後 只是把一個人的思想-鎖死在很小的地方 這也不行 不過真的要把事情研究得好-確實要由大而小 也沒有錯 那麼我們也必須這樣 我們研究一部論 但這一部論的整體 從各個角度來了解它 這個古人呢 天臺宗 我們天臺宗有所謂的五重玄義 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 五重玄義是針對-解這個文的深義而所需 但是以這個時代-各個佛教的系統 通通在我們的資訊的流通 尤其是臺灣這個地方 會集的時候呢 臺灣佛教的思想就像-臺灣寺廟的外在的樣式一樣 是非常多元的 非常複雜的 也有那個樣 也有這個樣 很多元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呢 後來的學者-就不能夠再用以單宗 單一的方式來了解這一部論 或這一部經的一個精要的內容-為滿足 所以說天臺的五重玄義-是一定要的 我們學天臺一定要五重玄義 不過五重玄義的核心用意-是在了解這一部論本身 以天臺的角度來看這一部論 或這一部經的深義、-的根本內涵 這個主要內涵為什麼-而已 但今天因為一部論-在整個佛教的流轉當中 不是只有天臺在用它 有各個宗派都在用它的時候呢 那麼要去了解這一部論的內容 就不能只是用五重玄義了 他還得再看看-它在整個佛教當中的關係 與各宗派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等等 這樣去理解它 乃至於先對它這一部論的科判 科判就是組織得更深化-叫做科判 一般來講叫組織或大意 組織以及大意 有組織 這個是思想這樣 這樣又這樣…… 這個思想下面又這樣想 這個想完了又那樣想 一路一路下來 有邏輯性的 這叫組織 那科判呢? 科判是組織的更精確化-叫做科判 作科判更難-也更繁 組織還好一點 組織就是大綱而已 幾個大綱 科判可不是 科判是大綱中的之後還有細目 細目到什麼程度? 細目到每一句話-都有在這個關係當中的用意 每一句 甚至最後到一字都會有用意 你看-哦!到這種程度 這叫科判 那麼我們講解這一部論-我們也要做科判 不過不做那麼細 盡量的不要做那麼細 讓它更接近所謂的組織 像這樣的組織、大意-與各佛教之間 與佛教各宗派之間的關係等等 還有它在佛教中的地位等等 這些都已經不再是傳統的-五重玄義所能夠講的了 所以我們講一部論 當然從天臺的角度來說-要講五重玄義 一定要說 一定要說 不過我們不會只說五重玄義-就進入它的本文 我們得要另有懸談 懸談當中包括五重玄義 這樣諸位了解嗎? 諸位了解嗎? 這就叫做懸談 所以懸談是一個-用一個現代的需求 跟現代的一個角度 來對這一部論做各個方面的-預先的理解、研究、鳥瞰 它固定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 那不一定 不像五重玄義永遠就是什麼? 名、體、宗、用、相 這個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 這固定是這樣 它不是 這個懸談呢 不一樣的論 不一樣的經 它的懸談的內容 或者不一樣的情境 它懸談的內容是稍有不同的 這懸談的內涵就比較融通一點 比較融通一點 大體上是一種概念而已 一種研究一部經、一部論之前-從各個角度廣泛的先去了解它 了解什麼呢? 欸!來!我們看看 這裡頭有十種義 懸談有十義 我這裡的懸談有十義 華嚴宗十玄門講一部經跟論 當然我不是這個意思啦 這個不是這個十玄門的-那個十種 不過剛好也是十個 我把它湊起來是剛好十個 哪十個呢? 第一、作者還有譯者-我合成一 其實開成二也沒關係 所以說一多起來-多出超過十個了 我把作者跟譯者-當作第一要了解 第二是作者、譯者的真偽問題 你看只有這部論才有這種問題 你比如《金剛經》-沒有這種問題 作者是佛 譯者鳩摩羅什 這沒什麼 沒有這種問題-對吧? 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對不對? 所以懸談要看不同的論-不同的經、不同的時代需求 它內容增減不一樣 那這一部論需要討論這個子題 關於作者、譯者的真偽問題 第三是教典依據-以及思想淵源的問題 這也可以分成兩個 每一個都可以分成兩個來談 教典依據、思想淵源 這個對論來說 一部論來說大概都要 我先唸那個名好了 然後我們再重說一遍 那第四是主要思想與內容大意 這也是可以分成兩個 主要思想 這一部論的主要思想-跟內容大意 第五是註釋、流通(傳)-與流派 這個可以分三個 註釋 這部論的註釋 這一部論怎麼流通的? 怎麼流通在這世間的? 這一部論的流派是怎麼樣? 再來第六 這一部論-在佛法中的地位是什麼? 的位置是什麼? 我沒講地位-我講位置 地位好像分高低 位置只是分組織而已 我沒講地位 有人會把它說成地位 我覺得那是位置 位置 好!那麼第七 對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影響-是什麼? 第八 與唯識學的主要差異是什麼? 這也要理解 第九、五重玄義 第十、科判大綱 這樣子合起來為懸談十內容 我告訴各位 你光聽這樣你就知道-我可以用四十個小時光講懸談 你什麼文你也別想入 懸談講得完就很好了 但不可能 我大概只能用幾堂課的時間-帶一帶 所以我有好多懸談的內容-是只有標題 我沒什麼內容好跟大家講 就一、兩句話帶過 你也不要冀望聽太多 那你說怎麼辦? 沒怎麼辦!這叫略釋啊 將來呢 將來講-《大乘起信論》講記、講義 那那個時候-就可以好好講一講了 那以後再說了 是這樣 不過我可以 那你說那這樣何必你提出來? 欸!提出來讓你知道有這回事 讓你知道要了解這一部論、-這一部經 這一部論呢 應該有這幾個問題-你要客觀的去了解 對不對? 那就是於諸位將來、現在-都有幫助 所以我不是吊大家的胃口 而是說還是得標出-這懸談的內容有這幾個內涵 如果把這幾個內涵通通好好的-說明清楚、講解清楚 它本身就可以成一部書 就可以成一部很好的導論 首先是解釋了-作者跟二種譯本的譯者 這個作者-他在中國出現的時候呢 就被標為馬鳴菩薩 這個作者 那麼譯者就有兩本譯本 一本是這個梁朝的什麼呢? 那個南北朝時代那個南朝的梁 宋齊梁陳那個梁 真諦三藏所譯 這個梁是指那個南朝梁 梁就梁武帝那個梁 真諦還是梁武帝把他給請來的 結果請回來就侯景之亂就發生 什麼事情也別幹 就這樣耗了好幾、好些時候 那很倒楣 就像說你去美國講經-結果遇到黑人暴動一樣 就是這樣 我那年去就是這樣 恰恰好就是我去的第二天 而且我又去哪裡? 我就去那個什麼?-那個LA啊 那個加州 就是加州暴動 是這樣 本來要多待一天-都不敢了 那印海老和尚-趕快開了車子送我上機場 跑都跑不出來 比如說這樣 然後後來唐朝又有一個譯本 實叉難陀 實叉難陀大家知道嘛 最有名的譯什麼? 《地藏經》 對啊!《地藏經》的譯者 是不是啊? 那這有人不認識實叉難陀 那個人在臺灣中國佛教裡頭-養不大 不能不知道他的 那好!那麼這兩個譯者 作者跟譯者 那之所以要先說作者跟譯者-有原因的 因為它究竟是論 它不是 它不是經 「經」你說要講作者-有什麼好講的 就釋迦老佛爺 你還有什麼好說的 對不對? 是不是? 你沒有什麼好懷疑它的出處 你也沒有懷疑他的德行 你不用懷疑他的思想背景 你完全不用懷疑 所以沒有人講經在講作者的 頂多講譯者 帶一下就OK 是吧? 可是呢 《大乘起信論》要講作者 而且要把作者好好的講一講 原因就是因為-太多人懷疑作者不是他了 諸位這樣了解嗎? 那這個你得去了解 所以《大乘起信論》 尤其是《大乘起信論》 你非得講-讓人家知道作者不可 我可以告訴你 在某個意義上-「論」都需要作者的理解 但很多論是找不到作者的 你比如說《大毗婆沙論》-這樣子的這種大的論 雖然有時候你這一類大論-也會看到作者 但常常是一個代表而已 主編 他只能叫主編 其實好多人一起編 是這樣 不過看主編很重要 為什麼呢? 因為「論」畢竟不是「經」 「經」是金口親宣 除非是偽經啦 親口親宣 那作者這個他的什麼? 他的權威啊 在我們佛教徒的權威來說-是毫無懷疑 那你另外去了解佛的傳記-就可以了 沒有人要去講作者 可是究竟是論 「論」是祖師、菩薩們-他解經之後 他本身的再發揮 常常是依經說 也可以綜經 也可以釋經 解釋經 常常是綜合經典的意思 他有了一個組織性的什麼?-創見 這個創見就問題就來啦 第一、他不是佛 他不是正遍知、明行足 他不是善逝世間解 他不是一切智者 對不對? 那這樣子的話他理解的佛法 而且他讀了各種經典 然後他寫出來的一部論 這個既然是他寫出來 那我們就開始會有點緊張啦 那他的理解對不對啊? 他讀那麼多經論 那讀多不一定管用 有人愈讀愈糊塗的人也很多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看那個現在都是那些學者-在電視上發表言論 你看他發表那言論 那比那個凡夫、鄙夫、鄙婦-有時候還更愚癡 對不對? 書讀得多不一定管用啊 那在這種情況-你不能因為他說是 因為他能夠寫一部論-你就全相信他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因為他 我說過他不是一切智者 所以幾乎論呢-它都要被檢查作者是誰? 某個意義上是需要這樣 如果反過來 論的作者修行非常好-有見有聞 他的思想非常高超等等 欸!你看這個作者所說的論-論文 你就會顯得怎麼樣? 很投入對吧? 所以說論文的作者-在研究的時候為了起信、取信 為了取信-也為了起信、發行 發起那個行動來 你讀這部論-不就為了這個目的嗎? 那麼了解論的作者是很有必要 諸位這樣了解嗎? 是這樣原因 所以我們要了解論的作者 還有你要知道 他既然不是一切智者 他讀的佛經的體會 然後再把它說出來 這裡頭就隔了好幾層了 第一個 體會得對不對? 體會完不完整? 周不周詳? 然後他又綜合起來的時候-有沒有逗錯了? 然後再來 逗在一起的時候 有沒有實踐的真正價值? 你說講得好美啊 好好哦 結果根本沒有實踐價值 根本就虛假的啊 你說得那麼好聽 根本佛法不是這樣 違佛法啊 你即便邏輯很棒 那也不對啊 或者不能實踐哪 那這也有問題 所以有時候你還得看修 這個修這部論的人-的本身的修為、修持 對不對啊? 因為佛法是重實踐的 你不能只是講一個理論出來-結果不能實踐 或者從來沒人實踐過 我只是說說而已啊-要做不做隨你 那糟了 對不對? 所以說這個也需要去了解-這部論者的一生的修持 作者 論的作者的修持 再來 中國人的論自己造的 那麼就了解論主就可以 如果是西域的祖師所造-菩薩所造 那麼你還得經由翻譯-對吧? 這個時候翻譯-又是另外一層創造了 你要知道 翻譯是某種意義的創造 你要知道 翻譯是另外一個 這個國家的語言、思想 轉成這個民族國家的語言思想 這有時候不一定對立、對等 你要知道 對不對? 所以說經由翻譯的話 就牽涉到-翻譯者本身語言運用的能力 以及 或者叫做翻譯的那個團隊 我們講 不要講本身 我們講團隊 那個團隊本身的-語言能力、修飾的能力 以及對待這一部論-本身研究深淺 就有差了 現代人 現代人翻譯那個-中文翻譯成英文經典 他怎麼翻? 人家就丟給你一部經 你是那個學者 你是博士 你懂英文 來!你就把它翻成英文吧 把這一部論、把這一部經-翻成英文吧 他沒修行也不吃素-也不…… 甚至於還沒皈依三寶 就算有皈依三寶 整天在那兒耗世俗的事 也不 經典也沒讀幾本 這樣你就叫他能翻譯啊 就能翻啦 那很可怕的你要知道 翻譯是一種再創造的行為 你要知道 所以說譯者 如果這一部論-是從其他文譯進中文的 那我們為了要取信於人、後代 也為了要發起信心跟行動-於未來的讀者 那麼譯者本身的功力 本身的內容 本身的怎麼樣子 他的對這一部論的理解程度 或者他的思想如何 多少你還是要了解 這樣了解嗎?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研究態度 理解佛法的研究態度是這樣子 那至於說修行的話 那就不是那麼一定啦 只要是好的論 人家說很好-那就可以了啦 一句話 這個馬鳴菩薩-我不懂他也沒關係 真諦三藏我不認識他也無妨 這樣懂嗎? 可是今天總算是講解 講解有發起信心的功能 那當然也要讓大家知道-論主跟譯者本身的內容 好!再來 作者跟譯者真偽的問題 這就是從前面第一個-引申成第二個問題來 作者跟譯者 我們前面講作者跟譯者-本來就講完了 可是恰恰好很麻煩的是 真諦三藏滅後 往生後的二十多年的時候 就已經有中國人在作經錄 在作經錄的時候 就「經錄」眾經目錄 就把當時翻譯出來的經典-做成目錄這樣 那個時候他就開始懷疑了 他說沒有啊 真諦三藏根本沒翻譯這部論 那很慘耶 他才往生二十幾年 人家就開始懷疑了 為什麼? 因為可能資料裡頭真的沒有 他才會懷疑 因為他沒有什麼惡意-你懂嗎? 他只是做這種記錄者的人而已 他就把它放入疑經裡頭去 這個疑 不是疑這一部論內容 是疑說它的翻譯的人到底是誰-不清楚 不過因為錄那個專欄-錄得很難聽 叫做疑經 懷疑的疑 懷疑的部分 有疑缺的部分 他把它錄到那裡去 讓後人誤把它想成說-是不是這部論有問題? 翻譯者有問題 後來呢 翻譯者有問題-大家就去討論它了 覺得說那沒關係嘛 那反正看是誰造的 結果這一研究的結果 又有人覺得 跟馬鳴菩薩的傳記-來相互對看的話 哪怕是漢地的馬鳴菩薩傳記-來看 他又發現說 好像馬鳴菩薩-不會寫這樣子的論 他有他的想法 是這樣 但注意哦 這叫做第二 叫做作者與譯者的真偽問題 這可不是意味著-這一部論的真偽問題 欸!這兩個要分清楚 你聽懂我意思嗎? 這個東西到底誰造的? 跟這個東西到底能不能用? 是兩碼子事 對不對? 哪一臺車子是德國製、臺灣製 你可以去把它分清楚 那你說 我說我硬說這臺車是臺灣造 你說不是啊!明明就打的是-德國的mark(標誌) 這並不妨礙它是一臺車-能夠運載人的事實、的功能 諸位了解嗎? 諸位了解嗎? 但很多人把它搞錯了 他說 哎呀!作者有問題 譯者有問題 那這部論就有問題 那什麼?這什麼邏輯啊? 這不能這麼講的啊 諸位了解嗎? 好吧!即便不是馬鳴菩薩造的 那不等於這一部論有問題 你懂我意思嗎? 這個要搞清楚 所以說作者與譯者的真偽問題 我特別標示 是作者跟譯者的真偽 而不是這部論的真偽 欸!一部論真偽就問題大了 我跟你講說這一部論是偽經 這部論是偽論 你要不要讀啊? 那要死 那要死人的啊 對不對? 那就沒人想讀了嘛-是不是? 我說這一部論不是誰造的 不過不知道誰 就假名說是某甲造的 這個還可以轉圜一下 是不是? 所以要分清楚 第二是在分清楚這個事情 很多人 尤其現在佛學院出身的 他不知道是哪裡聽來的-那些文字說明 說什麼大乘佛法非佛說 那你是不是哪一尊佛說? 佛法通五種人說 怎麼你可以說非佛說 好像非佛說-就什麼都不能研究了 更何況-是不是就真的非佛說呢? 像這個 可怕的是這樣 那接著他就說-《楞嚴經》那個是偽經 欸!你要弄清楚哦 你要去套、你要去弄清楚-裡頭的內容是怎麼樣 對不對? 你不能這樣就講偽經 那很可怕的說辭的 是這樣 好!這一部論也是這樣 頂多能夠說不是馬鳴菩薩造 或者是馬鳴菩薩造 你可以分別 但是你不能說這部論是真或偽 因為它 你研究你就知道 它自有價值、它自有地位 而且它有脈絡可循的 這樣了解嗎? OK!好!那麼第三呢 是教典的依據還有思想的淵源 這就頭大了 為什麼要… 論才需要講教典的依據-跟思想的淵源 一般來講「經」還不太需要 但現代人信根很弱 現代人講一部經-有時候還會講思想淵源 很可怕 思想淵源 那不就在佛那邊嗎? 那還有什麼淵源好說 他會認為經是又被編出來的 它是有某一個思想為底-才去編一部經 這些學者沒事找事做 他就是故意要出奇制勝-顯異惑眾來拿學位 很多都是這樣的 安心都是這種安心法 不是為了真正以「信」為出發 這樣的研究經典會害人 很多佛學院的學生-聽的都聽這一個 看的是看這一個 都害死人 那不可以 不過一部論-倒是一定要研究它的教典依據 還有思想淵源 為什麼? 因為論是菩薩造的 是祖師造的 他一定要依經才能講論 對不對? 那這樣一定有經典的依據 你比如天臺宗依什麼? 依《法華》、《涅槃》-對不對? 華嚴宗依《華嚴經》 是不是這樣? 唯識宗依唯識的論述 它一定有它的依據 論也當然多少有 也有 那思想淵源-有它怎麼樣子的演變 這當然也有這個問題 那麼以下-四、五、六、七、八、九、十 我們等一下再談 下一堂課再談 我們先講到這裡 下向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