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15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那麼就這個組織 《大乘起信論》的組織-概略性的跟大家提了一下 這是組織大綱 有了這個組織 諸位在閱讀原文 我們在對原文的理解的同時-一定要配合這個組織 來給予 給自己一個總體的那個概念 這是有需要的-也必要的 不過接下來就是科判 科判跟組織到底一不一樣? 某種意義上你可以說-它是組織的擴大化 你可以說那叫科判 那但是呢 其實科判是比組織還要嚴密的-一種這個組織 那叫做科判 它甚至於每一句-你都不能沒有一個定位 在整個佛法的思想 這一部論或這一部經的-思想當中它佔什麼地位 它通通要 哪怕是一句、一字-它通通要有一個位置 它跟講組織不同 講組織只不過說 這一部論大概的那個-總綱意思是怎麼樣 然後提一下子而已 所以說組織還容易一點 那科判就得要一句一句的-這樣子去給予適當的 把它擺在整個思想架構裡頭的-一個位置上 給它一個概念 每一句或者幾句合起來-給它一個概念 給它一個概念-再整合起來 那個每一個概念的標題-通通叫做科判 科判 「科」就是分段的意思 「判」是判別的意思 科判是每一小段兒-判別它的意義 那幾乎是已經解釋全文了 不過當然還不是 它只是粗略的-對這一句話的主要意思 或這一段文字的主要用意 畫龍點睛的用四個字 哪怕七、八個字 頂多七、八個字 有時候甚至有兩個字-幾個字這樣子來表達它的用意 表達它的意思 然後在大段當中還有分小段 小段當中再分小段 大段有一個意思 在大段當中的小段-又有一個意思 那小段 這一小段跟這一小段-合起來一個大段 那這一小段跟這一小段-各別又有個意思 那在小段當中還有小段 還有好幾個小段組成 每一個小段又各有意思 那這個好幾個小段當中-還有好幾個小段 那在各個小段又各有意思 它通通要用文字來標出來 標出它的大意 標到最後只剩下五句、兩句-甚至一句 有時候甚至兩個字 這樣子是一個意思 甚至還一個字是一個意思 是這樣子 所以科判是世尊有佛教以來 這個中國漢傳佛教-獨步天下的一種判經的方法 那麼到底真的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太清楚 不過我們至少知道-天臺智者大師已經這樣 那是隋朝的時候 可能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有了 應該也都有做這種科判的方式 那你想嘛 比如說有人演講了一段話 然後人家問你說-他講那話大概什麼意思啊? 你重講一遍 或者我有錄音帶-來!你拿去 我有光碟片你拿去聽 那你如果你是人家的職員的話 你會被人家fire(開除) 你會被人家炒魷魚 我是老闆-我忙得要命 我問你-你去聽那個報告 或聽那個產品說明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我要你用五句話-或者三分鐘給我解釋清楚 人家要的是這樣 不是要你-那我把錄音帶拿給你聽 白癡 那既然拿錄音帶給我聽 那我自己去聽就好-還要你去幫我聽嗎? 聽完了要整理 整理完了精簡核心的概念-就這樣 這樣諸位了解嗎? 那這個像有人對於那個-智者大師到底位次是在哪裡? 五品弟子位到底算是 真正是不是叫做 是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外凡位? 這上次我在美國有講過 最近也有人在提出這種文章 確實的 這種判外凡位是一般性的判法 天臺本來-後來的學者也有這樣判 其實還有很值得商榷 這是一部分 然後當然有人寫文章說 那個智者大師在另外地方-判位是如何如何 有人寫一大篇文章 寫到後來不知所云的-做個結論就是說 也有這樣-也有那樣 他完全沒有給讀者一個結論 其實像這樣子的判別 那如果我們畫龍點睛的講 你比如說我們就是說-其實判位分兩類 一類就是「論斷」-一類「論智」 就四個字-你看看 論斷與論智不同-就這樣而已 核心的字眼就是這四個字-論斷、論智 論斷是指修斷的內容 論智是指-我的智慧高不一定斷得多 因為我智慧很高-所以我不斷生死 我智慧低我害怕生死-我要趕快去斷 這不一樣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智慧低的可以論斷 可以啊 那智慧高的只是論智 論那個智慧 論圓解 這個圓解很高 可是你要以斷證來說的話-他確實斷得很低啊 因為他根本不需要斷生死 那你笑智者大師說他沒出生死 那你是自己顛倒 你拿同一種標準來比對-那當然不對嘛 是不是? 就好像在比說-你棒球你能丟多快啊? 跟你足球能踢多快啊? 這你能比嗎? 是不是? 棒球丟多快還有關係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王建民最近常常快速直球-一百五十七公里時速 那很厲害 但是你說那個什麼-阿根廷那個比利 他踢足球可以踢出去-一百五十七公里速度 那你什麼意義? 沒有意義嘛 你比這個沒有意義 完全風馬牛不相干 這是兩種不同的標準 概念清楚你就分得開 一樣道理-科判是這個意思 所以科判去理 適當的理解科判、解析科判 是對這一部經書-一個最精確理解的不二法門 全世界解經 全世界解經最獨步的-就是這個漢傳佛教用科判 沒有人再這樣 這非常科學的 非常科學 那我們的科判 我也沒那麼厲害 那我們參考了-賢首法藏大師他的科判 早先我有一點擔憂說-因為他是華嚴宗的人 那華嚴宗很好 我們學天臺 會不會說他的科判導引了-一個極端華嚴的認知呢? 後來我發現還不是 他就是就事論事的來將這個文-做一個很恰當的分別 我想再多的人來分判、科判-我想也不出這種判法 因為他文的本身表示那意思 這個賢首大師看起來-他所看到的已經很深刻了 不過我們有沒有照他原來那樣 不!當然沒有 不是因為我要標新立異 不是這個意思 是因為現代人-沒辦法分得那麼細 再來我們講這一堂課 我們講這一門課時間非常少 所以我們不能再分到每一句…-那麼細 至於有些概念很深刻的 我會完全按照大師-賢首大師的意思 把它分得盡量細 那是沒辦法 因為越細你對它的理解越容易 你割裂一段一段的來理解 那更容易 那整段整個意思也能夠容易 它是大段有大段的意思 這一大段當中分兩小段-各兩小段又各有意思 這每一小段當中又分三小段 那麼這三小段又各有意思 然後三小段當中每一段-又各分兩段、一段或三段 也每一段也各有意思 是這樣的一路這樣下來 從大到小 所以你從小的看出來-一直往大的看 你會綱舉目張的抓住 是這樣 那那個我還是把它-按照大師他的分法我也分 不過在用詞我稍微改 我必要的地方我稍微改一下 再來有些太細了 我覺得現代人心沒有那麼細 我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 那我把它放大一點 我只判在大科上 小的科、小的段落-我就一以概論了 你知道這一大段的意思 下面小段的意思 那個科判不知道也沒關係 我解釋就可以解釋清楚了 那這樣子一方面-講解的時間可以省 這樣諸位了解嗎? 好!那麼呢 我們組織大綱已經看完了-現在看科判大綱 為什麼叫大綱? 因為我沒有全部按照-那個賢首大師的作法 是這樣的 那麼科判 科判大綱 照說科判大綱下面就要分三分 科判大綱下面小字分三 「分三」聽得懂嗎? 分三大科的意思 哪三大科? 會不會看? 甲一什麼? 序分 那接著呢 會看了嘛 甲二 然後再來 再來 廢話!當然是甲三嘛 是什麼分? 是什麼分? 亂紛紛!搞不清楚 在哪裡? 第幾頁? 第幾頁自己看啊-一定往後面的嘛 笨笨的 甲三是什麼分? 不會分 一定是流通分嘛 我不是講正宗分前面是序分-序分後面一定是流通分嘛 是不是? 好!那麼呢-甲一、甲二、甲三 好了!甲一這個大科-叫做什麼分? 序分對不對? 序分他下面就分 序分小字寫什麼? 「分二」是什麼意思啊? 下面分兩段 笨蛋!就這個意思啦 分兩段那一定是什麼段? 哪兩段? 不……唸標題 哪兩段? 一定是乙一、乙二 甲下面一定是乙-對不對? 那乙下面一定是什麼? 丙 丙下面呢? 對嘛!就是天干 天干用完了用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亥用完了呢 天干地支都用完了怎麼辦? 用千字文 天玄地黃懂意思嗎? 用那個 天玄會不會唸? 天地玄黃-然後呢 宇宙洪荒 你想想看!天干加地支-二十二層 再 有沒有?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再加八層 三十層 你再弄啊 我千字文-我給你弄 弄完了 是不是這樣? 你有沒有注意到? 咱們中國人這種解經的方法-層次可以超過三十層 那個是很深奧 超深奧 你要掌握-難啦!不容易掌握對不對? 所以一定要遇繁為簡 所以要先有組織大綱-原因在這兒 你說組織大綱跟科判不一樣 你沒辦法(臺語) 你沒辦法去總攝那個科判 科判這麼複雜 來看 往下看 甲一分兩科-對不對? 分哪兩科? 你們就要回答乙一 什麼? 乙一是什麼? 然後呢 這叫乙二、緣起序-對不對? 緣起序又分幾科? 四科 哪四科? 丙一什麼?-(總緣) 丙二呢?-(總標) 丙三呢?-(八益) 丙四?-(應機) 對!就分這四大科 你看!這樣就很清楚有沒有? 雖然你不知道這個標題名-到底什麼意思 我解釋了你就搞對了-你就清楚了 我一解釋一文-這叫歸敬序 什麼叫歸敬序呢? 來看本文 比如說這意思 等一下再看…… 那好了!你們會看科判了-對不對? 好!這個甲一序文就結束了 這個整個科判這就只有分-序分、正宗分跟什麼分? 流通分 那你已經把第一分看完了-對不對? 第一分叫什麼分? 第一大分叫做序分 第二大分 哇!非常長 正宗分 光講義就多少頁了-對不對? 一路下來 顯然 不過暫且不表 你先看甲二叫正宗分 正宗分分幾大科? 還要找啊? 當然下面就寫了嘛 幾大科? 三大科 你先看出來三大 哪三大? 你先去把它標出來 用什麼奇異筆 管它什麼筆 反正螢光筆 你去標出來 一定標什麼科? 乙一 接著要找什麼? 乙二 再來找什麼? 對!你把這大科給找到嘛 那這樣整部重要最核心的-心臟部位已經被你割三片了 你不是很好理解它了嗎? 開始不是很好理解它了嗎?-對不對? 是不是?哪三片? 來!看一下 乙一是什麼? 立義分 叫大乘立義分 大乘立那個義 為什麼我括弧呢? 因為原來的本文-只叫「立義分」 其實就是「大乘立義分」 或叫「真如立義分」也可以 用「真如立義分」也可以 那乙二呢 趕快找…… 什麼分? 其實它本文叫做解釋分 其實就解釋那一心 諸位了解嗎? 叫解釋(一心)分 那乙三咧? 找不到…… 快……找到沒有? 一拿到科判就是要這樣看的-眼光就是要這樣看的 不要傻呼呼的從前面讀下來-一點用場都沒有 乙三是什麼?-趕快唸出來 誰?看誰先找到 什麼? 是不是啊? 真樂你唸什麼? 那怎麼會是乙三?-你唸到哪裡去了 你怎麼會唸到即真入生呢? 不對唄 你一定要找的是乙 對!唸對了 對!修行信心分 看到沒有? 是不是分三大分? 這就正宗分分三分 好!當你回過頭來看乙二-的時候你要怎麼看? 不是!乙一 乙一分幾分? 回過頭來 我再問一遍 正宗分分幾分? 三分 找到了沒有? 找到了把它標出來 把它標出來 你說我沒有簽字筆 我沒有螢光筆 沒關係……用什麼呢? 用原子筆紅色的-把這個大框框框起來 乙一框起來 而且框兩框 兩個 兩條線的那個框 因為它最大 兩條線 懂意思嗎? 然後下一個再一條線-框一條線 再下一個-兩條線畫下面橫槓 再下一個-一條線畫橫槓 再下一個用點的或什麼-你就去改變它 改變它的形式 單一顏色就可以了 或者換顏色當然也可以 換顏色麻煩-單一顏色 用紅色的去標 好!那我問你 甲二叫做正宗分 正宗分切割了三份-對不對? 哪三份? 再來唸一個我看看 乙一叫什麼?-(立義分) 那乙二呢?-(解釋分) 乙三呢?-(修行信心分) 修行信心分 對照你的什麼? 對照你的組織大綱來看 在哪裡? 看到了沒有? 組織大綱 對照你那一張組織大綱來看 所以你講義把它釘在一本上-你就很麻煩了 在你研究完之前-講義都是不能死釘的 都只能夾著而已 看清楚沒有? 看到了沒有? 對照組織大綱 對得出來位置沒有? 好!對得出位置了 你現在心裡就明白了-你現在正在看那裡了 有沒有? 有沒有? 好!接著 來!往下攻擊 再來 甲二既然分三科 那麼第一科叫做什麼科? 第一科是什麼? 還在懷疑啊 當然就是乙一-就「大乘立義分」 那我們現在要看大乘立義分 你要分幾科? 它分幾科? 啊? 分三科 好!你把它標出來 哪三科? 我知道!唸出文 丙一叫什麼?-(總標) 丙二?-(別釋) 然後丙三咧?-結章 你看!很清楚-對不對? 不過這種分科叫做無營養分科 因為這種分科-只是一種標章式的分科 真正核心的分科會在什麼?-「別釋」當中 因為別釋分的-才真正分在文義上 這種分科也是分文義 不過比較沒有營養 因為只是把什麼呢? 表示意思 只是把它一般的寫作的那種-一般性的意義表示出來而已 什麼叫做總標? 比如說立這一章的總標題-叫做總標 什麼叫別釋? 總標題之下分別的解釋清楚-這叫做主要的核心 這是這一小科的正宗分 那結章就是流通分的意思-就結句 懂意思嗎? 比如說結章永遠是一句話-叫做什麼? 「上來立義分說盡」-就這麼一句話叫結章 懂嗎? 這是有效的 古德把這一句話-放在下一章當中 叫做承先啟後 那我呢? 我不幹!我把它放前面 為什麼呢? 因為你到底這一章讀完沒有?-要讀到這句話 你這丙三-不……乙一才真的讀完 你要讀到這句話才算 所以這句話讀到了 以上譬如說 以上立義分竟 譬如說講成這樣 就代表你已經把這一章讀完了 因為古書它沒有分段落 它為了要節省那個木材的空間 它是用木刻版 要節省木材的空間-它不會這樣分段的 它會就這樣接著寫 所以那句話就是斷句的開始 你懂嗎? 斷 不是斷句!斷那個段的開始 斷一段一段的開始 所以那個是結章 那你說 你就比那個法藏大師-不!賢首大師還厲害 人家這樣弄-你就要偏這樣弄 不是 因為天臺宗-就是把那一句話放在前頭 當作結章用的 所以我們把它拿來結章 所以好!那麼好 那丙二呢 乙一的丙二是什麼? 叫做什麼?-(別釋) 別釋分幾科? 哪兩科?-(法、義) 然後呢 丁二什麼? 「義」 那「法」有沒有分科? 「法」不用看-一定沒有分科 下面沒有分幾-對不對? 那丁二呢? 分三科 哪三科?-(體大、相大、用大) 你以後要這樣唸-戊一、體大 然後呢-(戊二、相大) 然後呢-(戊三、用大) 不是戊四、頭大-不是 好!那麼這樣就分三科-對不對? 好!OK 好!那接下來就結章 好!當你讀到這樣-你就知道說 我第一章立義分應該不會太難-很簡單 對不對? 然後往下看 來!精彩的在這裡 解釋什麼分? 解釋(一心)分是第幾章? 乙二對不對? 乙二分幾科? 還是一樣分三科 哪三科?-(標章、別釋、結章) 丙三不用找嘛 一定是什麼? 一定是結章-對不對? 所以精彩的一定在哪裡? 別釋對不對? 對不對? 對不對嘛? 好!那別釋分幾科? 別釋才分三科而已 好!注意對照 對照你的組織大綱來看 分三科 哪三科? 唸出來 然後呢 什麼? 顯示正義 然後呢 對治邪執 然後呢-(分別發趣道相) 對了!看科判是這樣看的 懂嗎? 看科判從來沒有一個笨蛋-可以從前面往下看的 他都是抓那個最核心的-同一個階位的往下看 懂嗎? 好!那譬如說 我們再往下看 那顯示正義分幾科? 丁一、顯示正義 分幾科? 不用懷疑!就寫在前面 幾科? 寫在那裡啊 什麼幾科? 怎麼會沒寫? 糟糕!分二…… 糟了!分二 哪二? 戊二什麼? 別明分幾科? 好!來!三 哪三科? 大聲唸出來-不要怕 心真如門 己二呢?-(心生滅門) 那己三呢? 趕快去找己三 啊? 即生入真 對不對?(臺語) 對不對? 就這樣看的 科判這樣看法-懂吧? 會不會了? 會不會了? 那你一定覺得奇怪 那你幹嘛-不把它寫成一張紙上面 你去寫啊 你去寫啊 幾百條你去寫啊 看哪一種紙你寫得完 看你是要買全開的-還是要買什麼的 你去寫看看嘛 你只有這種寫法 那古人更厲害 古人用線拉的 古人用線拉 線拉 然後這裡寫不下去了-畫一個圓圈 拿到旁邊去重拉開來 你要從這一邊對到那一邊-那一邊對到這一邊這樣子 會這樣 常常刻版又刻錯字 刻錯字-你懂嗎? 甲一、丙一、乙二 那乙二寫成乙三 你會為了這個乙二還是乙三-然後你就得找半個小時去確認 確認清楚了才說-喔!他打錯了 他刻版刻錯了 所以這個科判不頂好玩 像《楞嚴經》、《法華經》-有人把它單獨出一本科判 一本 光科判是一本-一本書 那裡頭全部都是科判 叫做《楞嚴經科判》 裡頭就是這個科判科判 然後都是線 都是蜘蛛線這樣一路畫…… 你心要不定、不靜 你要不耐煩-你完全無法讀、完全無法寫 那現在因為有電腦 我就把它寫成這樣橫的……-這樣寫 就是不頂好找啦 但是好歹一路這樣寫下來 你慢慢讀經、閱讀文字的時候-它確實照順序的 你懂意思嗎? 閱讀文字它是照順序 它從上排下來沒有錯 文字是這樣 不過科判可不會這樣 因此你邊在讀文字-你就要邊看科判 科判又看不清楚 你要倒回來看組織大綱 這樣子 這就研究一部經、一部論-的用心方法是這樣的 講經的人是不會跟你講這個的 我是教你們了以後自己讀經書-你要懂得用這種方法 現在人講經或者現在人讀經-拿起來就開始解釋名詞 然後就一路講下來 那很可怕的 那完全沒辦法判教 是這樣的 也沒辦法對整部經的組織大綱-或者整部經的整個原義做總持 所以經研究完了-大概你對它也迷糊透頂了 會這樣 這就是很不當的研究方法 所以研究經是這樣 所以為什麼說-漢傳佛教重經不重論 因為它已經-把經當作論在研究了 它研究方法這麼細膩 在它來看-一部經的組織是非常嚴密的 沒有說論的組織才嚴密 沒有這個意思 不等於這個意思 所以現在有一些人 乃至於有老法師寫書 他說我們要注重論 因為論的組織比較嚴密 那無非就是說 跟你講說 我們聽學生的話就好-我們不要聽老師的 釋迦佛才是老師 他公然的跟你講說 我們釋迦佛老師講的經-沒有組織 只有他的大弟子們的論-才是有組織的 你看這說法不是很顛倒嗎? 更扯的是竟然還有人會相信 那怪了 是不是啊? 那不對 我們的祖師大德從來漢傳佛教-解經就是這麼嚴密 為什麼? 它因為嚴密 所以看清楚它的理由 我也因為這樣-用這種方法解經 我解決了一些事情 你比如說 有人說《無量壽經》 康僧鎧本的《無量壽經》-不好讀 這個文句怎麼樣-怎麼混亂 那多了一些什麼五戒的內容 可是你經由科判你就發現-哪裡是這樣 它簡直就多一段少一段都不行 因為你用科判 你去把整部經的組織-都把它看清楚了之後 你就會發現他所說的每一段文 在整部經裡頭它是有它位置的 有它理由的 有它流通上的必要性的 你就不會輕易的-臧否佛所說的聖典 你懂嗎? 那你能夠把它看得這麼深入 你哪裡會認為說-經是沒有組織的呢 所以經是有組織的-不是沒有組織 雖然我們現在看的科判是 這一部《大乘起信論》-的論的組織 但是經都可以這樣 不要說大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 《無量壽經》等都是這樣 都是這樣子的 諸位這樣了解嗎?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看科判是很重要的 研究一部經-剛開始你要研究它的科判 剛開始研究科判 可能參考已經有人研究的內容-這是可以 不過請你參考古人 唐朝以前-含唐朝這樣最好 那如果說不能 實在沒有人寫過科判 那你怎麼辦? 前文解後義 後義解前文 後文解前文 你多讀這一部經 慢慢讀……你就慢慢標…… 標完了一遍了-重頭來再把它打散 重頭標一次 整理一次 你就可以做得起來 你比如說《大愛道比丘尼經》 從古到今沒有人做科判 我要去講的時候 哇!整部因緣這怎麼立呢? 我去把它立科判 我就下定決心要好好講-所以我去立科判 原因是這樣 那麼《無量壽經》呢 有!中國只有四部科判 其他都日本人的 我覺得這也不能全部靠日本人 我自己再去看 也是一樣前文解後義-後義解前文 這樣慢慢讀……-你慢慢就可以立科判 你領納整部經的意思之後-你開始就有感覺 那要做到這樣-你得先讀別人怎麼科判 懂意思嗎? 讀別人怎麼科判 那那個別人 唐朝以前-含唐朝 去看 宋朝勉強 明清 元明清的話 差不多都是唐宋以後的遺緒了 你會研究的經-大概唐朝以前都已經有人研究 有大德研究了 你去研究它們-那你就要耐著性子去讀它 讀…… 這樣懂嗎? 不難!我把竅門都告訴你了 這種都是什麼? 商業機密 不往外流露的 那現在我都開示顯說 你好好去學一學 這方法就是這樣子 好!OK 那這古德做科判-原因就是這樣 好!那科判會讀了吧 科判會讀-我就不講了 我就不講了 我們現在開始就入正文了 入正文了 快來不及了 會死人(臺語) 時間會不夠 一萬兩千多字 只剩下二十幾小時給我講 怎麼夠呢? 那你看看我這個是這樣的 我這種紙是這樣子的 然後隨時可以撕下來 然後我隨時可以接上去 隨時又接成一本 然後我要後文解前義的時候 我後面撕一張下來 馬上就這樣 咻!就撕下來 是用這種方法 什麼活頁紙都沒有我這個強 你要知道 隨時可以前文後文-套過來套過去 是這樣 因為你解釋東西-以佛意解佛意是最好 然後你前面放了科判 那等一下你要講解的時候-你要往前翻 你們等一下-我找一下 那你看你怎麼講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不能這樣的 所以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那你看我的組織大綱 好!我就撕下來 放旁邊…… 我就撕兩張 就可以開始看 懂意思嗎? 這些都要想方設法的啊 為了講經 為了研究教理 都得要有這些辦法 再加上輔助 其他的輔助 好!現在翻開正文 《大乘起信論》進入正文了 在我們苦苦的-奮鬥了十幾個小時之後 才開始摸到正文 摸到正文來 我們用了十四個小時-做前面的懸談 剩下二十六個小時 我們希望對這個-一萬兩千多字的大論 這一部非常優美-組織結構非常嚴整 文句不算艱深的這一部論-進行適當的理解 首先我們看正文 大乘起信論 關於《大乘起信論》的解釋 我們已經在五重玄義當中-說明了 我們就不再講 那麼《大乘起信論》一卷 讓你知道這一部論有兩種翻譯 這個翻譯是一卷的 那麼是馬鳴菩薩所造 關於作著我們已經有所說明-跳過 再來梁……-梁是什麼梁? 梁是南梁 也就是隋朝 這個南北朝的那個南朝梁 宋齊梁陳那個梁 梁武帝的那個梁朝 是梁武帝請他老人家來的 西印度 西印度懂嗎? 印度的西邊 那麼那位三藏法師通達經律論 他真的是通達經律論 他翻譯論 也翻譯經 也翻譯傳記 更翻譯律藏 真諦三藏是中國四大譯師之一 而且他的命運-最多舛、最顛簸、最困難 諸位了解了嘛 我們已經講過他的生平大概了-對不對? 文字也在那兒了 我沒有照唸 你們就好好看一看 然後法師-真諦三藏法師 真諦三藏所譯 好!那麼看本文 現在先注意 講本文的時候我會這樣講 我會講甲一、乙一 然後你就開始趕快對著看 趕快對著看-甲一、乙一是啥玩意兒? 甲一叫序分 乙一叫什麼? 叫什麼? 歸敬序 對對對!歸敬序 現在講歸敬序 這樣懂嗎? 懂嗎? 我講解的人-有時候不去唸那個文內容 我就講甲一、乙一 那你就要標啊 在本文旁邊就趕快標上去 甲一、乙一標在哪裡? 傻呼呼的 標在那個「歸命盡十方」-那個歸那裡 開始嘛-對不對? 標在那裡 用什麼字 當然用藍色的字-不!用紅色的字 那你如果要做筆記 你如果要做一些眉標-那你就用藍色的 黑色會看不清楚-對不對? 紅色的標什麼?-科判 藍色的標什麼呢?-藍色標字 是這樣 這樣你就不是 他老人家講完了-那你就聽懂了嘛 你就標好了 要這樣對不對? 上課就要幹活兒 就得要好好專心聽 眼、耳、鼻、手、身體-全部用上去 傻呼呼在那裡聽 嘴巴開開、兩眼糢糊 然後最後睡著了 就會這樣-懂嗎? 不過這個跟古德是不同的 古德是通通不要給我帶本子來 你就帶個蒲團過來坐著就對了 手也不要動 眼睛也不要動 你就給我瞇著-這樣 你說會不會睡覺? 當然會睡覺 那你睡看看 自然有糾察站在後面 你只要這樣稍微一動 他過來就啪!一個板子 幹嘛 不會痛但很大聲 有殺雞儆猴之效 你就醒過來 那你如果一堂課被打三次 你就無臉見江東父老 是這樣 好!來!第一段文 甲一、乙一我會把它唸到完 來!大家合掌一起唸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好!停 這裡是甲一、乙一的部分 那乙二呢 乙二以下分兩科 丙一 乙二丙一是下一段文 為欲令眾生 除疑捨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這是什麼? 丙一是什麼? 總緣 就像說乙二是什麼緣? 乙二是什麼序? 好!緣起序分幾科? 分四科中的第一科-叫做總緣 好!甲一 我們回過頭來甲一看 甲一的乙一 叫做什麼?-歸敬序對不對? 歸敬什麼? 歸敬三寶 來!看前面四句 歸敬什麼寶? 猜也知道嘛 歸敬什麼寶? 佛寶 歸敬法寶呢 在哪裡? 哪幾句? 啊?哪幾句? 歸敬佛寶哪幾句? 先說歸敬佛寶哪幾句? 色無礙自在-是不是歸敬佛寶? 救世大悲者-是不是歸敬佛寶? 及彼身體相-是不是佛寶? 不是!這裡就不是了 這是祖師的解釋 看起來有點像是-對不對? 他老人家解釋不是 那麼這個-我參考了幾位老人家的意見 通通都說不是 所以我只好跟你們講不是 我本來想法跟你們一樣 因為及彼 你們一定會唸成這樣 及彼身體相 但他的斷句是及彼身-體相 那就不同了 身者法身也 體跟相 法身之體與相 懂嗎? 那這就是法 然後法性什麼?-真如海 這裡是歸命什麼? 那下一句呢? 無量功德藏在講什麼? 講法還是講身? 啊?身 有人說身 那有人呢 認為法還是身? 身 來!有沒有別的意見的? 無量功德藏-有沒有別的意見的? 好!那後來 如實修行等是歸敬身?-還是法?還是佛? 啊? 身 好!如實修行等一定要歸敬身 不然的話這個歸敬義-就少了一個身了對不對? 所以一定是-沒錯 如實修行等-一定是歸敬身 困擾的就是那個-無量功德藏跟及彼身體相 及彼身體相 明明就講身體嘛 那不是佛不然是什麼?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對不對? 那及彼身體相 顯然恭敬佛 那有什麼不對? 對不對? 問題是出在哪裡? 出在色無礙自在那裡 出在色無礙自在就講身了 對不對? 對不對? 色 色是指色身的意思 他的更無礙自在-是講佛的色身無礙自在 懂意思嗎? 已經歸敬身了-身體了 是歸敬佛的什麼呢?-身、口、意三業 也可以這麼講 這歸命盡十方總標歸敬 我歸敬盡十方的三寶-三寶 那麼我首先歸敬佛寶-最勝業遍知 這個一般來講是身、口 身跟口 然後色無礙自在-特別指的是他身體 救世大悲者主要他的意-主要指歸敬他的意 這樣知道吧 那也有人解釋成為 最勝業遍知是他的意業 不!是他的口業 那麼因為他能講經說法 這樣子才叫遍知 大家眾生才知道他遍知 是這樣 那色無礙自在-表示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乃至於無量相好 那叫身業莊嚴 歸敬那身業 然後意業救世大悲者 救一切眾生 是這樣 那也有倒過來說 說最勝業遍知是意業 那麼救世大悲者-用身業去救的 這樣懂嗎? 用身業去救的 也有人這樣講 不過沒關係 反正就在讚美佛的身口意三業 因為這是互用的 佛的三業其實互用 有偏重講法的不同而已 最勝業遍知 在這裡頭至少也有意業 也有意業在 他能遍知一切 色無礙自在主要是講的是身業 那麼救世大悲者-也可以講成是語業 語業懂嗎? 是佛的身語意三業 那麼及彼法身體相 因為佛的身有什麼? 應化身跟什麼身? 什麼身? 報身-還有呢? 法身 那麼現在就恭敬佛的法身 意味著說佛能夠於一切處現身 於一切處與佛的法 所證悟的法無二無別-對不對? 所以說佛的法身遍一切 這裡講的是就法身 及彼法身的體跟相 這裡恭敬的是法了 這樣懂嗎? 以法為身 恭敬的是法的身 那麼呢 那麼這個法身有他的法性 法性真如不動但是遍一切處-謂之為真如海 這樣知道吧 所以法性真如海 以法性為真如的內涵 那麼就叫真如為名-法性為實 那麼真如法性 那麼真如遍一切處-所以名之 無一法離於真如之外 因為真如生一切世出世間法 所以這一部論-本來就講真如心的 所以真如生起一切世出世間法 那所以真如遍一切處-名之為海 海有遍一切的意思 有包藏一切善惡法的意思 包藏一切世出世間法的意思 這樣懂嗎? 這叫做恭敬法 那麼可是呢 這個法能生起無邊的功德妙用 只是於眾生不顯-名為藏 於佛邊是應緣而顯-亦可名為藏 含藏著 含藏著 所以如果按照古德 大部分把這三句 這中間這三句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當作是恭敬、歸敬法的 不過我們寶靜大師不同 他認為無量功德藏-就是指出家人的功德藏 是這樣 那麼這如實修行等-就是這兩句指的是出家 恭敬出家人 這個是就勝義身來講-才有無量功德藏 咱們凡夫身也有無量功德藏 不過是素法身-顯不出來那個功德 懂嗎? 這樣聽懂沒有? OK!好!那麼總而言之 這樣解釋你就懂了 剛開始入文就有點複雜 後面反而不複雜 總而言之這叫做什麼?-歸敬序 對不對?(臺語) 對不對? 歸敬 以後你如果自己寫論-也要歸敬一下 那麼乙二叫什麼序? 緣起分幾科? 四大科 第一科是什麼序? 總緣序是吧? 總緣還總標? 總緣 總因緣有四句 就在偈裡頭 來!為欲 我今天寫這一部論的總因緣-其實說起來四句話而已 哪四句話? 為欲令眾生 然後呢 除疑捨邪執 然後呢 起大乘正信 最後呢 佛種不斷故 這裡頭對象是為了眾生 要眾生怎麼樣? 除疑 除疑是除什麼疑? 除小乘人的疑 那麼捨邪執 誰人的邪執呢? 捨掉邪執 小乘人也是邪執 外道也是邪執 咱們這些凡夫也邪執 凡夫是不聞大乘法的凡夫-有邪執 那咱們呢 我(日文) 我們 那麼這個-我們已經聽聞大乘佛法的人 那麼只能說我們沒有邪執-只是還有執著 沒有邪了-已經知道錯了 但還是會執著 就這麼差別而已-懂嗎? 懂不懂意思? 那麼這個不算邪執 所以小乘人在某個意義上-也叫邪執 不過大部分都叫做除疑-是針對小乘 邪執是外道跟凡夫 不學佛的凡夫 那麼最後都-通通讓他們怎麼樣? 起大乘的正信 那起大乘正信之後-大伙兒就能怎麼樣? 佛種就不斷-就能直接進入佛乘 諸位!換句話說如果不了大乘-佛乘滅絕、佛種滅絕 懂嗎? 懂不懂? 懂哦 所以說聲聞人 怎麼現在會有捨大向小咧? 跟那些聲聞人學咧? 你靜坐-那靜坐通外道啊 你說數息-數息也是通外道的 不是說它不能學 當然要!它是甘露門-怎麼不能學 可是你不能夠從這裡你就入了 而且他那個論證人家-什麼初果、二果的 初禪、二禪 那簡直太方便、太容易了 有問題的 佛種不斷故 所以說為了 真正的核心是為了佛種不斷 佛種不斷要讓你學大乘 可是大乘很難學 先得除疑去邪執、捨邪執-懂嗎? 為了要你除疑捨邪執 所以我要說什麼? 《大乘起信論》 這樣聽懂了吧? 好!那麼這一堂課-就先上到這兒了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