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35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概說 各位比丘各位沙彌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提到了 「理解研究期」的另外一位大師 那就慧遠大師 那麼首先提到這 理解研究期的開創期的人 那就是羅什大師 最主要羅什大師他是因為 他精確的講解了什麼呢 講解這個般若的/這個思想 那麼呢而且也傳遞了中觀學派的思想 這中觀學派的思想是 它事實上是在龍樹才入滅一百年 一百五十年前後他就出世了 所以說可以說這個龍樹的思想 在他提婆他的弟子提婆被殺之後啊 那麼這一段時間呢 正是方興未艾大大的研究 那麼這是一個很新的中觀思想的時期 也正從南印度傳到西北印度 再從西北印度傳向大月氏國 然後呢又傳入了中國 透過了羅什大師傳入中國 所以那是很熱騰騰的 不過也就在這個同時其實在南印度呢 又發展了什麼呢 北印度又同時又發展了什麼 我們不要講發展 它開始出現了明顯的 「唯心」思想跟「真常」思想的出現 「唯心」跟真常是不一樣的 我們這裡略提一下 「唯心」重點在於提到那個萬法的成因啊 那個依於這個唯識識心而來 那麼「「真常」」的思想它不竟然是有提一個什麼東西 它在講一個理是常住的 是理是常住 這個隱含一個佛性的如來藏的一個根源 它認為一切的成佛都依於由這個根源而來 問題是這個根源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你要認定為一個具體的東西的話 那就變成梵我一個大我在那兒了 這是佛教相違的 但是呢他卻提出了一個成佛的根本 有一個東西讓你成佛的 有概念有一個概念讓你能成佛的 那就是佛性 而這個佛性是不管你修或不修 那個佛性都在那兒的 所以因為不管你修或不修 死或活生命的流轉如何 那個佛性一直都在那兒的 那一直都在那兒 那這就不變了囉 對不對一直嗎在那兒 那就是「真常」 為什麼叫常呢不變嗎 為什麼叫真因為它能讓你成佛的 所以叫真對妄而說是這樣子 那麼這樣子的「真常」的思想 那「「真常」」並不意謂著真有那個東西 真有一個什麼東西好讓你去得 不完全意謂著這樣 那就看你怎麼去 理解它了 當然啦佛曾經在經上 (楞伽經)上面這個大慧菩薩曾經問佛陀說 咦奇怪怎麼會有這種觀念呢 佛陀確實也類似提到說 為了度那些外道啊 他們有那種梵我的思想 我立出「真常」如來藏這個概念 也有人抓住這句話呢 他就說哦原來如來藏不了義 這個呢我想佛陀沒有那一件事情不了義的 用大乘的佛法來會通的話 每一件事情是都是佛陀度化眾生的什麼呢一個過度 他都有背後最了義的概念做基礎的 做基礎 因為我已經究竟成佛 我不可以講出來的法會有偏私的 但是呢我可能為了你而我運用的語言 我可能會為了善巧 我可能會怎麼講法 這也是這個目的這樣懂嗎 是但我終究我真正的內涵 是絕對不會有不如法或不究竟的 這是對天台的 立場 不是天台 就是我們大乘以天台的那種角度 來看佛的一切法 它是這麼認定的 所以這圓教人看一切法無法不圓啊 這種觀念是這樣存在 那如果我們從這種觀念來 我們也就不用對這個「真常」的思想 因為經上這麼說 我們就好像戴了一個眼鏡在那兒 甚至於認為中國的思想都是「真常」 所以那是不好的 這也不能這麼說 那麼「真常」大概就知道這樣 那麼在這麼時候龍樹菩薩 他的思想被羅什大師傳進來的同時呢 正在傳進來的同時 西北印度呢其實已經這種「真常」的思想 跟「唯心」的思想同時在生起 同時在生起 我想說同時的被接受或者被發展 或者說不要講發展 同時的怎麼樣顯現出來了 顯現出來了 那麼就在同時所以他在傳 鳩摩羅什大師在傳遞這麼中觀思想的同時呢 因為印度同時也有這個思想 唯識、「唯心」跟「真常」的思想 所以也透過別人 比如說僧伽跋陀羅啦曇無讖啦 這樣的人呢也就是同時傳進來 所以羅什大師 他除了傳遞了般若思想跟龍樹中觀思想以外 他掀起了一種重新再研究 再理解佛法般若思想的那個風潮 而也因為這個風潮 同時也接受了 接受了什麼接受了「唯心」跟唯識 「唯心」跟「真常」思想 雖然這兩個思想 並不跟羅什大師有關 甚至於是為羅什大師所排斥的 講排斥不好聽啦 但事實上是如此的 像佛陀跋陀羅根本就跟羅什大師是好朋友 但是講到這麼法義上來 他們兩個不合 不合之後佛陀跋陀羅他來到了南方 由誰來支持翻譯出「唯心」思想的經典呢 就是由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支持了來自於跟來自於北方 北方的佛陀跋陀羅就是覺賢啊 而但是的「唯心」思想 而這個人的思想是跟羅什大師不合的 講不合也不好聽啦就不一樣的 不一樣 那麼在傳記裡頭甚至於說他被排斥 被排斥 被排斥甚至於是用政治的力量被排斥 當然道生大師也提早離開 原因也是因為跟鳩摩羅什大師思想不合 所以你看看一代大師 影響中國這麼的深遠 就在同時仍然有人意見跟他是 不一樣 那麼 原因在那裡呢 實在是佛法太深奧廣大 佛陀度化眾生善巧太豐富 所以說不同的眾生確實有不同的入處 那麼這一點先做一個伏筆 那麼好了就講到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姓賈 是東晉成帝咸和九年 生於山西雁門樓煩縣 也是五台山麓 五台山大家應該去過吧 沒去的話想辦法去一下 那麼十三歲的時候呢 跟他的舅舅呢遊許昌、洛陽 是當時的文化薈萃之地 學六經詩書易禮樂書 這個詩、書、易、禮、樂、春秋 詩、書、易、禮、樂、春秋這六經 還有老莊思想 那麼二十一歲的時候 跟弟弟一同到達 到那個太行山我記的沒錯 是太行山呢聽那個《般若經》 聽道安大師講《般若經》 一聽就著迷 然後就乾脆怎麼樣就出家了 那以前人根器很利 聽經覺得很好 他不是拍拍手就走了 他就留下來出家 了 現在很少看到有人聽完經就出家了 沒有聽說過 業障重固然也是原因啦 講經的人功力不好也是原因之一 那麼呢四十五歲的時候才離開他師父 東下向南然後呢來到了廬山 這江西北方的廬山 洞庭湖側這麼廬山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這個廬山因為在湖的那個旁邊 水氣特別濃厚 這樣是不是濕氣較重 這樣子是不是身體會不好 我 不太清楚 不過那是內陸啦 濕氣是不會那個的 像那在青龍寺那濕度一直是在 雖然是在海邊 但濕度一直保持在50多到60 下雨的時候會到80 很快就會變成50、60 濕度事實上很乾燥的 所以說不一定接近水就有濕氣 因為它內陸嗎 所以應該蠻不錯的 燒掉、停電了 那怎麼你這邊沒電 那裡燒掉 好那麼呢是這樣子 他在那裡呢建了東林寺 東林寺聽說很漂亮 現在了一老和尚在那邊住 居三十餘年也不出山 送客不過虎膝 唯有一次呢他 好像跟誰呀陶淵明還是誰 就講了講了就過了虎溪 然後他被發現大概侍者發現告訴他 他就趕快走回來 那麼呢以其學問跟道德呢 那時候已經在南方了 那麼在南方貴族化清談佛教 這裡頭有講貴族化清談佛教 就是說它不同於什麼呢 不同於這個北方比較樸實的 那貴族的那種清談佛教其實是比較無力的 當時佛教比較興盛 固然教理研究在南方 可是北方的實踐很強盛 他就把北方的那種實踐 樸素那種思想帶到南方來 所以南方也就很尊重他 因為南方缺乏這樣子的 風格 所以他就樹立了一個僧團清流形象 任何人去到他那裡他都好 但是呢他絕對不跟那些 那些高官顯貴攀緣帶戚的這樣子 你要知道啊 做一個出家人你不要以為你長袖善舞啊 人家會尊重你 啊!總統來這裡給你一個匾啦 啊!行政院長跟你照張相啦 你以為這樣子叫做有身份 你以為這樣叫世間人恭敬你 你錯了世間人這樣是看輕你 他只是跟你怎麼樣 他只是跟你虛與蛇委玩表面遊戲的 你要真有道德 人家會來尊重你 你的名聲自然會外流向外傳延 那你要用這種長袖善舞的方式去 你不要講攀緣嗎就去跟他應對 人家雖然跟你啊好來好去 好像跟你很熟 其實人家心裡是看不起你 我看過太多這樣子的人 年輕時代就在官場裡滾的 這樣子的一個出家人呀 他到老年來他得到了什麼 他並沒有得到什麼 頂多他沈迷在過去的回憶當中 那麼呢其實看起來那些當官是像流水一樣 尤其在民主時代 誰永遠當官呢 總統都不一定管用對吧 所以你去攀緣什麼呢 那以前你去攀緣皇帝那管用一點 他皇帝兒子還當皇帝 對吧 那你還有一點投資報酬率還比較高 是不是這樣 現在你投資一個總統 頂多四年搞下來 將來他就變成什麼呢 將來他就得寫履歷表了應徵工作了是不是呢 那你今天去攀緣什麼呢 所以說你那個寺廟的匾額 如果有了一個誰來提名呢 以前的康熙皇帝提了 那還有點歷史古董價值 現在你要是說李登輝提的 現在有什麼用處 沒有用處是不是 沒有一點用處 所以出家人啊 你啊你顛倒也要有一點點投資報酬率的觀念 如果你真的要顛倒的話 聽我一聲勸 不要去攀緣屈勢 不要做這種事 這是只讓人家看輕而已 在當時的南朝佛教來臨呢 南朝佛教確實就是很多的出家人專門幹這種事 名僧跟名士是相合相互應剎喝的 這樣子看起來去度化了眾生了嗎 好像是 但真正的影響佛教嗎 沒有 就反而是那個不跟人家攀緣的 當時也不用上電視 也不用什麼做廣告 更不用自己叫徒弟去寫雜誌來吹捧 他照樣能夠影響中國佛教那麼深遠的 慧遠大師他是怎麼做的 所以說讀史啊要有一點史觀 你讀出一點點僧格來 哦讀出點僧格來 各位這點要懂 不過倒過來呢 卻有人聽了我這個話之後 他就賣弄道德這也不對 他聽了我這麼話之後呢 他只要看到有出家人跟做官的人應對進退啊 他就說那個是攀緣附勢 那個是好名好利 這也未免太傲慢了 我告訴你說不要去攀緣 是說你的心不要攀緣就好 但是有為官的人因為有什麼事情要跟你談 或者你的廟有什麼事情你必須跟做官的人 去應對一下 那你就去嗎 或者是說人家請你去剪綵或怎麼樣 你只要心中胸中無點墨 胸中無染那你去了你就隨緣如幻如化 這樣子才叫真正的不攀緣 不然你是另外一種方式的攀緣 叫做什麼攀清高的緣 你懂嗎攀清高的這又不對 這又落到另外一邊去 大可不必如此 大可不必如此 這樣你眼中只有 只有惡法你沒有什麼 沒有善法這也不對 我們講不攀緣是就心上說 這事實上怎麼一個樣子呢 那就一切隨緣算了 一切隨緣該怎麼樣那就怎麼樣 做完了就忘了 這才是比較究竟 好那麼呢慧遠大師他的行為 跟道安大師是不一樣 道安大師確實是有一些 一些大官顯貴跟道安大師在一起 慧遠大師在這件事情上他自己也說 他說他跟他師父不一樣 那麼呢言下之意呢 兩個人性格不同或者是各有所好 不過兩人都不減其大師的那種 各有因緣的這種風範跟價值 那麼我們這兩者之間看看呢 道安大師有很多的外緣 慧遠大師即使是有他也好像不攀緣的樣子 道安大師相對做為師父的 好像比較攀緣 你也不應該這兩者當中妄起分別 好那麼他有什麼貢獻 主要促成了戒律、禪法 還有般若思想進一步在南方弘通 戒律主要是《十誦律》 禪法呢三乘共禪還有觀像念佛 他是修什麼呢 他修《觀無量壽經》 因為《觀無量壽經》從南北朝一直到隋唐 都是主要的經典 反而是《無量壽經》呢比較研究的少 比較研究的少 是《觀無量壽經》呢研究的多 各宗各派都在研究《觀無量壽經》 那麼呢庚二是什麼呢 協助這麼覺賢大師 也就佛陀跋陀羅譯出了《僧祇律》四十卷 還有更重要的 六十卷東晉晉譯 六十卷《華嚴經》 乃至於有部毘曇學之傳譯呢也有 其中尤其是《華嚴經》的譯出 更是中國「唯心」思想啟發具有意義深具意義 提倡往生彌陀淨土 影響後世深遠 再來建立僧團培育僧才 致力傳統禮教跟佛教的調和 這是比如說講到這個 沙門不敬帝王論他是調和了 到底沙門要不要敬帝王 那麼呢就傳統的印度佛教來講 印度的風俗習慣是不可以 引用政治力量來干涉宗教行為的 所以說佛陀的戒律也是以比丘的獨尊在 這個法律之外的 那麼如果比丘犯戒了呢 被貶出僧團退回白衣的時候 那麼你法律要怎麼制裁就怎麼制裁 但是不可能以你是個比丘的身份呢 法律給與你 這件事情可以在現在的 泰國還可以來看到是這樣 泰國要有出家人犯戒的話 他警察不會對他怎麼樣 他就把他送到了什麼 送到了僧皇那裡 僧皇也有出家人的法庭 把他讓他還俗之後呢 就交給了世間的法律去 這是很好的 這樣的做法是很好的 至少可能當時的印度 應該是這樣傳遞這個的概念下來 好那麼是這樣 但是中國就不同 中國一向由儒家在前 儒家又強調尊重權威 那麼呢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 在這種情況那麼皇帝呢 然後在儒家講什麼孝順種種這類的世間倫理 在在都跟佛教的解脫價值 還有出家人的超越法治之外呢不 同 出家人雖然超越法治 但是並不是出家可以亂做 出家有戒律 等到出家人戒律違犯 了 出家人用戒律來制僧 然而僧被制了之後呢 他退回白衣當然就恢復成為法令 應該怎麼處理那出家人 那僧團就不管了 可是當時佛教傳入的時候 是以慧學先傳入 戒律的觀念並沒有 更何況即使戒律的觀念 要跟當時的國族思想跟家族倫理思想 儒家思想抗衡也不一定有效 因為終究出家人是少數嗎對不對 在家人也不一定能夠幫助 你出家人講這方面的話 所以在這方面就變成說 到底出家人要不要尊重皇帝呢 極大部分的儒家之人就認為應該 可是有一些朝廷裡頭的 在家人呢就覺得是不應該 在兩邊人數差不多 或者地位也差不多的時候還頂的過去 但這件事情我先說一下 到了唐朝就不能 就撐不過去了 那麼呢唐朝撐不過去主要是因為 在南北朝的時候 北方的北魏、北周啊 就有出家人呢不得不臣服於北方的政權啊 說這個皇帝當今皇帝 皇帝是當今如來 哇!糟啊 他講成這個話的話就變成說頂禮皇帝 不是頂禮皇帝是頂禮如來 此例一開讓唐朝 同樣來自北方的漢人呢有機可乘 為了展現國家強大的統一跟統治的這種思想 他就把佛教給統一進所謂的政治制度裡頭來 更何況唐朝呢又尊重道家 很多情況它是排抑佛教的 把佛教排在道教之後 唐太宗並不是真正的好人 就這件事情來說 他對佛教並沒有善意 他只是愛才而已 你不要認為唐太宗是什麼大好人 不儘然啦 雖然唐朝確實有不少的皇帝他也信佛 但是信佛拿它來當做一種政治工具的情況 多於真正信仰佛教 他那種儒家的那種 我是老子之後的觀念還是很深厚 就憑這一點他就不是真正的好的佛教徒 其他不要管他寫了什麼佛經的序文啦 這些都是附庸風雅之情啊 都不曾提為是一個好皇帝啦 那麼真正的好皇帝其實是誰 不是梁武帝 你要知道梁武帝事實上到晚年根本就昏庸 終其一生不昏庸的 做皇帝而不昏庸 好好的信仰佛教而不昏庸的 事實上是隋文帝 隋文帝真的做的很漂亮 後代的史家沒話講 他控制的很好 也沒有妨礙了國家的國庫 妨礙國庫而且真的很有智慧的作法 他政治的領導也不壞 倒是他兒子搞砸了 是這樣子的 哦!問題是出在他兒子 一個出統一中國的一個王朝啊 他能夠這樣做事實上是很了不起的 當然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小時候也出過家 不算是被比丘尼養過這樣子 好又能這樣子了我們稍微提一下 所以說禮教跟佛教的調和呢 一直就是中國是一個問題 那七調八調後來還是失敗了 那麼什麼時候總算恢復成功了呢 差不多在民國以後才有成功的跡象 那麼只是呢那個國民黨政權 糊里糊塗又搞了一個很無聊的寺廟條例 那麼陳水扁政府呢 他在宗教白皮書裡頭 明白的提到說要廢除宗教條例 寺廟條例 哦他確實明白講這樣 但怎麼廢呢?是誰來廢呢 廢了之後有什麼代替的法門 這一點當然不要高興太早 不過他確實感受到這個問題了 寺廟條例只管道家跟佛教 那基督教呢一概不提 哇真是太過份了 這是民國十九年的時候立下的 這很不對的這種條例法呢 那麼不過也不能夠說過份 當時可能基督教不興吧 或者怎麼樣 我們不知道 那這個事情是這樣 所以在民國到今天的台灣來講 才有機會怎麼樣 讓政府跟宗教的關係 不要太管轄的情況不要太嚴重 不要太嚴重 那麼很多所謂的宗教研究學者 包括中央研究有一些人 他就認為應該走美國那條路 也就是宗教是宗教 政治是政治 不應該互相隸屬完全的隔絕這樣才好 這種看法 這種看法呢 我個人覺得就現實來說 確實是不錯的 但是就事實的推動來講 可不可以這樣推動 那當然還需要一些研討 兩國的民情跟民族的修養不一樣 這確實是還需要研討 當宗教普遍教育有一個水準的時候 或許這樣是可以的 但普遍水準很糟的時候 這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所謂的國民政府 在八十年來的台灣 一直到大陸的前三十幾年到現在 五十多年的台灣教育 都沒有宗教教育 在沒有宗教教育的情況底下 完全有宗教自由開放可不可以呢 這是另外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所以禮教跟佛教調和 到目前為止只剩下民間了 政治力量是沒辦法 因為禮教來介入 它要隨便介入的話 是會被人家看笑話會被反抗的 那麼這算是時代的進步吧 好那麼庚五呢 以實踐禪修、嚴持戒律 深研般若、求生淨土乃至不懼生死 不畏權威的高超實踐僧格 為什麼叫不懼生死、 不畏權威呢 因為當時有人倡議出家沙門要跟國王頂禮 他就寫書他就寫文章上表 說不可以 寫到悲憤的時候自己都老淚橫秋啊 他自己都哭那你 就可見他這種視死如歸這種僧格啊 實在是應該要學習一下 不要把那個老僧大德直想成怎麼樣 躲在深山裡什麼事情不知道 就在那念佛誦經就這樣 你認為這樣就叫做高僧大德 其實在歷史當中有太多種高僧大德了 人家是有血有淚有情操有謢法熱忱的 這也是高僧大德 你不要只是把高僧大德看成一種 好像很神秘有神通就叫高僧大德 這是不對 這真的是不對 這種是一種妄想而且也是一種什麼 一種神話更是一種什麼 更是一種我執所形成的 你不覺得這是一種崇拜個人的那種 英雄能力power這樣子所造成的 對高僧大德的景仰嗎 高僧大德其實極大部分 道宣律師所寫的高僧大德 極大部分是很人性的 他沒有什麼神通不神通 但是他當做了很多對佛教 有協助有幫忙的事情 我想這更是高僧大德應該要注入的一種形象 注入的一種形象 那麼呢佛法一字不知一字不曉呢 你說他是開悟的人啊 那麼這樣子叫做高僧大德 當然也是但絕對它是一種樣子而已 不要把他定型化了 不要把他定型化 好你這個觀念要知道 再來你大概知道他做了這些事情 而且他扭轉了南方向來已經普遍的言說多 而實踐少的這種貴族式的格義佛教的缺失 他把它扭轉過來 這些貢獻呢看起來短短幾行字啊 其實在當時極端的關鍵而重要的不得了 所以說他創立了什麼 開顯了這一期的時代的是鳩摩羅什大師 但是真正紮實的去實踐 示現那個清高僧格的 那麼是慧遠大師 那麼另外還有兩位大師呢 是在般若思想之外 提起了中國另外兩種思想的啟蒙 可以這麼講 一位就道生大師 他屬於義解僧 他於《涅槃經》深有體悟 體悟到怎麼樣 體悟到《涅槃經》還沒有進來 他就知道《涅槃經》的道理了 他是讀了六卷《泥洹經》 義淨三藏所翻的《泥洹經》之後 他就深悟了眾生皆有佛性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這個道理 結果呢北邊的曇無讖翻譯的《涅槃經》 進來之後全國譁然 果然是這樣 道生大師當時提這個道理的時候呢 完全不見容於鳩摩羅什大師的僧團 結果被認為是邪說趕到南方來 他到南方去講經說法沒人敢聽 他就到虎山虎丘山去講經給那個石頭聽 結果他講到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對不對啊一拍那石頭就點頭對對 如果不對的話他可能拿石頭砸石頭 這樣 那石頭怕被砸它就趕快點頭啦 所以說生公說法是頑石點頭 的典故是這樣來 生公就是道生大師 那這個事情呢 這個事情不管它真的還假的 後來我們描述一個人總算把他說服了 就講說石頭點頭了 但是最好不要隨便的講這種話 你就變成罵人罵他是石頭頭腦 那麼呢但是因為這件事情鬧的很大 道生大師當時以學生的立場 被老師的僧團所逼出 也鬧的很大有人也接受他 跟他一起下來 下來的時候呢慧遠大師接受了他 接受了他之後他也繼續在般若台 也是在那裡呢在這個廬山旁邊 廬山東林寺的旁邊呢 就講經說法了怎麼樣 那等到北方翻譯出《涅槃經》的時候 哇!大家才知道說 當時被我們逼出的那個人呢 思想是對的 所以這樣子大家就開始努力研究《涅槃經》 所以形成涅槃學派 是這樣子的原因的 那麼佛陀跋陀羅他是禪修僧 以禪跟律知名 那麼弘揚什麼禪法 譯出《不淨觀經》《大般泥洹經》 《大般泥洹經》跟《涅槃經》又不一樣哦 哦這不同 還有六十卷《華嚴經》 還有《觀佛三昧經》 《大方等如來藏經》 這全部都是什麼呢 這個「唯心」思想的經典 乃至大乘有宗的思想 他就翻譯進來了 他也是跟鳩摩羅什不合 所以鳩摩羅什的空宗思想呢 跟印度的稍後的有宗思想 確實有它不合的地方 至少在印度是這樣 但在中國被融合了 那麼呢也傳入了中國 這都在南方啊在南方 好這一個時期是怎麼樣的呢 在羅什大師來華之後呢 南北兩地的佛教都對格義化的佛教 展開了改革 同時中國佛教也正式擁有了 自身的名相跟佛教概念 得以精確的思惟佛法的妙義 對不對啊 你要有概念你才能思惟對不對 有名詞你才能思惟 有名相你才能思惟 現在有了你就開始思惟 那麼呢由於羅什大師所帶來的 帶起的另一波義學研究的風潮的推動 而更有著《涅槃》、《華嚴》、《十地經》 等等常住 「真常」思想跟「唯心」思想的傳入 那麼即在傳統的 兩晉時代的性空般若思想之外 更引起了中國佛教對新般若教 還有「真常」、「唯心」這兩個系統的教理呢 大力的研究 可以說印度所有的大乘佛法三系的佛法 中國人在這個時候都有了都有了 這個時候呢已經進入南北朝時代 雖然佛教大體仍保持著 北方重實踐南方重義學的色彩 但是在政治相對穩定的情況底下 無論是義學或者實修 都各自有長足的發展 那麼也有著南北的交流跟融攝 這一定的嗎 因為南北朝各自統轄長江的南跟北之後 他們為了防範對方他們努力發展內部 那麼因為發展內部就無暇對外侵略 所以相對的各自穩定 各自穩定 因為你穩定了人民安居樂業 就能夠安住修行 那研究教理的研究教理 修行的努力在北邊修行 就造成了一種南北朝的分工 修行在北義解在南譯經也在北方 那麼是這樣子 那麼為什麼譯經在北方我已經說過 固北方的文化有漢族跟胡族的文化 他比較有那種接受新文化的觀念 所以就比較容易接受翻譯經典的這種想法 在政治上那麼各自發展 由於這種內外條件的配合 中國佛教開始了在性空思想之外 更進一步從事了「真常」 還有「唯心」兩系思想的吸納跟整合的工作 那麼三系的思想全部都引進來了 全部引進來了 那麼引進來之後呢 此期的佛法的研習啊 研習主要是以發揮其教理的細節為主軸 這個時候南北朝的這個 理解研究期呢早期它是以發揮教理的細節為主 那麼這研究的主要對象 這個在主要呢是以 《法華經》《大小品的般若經》 《涅槃經》、《十地經》《華嚴經》、《勝鬘經》 《維摩經》、《三論》《成實》、《毘曇》 《十誦》你看有戒律有小乘 有三論的中觀有原來的般若 也有什麼呢「真常」系統的涅槃 也有「唯心」系統的十地或者是說華嚴 那麼也有戒律 你看各自都在那發展 然而呢與其說此時是一宗、一派的 專經專論的研究跟弘通 倒不如說此期是傾向於通盤性、整合性的 對大、小乘的經、律、論三藏 進行中國人首次的綜合性理解來的恰當 我說此期不是指著說 理解研究期的全部 是指理解研究期的前半段 所謂的宋、齊、梁、陳那個宋、齊以前 包括宋、齊兩代 不是指梁、陳 梁、陳又不同了 梁、陳開始有學派出現 我們現在這一期是指著理解研究期的前半段 懂吧!懂吧! 它重點在於什麼呢 通盤性的理解研究 而是且廣泛的理解研究 這樣子當時的學者往往個人精通數種經論 你看看他們雖未能建立學派 然而卻給稍後梁、陳兩代 也就是所謂的理解研究期的後半段 後半期它的學派跟宗派的建立 宗派主要的只有一個天台宗 學派有好多 這個三論學派啦 涅槃學派啦那個成實學派啦 十地學派地論學派 這些都是學派的建立成立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誘因跟基礎 因為你要先廣泛的研究 你才能在後代專精的研究 對吧 相對於後期梁、陳兩代的學派性發展而言 此前期雖然仍處於綜合性的研究階段 但既然另一波的深入 而且更廣泛的研究已經展開 此期名為理解研究期的理由在此 都是在理解研究當中 那麼再配合著教團的急速發展 雖然有北方的兩次滅佛 但是大體上南、北朝 尤其是南朝各君 皆信仰或支持佛教之發展 而北朝各主則重在興福、建寺等 亦對佛教有一定的貢獻 所以說南、北朝基本上都是什麼 都是佛法發展的時期 雖然有滅佛但極大部分都是有興盛的 興盛 那麼這樣子的外緣呢 佛教很興受到護持這個外緣呢 所以此期一開始就表現出了蓬勃研究 以及吸納的這種 吸納外來的這種佛教發展的風氣 這一期正是如日 正如旭日之東昇啊 中國佛教已由懷胎、出生進而 轉成到這個青年成長期啊 所以他進入了極度的吸收成長 青少年成長的很快 就這個時候了 這一期這樣 梁、陳二期漸漸長到二十幾歲成熟了 那麼就要進入隋唐的什麼 壯年期 哇!它就要發展了開創事業了 它開創事業出來的甚至超過印度 甚至超過印度 這叫做第二故鄉 而可以說是唯一的第二故鄉 大乘唯一的第二故鄉 這是隋唐的盛期 梁、陳差不多已經到青年期的後期 成熟了成長已經完成 那接著丁二我們就講梁、陳二期 梁、陳二朝502年到578 年 差不多有七十年的時間 七十多年的時間呢 這差不多是在陳宣帝太建10年 北周宣帝宣正元年為止 過了十一年之後呢 隋朝就統一中國了 結束了中國近三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 換句話說這已經進入到中國快要統一之前 這個時候的佛教發展 都是所謂的理解研究期的後半這樣 戊一、環境大要呢 南北二地各有朝代的更替 但皆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政局 因為相對穩定所以有利於宗教文化的發展 戊二、重要的學派 有那一些呢 約於宋、齊二朝 其實隱然有學派的分化 對不對 我說過各自有專門的研究 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很專精 只隱然存在的這樣 迨至本期也就是梁、陳二期呢 則因研究成果的累積 而有了各個學派明顯的體系出現 那麼就當時研究的風氣觀之 大體有以下九個學派的興起 已一、毘曇、俱舍學派純聲聞的學派 這是後來講成的所謂「俱舍宗」 這個學派其實是發展很早 從東漢安士高傳入毘曇系 這都說一切有部的 直到「俱舍宗」成立之前 毘曇學什麼是毘曇呢 毘曇學就是所謂的論學 也就是把小乘的教理做一種比對 那麼做一種綜合性的研究跟編集 成為一個毘曇論 那麼呢我們專門研究它 就等於研究小乘說一切有部 為什麼是小乘說一切有部 因為小乘說一切有部最興盛 出家人當中十個大概有九個是說一切有部的人 所以說照說毘曇學是遍一切部 可是後來幾乎都是說一切有部 這樣懂嗎 這個研究一直隨著典籍陸續傳入而研究不輟 取近而言 道安法師還有法和法師 竺法和啊還有道安啊 都是當時的毘曇諸論以降 一直到那個時候毘曇諸論都已經完備了 還有慧持啊 慧持就是慧遠大師的弟弟親弟弟 還有僧業呀是慧觀的弟子慧觀 慧觀是後來一起再重翻那個重新潤色那個《涅槃經》的 還有道猛啊、慧通啊、慧集、志念這些人呢 都一脈相承的研究什麼呢 研究毘曇研究毘曇學 那麼呢後來到了慧愷 直到了這個真諦三藏譯出了《俱舍論》 《俱舍論》是一部小乘有 部論的集大成 所以把那個零零碎碎小乘有部的那個 毘曇論啊 已經被集大成的《俱舍論》所取代之後 大伙一研究之後就全部研究《俱舍論》去了 懂嗎 其他毘曇就不研究了 所以道岳還有他弟子志念等等 毘曇學者就看到了《俱舍論》更歡喜 因為更完整 整理的更好 因為他就投入了《俱舍論》的研究 最後呢從他們開始就轉成了「俱舍宗」 而不再有毘曇宗學派了 不再有毘曇學派了成為「俱舍宗」這樣子 那麼學派跟宗為什麼我這裡講學派 不講宗派呢 不講宗呢 你要知道學派只是指著一種思想傳承的研究 叫做學派 那宗就不同宗一定有學派的這種思想傳承 可是它又加上什麼 祖師它有開創的祖師 也有它本門的教典 還有它自己的修行方法 它的傳承的法脈、法派 這樣子呢很完整的體 修行體系跟它的內在傳承的一種關係 這樣我們才叫做宗派 所以學派一定 宗派一定具有學派的內涵 但學派不一定有宗派的內涵 學派純粹只是思想上的傳承而已 懂意思嗎 沒有實修上或者法系 或者是一種法統上一定有的那種相互的關係 那麼明顯沒有 思想上只要是傳承著的 都可以是屬這類的學派 那麼如果沒有提出它修行的建議 都叫做學派 有明確提出一種修行的建議方針的 那麼這個可能就進入到宗派的概念來了 好這是毘曇學「俱舍學派」 再來呢已二涅槃學派這也蠻重要的 道生大師於東晉義熙十四年 與法顯大師等人 共同譯出了六卷的《泥洹經》 並進行了研究而著有《泥洹義疏》 更於劉宋 宋、齊、梁、陳的劉宋 元嘉七年講解傳至了華南的北本《涅槃經》 所以他一直對《涅槃經》有興趣、有研究 那麼從此外還有慧嚴、慧觀等 慧遠大師的弟子 持漸悟義而與道生的頓悟義相對 雖然慧觀與道生大師思想不一樣 可是慧觀也接受了道生大師所提倡的 《涅槃經》的那種佛性論 他還是接受了只是說 佛性到底是頓悟呢 還是漸悟呢 好道生大師認為是頓悟 他就不認為它是漸修的 這一點呢中國一直就有這種爭論 一直到中唐之後 惠能大師出世 還有這樣的看法 還有這樣的看法 南能北秀就有這種看法了 一直認為禪法就這樣那麼就 以如來禪來講他們也認為有頓修跟漸修 那麼這些人還有僧導等人與道生 共同研究了《涅槃經》 那麼此乃「涅槃學派」最早興起之時 到了本期就梁朝了 這個其實這個 在這個東晉的時候 道生大師就已經在研究了 那麼到了梁朝的時候呢 到了梁朝的時候 哇!經過了好久了 將近一百年了 那麼呢才有寶光寺的法雲 開善寺的智藏 這個莊嚴寺的僧旻 三人專精《成實》 號為梁代三大師 《成實》 這《成實》是什麼 成就實義的意思叫《成實》 它是小乘旁通大乘的一部論典 旁通大乘而且是小乘的有宗的 哦!有宗的思想 不小乘空宗的思想 空的思想小乘空的思想 所以就旁通大乘 這有梁代三大師 還有寶亮、慧皎、道琳等人的研究 都在研究《涅槃經》 他們都有專精 他們甚至有的是專精於空性義 所以空性就跟什麼 因為《成實論》是有跟空性有關 是小乘的空性論 那麼呢空性見本來的中國就有傳統 現在這些研究《涅槃經》 真常思想的人 自己又研究《成實》 《成實》也是小乘的空 所以空性一直就跟《涅槃經》相合 這是印度不同的 印度的話涅槃就是涅槃 它不會再去扯空性的道理 它就講「真常」了 這中國人不一樣 中國人會把空性的思想跟真常思想相結合 這點不同哦 所以這就是我所說過中國人在這方面 超過了印度人 原因在此 而它能會通三系是這樣 而陳代又有江南號稱「涅槃正宗」的 寶瓊、警韶跟寶海等人 還有涅槃「三論涅槃系」 這又更進一步了 「成實涅槃系」它是以成實的空性 小乘的空來研究涅槃 到了三論的涅槃是以大乘的空來研究涅槃 那更進一步了 那就僧朗、法朗、智辯 這些人其實後來也是三論系的人 但他們也研究了《涅槃經》 這「三論涅槃系」的人 那麼北方也有「正宗系」的人 他們呢是研究還有「法華涅槃系」的人 像慧思大師 他用法華來解涅槃 啊是這樣子的 還有「華嚴涅槃系」的人你看哇塞! 所以中國人不讀《涅槃經》 簡直就不行的 這受到《涅槃經》很大的影響 而事實怎麼樣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中國人到現在一直談佛性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都是受《涅槃經》的影響 所以你看看中國人到後來到近期 反而少談空性大談佛性 禪宗也談佛性 原因都是受到《涅槃經》的影響 在這個時期就完全展現出來 天台宗你看看他獨尊(法華)又尊(涅槃) 所以《涅槃經》談常抉律 就是裙始之時 哇!整合的實在太完美 太完美 可以說到後來沒有人可以整合的這麼好 所以要耀古耀今啊確實是這樣子哦 那麼呢這個呢是這樣 所以說這個呢 是南方涅槃宗以「涅槃常住教」為判教根本 北方則以「華嚴圓教」為其根本 「華嚴圓教」的根本 所以這個時候華嚴思想已經出現了 華嚴賢首宗的思想已經出現了 不過呢天台後來居上 它乾脆就把涅槃會入到它的圓教思想 會入的非常好 結果「涅槃宗」就嘟死翹翹了 就不能再發揮了 是這樣子 那麼由於北周武帝的滅佛時 北方的「地論」也就是華嚴思想《十地論》 以及空性學者南遷了 使得早期涅槃學派受到了思想上的挑戰 再加上隋代「三論」、「天台」二宗的興起 遂使得這個涅槃宗漸漸被 三論宗跟天台宗所攝 那麼呢這個而且它本身 也受到了性空學跟唯心學的挑戰 所以最後涅槃宗 涅槃學派就消失了它的空間 要不就被吸收掉了 那麼再者此派所提倡的佛身常住 常樂我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皆可成佛的觀念 這整個中國佛教有了既深且遠的影響 這樣懂嗎 哦很有名的一個涅槃宗 好我們這節課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以來日 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