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藏法師法語】—法  介介法師簡介略傳法影法語文集
分享: facebook 噗浪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MyShare Windows Live yahoo google FunP 推推王 黑米 HEMiDEMi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2010.11.30 如何積聚福德資糧 :
   
 

有人問到:如何培養福、德因緣,是否得先廣結善緣?而寺院活動少是否會減少福德的累積?
其實福德因緣,是在增上〝智慧〞的前提之下說的,世間企業家身價百億,從事廣大的慈善事業,也只能說是有世間福報而已,連出世間福報(如出家修道等)尚無,何況有〝德〞?以此而論,光是泛泛地從事些俗化的利生事業,雖也算是福業的一種,但畢竟功德甚少,應當更有解行並進的實修增上來加以配合,才是大乘佛法的本意。
此外,佛法所謂的〝廣結善緣〞,也是在內心無染、清淨的前提之下才成立的,否則與世俗的攀緣,招攬客戶、眷屬之心態與行為就差別不大了。
再者,寺院表面的活動雖不多,但只要常住大眾精進於大乘佛法的修習、憶念大乘佛法的義理、心繫眾生的疾苦,則隨彼所緣念的對象即是與之結緣,如此福德、因緣亦可能更加深、廣且清淨。這是端乎一心,不能純看外表的。

   
   
   
  2010.11.15 如法行菩薩道 :
   
  就廣義的菩薩道而言,只要是無私的、助人的、導人向善的,皆可名為菩薩道,但所謂菩薩道,其核心的目標,必須是能導人「向於解脫」的。若最終不能導向無我解脫的境界,則只能名之為〝世間善〞而不能謂之為菩薩道。因此,欲真正行菩薩道,則先得自力充盈,這是古來經、論的通義並無疑義!
然而,若就學習的過程,以及個人的根性而言,有些人則樂意先於人間的善法上與人結緣,在一些繁瑣的利生事業上學習類世間的善法。一方面藉此安頓自心,同時也從中體會一些佛法的道理(聞、思為主),以培養日後深修的因緣與資糧(可能是下輩子也說不定),果真如此,則繁忙的化他事業在短期上,對他(她)也算是善巧方便之門了。
但若刻實而論,出家人的善法與菩薩道,畢竟是與世俗人及在家佛弟子的善法與菩薩行是不同的。守持戒律、建立出離的清淨幢相以住持佛教、講經說法以弘傳佛教、實修實證以為眾生生死上真實而可靠的依怙……等等,畢竟才是出家人無可取代的、不共世間的真正自利利他之事業!
   
   
   
  2010.10.31 何謂善知識:
   
 

大體上能在身、心行為上感化吾人向於生死解脫的,即可名為佛法中的善知識,並不必拘泥於他的能力、身分、地位甚至年齡如何。因此善知識也會因每個人的修行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條件需要,無須一概而言,亦不必強人同己。
但無論如何,身為學習位的人實不宜貢高地任意對出師長分類、比較,此於自己善根將有大損害,諸仁當避免之。對於不同的師父,當然可以有相不相應的差別,及如不如法的判別,但這些都是植基於〝依法不依人〞的教訓而來,個人心中明白即可。若發真心學佛,則於一切出家師父仍須平等恭敬,咨意出言臧否而心生高低輕慢等見,非佛弟子所當為。

   
   
   
  2010.10.15 可以從外道改信佛法嗎:
   
 

佛世時,很多居士、大阿羅漢,在遇到佛法之前也都是外道的信徒,乃至世尊在成佛之前,也示現親近六師外道。各人修行入佛門的因緣,並非都是一接觸宗教就信仰佛教的,而在接觸其他宗教時,也確實可蒙受該宗教的利益,然而這並非意味著我們就因此不可以改變我們的信仰。
畢竟信仰宗教是一種心靈修持的活動與過程,每一個人都可能在花費一些精神去體會與嚐試之後,才會找到自己真正相應的宗教信仰,依止的宗派,乃至修持的方式等。而這過程中的轉換,並不能說就是〝背叛〞或〝忘恩負義〞等等,就像小學畢業了,他必定要離開「於他有恩」的學校和老師,而〝繼續深造〞一般。當你已找到了理性中所認知的,「比較相應」的信仰時,你絕對是可以而且也應該,改變你的信仰的。至於對之前的信仰,我們只要心存感恩及友善即可,甚至如果可能,亦可發願努力修持,將來依此因緣,而度化彼等亦進入佛門一同修行。

   
   
   
  2010.06.15 淨土法門中的「悲戀」是什麼意思:
   
 

悲是感昨日之非,悟今日之是。無量兆載永劫以來勤苦修行,即是為了要接引我的彌陀慈父,我都不懂得感恩、憶念;十大阿僧祇劫彌陀佛垂手接引我,我都不隨順、不憶念,背他而去。我現在要起悲心,悲切自己怎麼這麼愚癡,悲切自己怎麼這麼狠心忘掉彌陀佛。這個時候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子不憶母,母雖憶子,雖憶何為?母親永遠是念兒子的,可是你這個做兒子的如果不念母親,母親只有心痛而已。哪一天浪子知道了母親為我心痛十劫,你悲不悲?
什麼叫戀,「父親,你對我這麼好,我卻去認賊作父。今天才知道您是我的真父,從今而後,我身心全部交給您。」戀戀不捨,所以感昨日之非,悟今日之是。了知彌陀佛的深悲大願攝持於我,所以我悲戀不捨。

   
   
   
  2010.05.31 修懺悔心:
   
  有位法師問:如果遇到有人來干擾時,該如何自處而修呢?我對他講:去拜懺。他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去實踐了。但是,「拜懺」是什麼意思呢?是替對方求懺悔嗎?不是!還是藉此以修忍辱?其實說「修忍辱」是對我們這凡夫所講的表面話,若說拜懺是修忍辱,這只說對了一半。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忍無可忍”?忍無可忍是菩薩的忍。什麼叫忍無可忍?即沒有忍境可忍。用心觀察:對方沒有錯,他來鬧我、害我,那都是應該的,我剛好消業障。只要生煩惱就是我錯,因此我要去拜懺、去懺悔,是懺悔自己,不是去修「忍耐他人」。應該這樣修,這叫做修懺悔心。
   
   
   
  2010.05.15 如何學習放下:
   
  當知:根、塵、識本無自性,既無自性,則根、塵相對時,亦依因緣而有,所以六識之生起亦是凡夫虛妄分別的結果。反之,若執根、塵為實有,則必執著自己之六識分別是真實的,那麼日常生活中,所見、聞、覺、知之人、事、物、境,必會以「真實」的姿態而紛擾仁者之心。
如何放下?則須如上所說理而念之、行之,時時憶念如此「諸法緣起虛妄不實」的道理,並依之而安住,不受自己情緒及習氣所轉,如此久久薰修逆於生死流,方能漸次體會緣起性空的真理,而從根本上轉化自己的性格、習性。
 


   
   
 

TOP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