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9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跟大家講到這個五重玄義 那五重玄義-我也跟大家說明了 五重玄義的核心概念就是 為了要你深入經典的-教、理、行、證的內涵 然後依此而起修 可見天臺宗講經就是修行 他就是聞、思 乃至於在思的過程當中深入化 那就是一種修 所以說講經、聽經都是修行 所以這個顯公老和尚他說 他說那聽經的時候根本-講的人固然有本子 那聽的人不但沒本子-還沒桌子 然後還得坐在那兒聽 你得先把那個下一堂課要講的-那個《法華經》或者哪一段文 你自己先去看了 乃至於背下來 然後你就坐在那裡用聽的 講的人講 在上面講 下面的人是光溜溜的也沒有 你也沒有桌子好那個 你就盤腿坐在那裡聽 聽課之前要先止觀 乃至於誦咒 誦大悲咒等 然後止觀半個小時 然後才聽 所以可見這個概念上-聽經並不是一個思惟分別 聽經本身就是修行 所以我想我們學習天臺宗 我們不敢說我們能學得怎麼樣 但一定要有這種觀念 所以聽經是一個很慎重的事情 那麼當然講的人更是要慎重 那麼同樣這個觀念 那因此他開始講經或怎麼樣 講論 那這五重玄義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行 所以諸位在這個-聽五重玄義的過程當中 一定要扣緊著這個-它是要修行用的 乃至於整個聽經的內容 講解論等的這個內容 你都要知道那就是要修行 所以不以這個記問為重點 而是以念念導入心性為重點 文字記了多少-當然是很重要 你沒有文字名言 名與言來攝你的心-來發起心的正念 那你是沒辦法怎麼樣? 憶持法義 那你沒辦法憶持法義 你當然就沒有辦法-這個什麼樣? 修心 是不是? 你不知道有苦這件事情 也不懂苦這代表什麼意思? 集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這個體是什麼意思? 名 釋名是什麼意思? 宗旨是什麼意思? 那當然你就不曉得怎麼去用功 這當然是 可是又要你不要隨便去記錄-或怎麼樣 那這什麼意思啊? 因為你第一次聽-粗裡粗氣的這樣子 那你能記什麼呢? 你可能就記錯了 下次還留下一些錯誤的概念 不過這當然也不是一定 我們凡夫也不是說一定這樣 不過這是一個強調的意思 去強調怎麼樣? 強調念念聽-跟念念導入你那個心 那才是重要的 所以你不能妄動 不能妄動 心不能妄動 身也不能妄動 念也更不能妄動 念念就注意-這講者的用心是什麼? 要捨言詞得其義 那得其義 那你以義理來得義 念念導入你那個心 下來就是已經滿滿的 也不是說滿滿的 這修行人是不應該滿-要虛 所以下來已經清楚明白的-經歷了一場法的洗滌 是這樣 聽經應該是要這種觀念 不是要聽好聽的-或者聽一些記問之事 以前在佛學院 我看了很多不少的這個-比丘、沙彌 他就是記問之學 他今天就記你那兩句話-出去外面好唬人 就是這種樣子 那這種人到現在-我都對他還印象深刻 我後來我們後來不想辦佛學院-也這些人之賜 我感覺這樣的人-在今天教界很多 這是名利心 這是生滅、生死心 那這樣的話你不講經還不害他-講經害他 是這樣 他會導引別人也這樣子 那所以說我也 之前幾堂課我講說 去讀書讀學位 那不就是一開始的目的-就弄錯了嗎? 那意思一樣 那你再去聽、去學 你每吃了每一頓飯都在-虛耗信施、虛耗生命 與法相違 增長無明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聽經是一門學問 務必要 務必自己要謹慎 也不能說因為你正在工作-在攝影什麼 那心就恍惚 那這樣的話你自己也有所失 也不可以 攝影是功德、工作 這是功德 但是你不能因為得此而失彼 那你這因得小而失大-那不行 所以你比人行 所以你才要既錄影又要聽懂經-這才可以 同樣道理 我看很多這個 外面很多的居士 或者是出家人 他護持他的上人、他的師父-他的老師講經說法 但他絕對是不聽的 他寧可在門口招攬客人 幫人家搬椅子 招呼人來 然後他自己一坐下來就打瞌睡 這種情況非常多 那心散亂得不得了 是這樣 你想這種人-來護持一個講經的人 那講經的人講得好嗎? 一定也講不好 水漲船高 那水降就船低 那一定的 所以同樣道理 我常常說講經、聽經-之間的關係 是一個船與水的關係 你船怎麼行駛要看水怎麼流 講經的人講深或講淺 講廣或講略 那麼講得這個恰不恰當 那就要看聽眾當下那一念心-深與淺、靜與動、強與弱 那麼歡喜不歡喜? 這來互相相應的 相應的 所以諸位要了解 這所以講到五重玄義的時候 我們是為了修行-而講五重玄義 不是為了記問之學-講五重玄義 那好!我們釋名-就是解釋這名稱 那麼我們提到了-什麼叫做釋名? 那麼就解釋它的名稱 解釋那個名稱 名稱是什麼? 名稱這麼重要嗎? 當然重要 因為名稱是詮、詮釋 詮釋這一整部經的-義理的什麼? 核心字眼 可以這麼講 叫做法眼 幾乎可以這麼說 名以召德 同樣道理 名以顯義 這一部經要取名 一定有它總攝這一部經意涵的-多少這樣的意思 或許不能完全 但一定有極大的意思 所以智者大師講《法華經》-九旬談「妙」 妙 《大乘妙法蓮華經》 光那個「妙」字-結果講了一個夏 一個結夏 講了一個結夏 那就是這個意思 名以顯義、以攝義 它就是一種總持 所以名不可輕忽 教、理、行、證 能詮者教也 在整部教理當中 以名又能詮這個教、顯這個教 所以一開始就要釋名 讓你知教之所趨 教之所攝的內涵 所顯的內涵-是打算要講什麼? 所以我們上一堂課提到了-什麼是《大乘起信論》? 我們現在大家都懂白話 講白話一點的意思那就是 發起對唯一佛乘的這個-圓常正信之心的論文 那就叫做《大乘起信論》 這是發起大乘之正信的論 可是什麼是大乘? 是唯一佛乘名為大乘 唯一 沒二沒三-這才叫大 簡單的說 那麼信是哪一種信? 信好多 是不是啊? 你可以信你自己 你可以信金錢、信愛情 這種信是什麼?-染污之信 依著你的妄想、分別、貪愛-而生起的信 那真是如風中之燭-如雨中之火 不實不久 那麼是什麼信? 是圓常正信 體悟了這個能信者即是所信 能信的心-恰恰好就是你所信的對象 人家說如果你是做父親-或做母親 或者做什麼人 然後你的兒女來問你 爹!娘!你愛我嗎? 你當然說-是的!我愛你 你相信你愛他-是因為你正在愛他 所以你那個相信本身-是不需要推論的 當下即是 對不對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欸!某人!你肚子餓嗎? 是的!我餓 你當下就在感覺餓 餓就是你現在的感覺 那這不用推論 那就是 也不用你去相信 那我如果問你 你知道美國很大嗎? 你知道大陸現在的人-都很有錢嗎? 我沒去過大陸我不知道 但我想我聽人家這麼說 那頂多是這樣-對不對? 你不是這樣 那如果你就剛從大陸賺錢回來 你也在那個大陸的那個-比如說高級住宅區待過 那你回來人家問你 你覺得大陸現在沿海-很有錢嗎? 是!我知道-我就在那裡待過 這不需要推論 所以圓常 為什麼講生起一種圓常正信? 「圓」不缺 「常」不斷 「正」者揀邪也 與自己的我執不相應 與顛倒見不相應 不缺 為什麼不缺? 哪一件事情相信你會不缺? 恰恰好是你的心-你才不缺 這是起圓常正信 這裡頭隱含了這樣意思 那你說沒有啊 人家只是四個字而已 「大乘起信」這樣而已-哪那麼多話? 因為經文的內容、論文的內容-是這個意思 你去深刻的體解了之後 你知道你不能簡單的說 對大乘發起信心的論文-你不能這麼簡單的講 這樣懂嗎? 這麼簡單的講 你要這樣落在你的心裡頭了-你把這一部論就看輕了嘛 懂嗎? 當然從某個意義上說 它確實是特別為了發起-你對大乘的信心 不過什麼叫大乘? 大而無外謂之大 所以這個大是唯一佛乘的大乘 唯一佛乘之乘謂之大乘 大是一個形容詞 它就是唯一佛乘的圓常正信 要懂這個道理 要懂這個道理 圓滿無缺 恆常不失 為什麼? 你帶有這一念心-你的信就在 恰恰好因為你有這個-這一念真如實相之心 所以你的信心本來具足-一法不缺 所以是圓 那麼從始至終 你都以這一念心-在流轉、在生活 所以從來不斷 只是不顯 現在把它顯出 所以名之為常 只是沒發揮作用 現在讓你能夠起信、發揮作用-名之為圓 本來不體解、不領受、-不敢承擔 現在能敢承擔 所以謂之為圓 就是圓常 那麼什麼叫做正信? 為什麼叫正? 你一向都邪信 信你當下這一念虛妄分別之心 我知道你罵我 我知道你對我不好 你不要解釋 我知道啦 好啦……我們講到這裡-就可以了 你看!好可怕的心態 不解 不跟人家溝通 不相信人家的善意 就只相信你的認知 你就是這個意思啦-不要說了啦 我知道啦!算了啦 我們朋友到此為止啦 你看這種想法 你寧可相信你自己 那是你的起瞋、-起顛倒、起妄想分別 你用這種話來刺激對方 跟他講你不care(在意) 你不想要他 然後你認為你爹你娘-從你小時候就把你丟給別人 他怎麼會可能對我有愛呢? 那算了 以後再說了 我有成就-再給他一點點好看的好事 沒成就算了 你渴望 你虛妄的渴望一種-你想像中的愛 然後你認為人家沒給你-你就翻為惡心 你會去跟人家比嘛 我不是跟你講了 一切眾生-與一切另外的眾生的因緣 並不因為他生你-他疼 他跟你是什麼關係-而必然的就要怎麼樣 那不一定的 那有個人的業緣的 但是你相信這個 邪信 相信你自己的顛倒分別 相信你是有我執 非正信也 所以這裡圓常正信 發起正信 不信自己的虛妄心 信自己的真如心 所以你看看 光這個白話解釋 我都還要一堆話來解釋它 所以這就是釋名 你現在感覺到了沒有? 釋名很重要的 從這當中-你就可以體解很多道理 把它翻成白話了-還這麼多道理 好!那麼呢-這是以法、以喻為名 或者以單法為名都可以 什麼叫喻呢? 大乘為喻 心者能乘也 你就是坐著你的心去六道輪迴 乃至去九界之中去 九界就不叫輪迴 到九界 佛以下的各界 聖凡二界 到九界之中去流轉 所以是你的心能乘 所以這個大乘 如果單獨把它當作是形容詞-是大的車、車乘 起信是發起對這一念心的信心 那是法 所以法喻為名 那你也可以說大乘的信心 那這樣的話大乘即是法-無有二法 大乘即是你這一念真心 真心無有二法 無有二乘 也無有三乘 唯一一乘 對不對啊? 那所以名為大乘 那你也可以說是單法立名 那麼所謂大者 為什麼講大乘呢? 這個大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大-就是因為徹見這一念心性 謂之為大 這一念心性是一切萬法的根源-謂之為大 不過這是《大乘起信論》-的說法 我們要是天臺宗的說法是-這一念心性即是法界 我們不會講萬法的根源 天臺宗不講萬法的根源 它天臺宗說-這一念心性即是法界 法界無礙、豎窮三際等等-這個都一樣了 你懂嗎? 那這裡不也這樣講嗎? 豎窮三際盡虛空界 問題是這是從一點-看到它豎窮三際 所以一切的空間、時間-通通由這一點真如心所生 那所以說真如法界 真如生起這個法界、空間等 那這空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是這樣講 那天臺也講心豎窮三際-這個盡虛空遍法界 不過心即是法界 這不是心生法界 這是有這樣的不同而已 但是它的表相看起來是一樣 是豎窮三際 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念心恆常作用 恆常作用 它一樣不可得 我假名為心-但一樣不可得 那恆常作用 所以無始到未來 就無窮盡的未來都是 那麼空間遍法界、盡虛空 無有一處不是心 那也就無有一處心為法界-也是法身 以法為身 那就無有一處不是法身了 是這樣 那麼就是遍虛空、盡法界 那這一念心無有先後 那麼也離內、離外 不在身心之內外 那所謂的先後就是說 它不是先什麼樣子的心-後怎麼樣子的心 也不是這樣 那無明? 無明是介爾 不能講介爾 介爾是天臺的特別的說法 無明是指的無始以來 只要有眾生 眾生就無明現前在那裡 這也沒有前後 到現在 它就是無明就在這樣 不過無明是有始有終的 真如? 真如心? 無始也無終 不過就以還在迷立場來說-它還是無先後的 然後再來絕對待 這是就大而說的絕對待 它沒有對一乘 它沒有對二乘、對三乘說大乘 它也不是依小乘說大乘 不是!是唯一一乘 沒有別的-所以就不需要講對待 好!所以沒有名稱可稱 強名為大 那麼這個大是怎麼大法? 是體大 我們上一堂課說了 體性平等、離染淨 平等就沒分別 沒分別就泯為一相 泯為一相 所以名之為體大 就不可分別了 當然你是你、我是我 那這樣你區隔你的空間 我得我的空間 那你得一半我得一半 這哪裡會體大? 無有分別-遍一切處 這才體才大 那麼有染有淨 你是染、我是淨 那各分染淨 那怎麼能叫大? 一人一半 對不對? 現在離染淨 那當然就不能分染淨 那一切法皆什麼? 皆不可得 不!皆不可說染-皆不可說淨 當下即是那個體 所以體也離染淨 所以離大小、離內外等等 那名之為體大 那另外它的什麼呢? 它顯現出來的功德巍巍 所以稱性的功德-無有邊際、無有一法 無有一功德在這體之外 什麼叫功德? 清淨、不分別 它就是功德 那前面不是講不染淨嗎? 當你有染污-對染污說為清淨 對清淨說為有染污 現在一切法不分別 我們假強名為淨的話 那麼這個淨是究竟的淨 不與染污對立的淨 無所得的淨 當然這樣講的時候 我們說它究竟的淨 這本身就是功德 或者我們回到原來講法就是說-不分別就是功德 所以它能稱性起種種的什麼? 這個功德相出來 那所以佛有法身-也有報身 報身非常莊嚴 這就是因為他功德的什麼呢? 功德的具相 具相 具相化了 這一切的稱性功德 那麼什麼叫一切稱性功德呢? 這稱性是什麼意思呢? 你可以這樣想像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你比如說坐在船上 坐在船上 船在順水而下的河流上 那你就不用用力 它就自己送你到什麼? 送你到目的地 有風沒風 外在有風沒風無所謂 它就能讓你流向那個你的目的 所謂稱性功德也是這樣 不假修持 只要不染污 只要不由無明的染污來遮障它 不假外求 本來現成 這叫稱性 這個功德也是這樣 所以為什麼叫相大? 這樣的功德不假外求修而得 這個就跟唯識需要有種子熏習-這種觀念就不同的 不同的 所以不假外求-對一個眾生修行是很有價值的 我不假外求 當然它現在沒作用 這不可以 我得努力讓它顯發 是顯發而不是外得 這種觀念就稱性 有人說這樣子造成了那個-中國佛教的我執深重 誰我執了? 中國佛教不一天到晚-叫我們要離我執嗎? 怎麼會我執呢? 這樣就愛蓋大廟 蓋大廟是他自己顛倒 你怎麼惹到教理去了呢? 那是人的不彰 不是法 人謀的不彰 不是法的錯誤 這個不能做錯誤 這不能非因計因的 不能這樣講的 這樣你會把中國佛教-全部講死了 不是這樣 這稱性功德謂之相大 再來什麼是用大? 依體起用 依體也起相 那用有功能的意涵 有功能的意涵謂之為用 作用 有功能的意涵 能生一切染淨因果的功能 你剛剛不是講稱性功德-現在怎麼回來染淨因果呢? 我說過稱性功德不假外求 它在染、在纏、在煩惱當中-它的功德也沒少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所謂的染因果 那染因果是有時而窮 是如幻的 就是海水的波浪 波浪有時而窮 風平浪靜就沒有了 對不對? 風平浪靜之後-它的稱性功德是什麼? 是平靜的水面 能夠照天、照地、-照一切山河大地 這是稱性的功德 所以但是它也不壞凡夫相-的這個生滅染法 它也不壞 它也不會壞掉這個 所以它會有染淨的因果 這是用大 所以這個體 這一念心體 無明不覺生三細 三細又動長六粗 這樣子生起種種的境界相 種種生滅 凡夫的煩惱 這就是 這還是從一念真如而來 不了真如性而起無明 體會到了嗎? 所以恰恰好是從真如當中-有染因果 起染因果 這個時候真如名為阿賴耶-名為生滅門 是這樣 好!這樣子叫做用大 好!那麼這個大字-這樣子是不是理解了? 這個大有好多個意思-才名之為大 你說你講到那樣 我聽了反而糊塗了 哎!不要這樣想 努力聽下去就是了 將來遇緣對境-你就會生起憶念 好!其次者乘也 我一個字一個字解 乘 乘者車乘 有運載之能謂之乘 所以 所以呢 車乘 有運載之能名之為車-名之為乘 那麼以現前一念心性為車乘 運載眾生於十法界之中 這所以叫做乘 所以叫做乘 那麼依這個迷悟染淨-這個熏習的分別 而有五乘之分 所以乘就是你這一念心 所以我們的心-讓我們去六道輪迴 讓我們成佛作祖 就是這個 所以大乘 這麼大的心 乘著心 這麼樣子大 體大、相大、用大的心 那麼有五乘 哪五乘? 簡單的說 凡夫是跛驢壞車 那麼藏教人是偏空羊車 通教人是真空鹿車 那麼別教人的話是萬行牛車 那麼這個起種種的菩薩行 他發起菩提心 但不了當下一心具足萬法 所以他要修萬行 所以萬行牛車 那麼圓教的什麼呢? 這實相大白牛車 實相 當下現成 一切圓具 一心頓悟 所以他沒有萬行的問題 他不是起萬行 那你說那不是起萬行 那意思就是說他開悟 他悟得圓教之後就不修萬行 他修啊 可是是果地上做 他悟後起修 他不是在悟前起萬行 他不是這樣 現在有一些人 我要修菩薩道怎麼樣 我這個要弄-那個也要弄 是這樣 他不了一心 行了種種法 是這樣 不過這個還不叫做-人家別教的萬行 別教萬行人家好歹-也知道這個次第三觀 他也不修觀也不聽經 整天忙著蓋廟 奔奔波波這樣 算是有好心 不能說完全錯 但是就這樣 那講的對居士講法 對社會充滿愛心什麼的 那社會賢達、社會媒體-就很感念他 說他是大師-了不起如何這般 那這些聽聽就好 教內的人自己關起門來講 這個是佛法的一種做法 但是要讓佛法流之長遠-這是大大不足 讓佛法流之長遠就是 此生此世有人修證開悟-坐脫立亡 這才是大大的車乘 有為者亦若是 現在新起的一代年輕人 你聽懂這個話 應該以這個為目標 但是也不要書空咄咄-傲慢成性 就看到人家蓋廟-就起那種分別心 說人家這樣沒修行 你這不必啦 你自己要多修一點 那人家蓋廟應該要尊重 應該要恭敬 那麼就是這個別教、圓教 這個就講講-知道名詞就好 這個要講下去 那就一發不可收拾 這你知道這就叫乘 那你的心發什麼心、修什麼行-就帶你到什麼地方去 是不是啊? 這就是乘的意思 那麼信? 起信 大乘然後起信這兩個字 怎麼解釋? 於此一念真如心體-之體、相、用等 發起清淨仰信之心 其實這個信也就是核心了 就是什麼? 就是前面講的 對唯一佛乘的圓常正信之心 這就是發起圓常正信之心 這就是起信 回到剛剛那一句話來 釋名的這一句話來 對唯一佛乘 對唯一佛乘發起圓常正信之心 謂之為起信 懂了吧? 所以你看這一部論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啊 你不發這一個心-你就成佛免談 就是聲聞法 所以不了自心-修法無益 這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不是說不了自心你就不能修 可以啊!還修聲聞法 盡在這斷煩惱上用功而已-他不了自心 大乘!煩惱固然知道 也應該要學著降伏 但他不去斷 不去急著去斷 他但見自心 自心一顯現 能夠生起圓常正信 那萬事皆備 這就等於種一棵大樹 那草不拔自然死 不是大乘人不斷煩惱 不是的 但是他重點先了自心 是這樣 那所以你就真會修的人-是要怎麼修 那不言自明了嘛 當然是要修大乘 所以大乘不是那-蓋蓋廟、辦辦法會叫大乘 你要這樣 你要因為這樣子而捨離大乘 捨離中國佛教 是你自己愚癡 你看到乞丐也穿衣服 然後你說那乞丐都穿衣服 那我何必穿衣服? 哪有這種邏輯呢? 是不是吧? 你看到壞人也吃飯 那壞人都吃飯 我為什麼要跟他一樣吃飯? 哪有這種邏輯呢? 對不對? 他不了真正大乘的實義 所以他假名為大乘 那你就被他騙了 你說這就中國佛教大乘是這樣 那我不修中國佛教 不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於此一念真如心體 就這一念真如的心體 它的體大、相大、用大 你通通能生起這種什麼呢? 清淨仰信之心 你能生起這一念信心 能生起這圓常的正信之心 這就是起信了 再來 什麼是論? 論有多義 論者 我們講論 它就簡別經與律-名之為論 經通五種人說 但是是 雖然通五種人說 基本上還是以佛說為主 那麼他是應機而說 不同的機-說不同的內涵 論是乘理而說-不以機為主 乘理而說 這理當如何? 不管你機聽得懂、聽不懂 我理就應該這樣子來鋪陳 多與少、深與淺 這都不為所慮 理當怎麼說 說多就得要多說 理少那就少說 理深就得要深說 理淺那就淺說 不依眾生因緣而變 經不同 經是以佛的大智慧 或者代佛宣化的其他菩薩們-的大智慧 觀眾生的機而說 是對機說經 是這樣 那麼你說那難道經裡頭-就沒有理了 當然有理啊-怎麼沒有理? 只是說它的發起意涵-跟能發起的人不同 能發起的是-主要是佛 或者說佛的教理 這是可能的 這也是一種經 不過這比較少 那麼律呢? 律是制教 主要是制教 是佛制他的出家弟子 當然部分也有在家弟子 所必當行的身、口-乃至部分的意 主要是身、口 制開遮持犯的什麼呢? 的論典 的經典 的經典-不是論典 經典 那也是佛親口說 反而一切眾生皆不能說 只有佛能說 那麼這叫做律 是針對著制教 制就制你 制就是那個制度的制 制定你必得遵守 這主要是對出家人為主 那麼必得遵守的這教理內容 的教法內容-不是教理 教法內容 那麼這叫律 那麼簡別這兩類 那麼就是由 說者是一些菩薩、古德 說的內容不以應機為主-是以乘理為主而說 所以它是古德論者 所以說古德概括 或者總攝的解釋經義 乃至於綜合整理、組織、演繹-經典裡頭的義理 而另外形成一個-更有組織性的佛法論典 所以它是以佛法論典-或佛法的義理為材料 重新的經由-組織、整合、詮釋、演繹 而形成了一個有組織性 邏輯性很嚴整的 一個佛法教理的解說文字 這樣成為一部論典、論疏 論典 那麼既名為論 它具有這種往復剖析正理 那麼判別是非 判析辨別佛法義理 問難爭辨 徵詢解釋 還有抉擇是非 破除邪執迷惑 整理總持經典義理 這樣子的功能 這名之為論 就名之為論 它重新組織、演繹了-佛法的義涵了等等 然後它能夠破除邪名 那你說那經不能破除邪名? 當然經也可以 不過經沒有這麼樣子的-完整的邏輯性 它常常有時候-就是一個問答而已 佛陀就趁弟子的問而答 有時候是佛陀說明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針對某個人的需要-說明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不一定針對了一個-義理上的一個邏輯的分析 多義的分析跟考察、整理 它不只這樣 所以一般來講-去體會那個邏輯意涵 或者是經由整理之後的 把佛法義理整理之後 總攝各種佛法的內容 這樣一般都會用論來閱讀 那經呢? 事實上常常是-你直接的接受佛的熏陶 它看起來沒有那個邏輯性 不過恰恰好也沒有邏輯性 讓你不要起思惟分別 不要起妄想分別 所以你就把經一路讀進去 它就在你心中自然產生怎麼樣 潛意識的潛移默化 所以經的重點不在邏輯性 在於它的絕對的威權性-跟來自於內在根本智慧的顯露 以及應機上的價值 所以經是拿來誦的價值-更直接、力量更大 那當然也要研究 研究才能產生論 而論不是拿來誦 常常論是拿來-真的思惟分別用的 因為它的邏輯性、思惟性-比較強 那麼經是直觀性 直覺的那種熏陶、熏習性-比較強 因為它來自於佛的根本智慧 應機而說 所以你經乃至可以死背 不懂道理你也慢慢誦…… 它慢慢會懂 那論就不是這樣 論你恐怕就不要死背 你要分門別類-把它結構分析弄清楚 思惟清楚的去體解-去涵詠它、去思惟它 論反而是這樣 不太一樣 是這樣 所以撿非經與律 所以故名為論 那麼論呢 依他寫作的一個根本的動機-分成兩類 一類叫釋經論 一類叫宗經論 這是在蕅益大師的這個-讀經的筆記 讀經的記錄當中有提到了-論有分這兩類 那麼什麼叫釋經論? 以單獨的申論、闡釋-個別一部經之深義為目的之謂 哪一部經 當然偶爾有時候也是好幾部經 他覺得這幾部經-值得合在一塊兒有意義 是這樣 你比如說《大智度論》-其實解什麼? 解這個《般若經》的 那麼你看《十地經論》 事實上是解那個《華嚴經》-裡頭的〈十地品〉的 那麼你比如說那個-其他看有一些 還有《金剛經論》-它就專門解《金剛經》的 像這樣 它就單獨就是擺明了-就是一部經 那對於這一部經 經本身的義理-他把它顯示清楚 不是在表示他透過《金剛經》-他自己有什麼創發、創見 不是哦 是還是依著經的義理 不過經-因為說得比較沒有那麼邏輯 他把它體會-重新整理了之後 再把它顯發出來 他還是依著《金剛經》的義理 顯發《金剛經》的義理 或顯發這一部、哪一部經-的義理為目的 是這樣 這跟等一下有關 等一下在「別申論」裡頭-就有關了 就有這個要差別 所以個別的申論-闡釋一部經的它的深義 是經的深義 不是我的意、我的體會 所以此中 這為了要闡述它 此中當然不免-還是對經文有些做註釋的 做解義的這個動作 不過 但是它重點乃在-引申、演述論主 寫這部論的人 對這部經所體解的-這部經的深義 而它目的不是要來解一部經的-每一句、每一句這樣 叫做什麼呢? 逐句逐字的解釋經文 這就不是 如果逐句逐字的解釋經文 我們叫做《經疏》 「疏」懂嗎? 疏 解經之文謂之疏也 那是解那個經 一個字一個字的這樣解 一句一句的解 這叫疏 這樣懂嗎? 這叫疏 那就不叫論 這叫做釋經論 那麼接下來還有宗經論 宗於經典 宗有「宗」 以經典為宗旨 或者是綜理 綜理 「綜」綜合的綜 綜理各經典的內涵 綜合各經典的內涵 以經典為宗旨 為宗旨 那就不是完全為了解釋它 只是以它為宗旨而已 以它為宗旨而已 那這就不一樣了 這就不一樣 這叫宗經論 那麼這關於它的內容怎麼樣 我們下一堂課再跟大家解釋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8